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获的季节,天子象征性的以新榖祭祀祖庙,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中元節早安2025 由于祖先崇拜在中国人的信仰中占了相当重要的一环,所以“荐新”的习俗得以存活数千年,甚至在它已从国家祭典中消失以后,民间都还保持著荐新的习俗,并且集中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 中元普渡各地會準備豐厚的祭品,希望能安撫這些好兄弟,但供桌上有些普渡的禁忌食物要注意,像是「香蕉、李子、鳳梨」合起來有「招你來」的諧音,「旺旺」也不適合。
搶孤為閩南民系一種廟會活動,在中元節普渡後,會將祭祀的供品提供民眾搶奪,一種說法是為了娛樂眾家先靈,扮演搶食的餓鬼,另一種說法是搶奪祭品,以嚇退流連忘返的亡魂;同時亦有賑濟貧苦流民的功能。 搶孤是先搭設十幾公尺高的「孤棚」,上層再搭「孤棧」,並在上頭擺放供品以及旗幟,而棚柱上塗滿牛油,整隊八人中六人為先發,以底座人撐起其他三位隊員及攻擊手完成任務。 香港人通常稱這節日為盂蘭節,人們會在七月十四在家中祭祖,並且會燒街衣。 各區於七月皆有舉辦盂蘭勝會或中元建醮,離島坪洲便是其中一個地方舉辦中元建醮。 坪洲中元建醮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舉行,一連四日,最熱鬧的一天為七月十五日,當日的儀式包括走午朝、走龍船、放水陸燈、擺天席、爭奪祭品及化大士王。
中元節早安: 中元節也是「孝親節」,民俗背後藏洋蔥
中元地官赦罪清虚大帝是道教大神,最流行的说法即帝舜,是黄帝的八代孙,母死后父再娶,继母生了儿子象,舜常遭继母及象所害,唯舜仍事奉父母、相待幼弟恭敬友爱如一。 舜后来在历山耕作,在雷泽网鱼,在河滨制陶,人民相携来聚追随他,两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岁时以孝举闻名天下,三十岁时尧帝以二女赐为妻并禅让帝位,而后成为大神。 因舜事亲至孝,所以中元节又叫“孝子节”,民间在这天都会杀鸡宰猪,准备极为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与阴间鬼魂。
- 「盂蘭盆」,是印度話「烏蘭婆拏」原音的變化,是「救倒懸」的意思,意旨人世間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民不聊生,為避免眾生處於「倒懸」之苦,佛教徒們會在廟中誦「盂蘭盆經」,並佈施食物給好兄弟們。
- 剛有提及中元節是傳統民間慶祝初秋豐、答謝大地的節日,且也有鬼門開的傳說。
- 當天從下午四時起,在自己的屋前,供上三牲或五牲,五味碗及其他的食品,焚香拜祭後,燒經衣、銀紙,超度好兄弟孤魂野鬼。
- 七月十五日是佛教所謂的「盂蘭盆會」,這個日子的由來與道教的中元普渡不太一樣。
它不僅在信仰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在世俗層面上也具有重要意義,它也是群眾參與度高,具有獨特功能的節日。 跳鍾馗是帶有道教色彩的一種儀式活動,一般於普度完之後舉行,主要的目的是在普度之後押解滯留不去的鬼魂。 中元節早安 廟方會請道士或戲班扮演「驅魔真君鍾馗」,藉由震懾嚴肅的臉孔來告訴好兄弟們可以放下牽掛返回陰間了。 在傳統習俗中,跳鍾馗押孤是一種充滿煞氣的儀式,一般會勸告老幼體弱或運道不佳的民眾迴避,即便是在場的工作人員,也必須身懷護身符或嘴含榕葉以辟邪,整場儀式過程皆不可開口。
中元節早安: 中元普渡
應該注意的是,儘管整個陰曆七月都是鬼月,但是農曆七月的第十五天是中元節鬼門打開的日子,俗稱鬼節。 中元節早安 但是,我的家鄉的說法是,在農曆7月1日至7月15日的幾天裏,您可以為親人燃燒更多的東西。 中元節早安 節日習俗主要包括祖先崇拜,中元普渡、祭祀土地、放河燈、祀亡魂、燒紙錠等。
現時民間的盂蘭盆會或中元普渡大都是糅合佛、道、巫覡宗教、民間信仰而成,除了原來的普渡意義外,還增添了娛樂成份,變成廟會形式的祭典,有歌舞、戲劇等娛樂活動。 例如華人的盂蘭盆會常有神功戲演出,近年也有當代流行表演的「歌台」、電子花車。 中元節早安2025 除了祭祀、娛樂外,一些盂蘭盆會還有團結地區、族群的社會功能。 盂蘭盆法會是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17]。 原本在中國,月十五日除了傳說西漢時創立的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之外,並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日子[11],而另一個也是十五日的中秋節則晚至唐朝、宋朝才變成具有全國性質的節日[12]。
