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都有、但以夏季產量為大宗的苦瓜,喜歡排水良好、光線充足的環境,在攝氏25度~30度栽種生長最佳,如環境溫度低於15度,苦瓜便容易停止生長。 山苦瓜品種2025 山苦瓜品種 相較於白皮苦瓜,顏色偏綠、瘤粒細密的翡翠苦瓜和青肉苦瓜,吃起來就略顯苦口,而外形上除了紡錘形、橢圓形外,還有長條形的品種。 果形最小、顏色最深綠的山苦瓜,因近年來生機飲食風氣盛行,也越來越受注重健康的人們所喜愛。
外型圓胖,口感多汁又脆甜,價格高於一般苦瓜,適合拿來切成薄片涼拌、清炒,簡單料理就能吃出蘋果苦瓜的清爽美味。 苦瓜屬蔓藤科植物,生長時,瓜莖攀附棚架生長延伸,喜愛大量陽光,夏天格外合適培育,當葉子繁衍茂密,就會開出檸檬黄的花兒,傳播花粉後,黃花凋謝,花托子房變大,就會結出苦瓜來。 顏色青綠的苦瓜外形較多變,因為青苦瓜的果肉口感緊實,吃起來也較苦,經常會切成薄片做成涼拌或快炒的料理。 外型比較圓胖,口感多汁、脆甜,有些人會直接涼拌、生吃,亦很適合清炒、燉湯。 苦瓜(Bitter gourd)又名錦荔枝、癩葡萄、癩瓜等,學名為Momordica charantia L.,屬葫蘆科,一年生蔓性草本作物,原產於亞洲熱帶地區,主要栽培於亞洲,為東方蔬菜之一。 白玉苦瓜具有白色外皮、瘤粒寬大、果肉組織鬆軟等特色,其中果形較圓短,呈球狀,長度在20-25公分以內的蘋果苦瓜,也是白玉苦瓜的一種。
山苦瓜品種: 相關
果皮綠色,果面具珍珠微尖突起及條狀突起,紡錘形,平均果重 47.2 公克,果長(縱徑)約 9.9 公分,果長(橫徑)約 4.6 公分。 「花蓮8號」植株雌雄同株異花,春、夏作分別於定植後約40~45日進入始花期。 種子為褐色,果皮顏色為深綠,果面疣數為多,果實呈紡錘形,平均果重277克。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山苦瓜品種 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從前黃立仁會親自到街市入貨,後來年紀漸長,就改交來貨,但也會用心把關,確保苦瓜色澤翠綠、連椗及凹凸明顯。
- 過去政府機關育成作物品種授權金低廉,能賣到10萬元以上者已屬少數,因國內市場小,有的作物品種甚至很難推廣出去,但「花蓮4號」101年專屬授權寰宇生技授權金就達250萬元,109年續約授權金更高達480萬元,是花蓮場育成品種授權金最高紀錄。
- 徐雪瑩說,苦瓜在醫學、生物科技上的相關研究,多項結果已在學界發表,未來只要通過動物與人體測試,即可在醫療界注入生力軍。
- 苦瓜「花蓮8號」栽培適期與一般慣行苦瓜相同,但因果實數目明顯高於一般苦瓜,若用套袋方式將耗費過多人工,故建議以網室栽培。
- 通常2、3月時南部便開始有苦瓜上市,主要產地在屏東的南州與崁頂,4、5月時嘉義布袋的苦瓜生長佳,6、7月時台中新社、彰化二水等地正是大出的時候。
- 吳岱融表示,酵素飲是將3種苦瓜濃縮精華以酵母菌發酵製成,原味口感偏酸,因此加入代糖調味,製成產品屬於食品,但飲用後對於調節血糖作用顯著,體質虛寒、吃苦瓜過量可能腹瀉者,均需適量攝取,因此建議以3天飲用1瓶為原則。
