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發展旗下的非牟利機構「Culture for Tomorrow」,日前在北角皇都戲院舉辦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 2018年10月22日,新世界發展旗下公司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制拍賣皇都戲院大廈,希望統一業權以作重建,發展商指如成功統一業權,將「積極考量如何保存前皇都戲院的精髓」,並會與民間團體合作,徵集北角和前皇都戲院的口述歷史。 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強烈建議發展商需保留入口上方「蟬迷董卓」浮雕和屋頂混凝土拱架建築特色,否則不會是皇都戲院。 2020年10月8日,新世界發展以47.76億元投得皇都戲院大廈全部業權,同時宣佈,將為擁有68年歷史的前皇都戲院部分啟動保育計劃,復修、保留和重塑戲院古蹟的歷史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
皇都戲院前身名為璇宮戲院,由香港影業巨子歐德禮 所興建,於1952年建成。 建築設計由建築師劉新科及 George W Grey 主理,採用現代主義建築的美學設計理念。 40至50年代,不少上海人因為國共內戰而南下來到北角聚居,有商人參照當年夜夜苼歌的上海,在北角開設戲院、舞廳等娛樂場所,令北角有「小上海」之稱。 當時,熱愛音樂的香港文化界傳奇人物歐德禮(Harry Odell)看中了「小上海」的發展潛力,立下宏願要把世界最好的音樂家帶來香港,於是創辦了璇宮戲院。 香港現時只剩下兩間戰前興建的戲院建築,分別是油麻地戲院(1930年至1998年)及長洲戲院(1931年至1990年),兩者分別被評級為2級及3級歷史建築。 而北角皇都戲院僅被建議評級為最低級的3級歷史建築,意味着建築物本身可以拆卸,再以另行方式保存。
皇都戲院內部: 創作歌手陳明憙 溫柔的力量:「別人認為的弱點,可能是你的強項。」
純粹以展板陳述很不吸引,她認同這是硬件處理不到的,要靠節目設計等軟件完成,讓普羅大眾都喜歡參與、使用這個空間,最考工夫。 團隊接觸過戲院的前員工和建築師的後人,了解當年空間如何使用,希望得知不同細節的重要性,訪問當天參觀二○○○年改建成桌球室的皇都舊址,看見牆上零散地貼有各種說明的標示,供建築師團隊日後參考。 場內貼上懷舊海報,配上昏黃燈光,彷彿時光倒流大家一踏入皇都戲院商場,場內的懷舊佈景就會令你彷彿置身 50 年代皇都戲院的華麗舞台! 由璇宮戲院、「小上海」到皇都戲院,由國際級表演到中西首輪電影,皇都戲院的前世今生都被記錄於呢場活動之中。 原有的璇宮戲院外貌並無明顯改動,而原來的觀眾席以下的部分包括地下停車場則被改裝為三層商場。 商場設有扶手電梯貫穿三層,並連接戲院,視為當年非常先進的商場設計。
- 談論保育,因為需要持續經營、長遠發展,不能避免考慮收支如何平衡,問及皇都的藍圖如何,會是怎樣形式的藝術場地,兩位稱言之尚早,未有定案。
- 新世界表示,集團期望在取得100%業權及詳細勘察建築物的結構後,積極探討保育前皇都戲院相關部分的可行性和方案。
- 在今次展廳的「售票處」,特別設立了璇宮戲院1952年12月12日開業首日的票價價單,以不同顏色的戲票代表著不同等座價位,價錢由1.5元至3.5元不等。
- 皇都,新一代對它感到陌生,不知是何方神聖;上一代緬懷舊時,慨嘆時光一去不返。
- 由於天台「飛拱」不作對外開放,因此場內特地架設霓虹燈桁架模型,是為識別度和人氣最高的打卡點!
