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席代表上演街頭劇,諷刺林鄭月娥口講要市民「互諒互讓」,但在全民退保議題上卻「寸步不讓」。 團體代表又拍打印有林鄭月娥及羅致光頭像的假人,抗議政府政策倒行逆施。 民間社會一直就全民退休保障提出不同方案,其中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早於2004年開始,便提出三方供款及增收利得稅的全民養老金方案。 及後,工聯會及公共專業聯盟亦分別提出免審查及劃一金額的全民退保方案。 2013年周永新教授港大團隊提出全民老年金方案,2016年則再提出免供款的改良方案。 2016年180多名學者依據全民養老金方案及最新數據作基礎,制訂學者方案,此方案由於能過渡到2064年,持續性較強,受較多民間團體及政黨支持。
- 但數據顯示,其他發達國家的長者貧窮率與整體貧窮率相對接近(表一)。
- 在2000年12月全面實施的強積金制度,是經過香港社會多年討論才達致的共識,旨在協助就業人士累積資金安享退休生活。
- 在過往數年,不斷改善,亦增加了不少參與;亦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到我們應該研究年金計劃,大家亦可能留意到按揭證券公司在六月二十一日宣布,獨立顧問已完成對終身年金計劃的驗證和核實工作,並爭取在二○一八年年中推出計劃。
- 社會上另一種意見認為,單靠修改現時的制度不足以解決香港將要面對的人口老化及長者貧窮化危機,因此必須透過多方融資的融資安排,建立可持續的、有再分配成分的全民長者入息保障制度(全民養老金)。
湯家驊議員剛才提到在扶貧工作中,其實應該重點都是培育下一代,為他們提供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從而達致一個防貧的效應。 這一個理念我是完全認同的,不過湯議員可能善忘,其實你剛才提到很多關於培育青年的措施,是在行政長官的上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的。 香港退休保障的未來發展研究報告—行政摘要 5 第二,是對政府在退休保障上所應扮演角色的分歧。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2025 部分意見認為,政府 只應協助經濟上有需要的長者,因政府的財政資源有限,不能滿足全部年長市 民的需要。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扶貧資訊網
政府與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積金局﹚會致力促進市場競爭,透過增加僱員選擇權,使強積金計劃減費。 積金局正研究將來推行強積金全自由行的配套措施,亦會研究應否讓僱員在退休時分階段提取強積金,及在特定情況下提早提取。 香港社會普遍認為領取綜援者是社會負擔,多數不領取綜援者表示不想依賴政符和不想被人看低。
同時,多數市民強烈要求政府和大財團,在財政上作出高度承擔,使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在社會中,發揮財富再分配效果。 根據香港立法會秘書處編製的《香港退休計劃的歷史發展》文件資料顯示;早於1966年,當時港英政府已就在香港設立中央公積金的可行性展開研究。 更分別於1987年5月13日、1991年7月10日的立法局會議上討論,但意見存在分歧。 期間政府進行過公眾諮詢,仍不獲社會普遍支持,1993年,時任港督彭定康在施政報告中,建議設立「老年退休金計劃」;65歲以上人士每月可領2300元,建議在社會上引起爭議,更引起當年中方代表陳佐洱批評計劃會導香港「車毀人亡」,最後計劃遭當時的立法局否決。 本節的辯論涵蓋扶貧、福利、醫療服務、安老和公共衞生等範疇。 我感謝18位議員發言,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其中9位都觸及退休保障這課題。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全民健康保險年報
現時坊間提出所謂的「三方供款(即政府、僱主及僱員)」;「供款」說得多好聽,但其實就是稅收。 用官方說法,我們現時有「多根支柱」模式,這乃世界銀行所提出的支柱退休保障框架,而不同類型的人口於不同程度上依賴不同的支柱。 目前,不論醫療、教育、社福、房屋等多個範疇,香港的公共開支比例,以富庶程度而言,相對世界上其他已發展國家,是相當偏低。 一方面秏盡儲備,去成就過度發展、配合地產商搵食、履行政治任務、打造深港同城石屎森林的基建,另一方面,對於各類民生公共開支,卻慳吝以致剝削——這就是1997後三屆政府的公共財政哲學,這就是我們必須看清的大局。 因此在考慮購買市面上的年金產品的時候,需要留意保證回本率和保證回報。 同時,不少保險公司在提供保費折扣優惠,實際的退稅額以扣後的實付金額為準。
- 例如,民建聯建議合資格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是65歲,須居港滿七年,不應同時申領其他類同計劃,再配合第三制資產審查計算給付金額。
- 民意調查結果清楚顯示,香港市民,不論年齡、學歷、身份和收入,近2/3市民支持香港設立全民退休保障計劃。