育種得歷經漫長的純化過程,但以前臺灣年年有颱風,苦瓜苗便常常遭颱風損害,使得育種進展困難。 全中和說,一個品系若保存50粒種子,連續育苗3、4次就會用完,但他的苦瓜苗常受風災,以至「育種育到後來連親本都不見了」。 在全中和多年耕耘下,東部山蘇蕨菜栽培蔚成風潮,花蓮農改場進而在91年輔導栽培山蘇的產銷班、合作社及農會,共同成立「花宜地區山蘇產業策略聯盟」,推動產業發展。 山苦瓜品種 全中和說,國內開放引進外籍勞工後曾讓許多原住民失去工作機會,但部落因為有野菜而得以維生,採集就可以賣,野菜對原住民很重要。 「苦瓜不苦就沒什麼效果啦!」全中和笑說,苦瓜是藥食兩用作物,不喜歡苦瓜的人再怎麼料理都不喜歡,懂得苦瓜好處、會使用苦瓜產品的人,都會變成固定客人。 李順冬提醒民眾挑選雪梨,要選果形較圓潤,膚色轉黃就是成熟了,尾部深一點表示授粉比較完全,果肉較厚,CP值較高,因雪梨生理的特色,若雪梨本身的氮素太高或鈣不夠,或冷凍溫度不夠等可能會形成「黑皮」現象,但並不影響品質及口感,呼籲大家支持國產梨子,現在國產梨子品質已較韓國新高梨等更好。
山苦瓜品種: 山苦瓜推薦5:【蔘大王】降降山苦瓜(150gX1)(無糖無咖啡因 苦瓜胜肽 促進新陳代謝 清涼退火神器 甘醇潤喉)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表示目前苦瓜授權廠商有花蓮的觀自在有機農場、奇萊美地有機農場、仁誠有機農場、豐禾有機農場等;宜蘭的綠園有機農場;高雄的農大產業;苗栗的神農盤古有機農場;新竹的安吉生技公司及台北的環宇生技公司等。 山苦瓜品種2025 山苦瓜品種2025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台中市農業局輔導和平區農會,今天在陽明市政大樓舉辦「台中市優質雪梨果品評鑑」,共有60組農友報名參賽,最後由和平區農會梨23班黃正杰拿下第一名,可獲獎金2萬元,成為今年的「雪梨王」! 和平區農會總幹事李順冬表示,由於雪梨屬溫代水果,低溫的需求較高,致許多梨農轉種甘露梨,使得今年雪梨種植面積從1600公頃減少至800公頃,12月是主要產季,因產量少,農曆年前價格可望升高。
- 研究結果發現,苦瓜會干擾癌細胞代謝葡萄糖,讓癌細胞沒有食物可吃,癌細胞失去能量,就會邁向死亡之路。
- 從前黃立仁會親自到街市入貨,後來年紀漸長,就改交來貨,但也會用心把關,確保苦瓜色澤翠綠、連椗及凹凸明顯。
- 當時除觀察到苦瓜的抗發炎細胞活性相當強外,也發現苦瓜可活化PPAR(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於是他從不同苦瓜品種進行測試,結果以山苦瓜的活性最高。
- 外型比較圓胖,口感多汁、脆甜,有些人會直接涼拌、生吃,亦很適合清炒、燉湯。
- 農傳媒是由財團法人豐年社所成立的專業新聞網路媒體,我們的宗旨是一個「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的新媒體平台。
國科會國家型計畫苦瓜研究團隊研究之成果包括山苦瓜萃物具有改善動脈粥狀硬化、抗發炎、抗癌之功效;及改善細胞胰島素特性的降血糖活性等功能,研發苦瓜保健產品,建立保健產業,將有助於提昇臺灣苦瓜產業在全球化保健產品產業市場之競爭力。 全中和早期以地方種山苦瓜育成花蓮1至3號,果實約150至200公克重,希望提供山產店餐飲使用;之後持續從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引進種原,與其高雌花品系育成花蓮6至8號,果實超過200公克重,分別是綠色、白色、深綠色,也希望能滿足不同料理、飲食需求。 山苦瓜品種 「一般苦瓜約有2%到10%雌花,花蓮場的高雌花品系80%到100%都是雌花」,全中和表示,花蓮山苦瓜的產量約每公頃6到10公噸,但他以高雌花品系育成山苦瓜「花蓮1號至8號」,產量可達40至100公噸,非常高產。 1960年代開發中國家曾因化學肥料、作物育種等技術的出現,大幅提升農業產量,被稱為「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全中和說,高雌花品系的出現「就像是綠色革命」。 為確認育成品種的機能性,花蓮場與慈濟大學徐雪瑩教授團隊合作,發現「花蓮8號」在抑制乳癌細胞上顯示了它的特殊機能,其中以葉的萃取物效果最為突出。
