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風濕病基金會、香港復康會及樂晞會在12月14日,於香港風濕病基金會賽馬會病人資源及訓練中心院合辦「硬皮症及乾燥綜合症」講座,當天共有39名參加者出席。 生活 Power Up 網站 收錄香港超過 30,000 名註冊西醫及執業醫生(14,000 名西醫、10,000 名中醫、2,400 名牙醫、3,600 名物理治療師)的基本資料。 談到不少病人無力負擔藥費,陳希望政府能資助病友試新藥,並放寬傷殘津貼的申領資格,患者雖然肢體沒有殘障,但一旦發病、器官受累,就會失去工作能力。 據統計,大約每一百位成年人當中就有兩位是 纖維肌痛症 患者,以30至40歲之間為多,女性的發生機率亦比男性高。 大部份參加者對是次講座的內容及安排感到滿意,對硬皮症及乾燥綜合症的診斷及治療很感興趣,希望將來會舉辦更多相關講座,更深入探討這兩種疾病與其他風濕病的分別。
- 由於男性患者少,病情亦可能較嚴重,除了一般較常見皮膚會出現蝴蝶斑、呈鱗狀及有皮屑外,更可能影響血管,導致血塊凝結,但像陳先生般導致永久影響視力的個案則較罕見,料少於5%患者。
- 現時,市面上有不少標榜能增強抵抗力的益生菌、中成藥,醫生強調患者的免疫系統並不是差,而是失衡,若胡亂服用保健品,反有機會導致病情惡化。
- 紅斑狼瘡是自體免疫系統疾病,香港每一千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此病,當中一成是男性。
- 陳辭職休養近一年,也延遲了畢業,但計劃重投職場時,又發現右眼眼底血管堵塞,且失去約四成視力。
今日(5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痛風關注日」,不知道大家對痛風這個疾病有多熟悉呢? 馬繼耀醫生 2016年的一項調查顯示,香港的痛風患病率接近3%,即大約每100人當中就有3人受痛風困擾。 仁安醫院風濕科專科醫生馬繼耀,希望藉着關注日的到來,帶市民一探這個疾病的真面目。 馬繼耀解釋,類風濕關節炎造成的「關節侵蝕」是不可逆轉的損害,關節可能永久變形。
馬繼耀醫生: 成日周身痛 掂到邊痛到邊?|專科醫生為你拆解神秘「 纖維肌痛症 」
及後,他使用了生物製劑提升血小板,減少類固醇劑量,再加上注意起居飲食,病情日漸受控,每天只需要服用小量藥物。 去年,陳先生在一公證行覓得新工作,他滿意目前的待遇及情況,他說,自己比較幸運,因為生物製劑要價約六萬元,有不少病友卻步。 馬繼耀醫生舉例說,在關節移動時會出現多個壓力點並由附近的感應點接收刺激訊息,令自己知道該關節於空間中的位置、所接受到的壓力等資訊,但由於患者身體反應異常敏感,錯誤理解造些普通刺激訊息為痛感,最終影響正常運動情況。 生物製劑起效較快,透過抑制特定發炎因子,如抗腫瘤壞死因子(Anti-TNF)及白細胞介素17抑制劑,減輕痛楚及僵硬,並減少骨融合的機會。
- 他坦言,多年來累計花費逾10萬元治療,最終注射生物製劑及定期覆診,病情漸趨穩定,血小板值亦回升,終可轉職從事較專業的科學報告研究工作,享受「正常人」的工作模式。
- 傳統藥物治療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改善病情抗風濕藥,前者能暫時消炎及紓緩症狀,而後者則只針對周邊性關節炎,且起效需時。
- 風濕科專科醫生馬繼耀表示,紅斑狼瘡成因未明,或是遺傳基因加上後天因素引發。
- 有專科醫生推算全港約有7,000名患者,男性約佔1成;患者因免疫系統失衡,產生抗體攻擊自身細胞和組織,提醒病人要戒掉不良生活習慣,避免過勞或壓力過大等,以免病情反覆。
