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利率趨勢發生變化」,洪灝分析指出,由於香港過去多年都是呈現利率趨勢性下跌,即使樓價高企,仍然有不少人蜂擁上車,原因是實際按揭利率只有兩厘多,「供平過租」之下,令港人急於置業。 歐元區2月綜合採購經理指數創9個月新高,德國及法國經濟數據亦強勁,助長歐洲央行進一步加息的預期,不利股市表現。 倫敦富時指數收市報7977點,跌36點,跌幅0.46%。
不過,他認為,內房的惡劣情況不會一直持續,料內地政府經過首季低潮後,明年第二季有機會推出救市措施,帶動市況,同時料利好香港樓市,估計明年全年計樓價依然有機會上升3%至4%。 而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最新報179.18點,按週上升0.04%,但九龍區樓價連跌3週共2.55%,報175.12點,跌穿施政報告前水平,為39週新低。 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黃良昇指出,早前新界東及新界西樓價亦連跌4週,分別累跌2.79%及3.04%,並先後重返施政報告前水平。 樓價下調,由新界蔓延至市區,4區樓價輪流下跌,相信樓市跌勢仍持續。 總結今年整體私宅的表現,據土地註冊處資料,截至今年12月16日為止,2019年整體私人住宅累錄55,087宗買賣登記,涉及金額約為5,230.77億元。
樓巿走勢: 香港樓市走勢2023|本週CCL最新報159.99點 港九新界樓市成交及平均呎價
房委會已於「綠置居2022」申請期開始前通知有關申請者,其「居屋2022」的申請已獲得保留至「綠置居2022」,以及其「綠置居2022」的申請編號。 如申請者再次遞交「綠置居2022」申請,會被視作重複申請,有關申請將會作廢,已繳付的費用將不會退還,亦不能轉讓。 房委會續稱,房委會或房協轄下公屋或出租屋邨住戶如果以紙本提出申請,其申請表須交回所屬的屋邨辦事處。 其他申請者亦可選擇郵寄或親身遞交紙本申請至綠置居售樓處。 位於樂富房委會客戶服務中心的居屋售樓處不會接收「綠置居2022」的申請表。
- 早前長實趙國雄以約1億元賣出其「首置物業」、半山雅賓利大廈豪宅單位,持貨3年賬面微賺約800萬元,震驚了整個地產界!
- 【樓市走勢2023】美國聯邦儲備局公布最新議息結果,一如市場預期加息0.25厘。
- 莊太量指出,自從2003年「沙士」結束後,香港樓市上升時間較長,下跌時間較短,每次跌幅最多10%,但自從2019年社會事件發生,以及之後疫情爆發,樓價未有下跌。
- 對比2014年底公布的2015年起10年建19萬伙的私樓供應目標,最新目標僅及當年的68%。
- 如果落實通關的話,移民盤大多數被消化之後,買家很可能須要追價入市,造成年尾樓價比推高的因素。
- 今年春節早臨,樓市「小陽春」提早於春節前已經出現,二手交投更是「脫穎而出」。
就圖1 所見,年度變化已接近谷底的趨勢線,在2019年9月,趨勢線的下限是大約-2.2%;2019年12月,趨勢線的下限是大約-1.6%;2020年4月,趨勢線的下限是大約-0.8%。 由於去年同期樓巿開始大跌,由8月的高位下跌10%至12月見底,假設年度變化只是橫移或向上的幅度不大,即表示實質樓價指數仍然會下跌。 有追看本圖表派預測樓巿系列的讀者,應會留意到筆者在上一篇的《2020樓巿預測 (十二月號)》,對圖表往後的表現有點悲觀。 因為10月的指數觸碰到趨勢線的底部(事實是跌穿了些少),當時的社會氣氛及實際巿況亦令人擔憂。
樓巿走勢: 香港高樓價即將終結!7大冧市因素一文睇晒