山苦瓜品種: 苦瓜新品種「花蓮5號」簡介
老鼠食用苦瓜之後,罹癌風險減少約六成之多,實驗顯示,苦瓜汁可以阻止癌細胞代謝葡萄糖,這樣癌細胞就會失去能量來源,最後慘遭殲滅。 該大學癌症中心癌症防治計畫主持人、藥學與製藥科學教授拉傑許‧阿加爾瓦爾表示,幾年前進行培養皿實驗時,早發現苦瓜萃取物可以抑制乳癌細胞。 研究結果發現,苦瓜會干擾癌細胞代謝葡萄糖,讓癌細胞沒有食物可吃,癌細胞失去能量,就會邁向死亡之路。
特性:一年生葫蘆科苦瓜屬蔓性攀緣草本植物,分枝繁茂,蔓具有捲鬚和毛茸,可攀緣,全株具有特異的臭味,瓜形比一般栽培種苦瓜小,果實顏色由綠至深綠,果長3-15公分,果寬2-4公分,果型由橄欖型至長橢圓型,果面肋條狀突起,部分具刺狀。 苦瓜含苦瓜素,故帶有苦味,煮後轉成苦甘味,有促進食慾、解渴、清涼、解毒及軀寒之效用。 山苦瓜品種2025 目前「苦瓜花蓮1-5號」已經陸續授權給12個有機農場或生技公司進行量產,5月份陸續進入採收期,有機商店可以購買得到標示品種名的苦瓜鮮果及加工產品。
山苦瓜品種: 栽培技術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經過20餘年的努力,育成的苦瓜新品種「花蓮6號」是目前台灣市面上較特殊偏長型之中小型綠色山苦瓜,品種授權給花蓮轄內向日葵農場運銷合作社進行量產上市。 經過國科會的「生物技術國家型計畫之苦瓜研究團隊」試驗研究,證實具特定成分能調節生理機能,可發揮保健功效之食材。 山苦瓜品種 除了花蓮2號及花蓮7號果實偏白色外,其餘果實皆是綠色,花蓮1~3號及花蓮6號果實大小約150~220公克,約為大苦瓜的1/3重量,而花蓮4、5號,是利用野生苦瓜純化雜交而得,果實大小與果面的尖形凸起也最接近野生苦瓜,果實大小約20~50公克。 7個品種皆由高雌花率母本雜交而來,有結實率與果實產量高的優點,果實中含高量維生素C、膳食纖維及葉酸,並具有高抗氧化能力,不僅可作為一般蔬菜使用,更兼具多種優良的保健機能性功效。 臺灣原生野生山苦瓜是原住民特色作物之一,但果實僅約乒乓球大小,藤蔓交纏採收困難,且因苦瓜為異交作物,自然狀態下花粉紛飛雜交,導致優良特性不易固定,難以為產業生產應用;花蓮農改場長期收集山苦瓜種原,尋找到高雌花、產量高的種原,育成人工雜交一代品種,品質穩定、均質,再提供、輔導產業應用。 花蓮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花改場」)育成之具保健功效「苦瓜花蓮1-5號」中小型山苦瓜品種,經過授權量產,鮮果及加工產品都是市場上正夯的產品,這些苦瓜品種是經過國科會的「生物技術國家型計畫之苦瓜研究團隊」試驗研究,證實具特定成分,能調節生理機能,可發揮保健功效之食材,要推薦給大家。
山苦瓜品種: 臺灣山苦瓜具高雌花特性 選育品系作育種親本掀「綠色革命」
