受重建影響的住戶將獲發搬遷津貼,視乎住戶人數,如單身戶獲5126元、二至三人家庭獲11,714元等;受影響商戶可獲相等於15個月租金津貼,以及可投標房委會街市檔位。 其中一個受影響商戶為美東邨安琪幼稚園,2017年9月入學新生預料2020年完成幼稚園課程,並不受重建影響,但2018年入學的新生家長需注意情况[21]。 同時將連接兩座公屋的鄰翼留空地下部份空間,形成約6米高、闊7米樓層的空間,增加空氣對流及日照,更特別採用拾級而下的設計[22]。 東頭邨第九期重建工程原址為東頭邨第23座,由房屋署高級建築師岑苑樺為首及其團隊聯合設計[21]。 地基工程於2008年1月開始,2009年2月竣工,並於2012年完成上蓋工程。 房署總結構工程師陳少德指,重建後將有兩座公屋落成,兩座高度由有兩幢101至112米高的公屋樓宇,匯仁樓高35至38層,匯心樓則高29至34層[22],單位面積由14.03至39.66 m2(151.0至426.9 sq ft)[22]。
為增加一人單位供應,Y4型亦有進行將翼尾大型單位分拆的「劏房」工程,如翠灣邨翠康樓及翠寧樓、華貴邨華善樓及華賢樓、黃大仙下邨龍豐樓及龍達樓,以及景林邨景楠樓及景榕樓等20座樓宇;部份Y4型翼中的小型單位被分拆為兩個一人單位,以及翼尾的大型單位被分拆為兩個單位,主要集中於峰華邨及景林邨景榕樓。 相比起Y3型,除1990年及以後建成的同款大廈設有緊急發電機房外,Y4型大廈機電配置改變不大。 由於1970至1980年代正值太空科幻主義的興起及流行期,故此不少在該時期建造的公共房屋(連同Y型大廈)都會以富未來感的Eurostile字體,作為停車場、大廈外牆的文字標識系統。
貴東樓平面圖: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Y型大廈(英語:Trident[1],簡稱「TR」),舊稱三叉型大廈,是香港公共房屋的一種標準型大廈設計,分為Y1型、Y2型、Y3型及Y4型,於1984年至1992年期間落成的公共屋邨(尤其是納入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公共屋邨,即可拆售公屋)及居者有其屋(居屋)最為常見。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但遲至1985年被揭發,但由於情況並不嚴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體重建計劃」。 美德樓於2014年11月落成入伙,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設計,項目編號為KL98[28],樓高34層,提供990個單位。 地面設有草坪的園林,基座平台設兒童遊樂場,卵石路步行徑及健體區。 美仁樓於2010年5月落成入伙,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設計,項目編號為KL99[28],樓高40層,提供799個單位。
- 近年不少市民開始留意舊式公屋設計,相繼引起「打卡」熱潮,但提到各區特色屋邨,卻鮮有想到美東邨。
- 至於單位方面,每標準翼設8個單位、每個標準樓層24個單位,但部份樓宇(尤其是1988年及以後落成的Y3型大廈,但不包括抽起改作居屋出售樓宇)的A、B及C翼(其中一至三翼)尾端一至兩戶被分間成合共3至6伙一人單位(而該等單位俗稱「劏房」),使一層可以有多於24伙。
- 然而,不少人認為東頭邨屬於九龍城區(甚至連東頭邨的居民在填寫自己的地址時,經常會寫成「九龍城東頭邨」),相信是因為東頭邨鄰近九龍寨城公園。
- 現時所見,美東邨的商舖已空出不少,難以想像過往毗鄰九龍城寨的熱鬧景象[5]。
- 美東邨名字來自鄰近的東頭邨,以及象徵美好、新穎的「美」字[2]。