2003年12月25日,北角皇都大廈二樓板間房發生兇殺案,一名31歲姓盧男子猜枚爭執遭斬頸,送院後不治。 商場內的一間西裝店「輝煌洋服」現時仍有營業,老闆曾先生表示租約今年年底屆滿,未知會否有賠償方案,未能聯絡業主,希望會有賠償。
皇都戲院內部: 歷史
皇都戲院屋頂上故意外露的鋼筋混凝土桁架讓建築物的外觀非常突出,是全港甚至亞洲僅有,可算是 開創了同類結構的先河。 而記錄與保護現代建築運動的國際組織 DOCOMOMO 也於今年三月為皇都戲院發出一個「文物危急警示」 (“Heritage in danger” alert) 。 為了讓市民更了解北角文化歷史、前皇都戲院的歷史意義及文化價值,新世界發展宣布將與民間團體合作,展開一系列社區活動,徵集一代港人的集體回憶。 集團更特別邀請了前古諮會成員、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受託人委員會前主席何培斌教授及太平紳士、香港流行文化學者吳俊雄博士、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教授、前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毛俊輝博士以及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擔任社區活動的顧問。 走到北角,每次都會被地標皇都戲院吸引,這間香港最後的單幢式戲院,記載了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自新世界投得戲院統一業權,歷經兩年多的復修及定位,及參考不同年代的資料、文物,近日皇都戲院新標誌揭開序幕,形狀參考天台拋物線的飛拱桁架建築,主調以象徵劇院帷幕的酒紅色及金色,延續昔日情懷,再會皇都。
商場人流絡繹不絕,有不少舊式小店,包括手寫招牌店、唱片行、洋服店、皮鞋舖店、髮型屋、眼鏡店及郵票店等,每一間都滿載北角老街坊的回憶。 皇都戲院的外牆飽歷風霜,據介紹,保育團隊已圍封整幢建築物,運用非破壞性的化學物料,讓皇都外牆最早期的面貌重現,將著手復修整個外牆。 「電影上畫,大門上的廣告版就會掛起海報,手繪海報甚特別。」前立法會議員王國興說。 他在1991年當選北角區議員,皇都正屬選區範圍,「請投王國興一票」的拉票招牌,仍未拆除。 他過去光顧皇都的次數不多,所餘記憶有限,最深印象是五十年代上海人自成一角,舞廳林立,燈紅酒綠,以致北角被稱為「小上海」,後來上海人減少,變成福建人聚居,盡見香港地發展的縮影。 (吳楚勤 攝)皇都戲院(State Theatre),香港現存最後的單幢式戲院,鄧麗君和鳳凰女都在此踏過台板,記載了一代人的美好回憶,現在是一級歷史建築,屹立在港島中心地段,經歷了60多個寒暑。
皇都戲院內部: 新聞稿
「無紙用工作室」創立者林嘉恆以過往皇都68年歷史為藍本,包括曾上演的經典表演、建築特色、膾炙人口的中西電影等,設計出5個角色,包括娛樂家、大導演、華麗歌後、傳奇建築師及快樂觀眾。 另外,他亦為外牆設計「全院滿座」海報,以各種港產片經典角色造型打扮的觀眾,包括《喜劇之王》尹天仇、《家有囍事》程大嫂、《林亞珍》等,向歷年的香港電影致敬。 香港收藏家協會前會長張順光為今次展覽提供了部份展品,重溫皇都戲院的歷史,與讀者細說戲橋、戲票的特色。 作為有69年歷史、香港碩果僅存的舊式大戲院,皇都戲院不但見證了早年香港娛樂業的光輝歲月,其建築結構及布局亦極具保留價值。 戲院入口上方有一幅8米高、8米闊的大型浮雕,名為「蟬迷董卓」,出自中國當代嶺南畫派大師梅與天之手,意思為「貂蟬迷惑董卓」,取自《三國演義》中司徒王允派歌姬貂蟬色誘董卓的故事。