因將苦瓜乾燥製成茶飲,口感難免甘苦,限縮消費族群,因此花蓮農改場以花蓮6、7、8號山苦瓜複方疊加,開發出讓人可「吃補不吃苦」的「山苦瓜精華酵素飲」,有望進軍廣大的保健市場。 果形優美,苦味較淡、口感清脆、苦瓜味濃,一般而言,顏色越深苦味越重,所以此種苦瓜的苦味僅次於山苦瓜,適合做川燙料理或炒。 世界很多地方都會吃苦瓜,廣東人愛炒愛蒸愛炆、四川人會在八寶茶中加入苦瓜乾,台灣人愛煲鳳梨苦瓜雞湯,是台灣地道消暑湯品。 除了華人愛吃苦瓜,日本沖繩人亦是苦瓜粉絲,那兒四季炎熱,適合苦瓜生長,故沖繩料理中常有苦瓜,如苦瓜炒豚肉、苦瓜餃子、苦瓜雪糕等,沖繩人更將每年五月八日定為苦瓜節,推廣吃苦瓜文化。 香港也很流行吃苦瓜,街市中差不多每個菜檔都有賣,中菜館也常見它蹤影,有些更以苦瓜做出口碑。
山苦瓜品種: 農業知識入口網
花蓮4號及5號則是以野生種苦瓜與高雌花品系雜交育成,全中和原本只是希望將野生種苦瓜對環境逆境耐受性強的特性引入高雌花品系中,但因94年起國科會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把苦瓜納入中草藥保健產業化重點研究目標,這兩個品種便提供參與計畫大學研究使用。 苦瓜是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同一植株上有雌、雄兩性花,只有雌花會結果,臺灣野生苦瓜具有高雌花特性,果實小、但數量多,全中和從87年起收集地方特色種原,選育高雌花品系作為育種親本,他說,以前看日本節目高雌花番茄可結好幾萬粒果實,還不太相信,自己試著用高雌花品系山苦瓜雜交,果實一結7千多顆、「我都嚇到了」。 細胞試驗中,加入花蓮8號萃取物的乳癌細胞數量,在24小時後約降至原本一半,36小時後幾已全數凋亡。 徐雪瑩表示,3個品種山苦瓜的機能性通過細胞試驗,現正進行小鼠動物試驗,預計結果在今年底或明年出爐,若能證實其確效,將可進一步做人體試驗,因山苦瓜本是可食用食材,人體試驗門檻會比較低。 山苦瓜品種 農業統計年報2013年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年栽培面積有1,570公頃,營養價值高,為重要瓜類蔬菜,是我國人常用之日常蔬菜。
山苦瓜品種: 研究進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花蓮場)苦瓜新品種「花蓮8號」的母本為高雌花率種原純化後代HM ,於1998年從花蓮縣蒐集的地方種山苦瓜,與野生小苦瓜顏色相近,但果實數目與總產量都大幅提高。 山苦瓜品種2025 父本為生長勢強的種原純化後代HMP ,於2001年蒐集自花蓮縣的地方種苦瓜,果色深綠,單果重可超過400公克,符合產業需求。 經過多年親本純化、品系雜交與選育,於2009年優選出品質優良、符合多項育種目標的WBP81品系。 經過F1雜交組合力試驗、品系比較試驗、特性調查檢定等,該品系於2023年1月18日取得苦瓜「花蓮8號」品種權,品種權證號A02866。
山苦瓜品種: 苦瓜教父全中和苦盡甘來 選育高雌花山苦瓜掀產業「綠色革命」山產店都愛用
和平區農會總幹事李順冬表示,因雪梨對低溫的需求較大,原本和平區雪梨種植面積約1600公頃,因氣候暖化,造成種植的瓶頸,許多梨農紛紛改種低溫需求沒那麼高的甘露梨,使得今年雪梨種植面積僅剩約800公頃。 但甘露的產季集中在中秋節前後,雪梨產季則在12月,主要供應農曆年節需求,因今年產量較少,預計農曆年前價格會較高。 美國凱理博士1988年曾發表相關論文指出,苦瓜中含有高能清脂素,也就是苦瓜素(RPA),可抑制脂肪的吸收。 這種被稱為「脂肪殺手」的成分,能使攝取的脂肪和多糖減少40%至60%左右。
山苦瓜品種: 苦瓜品種這樣分,用對烹調方式就能讓苦瓜『苦盡甘來』
