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春天路經此處,便能看見滿山一片紫紅色杜鵑花。 雖然對這區的路況和環境極是陌生,但這次與姐姐、姐夫與女友合共四人同行,新的組合可作新的嘗試,故選了紅花嶺以北的一條隱徑,兼遊蓮麻坑礦洞。 紅杜鵑是香港原生杜鵑,別名「映山紅」,杜鵑花科。 花冠鮮紅色,直徑3.5至4.5厘米,呈漏斗狀。
近日有報道指紅花嶺即將於兩年後劃定為郊野公園。 紅花嶺行山 當部分政商界人士正垂涎郊野公園「邊陲」之際,這無疑是個好消息,對大眾來說也是一大喜訊。 紅花嶺曾為禁區,如今對公眾開放並劃為郊野公園,生態和環境會受到何種衝擊不得而知,但至少是這片土地將會受到法例的保護了。
紅花嶺行山: 深圳
當局表示,會跟附近村落聯繫,希望在郊野公園內外都能支持更佳的生態旅遊。 展望未來,我們正在設立第25個郊野公園,剛才主席(香港地方志中心執行委員會主席陳智思)也提及—就是紅花嶺郊野公園,以及第八個海岸公園—北大嶼海岸公園,我們預計明年完成工程。 港深兩地將以紅花嶺郊野公園和深圳梧桐山風景區作為基礎,打造貫穿兩地的生態走廊。
漁護署在考慮上述的關注事宜後,將會致力推介對遊客安全、在環境方面可持續發展、連接到吸引的地點,以及能為市民提供優質康樂體驗的遠足徑。 紅花嶺一帶有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除了二戰時期的防衛設施外,還有兩座麥景陶碉堡(MacIntosh Forts)。 紅花嶺行山 1940年代末期,國共兩黨發生內戰,大量難民為逃避戰亂紛紛由大陸湧入香港;在邊境亦不時發生持械匪徒與港警槍戰的事件。
紅花嶺行山: 蚺蛇尖.「香港第一尖」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礦場一度由日軍操控,開採鉛礦作軍事用途。 戰後礦場雖恢復生產,但其後卻經歷多番變遷,影響礦場的開採作業,同時又因鉛價下跌,礦場最終在1958年停止運作。 現時礦場雖已荒廢,但仍可發現五至六個礦洞遺址。 其中的六號礦洞規模最大,具三個大型洞口,內裡四通八達;部分礦洞卻成了蝙蝠棲息地,並於1994年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當局亦已封閉該礦洞禁止遊人內進。 香港地方志中心結合自然科學和人文歷史,匯聚政府、大學和民間機構的資料和數據,編製《香港志.自然》,記錄香港在地理、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等各方面的發展,其實可稱得上是一本香港自然歷史的百科全書。 今天邊境禁區大幅度向北撤,現時登紅花嶺可以由沙頭角的下擔水村起步,繞過村內小路,就能登上山徑。
- 由北至南,分別為亞公頂(394米)、二峒(438米)、三峒(434米),合稱三峒嶺。
- 從前紅花嶺的北麓、西麓一帶都是邊境禁區,政府曾經設置崗哨與及軍事設施。
- 漁護署的建議遠足徑皆是現有的行山徑,包括幾條登紅花嶺的熱門路線,例如由禾徑山路起步,沿舊軍車路上山,至近山頂的發射站,進入郊野公園。
- 前走接水泥級上走,在分支可先左走一探廢棄礦洞,及後再接回主徑上走,景觀已見開揚。
- 紅花嶺一帶有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除了二戰時期的防衛設施外,還有兩座麥景陶碉堡(MacIntosh Forts)。
站在紅花嶺上除沙頭角市外;向北可眺望深圳最高山的梧桐山 (944米);向西更可附視山下坪洋及打鼓嶺的農村,還有黃芽山下的東北堆填區,後面襯托著深圳蓮塘現代化的住宅區。 繁華與恬靜,生機與廢料,這種風景對比如此強烈,令人印象深刻。 根據漁護署的文件,建議的遠足徑會以紅花嶺及紅花寨兩座高山為中心,接駁4個主要出入口,分別是蓮麻坑、禾徑山路、塘肚坪村及山咀。 位於蓮麻坑村東面的礦山,曾經是香港規模最大的礦場的所在地。
紅花嶺行山: 香港與大馬簽11份合作備忘錄 李家超:兩地在娛樂商業等有共同語言
由北至南,分別為亞公頂(394米)、二峒(438米)、三峒(434米),合稱三峒嶺。 峒或洞一字是指輋族中的居處,例如古洞、萊洞;同時又可指山,如大嶺峒、觀音峒,最高者為大峒,次之為二峒,以此類推。 如今三峒嶺獨欠大峒,「二峒」亦非第二高峰,上述稱謂,實在值得商榷。 上攀紅花嶺的一段山徑並不好走,而且視野受阻,另覓山徑登遊也無妨。 在舒坦的主徑上放步,縱覽開闊的沙頭角海,甚是寫意。
