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體育》記者跟隨沙頭角故事館的「蓮麻坑古道探奇行」,在館長李以強帶路下,行山路繞過禁區,探索這片與深圳僅一河之隔的土地。 至於礦場下的蓮麻坑村,香港足球隊首席門將兼為港隊上陣次數最多的葉鴻輝,就是這裡的原居民,不過村內更顯赫的,卻是一座約建於1908年的「葉定仕故居」,外觀仿照國父孫中山在中山的故居興建。 葉定仕既是蓮麻坑村的原居民,亦是孫中山的追隨者,到泰國工作擔任過同盟會暹羅分會會長,稱得上是辛亥革命的元老,現在故居外更豎立孫中山銅像,作為全村的標誌。
- 隨居民生活好轉,計劃終止,這間小屋荒廢至今。
- 前香港律師會會長葉天養和香港足球代表隊門將葉鴻輝,亦是該村的原居民。
- 看到警告牌,開始進入礦洞範圍,請務必慢走,不要跑。
- 由於發展受到限制,較年輕的村民唯有到城市謀生,或移民他國,村中人口由高峰期的2000多人銳減至現在只約100人。
- 現時碉堡已改為自動操作作監察用途,其外圍亦架起鐵絲網,禁止遊人內進。
- 無論怎難都好,蓮麻坑依然是重點,皆因這裡擁有全港最大的荒廢礦場!
- 村前有半月形風水塘,河流蜿蜒而過,予人閒適恬靜之感。
村民又籌款鑄造了一座孫中山銅像,豎立於屋外,讓人們記得葉定仕與辛亥革命一段歷史。 政府自2012年起分階段開放邊境禁區,最先是沙頭角(不包括沙頭角墟),接着是落馬洲管制站至梧桐河段。 2016年初開放梧桐河至蓮麻坑段,許多喜好郊遊的市民聞之大為雀躍,以為有機會踏足群山環抱的蓮麻坑村。 蓮麻坑村2025 可是介乎橫瀝至沙頭角的一段蓮麻坑路仍屬禁區,沒有警方發出的禁區紙,不能乘車經此路出入。 換言之,遊人想一探解禁後的蓮麻坑,其中一條途徑就是翻越海拔492米紅花嶺。
蓮麻坑村: 紅花嶺
蓮麻坑因為當地盛產山橙(當地人稱之為「蓮麻」檸檬 lemon)而得名。 當地有礦山,主要是鉛,廢棄的鉛礦山[1]上有一個蝙蝠洞[2],為香港重要蝙蝠棲息地之一,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蓮麻坑村2025 村中絕大部份村民姓葉,有少數姓劉、官、冼的村民。 於2012年2月開始,政府分三階段開放新界北邊境禁區,之後各過往的禁區便漸漸有各種行山路線,政府更有計劃將紅花嶺納入郊野公園範圍。 蓮麻坑盛產山橙(本地原生的木質藤本植物),而原居民稱山橙為「蓮麻」,故該地有「蓮麻坑」之名。 蓮麻坑村是一座具三百多年歷史的村落,村內有不少歷史建築,包括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的葉定仕故居,以及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蓮麻坑古橋、葉氏宗祠和官氏宗祠等。
- 在山林中下山,不久見到山路右邊有高度及腰的鐵絲網欄,欄外有個很深的地洞,便知快到蓮麻坑6號礦洞。
- 葉定仕故居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香港法定古蹟。
- 葉維里後來參加了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並與沙頭角地區的民兵常備隊再次攻打蓮麻坑礦山,惟日軍的猛烈抵抗,未行成功攻下礦山。
-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蓮麻坑過往一直是邊境禁區,人跡罕至。
- 村中絕大部份村民姓葉,有少數姓劉、官、冼的村民。
- 國際橋跨越深圳河上游,連接香港的蓮麻坑路及深圳的長嶺村,這是香港與內地之間最特別的過境口岸。
- 1943年夏天,三個蓮麻坑村的少年(葉維里、葉盤嬌、葉煌青)企圖炸毀礦山,以摧毀日本在香港的軍備原料產地。
