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於2023年10月8日晚上7時正發出,當時香港受到強颱風小犬正面吹襲。 註:三號信號或本地強風信號一欄中,1950年至1955年期間實為香港當時採用的「本地強風信號」,警報包括季候風及強度較低的熱帶氣旋所引致的強風,表中顯示的數字為因熱帶氣旋而懸掛「本地強風信號」的次數。 下表為二次大戰以後香港天文台懸掛或發出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頻率。
2017年,適逢數字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設立100週年,天文台特意開設專頁 二號風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介紹其歷史。 天文台衷心感謝岑智明先生、呂永康先生、江君彥先生、黃汝霖先生及黃錫霖先生鼎力協助收集及整理相關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歷史記錄。 如何保證「掛波」及「落波」的記錄齊全仍是一大挑戰, 幸好我們還有另一線索,就是每年的台長報告 (Report of 二號風球2025 二號風球 the Director),雖然當時的台長報告沒有列出每一個信號的懸掛及除下時間,但記載了每年懸掛信號的次數及總時數 (圖四)。 將這些資料跟我們重組的記錄再作比對,我們便可以確定重組後的信號記錄大致齊全。 【大紀元2023年10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曾曉薰香港綜合報導)颱風「小犬」日前襲港,港鐵在9號風球期間暫停露天路段服務,令大批市民和旅客滯留。 二號風球 前天文台台長岑智明昨日於《明報》撰文時形容事件不幸,亦損害了香港的旅遊形象,建議港鐵重新檢討有關安排。
二號風球: 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爭議
另外,大家要注意在1950年代之前,在北太平洋西部的熱帶氣旋並沒有被命名。 網頁使用了熱帶氣旋編號來區分不同熱帶氣旋,例如1917 #01 是指在1917年首個影響香港的熱帶氣旋。 香港天文台從1884年開始就為香港海港內的輪船懸掛颱風信號以作示警,其後並開始為原有的信號球加設數字來代表風力強度和風向。 一套是本地颱風警告信號(為位於香港警戒範圍以內的颱風),另外一套是非本地颱風警告信號(為位於香港警戒範圍以外的颱風)[1]。 文章續指,納沙的最新預測路徑亦較原先預測偏北,預料周一納沙與香港的最近距離約為400公里左右,較原先預測更接近珠江口,較為接近上一篇天氣隨筆提到的「較差」預測情景。 受東北季候風及納沙的共同影響,周一、二本港風勢頗大,離岸會吹偏北強風,高地風力達到烈風程度。
- 香港天文台從1884年開始就為香港海港內的輪船懸掛颱風信號以作示警,其後並開始為原有的信號球加設數字來代表風力強度和風向。
- 九號信號全名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表示當熱帶氣旋接近香港時,香港風力將「顯著增強」。
- 為免製造誤會,本地和非本地颱風警告信號的信號球形狀和懸掛地點都有所不同,但兩套信號中均包括二號風球[1]。
- 在2018年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 ,因預測貝碧嘉將在澳門100公里範圍內掠過,提前約4小時作出預告在8月14日晚上7時半改發八號東北風球,在發出八號風球時,貝碧嘉距離澳門約120公里,但在八號風球生效期間,澳門境內尚未錄得烈風風力。
- 隨住時代進步,市民可以由唔同途徑攞到詳細嘅風球同有關嘅天氣信息,呢啲重要嘅信息都係信號站唔能夠提供。
- 【打風 / 10號風球 / 颱風蘇拉 / 天文台蘇拉路徑 / 十號颶風信號】天文台周五(9月1日)晚上8時15分發出10號颶風信號,持續生效至周六(9月2日)凌晨,最近在天文台以南30公里掠過。
天文台分別於7月15及16日先後發出一號戒備信號及三號強風信號。 在7月16日下午,天文台和政府飛行服務隊合作,利用「下投式探空儀」,於泰利中心東側錄得近地面風速超過每小時110公里,接近颶風風力(圖一)。 二號風球 這些珍貴數據有助分析泰利的強度及風力結構,隨後天文台在晚上將泰利升級為颱風,亦於今日凌晨(7月17日)發出了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二號風球: 風暴消息
熱帶氣旋泰利令本港極端酷熱的日子暫告一段落,同時亦為本港帶來大風大雨,天文台因而需要發出今年首個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資料庫記錄由一九四六年開始,而有關一九一七年至一九四一年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歷史記錄,可參考相關網頁。 而有關香港鳴放風炮及燃放炸藥作為熱帶氣旋警告的歷史記錄,可參考相關網頁。 另外,所有電台亦會在每小時15分、30分、45分及58分廣播天文台最新熱帶氣旋警報,而相關風暴消息則會在正點及半點新聞內報道,若天文台更改熱帶氣旋警告,則由當時的節目主持或節目助理佈告有關消息。 歷來全年發出最多次數為1894年,達6次(鳴放風炮),當中1次需鳴放兩次風炮(相等於現今發出十號颶風信號);其次為1887年,共有5次[14]。