卵形體積小,表皮有疣狀突起,種子為深紅色,苦味最重、苦而帶甜,富含維生素,除了一般熱炒或涼拌,也常被加工乾燥,作為泡茶所用。 杜杬苦瓜,原產於江門的杜杬鎭,外形肥矮,上闊下尖,形似一口大釘,又叫雷公鑿。 最外層是瓜皮,通常是深綠色,質地結實,內層是瓜肉,色澤白中透青,爽脆多汁,苦中帶甘,吃苦瓜通常瓜皮、瓜肉同吃。 肉裏包着瓜核,大多數人都會挖掉它才烹調,但亦有人保留瓜核,一起烹煮,吃時才吐出,因為中醫認為它可平衡苦瓜的苦性。 山苦瓜品種2025 大青苦瓜:綠色苦瓜中較常見的品種,與白玉苦瓜體型相仿、色澤比草綠色再發亮一些。
山苦瓜品種: 花蓮場育成7新品種 有機生產山苦瓜 料理、加工保健食品皆行
在印度、非洲、大陸、亞馬孫河流域等地區,把苦瓜列為傳統藥材之一,主要用於治療及預防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經痛、痛風、濕疹,腎結石、發炎、乾癬等。 山苦瓜品種2025 目前授權生產的新品種苦瓜除了有機鮮果上市外,果實與葉片經過乾燥烘培及粉碎磨粉,加工生產出品質穩定的保健產品,包括茶乾、茶包、粉劑、膠囊、錠劑等在農會超市、有機商店或大賣場的有機專櫃銷售及藥局、醫療用品門市販售。 全中和因應地方產業需求育種,但他也很早就注意到苦瓜的保健價值,例如,花蓮3號維生素C含量171.2 mg/100g,花蓮1號及2號葉酸含量分別有200.2μg/100g、208.4μg/100g,抗氧化能力都很強,「吃苦」確實有「吃補」之效。 苦瓜是「異交作物」,品種之間容易雜交,使得優良特性不易維持,需要以人為強迫同植株的雄花與雌花自交,形成自交品系,特性才能保持下來,育種要靠這些經過「純化」的自交品系;但同時,反覆自交卻會讓苦瓜生長勢變弱、不易生存。
山苦瓜品種: 有機農場或生技公司量產,已經可以購買
「這個親本非常重要!」全中和在秀林所收集到一個相當高雌花性的種原,就曾在2010年遭遇凡那比風災中差點弄丟。 全中和說,秀林這個種原高雌花的程度到甚至找不出雄花,是後來育成「花蓮4號、5號及8號」的親本,但「當時才在做自交,還沒採收種子」,因此颱風一過,他便急著救回存活植株,幸運在殘堆中找到未成熟果實,後續透過組織培養方式才重新救了回來。 苦瓜‘花蓮6號’種植適期為春夏二作,春作約在2-3月定植,5-6月採收,夏秋作約在6-8月定植,8-10月採收。 果皮綠色,果面具珍珠微尖突起及條狀突起,長橢圓形,平均果重202.4公克,果長(縱徑)約21.9公分,果長(橫徑)約5.4公分。 苦瓜花蓮 5 號種植適期為春夏二作,春作約在 山苦瓜品種2025 2-3 月定植, 山苦瓜品種2025 5-6 月採收,夏秋作約在 6-8 月定植, 山苦瓜品種2025 8-10 月採收。
山苦瓜品種: 因應地方產業需求育種 國家生技計畫揭「花蓮4號」保健功效
顧名思義,苦瓜因味道而得名,惟外號眾多,有人認為要到知命之年,才懂得細味那苦盡甘來的餘韻,故稱它為「半生瓜」,又有人見它瓜皮粗糙如荔枝,叫「錦荔枝」。 還有一個叫法叫「涼瓜」,只因炎夏吃涼瓜,清熱解暑,平衡身體燥熱,故名之。 通常2、3月時南部便開始有苦瓜上市,主要產地在屏東的南州與崁頂,4、5月時嘉義布袋的苦瓜生長佳,6、7月時台中新社、彰化二水等地正是大出的時候。 苦瓜原產於熱帶亞洲,主要栽培地區分佈在亞洲之日本、中國大陸、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印度、越南等國家,種類差異頗大(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