- 為增加一人單位供應,Y4型亦有進行將翼尾大型單位分拆的「劏房」工程,如翠灣邨翠康樓及翠寧樓、華貴邨華善樓及華賢樓、黃大仙下邨龍豐樓及龍達樓,以及景林邨景楠樓及景榕樓等20座樓宇;部份Y4型翼中的小型單位被分拆為兩個一人單位,以及翼尾的大型單位被分拆為兩個單位,主要集中於峰華邨及景林邨景榕樓。
至1981年時因房屋供應緊張,政府便將美東樓西北邊的球場改建成「美寶樓」[4],並提供133個單位,於1983年1月落成入伙。 貴東樓平面圖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博士指出這要追溯美東邨整個興建過程的歷史。 美東邨在「第6座」落成後七年就只有這一幢樓宇,情況十分罕見,亦令美東邨成為當時全港最小型的公共屋邨[4]。
貴東樓平面圖: 興建智障人士宿舍引發警民衝突
Y1型大廈樓高35層,標準單位設計劃一為編配給2-3人家庭的小型單位,間隔與舊長型23平方米單位相似,但整體單位面積、露台及廁所面積均有加大。 2021年4月30日,房委會正式將整個美東邨重建地盤連同邨內房屋署辦事處移交給予清拆工程總承建商俊和及公佈美東邨重建部份,將由劉榮廣伍振民建築師事務所負責細部設計。 而美德樓亦於2014年11月落成入伙,與首座樓宇美東樓相差總共40年。
-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博士指出這要追溯美東邨整個興建過程的歷史。
- 有「公屋達人」之稱、曾經在房屋署任職建築師逾30年的衞翠芷博士指,美東邨雖然規模不大,但四座樓各建於不同時期,走入邨內可以見到橫跨40年、樓宇設計的「跳格」發展史。
- 美東邨雖不設獨立商場,但卻設有街舖,主要集中在美東樓地下向東頭村道一邊,零售面積超過1,500平方米,提供幼稚園、餐廳、辦館、診所等民生商舖。
- Y1型大廈樓高35層,標準單位設計劃一為編配給2-3人家庭的小型單位,間隔與舊長型23平方米單位相似,但整體單位面積、露台及廁所面積均有加大。
- 由於在1973年4月政府把三大公營建屋機構改組及合併為房委會及房屋署,所以此項目(美東樓)於1974年落成前,為免跟東頭邨混淆,已得另外命名為美東邨,美東樓當時獲編為第6座。
- 美東邨於1974年落成時只有一幢大廈,初期命名為第6座,後期則改稱為美東樓,於1983年1月再有另一幢大廈美寶樓落成,其後再於數十年後將東頭平房區的培民村及博愛村收地,分別興建了美仁樓及美德樓。
- 此款樓宇最大特徵為每層電梯大堂面積不一,每三層一組由上至下、由小至大排列,呈三角形設計。
1952年至1953年,政府決定收回災區地皮、清拆潮平村周邊木屋及於白鶴山興建東頭平房區[11][12][13]。 1959年,政府清拆東頭村以興建徙置大廈,1960年正式動工,1961年落成[14][15]。 貴東樓平面圖 至於單位方面,每標準翼設8個單位、每個標準樓層24個單位,但部份樓宇(尤其是1988年及以後落成的Y3型大廈,但不包括抽起改作居屋出售樓宇)的A、B及C翼(其中一至三翼)尾端一至兩戶被分間成合共3至6伙一人單位(而該等單位俗稱「劏房」),使一層可以有多於24伙。 貴東樓平面圖 由1990年起建成的部份Y3型大廈,最低數層單位闢作長者住屋,當中每個單位劏成三個房間,供三名長者同時入住,並共用廚廁(但基於管理方便及「通用設計」的原則,房委會現正將已騰空的相關單位還原為一般單位;若相關「還原單位」位於租置屋邨,新租戶或2021年及以後資助房屋計劃申請人可購入相關單位)。
貴東樓平面圖: 黃大仙區
由於香港房價不斷攀升,中國高官曾要求香港房產大亨盡快解決住房問題,據悉,開發商新鴻基地產正在香港西貢地區建造小型公寓,坪數約落在8坪到12坪之間,香港市面上充斥著越來越多小於7坪的「奈米宅」。 Y1型大廈通常每翼12伙,每層36伙,故此一座Y1樓宇一般有1224個單位,但部份Y1型大廈有超過1300個單位,原因是部份單位被一分為二,分配給一人家庭。 以公寓來看,住一樓真的很方便,省去爬樓梯的時間,家中如果有老年人不用擔心要走很多樓梯,也能減少長輩身體的負擔。