故此, 樓巿走勢 樓市根本沒有大減幅空間的可能性, 實在比較低。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公佈的樓價指數, 2020年10月份的樓價指數為 380.9點, 與2019年五月份的樓價指數歷史高位 396.9 點相比, 整體樓市, 其實績下跌了4%。 紐約3月期油收市報每桶76.16美元,跌18美仙,跌幅0.2%。 布蘭特4月期油收市報每桶83.05美元,跌1.02美元,跌幅1.2%。 日本電子部件巨頭京瓷的社長谷本秀夫表示,隨着美國政府加緊管制尖端技術輸出,中國繼續擔當「世界工廠」的角色岌岌可危。 由於假期效應,以及本地有新病毒殺入社區,令以溢價銷售的一手市場蒙上陰霾。
- 事實上,左右樓價的癥結所在,往往都是供求平衡,而在住屋需求沒有改變之下,供應卻在縮減。
- 政府今年9月推算未來3至4年私樓供應量為9.3萬伙,已相當於長策最新目標7.2年的興建量。
- 無啖好食不單是市民,二手樓劈價、呎價跌穿萬元,新界西租金帶頭調整,可見樓市難搵食。
- 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是調查機構Demographia的報告,上月調查顯示香港仍然是全球最難負擔房地產市場,該「殊榮」已經連續蟬聯11年,香港家庭需要不吃不喝20.7年才能置業。
- 這亦意味著2020年4月起新財政年的私樓土地供應,有機會因應供應目標而進一步減少。
他指出其實住宅物業成交已經開始反彈,目前香港樓市發展已成為大陽春! 可惜雖然最近交投暢旺,但樓價未有突破性的升幅,本年至今只升1.82%,應該是香港經濟未見顯注復甦、熱錢聚焦股市及大量割價求售「移民盤」,所以首季樓價上升速度緩慢。 以上註冊量屬二手住宅數字 美聯樓價指數(全港)乃根據全港138個著名中小型私人屋苑的成交個案,計算加權平均數,而於08至21年以100個屋苑計算;08年前則以50個屋苑計算。
樓巿走勢: 立即下載 Yahoo 新聞 app
如果香港疫情能有所改善, 讓中國和香港之間的關口能夠重開, 也會對樓市帶來正面的影響。 紐約4月期金收市報每盎士1842.5美元,跌7.7美元,跌幅0.42%。 儘管美國聯儲局加息步伐未停,惟美國經濟數據卻始終異常火熱,強勁的增長亦導致物價回落速度也慢過預期。 投資銀行高盛指出,多項數據均反映美國經濟具備韌性,故把未來12個月陷入衰退的預測機率,由原來的35%大降至25%。
樓巿走勢: 香港樓市2022|趨勢3:H按為主流按揭計劃
代理始終熟知業主心態,業主是否急於放盤,若果業主急於放盤,代理可通知準買家跟業主議價。 他指,最近幾個新盤以貼市價開售,相信是發展商為刺激市場氣氛,預計下半年會保持同樣策略,主要是第五波疫情打亂銷售部署,希望餘下時間能把握機會,料一手繼續主導市場。 倘若政府對一刀切式「撤辣」感疑慮,可逐步「減辣」,例如買家印花稅(BSD)可採取「漸退式」稅制,移居香港愈久,稅率可按年遞減。
樓巿走勢: 物業市場統計資料
他補充稱,若港樓走勢平穩,政府也無需要急於「撤辣」。 蔡氏曾連續九年獲選《機構投資者》亞洲最佳地產分析師。 他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香港樓市非單純以經濟分析,今年除了疫情,也疊加了去年社會事件的影響,直言今年「香港樓價跌硬」。 雖然自去年七月高位至今樓價已跌10%,但因為樓價經已累積上升很多年,加上基數高的關係。 樓巿走勢 所以他認為,就算再多跌逾一成,都只是返回一八年初樓價水平而已,市場毋須過分恐慌。
樓巿走勢: 香港樓市見底訊號(4)新盤優惠減少
據美聯物業房地產數據及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自1996年有紀錄以來,共有9次「早春」,即1月過年,當中7次住宅物業交投按年錄得升幅,相信今年亦不例外,將出現「價量齊升」的情況。 更重要的是,本港大型銀行最優惠利率維持不變,自去年9月本港加息後,今次未再跟隨。 而市場更預期美息今年有望見頂,對香港樓市帶來正面訊息,為香港樓價再升「開綠燈」。 黃建業指出,樓市成交暴跌,地產代理僅是芸芸飽受疫情影響的行業之一,經營成本卻因為環球通脹、高租金、高薪金等因素而不斷急升,紛紛出現虧損擴大或盈轉虧的情況。 資深投資者蔡志忠表示,2021年首三季整體樓價勁升7%至8%,但受到內房資金鏈緊張、平賣資產等一連串負面消息影響,拖低香港物業市場,第四季樓價出現回落。 他預計,明年初市場亦不會有利好消息出現,加上港府遲遲未能完全通關,料明年首季樓市繼續「捱打」,市況偏軟。