- 紅花嶺一帶有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除了二戰時期的防衛設施外,也有兩座麥景陶碉堡(MacIntosh Forts)。
- 香港的大自然風光與繁華鬧市其實只是咫尺之隔,一直深受廣大遊客歡迎。
- 早在1965年,Hetzer提出生態旅遊相關概念,即應該需要反思文化、教育和旅遊,而相關的發展應該對當地文化和環境的衝擊減至最低,並給予當地最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亦要衡量遊客的滿意程度。
- 在下担水坑村下車後,往沙頭角方向前行不久,循山咀村路上走,及後在左方轉接山徑,經過軍事遺跡,上攀至一斷裂了的標高柱。
- 還有一條路程較遠的上山路,由沙頭角的山咀起步,沿邊境旁的山嶺走,上亞公角,再行經二峒及三峒,匯合由塘肚坪村上山的路往紅花嶺。
- 當地村民為我們指引路線,但是從這兒上山要有準備,因為路況不佳,上山九成九時要需要穿過密林,亦要在陡峭的山坡上爬行,有些地方路胚不明顯,只能靠前人留下的絲帶認清前路。
- 為加強邊防設施以阻止難民繼續湧港,時任警務處處長麥景陶(Duncan MacIntosh)於1949年至1953年間下令在深圳河邊境的山嶺上建設七座觀察哨站(observation posts)。
下山後,接上寬闊的水泥軍車路,下走至禾徑山路,最後再左走往沙頭角公路完成行程。 香港境內總共有七座麥景陶碉堡,由東至西分別位於伯公坳、礦山、白虎山、瓦窰、南坑、馬草壟及白鶴洲。 碉堡建於 1949至1953年,當時大量難民由中國來港。 1949年警務處處長麥景陶遂決定興建多座觀察哨站(碉堡),加強邊境的防衛。 碉堡日夜均駐有守衛,肩負堵截 非法入境者的重任。
紅花嶺行山: 紅花嶺郊野公園及北大嶼海岸公園 料明年落成
蓮麻坑位於香港新界北區邊境禁區之內,沙頭角與打鼓嶺之間。 由於蓮麻坑曾經屬禁區範圍,所以沒有重大的發展項目,蓮麻坑一帶的自然環境沒有受到破壞。 蓮麻坑因為當地盛產山橙(當地人稱之為「蓮麻」)而得名。 當地有礦山,主要是鉛,廢棄的鉛礦山上有一個蝙蝠洞,為香港重要蝙蝠棲息地之一,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蓮麻坑過往一直是邊境禁區,人跡罕至。 於2012年2月開始,政府分三階段開放新界北邊境禁區,於禁區解禁後,許多過去的禁區範圍漸漸有各種行山路線,政府更有計劃將紅花嶺納入郊野公園範圍。
紅花嶺行山: 新界東
走畢海背嶺,可沿路返鹽灶下,橫過沙頭角公路,在上麻雀嶺村村後小徑,向輸電塔方向登上紅花寨。 一路上,小徑狀況良好,回望是沙頭角海另一景象。 海背嶺之巔只有255米,跟附近的公主山(118米)、長山(165米)或大磡篤(98米)一類小山峰只是丘陵之屬,可是這類「培塿」(音:否柳Fau2 Lau6,矮小山峰的意思) 若登上其中,亦有一種特立之風情。 紅花寨與紅花嶺分別山高489米及492米,驟看似姊妹山峰。
紅花嶺行山: 紅花嶺 蓮麻坑礦洞
為加強邊防設施阻止難民繼續湧港,時任警務處處長麥景陶(Duncan MacIntosh)於1949年至1953年間下令在深圳河邊境的山嶺上築建七座觀察哨站(observation posts)。 由東至西,七座碉堡及其位置分別為:伯公坳(沙頭角)、礦山(蓮麻坑)、白虎山(香園圍)、瓦窰(打鼓嶺)、南坑(文錦渡)、馬草壟(落馬洲)及擔竿洲(米埔)。 紅花嶺一帶有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除了二戰時期的防衛設施外,也有兩座麥景陶碉堡(MacIntosh Forts)。 為加強邊防設施以阻止難民繼續湧港,時任警務處處長麥景陶(Duncan MacIntosh)於1949年至1953年間下令在深圳河邊境的山嶺上建設七座觀察哨站(observation posts)。 紅花嶺行山2025 由東面至西面,七座碉堡及其位置分別為:伯公坳(沙頭角)、礦山(蓮麻坑)、白虎山(香園圍)、瓦窰(打鼓嶺)、南坑(文錦渡)、馬草壟(落馬洲)及擔竿洲(米埔)。