貴東樓平面圖: 入伙日期
東頭邨重建前有23座徙廈,為方便管理,香港房屋委員會曾經將東頭邨分為「東頭(一)邨」及「東頭(二)邨」。 除廣福邨以及長康邨因時間不合或其他不明原因而沒有出售外,其他屋邨的Y2型大廈皆已透過租者置其屋計劃出售。 只有富善邨、山景邨、利東邨的Y1型大廈包括在租者置其屋計劃之內出售,而樂華邨、美林邨及長康邨因時間不合或其他不明原因而悉數繼續出租。
貴東樓平面圖: 重建
雖然東頭邨獲劃分為黃大仙區,但由於地理位置來説東頭邨受啟德河(啟德明渠)及摩士公園所分隔,其實東頭邨與九龍城的距離比黃大仙還要近。 東匯邨重建前為東頭邨第22及23座,屬舊長型大廈(第四型徙置大廈),分別在2013及2002年清拆,並分別屬東頭邨重建第八及九期計劃。 由於當時東頭(一)邨已列入重建計劃,而東頭(二)邨則已列入租者置其屋計劃,故此為方便管理,遂把新建的東頭邨重建第八、九期分拆出來,還設置獨立的屋邨辦事處,並易名為東匯邨。 以上形式的「劏房」可按當區房屋需求靈活配合,由最少半翼尾端[18]到全部三翼尾端改裝均可,而且兩邊單位可以有不同的改裝方式[19]。 首批設有「劏房」的Y3型大廈為良景邨良偉樓及良俊樓,1988年6月完工;最後一批則為天耀邨耀富樓及耀民樓,以及德田邨德盛樓,1992年4月完工。 在此期間,一共有24幢(原訂為25幢,後來鳳德邨硃鳳樓因安置戶反對而未有加建)設劏房的Y3型大廈落成。
貴東樓平面圖: 重建期間的圖片庫
泊車設施包括145個私家車車位、20個電單車車位、12個輕型貨車車位、10個上落貨位、6個私家輕型巴士車位。 當局預計兩幢大廈清拆工程可在2021年初展開,2022年初完成,地基及上蓋工程則預計於2022年展開,並於2027年完成[22]。 東頭邨的前身是東頭村木屋區,位於九龍寨城、衙前圍村和賈炳達道之間。 1910年,孫中山兄長孫壽屏曾居於東頭村24號屋,並用於招募同盟會黨人。 貴東樓平面圖2025 1951年11月21日,東頭村木屋區大火,超過1萬人無家可歸[8]。 政府禁止災民在災區重建木屋,將災民徙置到牛頭角福華村徙置區,因牛頭角位置偏遠,災民怒聲載道,只有百多戶願意搬遷[9][10]。
貴東樓平面圖: 黃大仙匯豪山三房移民盤 低估價8% 928萬元易手
管理費主要用於公共設施,而電梯雖然是公共設施,但住在一樓的用戶如果使用次數較少,也可以透過住戶大會與其他住戶協商按比例繳費。 房產專家葉國華進一步分析,雖然一樓住戶看起來可能沒有使用到電梯,但也有可能會搭電梯到地下室車庫,因此不太可能沒有使用到電梯。 依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來看,管理費需依照所有權人持有的比例分擔。 貴東樓平面圖 也有些大樓管委會將一樓的住戶管理費打折,既能收到管理費,又不會對一樓住戶失去公平性。
貴東樓平面圖: 香港豪宅租金再創紀錄!月租金高達484萬
東頭邨位於黃大仙區的東頭(H08)和東美(H09)選區。 然而,不少人認為東頭邨屬於九龍城區(甚至連東頭邨的居民在填寫自己的地址時,經常會寫成「九龍城東頭邨」),相信是因為東頭邨鄰近九龍寨城公園。 其實,東頭邨與九龍寨城公園相隔了一條東正道,這條路正是黃大仙區與九龍城區的分界線。
貴東樓平面圖: 黃大仙 @中原樓市片區
1961年,政府已計劃於東頭平房區、九龍寨城及西頭村興建新徙置屋邨,但因九龍寨城的政治地位問題而未能成事[15]。 1951年11月21日,東頭村木屋區發生大火,受災逾10,000人[14],政府於白鶴山興建東頭平房區安置災民,並發展成平房村落(培民村、潮平新村及東和村),旁邊亦建有不少寮屋[4]。 貴東樓平面圖 黃大仙區的黃大仙@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6,879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50,248人。