中元節早安: 中元節禁忌1:普渡不要在家拜
一年一度的中元普度盛事,家家戶戶、公司行號或各廟宇皆會準備豐盛的祭品來歡迎好兄弟至人間做客,這也是民眾對中元節的第一印象。 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 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
- 由於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同時也是祭祀一切亡靈的日子,佛教法會中的施眾僧又被演變為施餓鬼儀式,後來民間就相傳那一天地府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被釋放出來,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管理。
- 盂蘭盆法會是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17]。
- 其中地官的祭拜通常在上午進行,祖先必須在中午之前完成祭拜,地基主和好兄弟的祭拜則在太陽下山前完成。
- 除此之外,在中元普渡之後有些習俗會將糖餅往上空拋,讓好兄弟搶食,在糖餅落地之前千萬不可拿取供品,否則也是跟好兄弟搶食,會招來厄運。
- 根據傳說,在每年農曆七月的一日,閻王爺下令打開地獄之門,讓被拘留的幽靈自由活動,直到七月底才返回地府。
七月十五這一天日子比較複雜,同時是是民間的鬼節、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可說是僧道俗三流合一。 中元節早安 而其中七月十五日則稱為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地官大帝在這一天會來到凡間,拿出厚厚的花名冊後,再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考察並赦罪免刑。 因此在這天,民間都有祭祀地官的儀式,通常凡間也會在這天祭拜祖先,祈求庇福。 由於祖先崇拜在中國人的信仰中占了相當重要的一環,所以「薦新」的習俗得以存活數千年,甚至在它已從國家祭典中消失以後,民間都還保持著薦新的習俗,並且集中在農曆七月十五舉行。
中元節早安: 中元普渡「這些食物」不能拜
這些歌臺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臨時舞臺,加上音響設備以及燈光等裝飾,並在臺下觀眾席擺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的。 歌臺表演通常安排於夜晚時分,臺上表演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曆七月都有表演[27]。 民間信仰中,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中國大多數地方是七月十五祭祖,少部分地方是七月十四祭祖,十五日祭其他的幽靈。 但閩南人的祭祀活動一般在舊曆七月初一到七月底之前進行,並不限於特定的一天。 不只中元節的習俗活動有眉角要注意,就連準備普渡供品都暗藏學問,包含牲品必須完整一隻,頭尾要保留,像是整隻雞、整隻魚,而素食者可用素雞、素肉祭拜,因為如果自行處理食材,去頭去尾,可能會因此截掉好兄弟喜歡吃的部分。 中元節早安 根據傳說,在每年農曆七月的一日,閻王爺下令打開地獄之門,讓被拘留的幽靈自由活動,直到七月底才返回地府。
中元節早安: 鬼月禁忌多!2023 中元節日期、由來、禁忌、注意事項整理
像往常一樣在中元節上與其他人說早安不是一個好主意,因為中元節是幽靈向祖先開放並獻祭的日子。 中元節早安2025 所以,這一天早上向周圍的人說早安是不吉利的,所以這一天不能說早安。 中元節早安 道教的中元節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創造的宗教節日,受佛教「盂蘭盆會」和天師道「三會日」、古靈寶經《三元品戒經》的影響而創立[11][14]。 中元節早安 民間傳說,人的「頭頂、肩膀兩邊」共有三把火,拍熄其中任一盞,都有可能招來好兄弟上身,因此在農曆七月期間盡量不要亂拍人肩膀,也容易嚇到對方。 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而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世間的善惡,並向上天匯報。 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因此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