皇都戲院內部: 香港隧道|西隧通車 三隧分流解港人塞車煩惱
現時入戲院會食爆谷,舊年代戲院則飲蔗汁、食煨魷魚,《皇都之夜》將設置蔗汁和魷魚檔口。 當晚菜單又會復刻50年代夜總會餐單,本地知名甜品大師Tony 皇都戲院內部 皇都戲院內部 Wong並親自創作皇都「飛拱」造型甜品。 保育進度方面,保育團隊去年已運走及妥善保存皇都內部具歷史價值的物件,包括戲院座椅、商鋪招牌等,並已分析皇都戲院的地基結構,今年亦勘察皇都各處結構狀況,尤其天台部分,並用上“敲錘勘察”方式。 於1952年落成的皇都戲院,今年適逢70周年,新世界發佈皇都戲院的全新複刻標誌,靈感源自保育團隊搜集的文物,包括制服、戲橋及門票等,以不同年代的皇都戲院標誌為參考藍本。 被問到最想保留的部分,吳明言最希望皇都戲院的歷史能重現眼前,強調保育需顧及歷史回憶,並非以仿古建築增添新元素,而現時戲院和商場均是一級歷史建築的一部分,將會完整保留,她亦對現時的專業團隊很有信心,相信日後亦會開放予公眾使用及參觀,惟住宅部分則要面臨清拆。
皇都戲院內部: 歷失敗汲教訓 「保育一定要盡早」
而戰後這一段流行文化尤其精彩,當幾百萬人因逃避戰亂南來,不想再提政治,反會將大量精力放在抒發自己對生活的想法,也會在賺錢時以商業方式講出流行生活是怎樣的。 團隊搜尋舊圖紙時,發現璇宮戲院的圖由一名外籍測量師簽署,而圖上同時留有真正設計者的名字,他是一個由國內南來、名為劉新科的建築師。 由於必須由認可人士簽圖,當建築人才戰亂下來港,這成為了一種戰後常見的建築項目合作形式。 另外,整座戲院最具特色之處,是該屋頂由一系列外露式拋物線型桁架 皇都戲院內部 從上方吊著天花。 這結構一般來說,桁架會以鋼鐵而建,讓結構輕巧;然而璇宮戲院採用了混凝土來製作桁架,很有可能是因為價錢較鋼鐵便宜,貫徹了戰後初期現代主義建築,以較為廉價又快捷的方法興建樓宇的理念。
皇都戲院內部: 北角 @中原樓市片區
璇宮戲院1957年結業易手,並於1959年改建為皇都戲院,後來於1997年關閉。 至今戲院仍保留多項建築特色,包括全球獨一無二天台設計,呈拋物線形的巨型混凝土「飛拱」桁架結構,及英皇道入口上方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 建於50年代的皇都戲院大廈早前被發展商投得,成功統一所有業權,成為歷來最大宗單一強拍個案。 毗連的皇都戲院,是本港碩果僅存的劇院式戲院,多年前有民間保育人士極力爭取下,終獲升格為一級歷史建築。 市民欲參與《尋找你我他的皇都》體驗活動,要登記成旗下Culture for tomorrow會員,經揀選才可獲邀免費入場;本月中亦有網上免費虛擬導賞。
皇都戲院內部: 香港文化遺產建築:皇都戲院皇建前的回顧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30,000,年齡中位數為 43.1歲。 從戲橋上的電話號碼也能看出年代的痕跡,香港電話號碼最初由5位數字開始,隨著歲月變遷、人口增長,電話號碼的數字也逐漸增多。 地區字頭制度開始實行後,將全香港分為「香港島及離島區」、「九龍」及「新界」三區,如香港島及離島區前的電話是5字頭,九龍區為3字頭等等。 年輕一輩或不清楚甚麼是「戲橋」,這個已經消失的電影場刊,或許只能在懷舊展覽中重現。 張順光展示多張璇宮戲院和皇都戲院的「戲橋」時描述,舊時入場看電影前,職員會向觀眾派發「戲橋」單張,是過去電影的劇目說明,簡介電影的主要內容(稱為「本事」)、演員陣容、放映時間,並附有劇照或明星相片。 除了「是日公映」的電影介紹外,還有「不日放映」的電影預告,在「戲橋」的邊角位,通常設有商品廣告。