男性患者的病情較嚴重,治療效果相對遜色,亦更容易出現抗磷脂抗體症候群,該抗體會令血液凝結,造成血管栓塞。 縱然 纖維肌痛症 的影響比較廣泛,但是馬繼耀醫生都指出,一般都會以非藥物治療為優先選項,最主要是由改變生活習慣開始,例如戒煙、適量增加帶氧運動等,除了令自己心情放鬆,亦可以提升神經線的敏感協調,有需要更可以轉介到臨床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加以協助。 他們需在性生活上有所協調,如要避免做某些動作,以免令發病的部位「傷上加傷」。 另外,醫生更會建議女性患者避免在病情活躍時懷孕,因為這不但有機會增加盆腔的壓力,更會令藥物選擇及用藥劑量方面有更多掣肘,增加病人的身心壓力。
馬繼耀醫生: 馬繼耀醫生
由於瑪嘉烈醫院匯聚傳染病專科的醫護專才,更擁有豐富治療傳染病的經驗,所以選址瑪嘉烈醫院興建全港首間傳染病醫療中心,不單止備有獨立隔離病室,更加在排污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例如安裝高效能空氣粒子過濾系統,將空氣消毒,以及在排污系統加設自動消毒系統,避免污染公用污水渠。 病人抵達醫院後會進行分流,病況分為: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治療,而危殆、危急和緊急的病人將獲優先診治。 纖維肌痛症 最顯著的症狀是全身廣泛性或瀰漫性出現痛感,持續三個月或以上,不過現時醫學界對 纖維肌痛症 所知甚少,只知道是與多種神經內分泌、神經傳遞質及感覺神經紊亂相關,令身體過份敏感,將一般刺激反應放大變成痛感,所以患者只要輕輕觸碰到就覺得痛楚。 他指本港近年引入超聲波檢查,關節發炎地方血流量特別多,可在超聲波影像反映出來,並提供實時影像,有助抽取因發炎增加的關節液。 現時瑪麗、東區、博愛、東華及九龍等公立醫院均有定期超聲波檢查服務。
有專科醫生推算全港約有7,000名患者,男性約佔1成;患者因免疫系統失衡,產生抗體攻擊自身細胞和組織,提醒病人要戒掉不良生活習慣,避免過勞或壓力過大等,以免病情反覆。 及後,風濕科專科劉穎雅醫生介紹乾燥綜合症,也是一種罕見的風濕病,患者的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免疫細胞攻擊並破壞分泌腺,導致炎症,主要症狀為口腔、眼、鼻腔、陰道及皮膚乾燥。 馬繼耀醫生2025 劉醫生詳情地說明各種檢查及測試方法,並指出乾燥綜合症可引致腺體以外的併發症,現時的治療手段以減輕症狀為主,針對患者的情況採用適當的治療,包括內服、外用藥物或保護工具,嚴重的可利用小型手術改善病情。 至於紅斑狼瘡的病徵,則包括蝴蝶斑、光敏感、關節炎、晨僵、長時間微燒等,馬建議市民有懷疑應盡快求醫,醫生會根據病情處方類固醇等藥物,控制病情。 他建議患者遠離煙酒、做足防曬,並考慮進食熟三文魚吸收維他命D,幫助穩定免疫系統。 現時,市面上有不少標榜能增強抵抗力的益生菌、中成藥,醫生強調患者的免疫系統並不是差,而是失衡,若胡亂服用保健品,反有機會導致病情惡化。
馬繼耀醫生: 紅斑狼瘡 可「噬眼」損視力