中元節早安: 中元普渡》哪些供品求好運、哪種食物不能拜?命理專家揭正確解答,小心拜錯霉運上身
在這一個月內,左鄰右舍會輪流祭拜,直到七月的最後一天,才會關上鬼門,所以農曆七月又叫做「鬼月」。 中元節早安 雖然現在許多人已經不遵循傳統習俗,也有民眾在網路上發文大嘆今年沒有什麼鬼月氣氛,但了解節日和儀式背後的意義,會發現民間信仰背後蘊含的是祈求人們平安順利的美意。 放水燈是為了要告知溺斃水底的亡魂要上前享用祭品,據說水燈漂流越遠越快,施放的主人越能得到幸運與庇護。 在普渡結束時,也會有法師或道士跳鍾馗,希望藉由鍾馗的法力驅趕孤魂野鬼,這時民眾要趕緊回避,以免沖到煞氣,惹禍上身,跳鍾馗結束後,代表中元祭拜告一段落。 其他特色文化活動,像是搶孤,更是中元節的重要活動,因為這有「獲神鬼庇護」、「驅趕流連不返的鬼魂」等意義,在台灣,最著名的搶孤活動就在「宜蘭頭城」以及「屏東恆春」的活動,但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兩邊活動都停辦。 搶孤是在廣場上搭起孤棚,高高的棧上頭擺滿供品與旗幟,棚柱上還會塗滿厚厚的牛油,當普渡儀式結束時,大家就會爬上孤棚搶奪供品,危險性很高,但這就像是民俗上的體育運動,需要大家同心協力,其中也有凝聚向心力的意義。
中元節早安: 拜拜攻略|2023 開工拜拜懶人包,吉日、拜拜流程一篇整理
文章提到普渡的形式多樣化,可以分成家庭或公司舉辦的「家普」、「私普」,以及社區聚落、民間團體或廟方舉辦的「公普」、「聯合普度」等。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對神明以及祖先的祭拜,並且有特定的順序、時間、地點和供品的要求。 其中地官的祭拜通常在上午進行,祖先必須在中午之前完成祭拜,地基主和好兄弟的祭拜則在太陽下山前完成。
中元節早安: 中元節拜拜禁忌1、不宜午時前拜拜
為了避免供品分不清,通常會做記號或是寫姓,但注意不要寫全名,拜拜的時候也不用報自己的名子,只要以誠敬的心情祭拜及可,女性生理期可以雙手合掌拜,不可拿香。 集體祭拜時現場不要有空桌,普渡後馬上收拾供品及桌椅(不要留客人)。 拜拜時千萬不要說自己的名字,忌說好兄弟為「鬼」,要敬稱其為「好兄弟或好姐妹」;另外,也不可放鞭炮,避免驚嚇到好兄弟。 依各地民俗及自家習慣,普遍而言會在初一、十五、月底祭祀好兄弟,通常會是在未時(下午1點到3點)過後才祭拜,因為午時陽氣太盛,不利好兄弟享用餐點,但太陽下山後也不宜祭拜,所以建議在下午3點到6點之間完成。 以上關於 2023 中元節拜拜相關資訊,包含中元節拜拜時間日期、水果、供品、金紙,以及中元節拜拜禁忌,給有讀者們參考。 在食品供品的部分,因為天氣炎熱,可以準備方便且耐放的零食、餅乾、泡麵、罐裝飲料等等,點選下方圖片可以看更多中元節拜拜供品。
中元節早安: 中元節的民間信仰:
山西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他們相信此俗可增加生產羊隻,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祭田神,稱為「行田」。 延緩鎮農民會選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作為祭田的田旛[24]。 中元節早安2025 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為三官大帝的誕辰。 供品祭品都是有特殊用意的,用來祭祀好兄弟及列祖列宗,偷吃落不顯鑫在祭祀前就先吃,都是相當不尊重的,容易惹怒好兄弟,招來不幸。
中元節早安: 中元節是哪天?一次弄懂中元節日期、由來、習俗、禁忌
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 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又稱七月半、中元普渡、鬼節,也是佛教的盂蘭節,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節日。 朝鮮半島的中元節又稱「百中節」、「百種節」、「亡魂節」等,是朝鮮的一個傳統節日,來自中國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盂蘭盆節,然後發展出朝鮮民族特色。 相對於中國、日本的中元節較著重於祭祖及普渡,朝鮮的中元節則保留較多秋季農夫慶豐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儀式則其次。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福建人(閩南人)稱之為「七月歌臺」或簡稱「歌臺」。