皇都戲院內部: 「尋找你我他的皇都」如時光機 重回50年代皇都戲院
屋頂這獨特的桁架,更成為了陳果執導的電影《去年煙花特別多》中的重要場景。 而1953年由新馬師曾及芬艷芬主演的電影《再戀負心人》中,電影一開始就出現一幕璇宮戲院的夜景,屋頂上的桁 架以燈飾點綴,非常耀眼,並窺見到當時戲院堂皇的景況。 那個年代的香港電影,因技術及 器材所限,多於九龍的片場拍攝,但於1953年8月上影的《再戀負心人》,影片第一幕就以才落成八個月的皇都戲院為主角,可見這幢摩登建築開幕後不久已成為一座觸目的地標。
皇都戲院內部: 中國四川生育登記取消結婚前提為何引發熱議
一切由去年民間發現地產商開始收購皇都戲院,這座建築有被清拆重建的危機開始。 為了避免重蹈灣仔同德大押覆轍,活現香港花了兩個月時間,撰寫了專業文物價值評估。 集團一直積極推廣文藝工作,就皇都戲院大廈而言,雖現階段討論日後發展方案屬言之尚早,但若集團成功統一業權,將在重建有關項目過程中,積極考量如何把前皇都戲院的精髓予以保存。 Culture for Tomorrow同時邀得連續三年榮膺全港書法公開賽冠軍的年青書法家、「抒發」專頁的創辦人陳家浚,融入50至60年代與電影相關的設計風格,在商場內鐵閘上即席揮毫,抒發他對皇都一事一物的感受,把經典書法之美融入日常細節中。 而整幢建築物亦運用非破壞性的化學物料,希望外牆最早期的面貌能重現並着手復修整個外牆。 目前整體進度理想,正準備復修外牆及內部,目標以2026年內完工。
皇都戲院內部: 戲院結業變桌球室
新世界發展10月8日以47.76億元投得皇都戲院大廈業權,是歷來最大宗強拍項目。 該集團已委聘三大英國及本地建築保育顧問為戲院制訂保育管理計劃,包括研究皇都戲院的歷史價值,並會在場內作3D掃描及勘探,以掌握皇都的內部結構。 計劃保育為藝術文化表演場所,並會保留天台巨型飛拱,計劃開放飛拱範圍作休憩空間,讓公眾可近距離欣賞及打卡。 新世界發展去年成功取得擁有68年歷史的英皇道 號皇都戲院大廈業權後,宣佈將盡力復修屬一級歷史建築的前戲院部分,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目標是建構一個藝術文化表演的全新地標。
皇都戲院內部: 活化糅合歷史 避免徒具軀殼
當晚菜單又會復刻50年代夜總會餐單,本地甜品大師Tony 皇都戲院內部 Wong並親自創作皇都「飛拱」造型甜品。 據介紹,標誌的整體圖案仿照皇都舉世無雙的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建築,並如過往一樣由右至左臨摹「皇都」二字,以象徵劇院帷幕的酒紅色及金色為主調,寓意傳承皇都昔日輝煌。 皇都,新一代對它感到陌生,不知是何方神聖;上一代緬懷舊時,慨嘆時光一去不返。 皇都戲院的身份矛盾,也是香港人的身份矛盾,它畫下句號的時間剛剛好,結業那年正好是1997年,一個句號,分隔了兩個時代。 1995年,一場四級大火,徹底逆轉皇都的命運,當時商戶損失慘重,災後生意大都一蹶不振,戲院無奈在兩年後關門大吉,只剩下商場與住宅部分繼續運作。
皇都戲院內部: 北角皇都戲院勁猛鬼 60多年事故不斷! 網民:邪咗幾十年!次次拆都出事!