另外,非藥物治療亦同樣重要,患者應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做適量的運動及戒掉吸煙的習慣。 藥物及非藥物治療雙管齊下 現時的治療方案包括傳統藥物及生物製劑,旨在紓緩症狀,達到病情緩解。 傳統藥物治療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改善病情抗風濕藥,前者能暫時消炎及紓緩症狀,而後者則只針對周邊性關節炎,且起效需時。 由於男性患者少,病情亦可能較嚴重,除了一般較常見皮膚會出現蝴蝶斑、呈鱗狀及有皮屑外,更可能影響血管,導致血塊凝結,但像陳先生般導致永久影響視力的個案則較罕見,料少於5%患者。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引述一項全球研究,發現本港不足四成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有治療計劃,比內地、台灣,以至全球數據落後。
馬繼耀醫生: 走出紅斑陰霾 組織完整家庭
講座先由風濕科專科馬繼耀醫生講解硬皮症的基本資料,發病原因仍然不明,是比較罕見的風濕病。 早期的病症包括雷諾氏現象、手指變硬、小關節疼痛及腫大、晨間僵化等,容易被誤診為紅斑狼瘡或類風濕性關節炎,因此除了醫生的問診和觸診,血液檢查或組織切片也需要以確認病症。 硬皮症顧名思義就是皮膚出現硬化現象,有些患者全身都受到影響,內臟器官如肺部、腸胃、心臟或肌肉可能出現纖維化。 馬醫生提醒參加者若患上該疾病,應注意日常生活的護理,現時沒有方法能完全根治硬皮症,隨著醫學進步已有不少方法可改善及緩解該病的症狀,藥物治療配合物理及職業治療能有效控制病情。 提起紅斑狼瘡,不少人以為是「皮膚病」,其實該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疾病。 有男士患病後,因凝血問題致右眼底血管阻塞,致失去3至4成視力,即使有碩士學歷,亦一度只能做辦公室助理。
馬繼耀醫生: 馬繼耀醫生的其他醫務所專頁
少部份病人身體會製造不正常的免疫系統因子,如抗磷脂抗體(anti-phospholipidantibody),導致胎兒流產的風險增加。 馬繼耀醫生2025 此外,紅斑狼瘡孕婦出現併發性妊娠毒血症的機會比正常孕婦高三倍,患者會有血壓高、蛋白尿等徵狀,危害孕婦健康。 而除了全身的痛感外,不少患者亦伴隨有睡眠障礙、經痛、疲累、心悸、腸易激綜合症等多種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而出現情緒問題。 雖然統計上發現同時有情緒病背景的病友比例上較高,但事實上,纖維肌痛症並非由情緒症所引起,反而可能是由於患者的神經不正常運作,令到日常生活不能「正常運作」,從而引發出各種情緒問題。
馬繼耀醫生: Oscar 治療師
余偉文稱此行後,兩地已着手設立央行及銀行層面兩個工作小組,跟進特別是人民幣使用、支付連結的基建、監管三方面議題,料未來1、2個月工作小組可開展工作。 他期盼往後可加強香港與阿聯酋兩大金融中心的連結,而阿聯酋央行行長已承諾11月尾來港參與央行間高級別會議,又於年底有代表團來港再跟進合作項目。 馬繼耀醫生 他續指,金管局計畫7月尾訪沙特,並希望下半年出訪東盟國家,首選地為印尼、馬來西亞及泰國。
馬繼耀醫生: 醫健:紅斑狼瘡苦視多 患者盼新藥獲資助
研究發現,近六成病人認為類風濕關節炎對生活有負面影響,尤其影響工作。 在治療態度方面,平均有五成六病人有治療計劃,但本港病人只有三成四比率,台灣有五成四、內地更有七成八,反映本港情況落後。 另外,類風濕關節炎最重要病徵是「關節侵蝕」,卻只有不足六成本港病人認為最重要,近八成五誤以為最重要病徵是「關節痛」。 治療期間,陳有一個月須每天服用大量類固醇,兩、三個星期內體重增加十磅,影響關節。
馬繼耀醫生: 後提不起勁+啤酒肚 男性更年期易誤會成抑鬱症?