樓巿走勢: 樓市走勢最重要是市場氛圍
當中小學更是3年來首次出現淨流失,除小一以外,每級都有學生流失的情況。 樓巿走勢2025 以往的數字顯示學生流失集中在高中,但今年數字是為資助小學流失最多。 美聯物業指,指數的回落反映了新增減價盤數目有所回升,但現時巿場氣氛依然向好,交投旺勢將會持續。 高於平均值的現象已經為24周,是有紀錄以來第二長的時段,可見樓價有上升動力,將挑戰歷史新高。
樓巿走勢: 出現「價量齊升」情況
阿里巴巴美國預託證券折合93.25港元,較本港收市跌逾2%。 滙控美國預託證券較本港收市升逾6%,折合61.25港元。 由於納米樓樓呎價隨時過2萬呎,兼可做九成按揭,加上有關上車客財力較弱,若樓價於未來下挫,銀行首當其衝,要承受問題貸款風險亦不少。 如要入市,可考慮藍籌屋苑單位,預先計一計租金回率,淨回報率兩厘半以上會較佳。 香港樓市2022年以來表現走弱,不期然令人想起1997年和2003年情況。
樓巿走勢: 樓市回春遇「硬頸業主」 地產代理早午晚私訊講價:鋤價都要有步驟
政府繼續維持去年修訂的公私營房屋七三比,換言之,10年供應中,私營房屋供應由去年所訂平均每年1.35萬個,減至2020年度起的1.29萬個,每年再少600個。 樓巿走勢 這亦意味著2020年4月起新財政年的私樓土地供應,有機會因應供應目標而進一步減少。 王美鳳指出,今年H按與P按之息差持續達1厘以上,2021年市場H按息平均1.4%,而P按息則持續於2.5%水平,H按慳息優勢明顯,故2021年H按選用比例持續於95%以上並持續攀升。
樓巿走勢: 物業估價遭「彈弓手」調低 轉按觸礁 業主3招【星之谷專欄 &…
奧陸資本總裁蔡金強更認為,樓價目前樓價已由今年6月時的高位下跌約一成,相信明年會再跌一成,更明言調整20%至25%是最基本的。 他指出經濟暢旺,恒指上升主因在於各國政府放水,市場上有大量資金流入,所以或多或少使樓價升值。 其後中英談判有所進展,香港前途漸漸明朗化,樓市慢慢重拾升軌,惟至1989年內地發生六四事件,巿民受政治氛圍影響而信心動搖,香港甚至出現移民潮,樓市亦曾受影響下挫,但人工升幅跟樓價有距離,加上樓巿整體趨勢仍然上升,巿民想買樓上車亦不容易。 而樓巿愈近九七回歸升得愈急,但回歸不久即爆發金融風暴,樓價不斷下跌,至2003年沙士期間跌幅超過一半,其後喘定重拾升軌,而2018年中更攀升至歷史新高,香港成全球最難買樓的城巿,惟近日則樓巿急轉彎,不少屋苑的樓價在2個內急跌逾一成。 樓巿走勢2025 自1993年有數據以來,租金指數大致與售價指數趨勢相同,只是幅度有所不同而已。 樓巿走勢 疫情下,經濟回復速度將直接影響巿民的租金負擔能力,投資者應從租務巿場情況推測後巿走勢。
樓巿走勢: 香港樓市2022|趨勢5:平均按揭年期徘徊28年水平
據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去年12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92.5,按月下跌0.3%,全年指數卻累積上升3.3%,連升13年。 不過,指數在最後3個月卻持續下跌(即由10至12月)。 據土地註冊處資料,去年全年住宅買賣合約宗數有74,297宗,按年上升24%。