紅花嶺行山: 紅花嶺
漁護署署長梁肇輝表示,希望最快在2020年內完成紅花嶺郊野公園的立法工作。 還有一條路程較遠的上山路,由沙頭角的山咀起步,沿邊境旁的山嶺走,上亞公角,再行經二峒及三峒,匯合由塘肚坪村上山的路往紅花嶺。 此路會經過多項軍事遺蹟,包括山咀的戰壕、機槍堡以及在亞公角上的英軍營房及瞭望亭。
紅花嶺行山: 香港秘境—紅花嶺、蓮麻坑
當地村民為我們指引路線,但是從這兒上山要有準備,因為路況不佳,上山九成九時要需要穿過密林,亦要在陡峭的山坡上爬行,有些地方路胚不明顯,只能靠前人留下的絲帶認清前路。 因山頂有無線電發射設施,車路仍有功能,故維修有加,路況極佳。 登上禾徑山的入口容易尋找,而往後的山徑,剛是帶碎石浮沙狀態,須小心跣腳。 日落新界北,理應可拍攝到鹹蛋黃及艷紅晚霞的令人讚嘆夜色。
紅花嶺行山: 紅花嶺蓮麻坑礦洞.沙頭角探險
紅花嶺緊貼近邊境,最美風景可算是向東面望,有沙頭角海,亦有印洲塘。 北有深圳梧桐山,西接古村蓮麻坑,南眺八仙嶺及新界群山。 紅花嶺行山 根據黃局長的網誌,新郊野公園的規劃,將有助提升深圳梧桐山國家森林公園及本港八仙嶺郊野公園間的生態連繫,強化此南北跨境「生態走廊」,有助兩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工作。 鄰近沙頭角邊境的蓮麻坑礦洞已有百年歷史,曾經是禁區範圍而不得進入,幾年前對外開放後,有不少人經紅花嶺到礦洞探險。 要注意,蓮麻坑礦洞有深坑和倒塌危險,部分礦洞已封閉及有機會遇上蝙蝠,加上未必接收到境內訊號,因此不適合新手及裝備不足人士。 陳國基表示,政府多年來致力保護香港自然生態,期望政商學民各界共同合作,做好綠色文化傳承者、推廣者及倡導者的三個角色,塑造更美麗的香港。
紅花嶺行山: 香港「動物山」大集合:
政府亦會繼續通過學校課程設計、教學資源,以至學生環境保護大使計劃和環保風紀計劃等多方面,提升青年的環境保護與自然保育知識和技能。 「美麗香港」活動的最後一個角色是綠色教育的倡導者,這個角色亦是我特別欣賞的。 其中一項計劃是中小學生自然生態學習計劃,將為學校提供多元支援,包括教材、老師培訓、網上展覽以至戶外體驗等,豐富老師和學生的閱歷。 紅花嶺行山 紅花嶺行山 另一項計劃是青年自然生態導賞員計劃,將為有志投身生態旅遊的青年提供培訓,其後更將組織1,000名中小學師生和基層青年,由這群導賞生力軍實習帶團。
二戰的軍事遺跡、麥景陶碉堡與大型的蓮麻坑礦洞,這些不同年代的遺跡在這條路線中共冶一爐。 縱然從山嶺上的角度遠眺大陸的梧桐山、八仙嶺與鹿頸,予人耳目一新之感;但相比路上的遺跡及建築物,山嶺上的風光也給比了下去。 此路線的前半段路線非常模糊,人跡罕至;而礦洞存倒塌風險,附近亦藏有深坑,必須高度注意。 紅花嶺行山 紅花嶺位於新界北邊陲,鄰近沙頭角邊境,標高492米。
紅花嶺行山: 沙頭角行山路線|上紅花嶺欣賞吊鐘花 探蓮麻坑礦洞參觀古蹟
漁護署計劃為紅花嶺郊野公園設立4個主要出入口,除了上文提及的禾徑山路、塘肚坪村及山咀,還有蓮麻坑。 建議行山徑會由紅花嶺北脊下山,至礦山的麥景陶碉堡,再經917級樓梯落到蓮麻坑村。 值得一提的是,蓮麻坑村現在雖然並非禁區,但其連接外界的馬路部分是禁區,所以持禁區紙的人士才能搭小巴離開。 紅花嶺鄰近沙頭角,高492米,屬北區最高的山峰之一。
紅花嶺行山: 麻雀嶺 紅花嶺 蓮麻坑礦洞
礦洞內部較暗,若想照片光亮一點,可以後期加工。 完成後建議原路折返,否則路程將接近5星,加上蓮麻坑村仍是禁區,避免誤闖。 紅花嶺行山 反回回頭石,可向西前往紅花寨及紅花嶺,如剛才的起伏山嶺是小八仙,那麼西面的紅花寨及紅花嶺南坡的懸崖便陡峭得有如屏風山與黃嶺。
幸好山下景觀開揚,一邊走,一邊欣賞風景:眼底下是麻雀嶺眾村落,對面不遠處是金字屋頂的山嶺,名海背嶺(高255米),其下是上下禾坑的田園,東北是沙頭角市的禁區,及沙頭角海沿岸的風光。 有青山碧水,有鄉村市鎮,景物豐富,西面山谷中還不時傳來陣陣澗水激流之聲,叫人心情舒暢。 雖然有環保團體建議將紅花嶺郊野公園的範圍擴大至1120公頃,但漁護署表示擴闊範圍的話有可能令過去幾年的工作推倒重來,席上的委員普遍同意「袋住先」,支持漁護署啟動指定擬議紅花嶺郊野公園法定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