但亦有網民質疑氣象局發出八號風球的必要性,指氣象局忽略貝碧嘉的風力結構不均,其薄弱的東北環流難以為澳門帶來持續烈風,形容氣象局經歷天鴿事件後變得如驚弓之鳥。 澳門氣象局在2017年天鴿或以前的熱帶氣旋,一般以一小時平均風力實測達到烈風,才會宣佈懸掛八號風球。 在2018年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 二號風球 ,因預測貝碧嘉將在澳門100公里範圍內掠過,提前約4小時作出預告在8月14日晚上7時半改發八號東北風球,在發出八號風球時,貝碧嘉距離澳門約120公里,但在八號風球生效期間,澳門境內尚未錄得烈風風力。 二號風球 二號風球2025 顯示當有熱帶風暴或以上級別吹襲澳門時,並預料在澳門100公里範圍內正面吹襲時,氣象局會基於中心附近的烈風可能直接影響澳門而發出八號風球。
二號風球: 風力未達八號風球標準的個案
風球,簡稱波,正式名稱叫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係香港天文台當發現有熱帶氣旋影響香港嗰陣向市民發出嘅警告。 此外,天文台更和政府飛行服務隊合作,利用裝在飛機的儀器收集颱風資訊,由三維結構,風力,風向,溫度,濕度等,配合總部的電腦分析,令颱風預測路徑準確度提升了10-20%。 從2016年起,天文台便在內部試驗熱帶氣旋路徑概率預報,從而顯示未來九天熱帶氣旋經過某地方的概率。 這項改變是由於2006年風季的派比安事件,下文「沒有按香港實際情況而發出適當信號」詳述。
例如在2015年颱風蓮花的案例中,由於預測蓮花以颱風強度正面襲港甚或橫過境內,構成嚴重威脅,而蓮花之急劇減弱實屬難料,結果在香港地下天文台的Facebook專頁上,不少網民均支持天文台發出八號信號之決定[42][43][44]。 從1917年7月1日開始,天文台首次使用數字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向市民預警熱帶氣旋吹襲時的風力威脅。 在1917年的版本中,1號是戒備信號,2號至5號表示烈風將會由四個不同的方向吹襲本港 (類似現今的8號信號),6號信號表示烈風風力增強 (類似現今的9號信號),7號風球是最高的信號,表示本港受到颶風吹襲 (類似現今的10號信號)。 該信號系統在1931年更改為1至10號,當中2號及3號表示強風由兩個不同的方向吹襲 (類似現今的3號信號),4號為非本地信號,5號至8號代表烈風吹襲,9號則代表烈風風力增強,10號代表颶風吹襲。
二號風球: 發出最多方向的八號信號
雖然天文台表示二號風球於1934年取消[1],但香港政府直到1938年關於颱風信號的憲報公告裡依然有記載二號風球的存在,但表明二號風球不適用於香港[5]。 二號風球2025 2021年熱帶風暴獅子山與颱風圓規,兩者八號風球相隔時間為2天20小時30分鐘,是有紀錄以來相隔最短。 二號風球 澳視澳門台及資訊台會在八號或更高風球發出期間每小時提供一節《颱風消息》,亦會在改發風球後播出,而新聞時段內不會播出《颱風消息》。
二號風球: 發出時間點
風暴潮的影響視乎蘇拉掠過本港時的強度及位置,若蘇拉按照現時預測於本港以南掠過,風暴潮引致的最高水位有機會與2018年山竹襲港時相若。 然而,若蘇拉提早於本港以東登陸,並在北面掠過,其影響則較小。 按照現時預測路徑,蘇拉會在今晚至明早最接近本港,在香港天文台以南約50公里內掠過。 天文台會視乎本地風力變化,考慮在下午六時至十時之間發出更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二號風球2025 按照現時預測路徑,蘇拉會在午夜前後在香港天文台以南約40公里左右掠過,本港將由吹偏北風逐漸轉為吹東至東南風,原來受遮蔽的地方可能會變得當風,天文台會視乎本地風力變化,評估是否需要發出十號颶風信號。
二號風球: 生效時間最長
根據1917年的信號系統,二號風球信號球形狀為朝上錐體(),與今日的八號西北烈風或暴風信號一模一樣。 夜間信號燈顏色為「白綠綠」(由上至下),代表烈風從北方吹襲[3]。 2017年,適逢數字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設立100週年,天文台特意開設專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介紹其歷史。 二號風球 施政報告在10月25日發表,馬鞍山的二手交投,在上月開始略有回升,錄約43宗,按月上升1成半。 本月首10天暫時錄約20宗成交,不過量升價不升,市場仍以減價成交作主導。 天峰放盤,放售了一段時間,期間也曾減價,現時分別叫價800萬及820萬元。
二號風球: 懸掛風球數字系統及晚間燈號
基於濕地公園站測得的風力數據有持續下降的趨勢,自2013年風季開始,由流浮山站接替[25]。 1987年起,在懸掛/發出八號信號前2小時,天文台會發出預警信息,即現今天文台網頁的「熱帶氣旋之特別報告」[16]。 經1934年香港及菲律賓雙方協議,1935年1月1日起,廢除二號至四號風球,保留一號及五號至十號,而七號及八號的標誌,分別改為兩個朝上錐體 和兩個朝下錐體 [11][9]。 期間燃放炸藥的警告方式仍有同時使用,直至1937年最後使用,之後才全面採用數字系統。 至於每年影響香港的熱帶氣旋數目有很大的年際和十年際變化 (圖五)。
二號風球: 香港已停用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 维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书