如果冇領取綜援,亦可以在確認符合特定資格同通過經濟審查後,申請公立醫院及診所費用減免、撒瑪利亞基金同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
馬繼耀醫生: 生活 POWER-UP
(星島日報報道)香港復常後,金管局總裁余偉文今年馬不停蹄外出力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以及推廣人民幣國際化,繼早前出訪阿聯酋後,下半年將到訪沙特阿拉伯及東盟印馬泰三國。 對內方面,他說為帶旺香港復常後的氣氛,重頭戲之一就是早已預告在今年11月再辦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是次規模預計最多280人,金管局已陸續發出邀請,反應非常熱烈,現有5、60個行政總裁級別人馬已承諾應邀出席。 余偉文在訪問中表示,金管局趁着成立30周年的契機,已定於11月6日至8日於四季酒店舉辦第二屆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首日會舉行晚宴,次日為峰會,最後一日除與金融學院外,亦連同證監會齊齊合辦與國際投資者對話研討會。 由於峰會旨在邀人來港及引資,故首先會邀請海外的國際重量級人馬來港,如某大銀行環球行政總裁應邀出席,當然亦會邀請其香港區行政總裁。 馬繼耀醫生 金管局也有邀請去年未能出席的人行代表出席是次峰會,目前正在聯絡安排中。
馬繼耀醫生: 男性患者病情較嚴重
治療方法除了一般止痛消炎,病人或需接受生物製劑藥物,因病人認知不足或藥物貴等原因,部分病人不痛時會自行減藥,影響療效。 四十九歲患者張成葉於十五歲時病發,多年來治療目標只是止痛,未有理會發炎關節,令腳趾、指掌嚴重變形,要買比原先大三號的鞋才能穿得下,雙手亦多次接受手術,包括換骹、駁筋、軟骨切除等,活動能力只剩三成。 她指:「痛起來日日痛,連開罐頭都開唔到。」她因病辭去數份工作,現時只可半職工作。
一般受痛風影響的患者多為40歲以上,其中以男士為主。 馬繼耀指出,「如果經常喝酒,並且有進食高『普林』食物的習慣(例如內臟、貝殼類海鮮等),都會增加患上痛風的風險。」如果本身已經患有慢性腎病、血科或腫瘤科疾病等,更要多加留意。 馬繼耀解釋,當血液中的尿酸水平過高,就會形成結晶並積聚於關節內,從而引起組織發炎,導致痛風。 痛風通常會引致急性關節炎發作,大多數涉及單一關節,患處會突然變得紅腫及劇痛,並在隨後一段時間好轉。 提供各醫生的診所地址、聯絡方法、應診時間和專業資格等資訊供市民參閱,以便大家能夠選擇自己所需的專科醫生。
馬繼耀醫生: 強直性脊椎炎影響患者人生規劃 生物製劑助紓緩症狀
研究又發現,八成八本港患者自言明白監控病情重要,但逾半誤以為疼痛減退反映病情受控。 馬繼耀醫生2025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成員、風濕科專科醫生馬繼耀指,大部分本港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只顧止痛,對關節侵蝕認知不足,沒有全面治療方案,錯失治療黃金期。 馬繼耀醫生2025 風濕科專科醫生馬繼耀表示,紅斑狼瘡成因未明,或是遺傳基因加上後天因素引發。
對於會否每年都舉辦峰會,他重申要再作檢視,因年年都保持眾多國際金融機構的行政總裁齊來出席,實在有難度。 多名央行行長來港開會 此外,金管局繼3月在港舉辦了巴塞爾委員會會議後,將於11月27日至28日與國際清算銀行合辦高級別會議,首日為央行會議,次日料辦一個論壇。 他指,屆時幾乎所有亞洲央行行長都會出席,其他地區央行行長也在報名中。 他預告會乘着金管局30周年紀念,除了邀請現任行長作講者外,也特設一個環節,誠邀極富經驗的前央行行長,包括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和陳德霖,以及英倫銀行、日本央行等前行長參加,發表其現今的看法。 他指出中東與中國之間經貿關係密切,目前在阿聯酋的中資企業有多達逾6000家,相信香港在此走廊有着扮演的角色。 晤家族辦公室引資 他又指,此行安排會見了當地家族辦公室,它們冀分散投資。