馬路前方不遠,便是禁區閘口,不能進入,要循馬路右邊的小路上山。 蓮麻坑村 蓮麻坑村2025 李以強表示,當局正建村路繞過禁區,方便行山人士前往蓮麻坑,或者幾年之後,就不用再行崎嶇山路入村。 平緩上山後,沿山坡上的狹窄山路前進,左下方是鐵絲網及禁區內的蓮麻坑路,直望左方則是深圳景色。 離開摩囉樓後,沿蓮麻坑路繼續行,有路牌提示禁區在前方100米。 不久,右方有一座沒有屋頂的建築物,牆上寫住「KAAA」。 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在1959年興建了這間小屋為辦事處,資助貧苦婦女營運養豬場,提供技術,甚至提供母豬及飼料。
蓮麻坑村: 蓮麻坑村——留下革命與抗日足跡的隱世桃源
叶定仕故居已被古物古迹办事处评为香港法定古迹。 莲麻坑村是一条杂姓村落,有六姓村民,分别是叶、刘、冼、官、张和曾,是沙头角乡十约中之第四约,一村一约是区内罕有之古老大村落。 然而,莲麻坑生态正面对多个危机,包括东部走廊计划、防洪工程、外来物种薇甘菊侵害、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等。 虽然政府建议将莲麻坑部分地区划为郊野公园范围加强保育,但受到当地原居民强烈反对。 蓮麻坑村 嘉道理農場的一份生態調查報告指出,蓮麻坑的風水林及次生林為「生態熱點」,森林中曾發現橙頭地鶇、赤麂、果子狸、野豬、七間狸、針毛鼠等。
翌年到孫中山的家鄉翠亨村參觀,決定參照孫氏故居在蓮麻坑興建一幢糅合中西建築風格的兩層高大屋,1908年由其弟葉定煥完成。 村前有半月形風水塘,河流蜿蜒而過,予人閒適恬靜之感。 水塘畔排列了幾間古屋,包括關帝宮、官氏宗祠(三級歷史建築)、劉氏宗祠(已重修)及冼氏宗祠(已荒廢),後面還有一座兩進三開間的葉氏宗祠(三級歷史建築),是村中最大的一間祠堂。 蓮麻坑村 由沙頭角的上麻雀嶺村登上紅花嶺,先走過一段密林,然後豁然開朗,遠處的沙頭角海和沙頭角墟逐漸映入眼廉。 登上山頂,深圳的梧桐山橫臥眼前,小梧桐山上的廣播電視發射塔映照着山下的稠密城市。
蓮麻坑村: 路線地圖:
1941年底香港淪陷,蓮麻坑被日軍佔領,村民受盡折磨,葉定仕在貧病交迫下於1943年逝世,享年64歲。 中國同盟會暹羅分會於1907年在曼谷成立,葉定仕成為第一批會員,其後擔任會長。 辛亥革命後,他在廣州參與倒袁運動,失敗返回蓮麻坑故居。 其時前妻張氏已逝,他與深圳梁氏結婚,後攜妻女返回泰國生活。 這次「蓮麻坑古道探奇行」探訪礦山的麥景陶碉堡、蓮麻坑礦場以及蓮麻坑村等地,景點甚多。
位於在蓮麻坑村東面的礦山,曾經是香港規模最大的礦場的所在地。 礦場始於19世紀初,在1930年代進入全盛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礦場一度由日軍操控,開採鉛礦作軍事用途。 戰後礦場雖恢復生產,但其後卻經歷多番變遷,影響礦場的開採作業,同時又因鉛價下跌,礦場最終在1958年停止運作。 現時礦場雖已荒廢,但仍可發現五至六個礦洞遺址。
蓮麻坑村: 歷史悠久 動植物生態多樣
二戰後礦場被不同承包商開採,至1958年鉛價大跌,礦場便開始荒廢,亦由於這裡屬禁區範圍之內,人煙稀少,野草頻生,直至最近禁區重開,這座廢置多年的礦場才重見天日,成為愛探險人士的新勝地。 蓮麻坑鉛礦山上有一個荒廢礦洞,礦場下段通道為蝙蝠提供了不受干擾的歇息地,成為香港最重要的蝙蝠集居地,有大量長翼蝠、南長翼蝠等蝙蝠品種居住。 礦場內的通道和鄰近地區在1994年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來往上水的專線小巴59K線貫通由新屋嶺(道路起源地附近)至蓮麻坑的蓮麻坑道路段;九龍巴士79K線亦途經坪輋路至松園下的路段,而其總站打鼓嶺(松園下)巴士總站亦位於蓮麻坑路。
蓮麻坑村: 紅花嶺蓮麻坑礦洞.沙頭角探險