從外牆的舊電影海報燈箱、「小上海」展館、到璇宮戲院的經典表演舞台、仿製的大型桁架模型,再配合特別投影裝置、燈光同音樂效果,每一位到場嘅參加者都好似走左入時光隧道,再次同皇都戲院一齊經歷時代變遷,體驗歷年來嘅香港電影文化。 皇都戲院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戰後戲院建築物,在1952年落成當時名為璇宮戲院,是中上流社會人士的娛樂場所,其開幕典禮由當時的匯豐大班摩士爵士主持,可見它曾是某個階層的身份象徵。 而建築本身是由香港影業巨子歐德禮為首的萬國影片公司集團所興建,歐德禮更是其後1962年中環大會堂落成的功臣。 在未有大會堂之前,皇都是香港重要的音樂表演場地,其後也是西方電影和粵劇的重要表演場地,曾見證過1950至1970年代北角的「小上海」光輝歲月。 北角曾是上海人的聚居地,隨他們在國共內戰時南來的還有夜總會、遊樂場,但這些娛樂場所大多敵不過歷史的洪流,唯皇都戲院仍殘存著。
從售票處接過一張舊式戲票開始,展開第一身體驗之旅,親睹皇都前世今生,由璇宮戲院、「小上海」到皇都戲院,由國際級表演到中西首輪電影,親歷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歷史片段。 雖然歷史體驗活動已告一段落,POPBEE 帶你走進皇都戲院細看每一個歷史的角落,紀錄這一個特別的地方。 這次的《尋找你我他的皇都》,肯定令北角區的舊街坊竊竊私語:皇都戲院的弧度立面重現,配以幾grand的燈光,都思疑大半年前還是殘破的皇都商場為何彩雀變身。 其實這次的《尋找你我他的皇都》體驗活動,算是新世界活化戲院前的一個小頭盤,上周先開放予傳媒參觀,縷述戲院的前世今生,看完後只覺彩蛋連連。 皇都戲院(State Theatre)的前身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是五十年代知名的演出場地,英國作曲家Britten、著名男高音Peter Pears、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及歌后鄧麗君等,都是舞台上的明星。 皇都戲院內部 改為電影院後,亦見證了港產片和外語電影盛極一時的輝煌,成為多個電影的取景場地,如李小龍遺作《死亡遊戲》的其中一幕,正是在皇都戲院正門外拍攝,陳果的《去年煙花特別多》追逐戲,則在屋頂架構上取景。
皇都戲院內部: 中國救援隊完成國際救援任務平安回國 香港特區救援隊同機抵達
皇都戲院作為香港文化遺產建築之一,裡裡外外都有很多值得大家細味的設計和細節。 首先當你乘搭電車、逛街經過皇都戲院英皇道入口,請先抬頭看看建築上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裝飾,這個是皇都戲院珍貴的歷史遺跡之一。 【明報專訊】去年底,早在九七年結業的皇都戲院突然成了新聞主角,事緣這座戰後建築正在古諮會等候評級的清單之上,但有民間團體發現業權被大規模收購。 另外連續三年榮膺全港書法公開賽冠軍的年青書法家陳家浚亦有份參與!
皇都戲院內部: 航母山東艦英語喊話視頻曝光 專家:不排除在南海與美航母近距離接觸
從戲票的價值也可以看到當時人們的消費水平,在五十年代,3.5元的票價相當於普通打工仔一日的收入,看一場電影價值不菲。 此外,就算獲得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共有三級)並不等於獲得尚方寶劍。 皇都戲院內部 在香港,只有獲評為法定古蹟才會受到《古物及古蹟條例》所保護,不得拆卸。 如果用拆卸天星及皇后碼頭為香港保育潮的起點,那在過去十年間,無論已獲評級或還未來得及評級就灰飛煙滅的歷史建築,數量其實不少。 就連古咨會主席林筱魯也承認,目前的法規只能鼓勵業主保育,這是評級制無力的地方。 1940年代末,國內局勢動盪,大量上海人南移香港,並於北角聚居,他們把上海的生活文化帶到這裡,形成北角於1950年代及1960年代初的「小上海」歷史時空和洋化面貌,璇宮戲院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出現。
新地預料下月中完成法律程序後,將正式成為該地段業權持有人,並開展保育計劃,屆時將會按照強拍條例,在6年內完成重建,強調集團會盡力修復屬於一級歷史建築的皇都戲院,保留和重塑其古迹的歷史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將戲院活化成表演藝術的新舞台。 她又透露,顧問委員會於過去兩年開始收集文物、戲條文件,以及進行歷史訪問,收集了許多無形的資料,認為對團隊在保育方向有很大幫助。 落成於1952年的皇都戲院 皇都戲院內部 (前身為璇宮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大戲院,而天台的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更是舉世無雙的獨特設計,亦是昔日北角「小上海」的歷史見證。 集團聘請了國際及本地精英建築保育團隊,以及具份量的顧問委員會,正致力制定全面保育及發展兼備的方案。 新世界發展延續皇都戲院未了經典,首辦代入式(immersive)歷史體驗活動《尋找你我他的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