馬繼耀醫生: 風濕病科
在懷孕期間,胎兒生長速度可能較緩慢,以致出生時比一般初生嬰兒為輕。 另外,若母親患有紅斑狼瘡症,子女有較高機會患上免疫系統科疾病,如敏感症、甲狀腺病、糖尿病等。 在所有紅斑狼瘡症病人的新生嬰兒中,有極少數(約1-2%)患有新生兒狼瘡綜合症後群,病徵包括:臉部紅斑、血小板問題、肝酵素高等,嚴重者會罕有地患上心律不正問題。 只是,這不常見的病症能在產前驗血測試中評估患病風險,並對風險值高者作特別的產前護理,盡力保障母嬰的健康與安全。 現時約有過半數病患孕婦能正常懷孕並生產,另有25%病人胎兒出現早產;然而仍有10-20%紅斑狼瘡症孕婦出現自然流產或人工流產。 馬醫生強調,進行人工流產的機會很微,一般都是在病者情況很惡劣才會考慮。
如果情況未有明顯改善就要使用藥物去控制症狀,例如一些醫治痛症的藥物等,另外若過患者有焦慮、抑鬱、失眠等情緒問題出現,亦有可能需要以藥物輔助治療,一步步調整生活習慣,重回正常人生。 曾有30多歲男性強直性脊椎炎患者,任職手術室助手,平日主要控制手術燈及搬運儀器。 初時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改善病情抗風濕藥,可惜效果並不理想,後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Anti-TNF)的生物製劑,在約2個月後症狀得以紓緩,並可重返工作崗位。 研究由病人組織自發進行,於今年二至四月在全球四十二個地區,訪問逾一萬名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香港佔二百六十人。
馬醫生又提到,紅斑狼瘡症並非只能治標,注射適量生物製劑有助抑壓發炎因子,以改善病情,病情穩定後便可減藥,強調該病並非「絕症」,患者毋須過分悲觀。 陳先生(化名)六年前確診患上紅斑狼瘡,當時他正攻讀碩士課程,全職任補習,壓力相當大,經常頭痛欲裂、流牙血。 陳辭職休養近一年,也延遲了畢業,但計劃重投職場時,又發現右眼眼底血管堵塞,且失去約四成視力。 病情不穩、視力不佳,他只能無奈從事月薪不足一萬元的辦公室助理工作,長達四年,又曾經生蛇、患上肺炎等。 中年男士為高危族
馬繼耀醫生: 馬繼耀醫生的其他醫務所專頁
紅斑狼瘡是自體免疫系統疾病,香港每一千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此病,當中一成是男性。 由於患者的免疫系統失衡,產生抗體攻擊自身細胞,導致皮膚等器官發炎,少於百分之五的患者更會視力受損。 有三十三歲男子六年前患上該症,便因為視力受損而被打亂人生規劃,學業及職業一度受影響,幸使用昂貴的新藥後病情漸穩定、亦覓得心儀工作。 他希望政府放寬傷殘津貼申領資格、資助病友使用新藥,令病友獲得更好的治療。 陳稱,患病後日常生活大受影響,最嚴重時一日需吃10粒口服類固醇藥物,「2、3個星期內體重增加了10磅」,他因擔心影響血管,至今仍要特別控制體重,飲食上亦要忌食「肥膩」食物,同時要避開陽光、避免接觸籃球、行山等較易受傷的運動等。 他坦言,多年來累計花費逾10萬元治療,最終注射生物製劑及定期覆診,病情漸趨穩定,血小板值亦回升,終可轉職從事較專業的科學報告研究工作,享受「正常人」的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