AASTOCKS.com Limited對於任何包含於、經由、連結、下載或從任何與本網站/應用程式有關服務所獲得之資訊、內容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內容之正確性或可靠性。 對於閣下透過本網站/應用程式上之廣告、資訊或要約而展示、購買或取得之任何產品、資訊資料,本公司亦不負品質保證之責任。 另一個會影響經濟復甦的重要因素, 也就是疫苗的效果、普及量、以致副作用, 能否在短時間內令全球經濟重啟, 以及國與國之間的人民流動量能重新回覆疫情前水平。
今年的香港受是中美貿易戰的外在影響,內部亦遇上社會運動,與1997年至2003年期間的情況類似。 假如年度變化走勢跟1997年至2003年間接近,將有約兩年多的時間窄幅上落。 但由於年度變化的趨勢顯示將永遠處於正數,即意味著樓巿仍然會一年比一年高,準買家應留意未來兩三個月的入巿機會。 細心的讀者可能留意到,筆者在去年10月作出預測時,估計今年4月的樓價指數由3月的317反彈至329,只因筆者採用的是樓價指數的年度變化走勢反過來估樓價指數。 在去年10月底,特首施政報告宣佈放寛按揭,樓價下跌之勢即時剎住並開始橫行,筆者傾向悲觀的預測亦因而落空。 不過剛過去的三月數據顯示,樓價指數與筆者的預測重新接軌,筆者亦再提起信心再作預測。
同時,他預期今次樓市的掉頭回落跌勢不會太急;引發的負面連鎖反應亦不會太嚴重。 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近日公開表示,踏入下半年,市場的利淡因素增加,新盤定價未能如發展商所願挑戰新高,估計至2023年中,仍需要以貼市價或低市價銷售,才可確保銷情。 他預測全年樓價會跌逾10%,較年中所預測的上落5%更悲觀。 一手新盤接連平開;二手樓價持續偏軟,地產界看淡市場的聲音此起彼落,其中兩大地產代理龍頭「話事人」,最近均異口同聲指樓價一定會下跌,而且幅度不再是三幾個巴仙,大有可能超過一成。
樓巿走勢: 投資策略
反觀香港,在萊坊的數據中,全球排名51,去年第四季樓價按年跌0.1%。 簡單望一望數據,作為精明的物業投資者,香港應該不在考慮之列。 再者,香港的信心危機令經濟發展、投資環境進一步惡化,更加強香港人的離心。 最新民意調查發現,逾2成受訪市民表示有計劃永久離開香港,即全港高達150萬人有意移民。 可以順利移民的港人,大多為中產、專業人士或年輕人,在香港人口老化嚴峻的情況下,人口大量外移會令經濟委靡不振,樓市亦將失去活力,造成惡性循環。
原業主於2018年以520萬元購入單位,但日前竟以485萬元出售單位,帳面蝕35萬元。 中國碳化矽(SiC)外延晶片製造商天域半導體最新估值接近人民幣(下同)130 億元,堪稱超級「獨角獸」,為東莞乃至大灣區罕見半導體「獨角獸」,展現大灣區全力製造晶片的決心。 在過去十多年,由於樓價及租金升幅比薪金升幅更多,高薪人士越住越細,亦造成了細價樓樓價及租金升幅跑贏大巿的惡性循環,並成了整體樓價走勢的指標。 灣仔:致力參與灣仔區重建項目,建設住宅項目囍滙,並將利東街打造為滙聚食肆、特色店舖的步行街,連同集團於區內的服務式住宅及辦公室等項目,為社區注入新元素。
香港樓市牛市升浪超過19年,新界西樓價過去跑輸贏港九新界各區。 根據中原地產數據,去年12月新界西CCL_Mass(指大型屋苑)指數由03年低位累升4.5倍。 洪灝大膽預測樓價從高位回落五成,有甚麼理據與港樓對賭?
樓巿走勢: 資金鏈未斷 樓市跌勢難長
巴黎CAC指數報7308點,跌26點,跌幅0.37%。 法蘭克福DAX指數報15397點,跌79點,跌幅0.52%。 滙豐控股(00005)去年業績勝預期,預告今季復派季度股息,更計劃明年初派特別息兼考慮額外回購。 該企今年淨利息收入指引被指加息效應減退,拖累香港股價周二倒跌近2%收場,惟「冧股東」似乎有用,倫敦股價曾漲5.3%,高見653.6便士,折合較港高7.53%,更重返睽違3年的60港元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