貴東樓平面圖: 香港大廈搜尋
而第22座設計與後期的同款大廈不同,其大廈中部設有兩伙較大單位,原先擬作公用廁所之用,在入伙前因所有單位升級至使用獨立廚廁而改建為單位出租。 馬鞍山恆安邨恆山樓、恆峰樓和恆海樓是新界區以至全港首批同類建築,於1987年2月16日入伙;跟較舊式類型公屋大廈一樣,恆安邨的Y3型大廈在入伙初期,單位大門設有投信口,直到1990年代中旬由設於地下大堂的信箱取代[17]。 在1992年4月天耀邨一期及德田邨(藍田南一期部份)完工後,由於大埔運頭塘邨二期(包括第6座 – 德雅苑)施工進度落後,要到同年12月23日才入伙,因此成為最後一批廣義Y型大廈,較首批和諧式大廈遲一個月落成,亦較屬於最後一份Y型大廈建築合約的天耀邨一期遲半年以上完工。
Y2型大廈最高的一層原本設有空中花園供住客享用;譬如祥華邨祥德樓35樓就設有一個,為當時香港公共房屋之中最高的花園,花園內除了種植植物外,更設置康樂設施予住戶使用,例如氹氹轉、乒乓球檯等[4]。 不過大部份屋邨因保安問題而封閉,最後不作開放而導致花園荒廢;而在後來落成的Y3及Y4型大廈,天台更不再設計空中花園於頂層供住戶使用。 美東邨規模雖小,曾經僅建有四幢樓宇,但卻是香港建設期最長的屋邨,首座及現時最後一座大廈入伙時間,卻相差整整40年。
東頭邨重建前為徙置屋邨,並擁有全港首批舊長型大廈(第二型徙置大廈)(第1-21座)及兩幢舊長型大廈(第四型徙置大廈)(第22及23座;當中第22座是全港首幢舊長型大廈(第四型徙置大廈))。 與舊長型大廈(第一型徙置大廈)一樣,這些舊長型大廈(第二型徙置大廈)大多數均分為兩翼,但它們除透過兩翼中間的廁樓相連外,每翼兩端也設通道通往另一翼,其樓梯亦改設在每翼兩端中間位置,因此俯瞰外觀會呈「日」字型,只有第9及11座使用單幢式設計,其樓梯設在樓宇中間突出的位置。 另外,本邨部份位置於重建時仍在飛機航道之下,樓宇高度受限制,所以本邨部份樓宇只興建了15層(住宅層數14層),部份甚至只興建了8-13層(住宅層數7-12層)。
單位間隔設計以Y3型作藍本,但佔地較各款Y型大廈為小,故此較適合用於市區佔地較小的地盤,而大、中、小型單位比例亦較其餘3型平均,部份大型單位更可以間三間睡房,適合各類家庭人數的需要,並且較Y3型有更大互換性,方便隨時改作居屋出售。 大部份Y4型大廈樓高35層,但有小部份位於市區的Y4大廈只興建了24-34層,以應對當時啟德機場飛機航道而設立的高度限制,即東頭邨、翠灣邨、小西灣邨及李鄭屋邨;當中,東頭邨同款大廈的機房設於頂樓,而水缸高度亦相應降低,以盡取發展潛力。 每座單位數量較少,只有約 個單位,每翼6至9伙,每層18至25伙不等。 而李鄭屋邨的孝廉樓和孝慈樓亦是所有Y型樓宇中層數最少的兩座(只有24層 , 比其他Y4型少11層)。 美東樓在1974年7月落成,樓高12層,提供532個單位。 大廈依山而建,其東面的第1層有2樓,但在其西面的第一層則為4字樓。
貴東樓平面圖: 香港文匯網
2005年房委會將旗下大部份商場及停車場售予領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但美東樓商店沒有跟隨售出,至今仍由房委會持有,亦由於此原因,房委會可以不用經領展回購而可以直接將整幢美東樓拆卸重建[3]。 而在屋宇設備標準方面,每座Y型大廈均設6台升降機,並以每2部升降機為一組,每隔3層設立層站;而升降機機房設於上層天台(而緩衝區則設於天台層),使升降機可直接服務最頂層。 而從1990年中起落成、採用新款設計的Y型大廈,均會增設緊急發電機房。 與舊式公屋一樣,Y型大廈曾大量採用俗稱「三支香」的插筒式晾衣裝置,後來才改用與和諧式大廈設計相容的不鏽鋼晾衣架。 Y型大廈是香港房屋委員會(簡稱「房委會」)成立後首款非長型標準設計的出租公屋/居屋大廈,分別在1981年(Y1及Y2)[2] 及1984年(Y3及Y4)發表。 顧名思義,Y型樓宇的橫切面呈「Y」字型,三條翼樓自中央電梯大堂放射而出。