- 曾任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副院長等管理職務、北京大學訪問教授、大連工學院工業科技管理全國培訓中心美方教學團成員。
- 上文節錄自第184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0月14日)《老年化不可逆 全民退保政府須履責》。
- 其次,在計劃回報上,強積金供款連同投資回報年率化的內部回報率為4.1%,雖然表面上看似不俗,但細看年度回報發現,計劃開始後共錄得十二年正回報,六年負回報(截至2018年底),而2008年金融海嘯更錄得負30.2%,反映出投資回報絕非穩定。
- 2015年12月22日,扶貧委員會展開為期六個月的退休保障公眾參與活動。
- 政府必須認真、慎重地考慮,給予全港65歲及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一種定期發放、不設審查的退休金,以確保踏入暮年的退休長者即使面對命運的刁難,亦能靠着社會提供的基礎保障,有尊嚴地安享晚年。
現時社會有越來越強烈的聲音,認為政府應改革退休保障制度,但對於如何改革仍沒有共識。 所以社聯整理現時的幾種主流建議,期期望社會大眾對此有更深入的認識。 雖然政府就退休保障的財政承擔龐大,但我必須強調政府是應使得使,大部分資源都是用以加強對有經濟需要長者的支援,這顯示政府改善退休保障的決心,也是面對人口高齡化和公共財政挑戰時一個負責任政府應有的做法。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Tags: 全民退休保障 公共開支 周永新 安全網 政府 林鄭月娥 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 社會援助 社會福利 老年金 諮詢 退休保障 養老金 香港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More…
有數位議員提及坊間的「學者方案」到二○六四年仍有約一千多億元的盈餘,而退休保障公眾諮詢活動期間收到的18 000多份意見書絶大部分都支持「全民退保」,因此政府應採納學者方案等「全民式」退休保障計劃,這是大家剛才所表達的意見。 除了理念上我們認為有限的資源應集中於照顧有經濟需要的長者,我也希望指出「全民式」退休金計劃除了由政府額外注資,及初期有少量盈餘外,主要仍屬「隨收隨支」性質,主要由現時的工作人口支付這一代退休人士的退休金。 香港人口急速老化──我不需要再引述相關數字──而大家亦知道我們的勞動人口在二○一九年可能會逐步萎縮。 在這兩個情況下,設立「隨收隨支」的「全民式」退休金計劃,財政風險會很大。 雖然在做這些數字的分析,或者大家可以開電腦用試算表去計算,再注資數千億下去,當然到二○六四年是會有大量的盈餘。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不過這類型的跨代轉移計劃,大家要考慮的不單是這一代的長者,要考慮的是我們的下一代,甚至因為這些計劃是涉及跨代的關係,我們要考慮的是甚至到今日也還未出生的我們的後代。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推行全民長者入息保障制度
更多人指若資源用在更有需要的地方,可更有效地減輕貧窮情況。 支持全民退保人士指退休保障乃一項權利,他們反對經濟審查並認為審查是羞辱。 他們認為全民制度行政簡易,成本可較低,並可減輕年輕人供養父母的經濟負擔。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社會與公眾
在優化退休保障制度的策略方面,在開始的時候我已提到,要從數個支柱的角度去看,最重要去看的是,我們如果要推出任何政策前,都必須小心考慮政策的目標。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2025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我留意到不少發言支持推行「全民式」劃一退休金的議員,最關注的仍是如何協助貧窮長者。 在改善長者貧窮情況這一方面,政府與這些議員的目標是一致。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年金扣稅例子:年金扣稅 5 年
一年后,周永新提交报告书,并建议透过新增专项薪俸税,设立无需经济审查的全民老年金。 全民退休保障,简称全民退保,是所有年龄达至某一个岁数,符合某个居住年期的公民,不论收入都获得一个基本退休金,亦可称为老年金。 然而,中國人照顧父母、以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正是推行全民退保背後的文化土壤。 隨收隨支式退休制度的基本原則,就是讓有工作能力的年輕一代,支援沒有工作能力的長者,這與中國傳統敬老文化一脈相通,正是這種敬老文化的具體體現。 新近有關退休制度的研究,愈趨強調退休制度需配合不同社會的經濟文化環境,有論者認為供養父母是中國傳統美德,把供養責任推給政府,並不符合國情族性。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香港應照搬西方的全民退保計劃嗎?