但自此之後,每逢熱帶風暴橫過香港或非常接近香港,天文台也發出八號信號,因此出現了颱風利奧[36]、熱帶風暴圓規[37][38]、強烈熱帶風暴帕布[39] [40]、颱風蓮花[41]、熱帶風暴洛克等風力偏弱的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天文台在此情況下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令市民誤以為通常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生效時風勢微弱,市民紛紛外出,甚至在岸邊追風。 例如在2015年颱風蓮花的案例中,由於預測蓮花以颱風強度正面襲港甚或橫過境內,構成嚴重威脅,而蓮花之急劇減弱實屬難料,結果在香港地下天文台的Facebook專頁上,不少網民均支持天文台發出八號信號之決定[26][27][28]。 在2022年強烈熱帶風暴尼格的例子可見,尼格的烈風範圍主要集中在其東北象限, 其他方位的風力則較弱。 雖然以最接近距離而言,尼格距離澳門(10 二號風球 公里)還要比香港近(40 公里), 但由於尼格在澳門北面掠過,故未能夠受到其東北象限烈風影響, 導致吹襲澳門期間未能夠錄得烈風,而香港因其在南面掠過,不少地區錄得烈風,甚至暴風。 只要尼格較預期偏南10公里,澳門便很有機會受到烈風影響。
二號風球: 發出最多次數的年份
即表示只有當颱風或以上級別熱帶氣旋襲港,並且可能令香港受熱帶氣旋颶風範圍影響時,才有機會發出九號信號。 2017年8月27日,強烈熱帶風暴帕卡正面吹襲本港,在天文台西南約90公里內掠過,維港內吹烈風,長洲和塔門吹暴風。 當熱帶氣旋可能或已經影響香港時,香港天文台便會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目的是以簡單容易理解的信號,警告市民熱帶氣旋為香港普遍地區帶來的風力威脅。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將透過香港各電台及電視台廣播,其中各電視台會在節目播出期間顯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標誌。 二號風球2025 由於2002年前天文台以懸掛信號形式發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因此一般市民多會以「風球」稱呼。
二號風球: 天文台:南海東北部高溫海水 助納沙頂住季候風打擊
在過去一小時,昂坪、長洲泳灘及坪洲分別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43、125及115公里,最高陣風分別超過每小時189、169及140公里。 受風暴潮影響,過去兩小時西貢的水位曾達海圖基準面以上約4.5米。 大澳水位於星期六(9月2日)早上九時左右會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約3米多。
二號風球: 香港已停用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澳門氣象局亦曾因在八號風球生效時澳門風勢偏弱而引起爭議。 二號風球 氣象局在2016年颱風海馬吹襲期間懸掛八號西北風球,由於受地形屏蔽,澳門在八號風球懸掛期間風勢不大,氣象局因而被批評進退失據、隨意搬龍門。 2017年天鴿風災後,氣象局全面修訂發出熱帶氣旋信號的標準,結果在2018年為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發出23年以來風勢最弱的八號風球。 二號風球2025 大部分網民支持氣象局的決定,認為貝碧嘉可視為「正面吹襲」,氣象局是有需要發出八號風球[12]。
二號風球: 發出最多八號風球的年份
2009年強烈熱帶風暴蓮花及熱帶風暴浪卡吹襲香港期間,天文台在熱帶氣旋移至香港約400公里範圍時才發出一號戒備信號,一改以往作風。 翌年超強颱風鮎魚襲港,天文台發出一號信號時,鮎魚已移至香港之東南偏南約570公里,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及批評。 時任天文台台長李本瀅博士在2010年10月29日在天文台「台長網誌」發表《何時才會發出一號戒備信號》,解釋天文台在鮎魚襲港時沒有早些發出一號信號的原因[31]。 晚發一號信號的行為直至岑智明在2011年4月14日接替台長一職後才有改善。 熱帶氣旋泰利7月14日在呂宋附近形成,向西北偏西移動,逐漸靠近廣東沿岸。
由於典型熱帶氣旋路徑一般是西北、西北偏西或西北偏北移動路線,導致澳門受風暴吹襲期間的風向有慣常的轉變模式,造就典型的八號信號方向配搭;但部份熱帶氣旋的路徑可能較異常,造成其他類型的風向轉變,亦令八號信號的配搭有所不同。 此外部份熱帶氣旋由於正面吹襲澳門,可能導致配搭之間出現更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熱帶氣旋繼續接近澳門,澳門的持續風速現正或預測將達63公里/小時至117公里/小時,陣風約達至180公里/小時。 八號風球劃分為八號東北風球、八號東南風球、八號西南風球和八號西北風球,風球的指示方位為未來數小時內的可能風向。 二號風球2025 天文台又指,受風暴潮影響,香港海水高度會於明晚接近午夜至星期六(9月2日)中午明顯上升,沿岸低窪地區可能出現嚴重水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