但不用爬樓梯的優勢在天然災害面前完全沒有贏面,一旦遇上淹水、地震等狀況就會首當其衝成為一級受災戶。 對此葉國華提到,目前的房市供需平衡,一層樓除了一樓外還有其他高樓層,若擔心一樓會遇到天災的人就不會買一樓了,主要看購屋民眾的需求為何。 已故前首爾市長朴元淳曾經在2012年6月11日,參觀東匯邨第一期,由時任房屋署署長栢志高陪同視察屋邨設施[4]。 2014年,餘下的第22座徙置大廈拆卸,「東頭(一)邨」僅餘的大廈消失,現時只剩下「東頭(二)邨」[3],而原先的第22座及23座重建後分別成為「東匯邨第一期」以及「東匯邨第二期」。 《彭博》報導,香港本土研究社(Liber 貴東樓平面圖2025 Research Community)1月曾發布報告,調查香港於2010年至2019年間共售出的8550套「奈米公寓」,其中有85%沒有獨立臥室,70%的浴室沒有窗戶。 本公司在此提供的資料僅作單位成交前狀況的參考,並不是為賣方/業主客戶發出或推銷個別單位,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貴東樓平面圖: 東頭村道183號
其後計劃於2021年初清拆美東樓及美寶樓,較原定計劃略遲數月,預料可建成約2,600個單位(一說可建成約2,730個單位或可建成約2,800個公營房屋單位),預計容納7,500人[22][23]。 建議放寬發展密度和建築物高度限制由主水平基準以上60至80米,放寬至120至140米,以商住地積比9倍重建,預料可建成4幢樓高33至40層高樓宇,同時建議在地盤發展多樣社區設施[24]。 重建後會提供社福設施,包括安老院舍、長者日間護理中心、長者鄰舍中心、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辦事處、特殊幼兒中心、女童宿舍、展能中心暨嚴重弱智人士宿舍[22]。 零售設施和辦公室設施各有三千平方米,康樂設施有綠化休憩設施、兒童遊樂場、乒乓球場、羽毛球場、籃球場,其他設施有幼稚園[23]。
美東邨本來的設計分為兩部份,一是下面的兩層設計(上層住宅,下層商舖),二是上面8層全住宅單位組成,而其中的2層設計本為連接各座,但由於收地失敗,本來計劃延長兩層設計並繼續於上方興建餘下各座的計劃被逼中止,但其實這並非政府原本規劃,因此形成「兩層設計」比「八層設計」長得多的奇怪現象。 貴東樓平面圖 美東邨(英語:Mei Tung Estate)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黃大仙區白鶴山側,東頭村道及聯合道交界。 而房委會在第九期發展計劃(東匯邨第一期)同時興建了一所社區中心,以象徵式租金租予民政事務總署,不過該社區中心仍維持名為「東頭社區中心」(門牌號碼位於樂善道26號,而此邨亦是黃大仙區最南端邊緣、周邊建築設施大多已踏進九龍城區。 邨內兩座第四型徙置大廈均牽涉在26座問題公屋醜聞當中,其中第23座石屎強度只有約10MPa,遠低於標準,原訂在2001年5月31日騰空,及後延至同年9月收回所有住宅單位[18];但由於地舖租戶不滿賠償條件,延誤一年至2002年清拆,原址所在地其後易名為東匯邨一期。 東頭邨(英語:Tung Tau Estate)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曾經分為「東頭(一)邨」及「東頭(二)邨」,位於新蒲崗和九龍城之間,屬黃大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