為了以監視中國軍隊及深圳河對岸形勢,香港政府於1948年在邊境禁區興建了的6幢麥景陶碉堡,以當時的警務處長麥景陶命名,其中一幢建於蓮麻坑附近的礦山。 該碉堡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現轉作監視偷渡客之用。 蓮麻坑位處邊境禁區,除了深圳烏石鼓石礦場在香港的配套設施(於1980年啟用,1997年廢除)外,數十年來均沒有重大發展,反而保留了不少珍貴歷史建築。 蓮麻坑約有200幢房屋為具歷史價值建築,當中170多幢為住宅,其中有10幢已獲評級,包括協天宮、葉定仕故居及6幢麥景陶碉堡。 莲麻坑位于香港新界北区边境禁区附近,沙头角与打鼓岭之间。 由于莲麻坑曾经属禁区范围,所以莲麻坑一带的自然环境没有受到破坏。
蓮麻坑村: 蓮麻坑村獨處萬綠叢中,彷彿與世無爭。
莲麻坑的矿山出产铅、锌、黄铁矿、黄铜矿等矿物,于1930年代末,香港政府于莲麻坑矿山开采铅矿。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香港,于1942年起继续开采矿山,[4]以应付太平洋战争的军备需求。 蓮麻坑村 1943年夏天,三个莲麻坑村的少年(叶维里、叶盘娇、叶煌青)企图炸毁矿山,以摧毁日本在香港的军备原料产地。
蓮麻坑村: 礦山頂的麥景陶碉堡
其中的六號礦洞規模最大,具三個大型洞口,內裡四通八達;部分礦洞卻成了蝙蝠棲息地,並於1994年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當局亦已封閉該礦洞禁止遊人內進。 紅花嶺一帶有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除了二戰時期的防衛設施外,也有兩座麥景陶碉堡(MacIntosh 蓮麻坑村 Forts)。 蓮麻坑村 1940年代末期,國共兩黨發生內戰,大量難民為逃避戰亂紛紛由大陸湧入香港;在邊境亦不時發生持械匪徒與港警槍戰的事件。 由東面至西面,七座碉堡及其位置分別為:伯公坳(沙頭角)、礦山(蓮麻坑)、白虎山(香園圍)、瓦窰(打鼓嶺)、南坑(文錦渡)、馬草壟(落馬洲)及擔竿洲(米埔)。
蓮麻坑村: 建築
反觀香港一方,放眼盡是起伏山林,與毗鄰的深圳形成強烈對比。 離開禁區閘口,往蓮麻坑村行,不久見到分岔路,村屋成群,如需找洗手間可以直行入村,如不需,可沿左方村屋旁的樓梯上鹿湖山,又名礦山。 李以強表示,上917級樓梯後,就會到礦山的麥景陶碉堡。 上山路全是石屎樓級,拾級而上,景色愈見開揚,不久便見麥景陶碉堡屹立山頂上。
蓮麻坑村: 礦場
過河後,走完700米路,終於來到蓮麻坑村村口。 雖然對這區的路況和環境極是陌生,但這次與姐姐、姐夫與女友合共四人同行,新的組合可作新的嘗試,故選了紅花嶺以北的一條隱徑,兼遊蓮麻坑礦洞。 一些罕見物種如香港后稜蛇和3種香港的飛蛾特有品種,都在蓮麻坑發現。
蓮麻坑村: 沙頭角|50年禁區破禁之旅
由於興建香園圍管制站,蓮麻坑路松園下至坪輋路一段擴闊為雙綫,並設有行人路,而文錦渡路入口至平原河一段亦為雙綫道路,其餘路段多為單綫行車道,但亦設有避車處。 前香港律師會會長葉天養和香港足球代表隊門將葉鴻輝,亦是該村的原居民。 蓮麻坑是雜姓村,村民大部分姓葉,其他還有劉、官、冼、張和曾等姓。 由於發展受到限制,較年輕的村民唯有到城市謀生,或移民他國,村中人口由高峰期的2000多人銳減至現在只約100人。 每年新春和春秋二祭,在外村民才回來相聚,令寧靜的鄉村呈現熱鬧氣氛。
蓮麻坑村: 蚺蛇尖.「香港第一尖」
礦山的支路甚多,之後的路難以用文字一一解釋,可參看文章底的路線圖。 走到一分岔口,跟住李以強繼續直行,先探已被鐵枝封閉的3號礦洞。 李以強說:「3號洞在千禧初未有閘,入面有很多蝙蝠棲息,鐘乳石都開始成形。」離開洞口,原路回頭,至分岔口走右邊的路下山,一直落,直至鐵絲網邊的新桂田警崗。 在鐵絲網的另一邊有座古舊的建築物,被稱為「大班樓」,是過去礦場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