台灣中元節第一直覺聯想都是祭拜「好兄弟」,但其實不然,中元節的由來是因為要祭拜地官大帝(舜帝),地官大帝以孝順出名,農曆7月15日是其誕辰,故選在此日祭拜其,也因為如此,中元節又被稱為「孝子節」。 而後民間信仰便將此「孝道」延伸至每個家庭中,所以除了祭拜好兄弟外,也會祭拜祖先,讓神明、好兄弟、祖先們都能感受到人們的祭拜與招待。 中元節早安2025 佛教的盂蘭盆會和道教地官赦罪說法的盛行,都讓普渡成為中元節不可或缺的習俗。 普渡有分成自己家庭或公司舉辦的「家普」、「私普」,以及社區聚落、民間團體或廟方舉辦的「公普」、「聯合普度」等。 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元節的四大習俗,其中首先介紹了普度這一個不可或缺的習俗。
佛祖有鑒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 在佛陀的時代,印度的婆羅門就會為逝去的亡者舉辦供養會(巴利語:Saddha,梵語:Śrāddha(英语:Śrāddha))[18]。 而在中國,《盂蘭盆經》傳入後,由於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歷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中元節早安2025 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19][20],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佛教徒依照《盂兰盆经》以及结夏安居的传统,在七月十五日供养众僧,以功德回向父母,称为盂兰盆法会,后来这天就有了盂兰盆节的名称。 道教出现后,加入了道教相关内容,依《玄都大献经》说七月十五这一天,中元地官赦罪清虚大帝会持人鬼录簿,检阅善恶,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 中元節早安 因此,这一天,饿鬼囚徒、十方大圣都会齐集起来,道士则会供奉花果、设坛颂经,作法事,祭祖并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并由个人的祖先扩大至一切亡魂,有普度之意。 因此,不论佛教或道教,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都有活动普度众生。 古代在孟秋即農曆七月時,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稱之為「嘗新」、「秋嘗」、「薦新」,以報答神鬼與祖先的蔭庇[3][4]。 後來在南北朝時,隨佛教盂蘭盆會和道教地官赦罪說法的盛行,逐漸變成超度、施食孤魂野鬼的鬼月、鬼節。
「盂蘭盆(avalambana)」是梵語अवलम्बन,「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 據《盂蘭盆經》的記載,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眾生離餓鬼苦,生人天中[6]。 傳說鬼魂喜歡依附在陰涼處或物品上,而衣服隨風飄蕩,就想人形一樣,當太陽下山後,容易吸引鬼魂依附在上,在收拾衣服時會將鬼魂一同帶進屋中。
七月十五日亦是佛教僧團結夏安居的最後一日,也是僧人自省懺悔的自恣(英语:Pavarana)日以及得戒臘(受具足戒後之年數)的受臘日(又稱新歲日)。 中元節早安 盂蘭盆會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作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8][9]。 本來中元節所在的孟秋月是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的時節。 中元節早安 佛教傳入後以此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道教則置為中元節,是地官赦罪日。 由於佛道二教的影響,加上東亞巫覡宗教及民間信仰習合,中元節所在的月份成為了鬼月。
每月初一、十五具有特殊的意義,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受其在新月、滿月舉行布薩儀式而產生的影響[11]。 不同祭祀對象必須使用不同的紙錢,神明需用金紙(天金或太極金),祖先和地基主使用刈金和銀紙;中元節好兄弟則使用小銀,可不要搞錯囉。 在燒金紙時,必須一張一張的燒,燒完後再將敬奉過的酒,灑在地上(紙錢周圍)繞三圈,但不可以灑到紙錢上,否則好兄弟就無法領收到小銀。 除此之外柚子、奇異果這類水果也可以,數量以奇數 1、3、5 為主。 公普擺滿了眾多的物品,每份記得到要插一炷香,這個動作俗稱孝孤,就是孝敬好兄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