2 但本港綜援制度嚴格、強積金成效不顯,以致未能照顧到大部份退休人士和長者的需要。 因此,社會上一直都在討論有關「全民退保」的事宜,希望可以找到一個真正幫到貧窮長者而又令其他社會各界滿意的方案。 去年8月,周永新做的《香港退休保障的未來發展》報告書是提交到扶貧委員會處理的,不少人質疑,假設退休保障是扶貧工作為政策上的盲點。 周永新不同意退休保障只是為了扶貧,他認為,扶貧只是整個退休保障的其中一個意義。 20年後的今日,社會重提老年金,曾經覺得老年金太政治化的周永新認為客觀條件已成熟,政府卻在施政報告「落閘」。 「全民退保一定沒有了,不需要幻想。」但他認為,政府預留500億,反映退保仍有機會。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年金是甚麼?
基金會在今年稍後時間擴大「長者牙科服務資助」的涵蓋範圍,令更多長者受惠。 因應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的建議,基金會在短期內着手研究幾個新項目,包括在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實施前,向受惠於「學校書簿津貼計劃」全額津貼的中小學生在下個學年發放一次過特別津貼。 在2015的施政報告中,有一些剛才湯議員提到的措施,只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推動的措施。 希望湯議員有機會可以看看2014年施政報告有關培育青少年的措施,以及在今年的施政綱領方面,我們交代了這些措施的落實情況。 不過具體有關特區政府的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會在下一節的辯論中再詳細討論。 美經驗:1 元退休金貢獻經濟2 元 歐美不少學者研究過多個國家在實施退休保障後的經濟、民生、教育、國民健康、貧富差距等變化,結論都是正面。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生活與休閒
但對病人而言,高齡人士本身需要更多的醫療資源,他們最終會流向公營醫療體系,惟政府公營醫療資源或會因醫保而轉至私營醫療體系,最終可能令高齡人士的醫療質素受影響。 在香港的情況,這包括申請人要通過經濟狀況調查的綜援計劃、另有高齡津貼等。 於2013年推出的長者生活津貼為65歲或以上、收入和資產不超過規定限額的長者而設。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即使政府為了省錢,提供的服務質素毫無進步,到了2041/42年度,政府也要欠下2,710億元的債務。 如果政府讓服務質素如過去般一直改善,到了2041/42年度,政府欠債還會高達11萬億元!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全民退休保障
我們希望為香港未來退休保障制度,提出一個「惠及全民、具足夠保障 及財政可持續」的「全民養老金」學者方案。 我們強烈要求扶貧委員會能將有關方案納入退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休保障公眾諮詢文件,讓市民能對不同的退休保障方案有全面的認識以及能有真正的選擇。 全民退休保障的原則是以稅收和工作人口的供款,為長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是解決人口老化的方案,但工作人口與退休人口的比例和社會的經濟增長率將影響制度的可行性。 有「不論貧富」及「按經濟需要」兩種建議,政府傾向不接納「不論貧富」,理據是支出龐大。 在四十多萬的長者當中,現時仍有三十多萬沒有領取任何津貼的長者。 他們仍然生活在自力更生,和不依賴別人/政府的傳統思想中。
尤其是那些貧窮的長者,他們也曾為社會出過一分力,但到了老年卻老無所依,令人心酸。 因此,為了這批勞苦功高的長者,社會大眾大多願意以自己所納的稅項來支持長者的退休生活。 另外,退休制度的設立還可以保障市民免受港式資本主義運作帶來的負面影響,防止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情況在長者退休後加劇下去。 同學於問題中所提及的「非全民退保」應為香港現行的「長者生活津貼」計劃。 為補助本港65歲或以上,有經濟需要的長者之生活開支,政府在2013年4月1日起,在公共福利金計劃下增設「長者生活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