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場詩」:當角色念完「打引」以後要念的四句詩,為定場詩。 內容大半是介紹劇中的特定情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不同行當有自己獨特的基本功,例如武行的跳大架(南派)、馬蕩子、起霸(北派)和各種拳劍刀槍等。
其中鬚功是武生行當的一項專科,早期的鬚功表演樣式繁多,有用手指拋、彈、撥、攪、拈、掙、捧、揉、吹、震等十種手法,[76]來表達悠閒、高興、深思、意外、驚訝、震怒等表情。 這都是根據角色的年紀、性別、性格、外型等特徵來分類的。 而正德十六年(1521),欽差提督學校廣東等處提刑按察司副使魏校(江蘇崑山人),正式宣佈演戲違法。 廣州城內原在明嘉靖年間(1522—1566),有幾座金花夫人廟演戲比較興旺,演期長的可以延續幾個月,但到魏校禁戲後被拆,剩城外河南一間金花廟。
粵劇節目表: 節目
到了六十年代,新加坡各種新興娛樂事業如雨後春筍出現,電影和電視很快成了主流。 生活節奏變得急促,觀眾開始不願看冗長的地方戲曲。 1968年,新加坡的本地職業粵劇班已不能生存,許多職業粵劇團亦告解散。 雖然粵劇開始恢復演出,但是在劇目內容和表演藝術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反映現實生活的新劇目不斷湧現,如《梁天來告狀》、《王大儒供狀》、《蛋家妹賣馬蹄》等,並加插白話演唱。
曲藝方面,粵曲演唱家當中,有四大平喉或平喉四傑之稱的就是小明星、徐柳仙、張惠芳、張月兒。 除此之外,也有些獨當一面的男演員,譬如武生王靚次伯、丑生王梁醒波、慈善伶王新馬師曾、武狀元陳錦棠、武探花梁蔭棠、愛國藝人關德興、生紂王羅家權。 粵劇節目表2025 粵劇節目表2025 鄰近把子箱的虎度門的底景位置稱呼為師傅位。
粵劇節目表: 戲劇
可是,當不同地區的人忘佚了原來的唱法,這些曲子的旋律便被某一個旋律固定下來,成了小曲,這也是粵曲音樂中一個重的組成部分。 其實,這類民歌現今中國尚有很多,如陝甘的《信天遊》,北方的《艷陽天》等。 後來隨着崑曲衰落及受徽班影響,轉為以西皮二黃為基礎唱調。 演員可按照不同的戲曲場合而選擇拆開或合拼使用,同一組頭飾可以應付四、五個造型,既省錢又方便儲存[68]。 同時期,香港的電影開始蓬勃,粵劇吸引力相對下降。
[34]原因是光緒三十年(1905年),廣州繼道光三十年(1850年)第一間戲曲戲園出現後,再次興建戲院,並稱之為「戲院」。 粵劇節目表 是次,初出茅廬的朱次伯,因為原擔的小生小生聰,不願演出尾戲,由他替代,他便以平喉白話演唱一齣《寶玉哭靈》,大收旺台之效,令到演唱平喉白話成為風尚。 隨著設施不斷完善,讓觀眾更舒適地欣賞粵劇演出。
粵劇節目表: 香港演藝學院
專為音樂演出而設的橢圓音樂廳共設 個座位,觀眾席分為上下兩層。 音樂廳內牆鋪設優質橡木,並置有可調校的迴音罩及簾幕,及一座具有 93 個音栓及 支音管的奧地利製的管風琴。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第十八屆「粵劇日」將於11月29日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粵劇日免費門票今日(23日)上午9時起在香港文化中心詢問處派發,先到先得,派完即止。 女角方面有早期的女薛覺先陳皮梅、生坦己秦小梨、花旦王芳艷芬、藝術旦后余麗珍、萬能旦后鄧碧雲。 近代則有以反串為聞名的戲迷情人任劍輝和公認為她最佳搭檔的白雪仙。 首先有五大流派,包括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白駒榮/白玉堂[註 3]和廖俠懷[註 4],而「粵劇四大名丑」則指半日安、葉弗弱、廖俠懷與李海泉(李小龍父親)。
- 當地的粵劇鄉土味道比較重,朴實剛烈,則重坐功、打功、絕技,以近距離對打為主,強調力量;風格保守,保留不少粵劇古老排場及傳統表演程式。
- 伊館表演場可容納 名觀眾,舞台設計和座位編排靈活多變,適合舉辦不同類型的體育賽事、音樂會、綜合表演、娛樂及文化節目、社區活動等。
- 材料方面以布質為主,後期增加了亮片或者銅托小鏡點綴戲服。
後來隨著崑曲衰落及受徽班影響,轉為以西皮二黃為基礎唱調。 辛亥革命時期,志士班將戲棚官話改為粵白話,又稱為新腔。 粵劇節目表2025 粵劇節目表2025 至今粵劇仍有「中州音」唸白,即古腔官話[69]。 粵語中有一句俗語「可惱也」(粵拼:ko1 naau1 je1,俗寫call nao ye等),即是來自戲棚官話的發音。
粵劇節目表: 傳統例戲
粵曲也有由民歌的戲曲變調,如出自崑腔劇目《思凡》的「朦朧」、「山坡羊」,本是民歌,但崑腔化後再傳入粵曲之中。 有古譜曲,如《粧台秋思》;不過,古譜中也有較為特殊的,如明代產生的《貴妃醉酒》,本為《西宮詞》,在粵劇的起源時期已傳入粵曲之中,不像《粧台秋思》是二十世紀中才吸收入來。 「坐場白」:主要角色念完「打引」、「定場白」以後所念的一段獨白。 內容是介紹人物的姓名、籍貫、身世、經歷、心理等。 「跑龍套」:「龍套」是指戲曲中扮演士兵、伕役、宮女等隨從人員,因穿特殊形式的龍套衣而得名。 基本身段包括:站相、台步、七星步、指掌、雲掌、亮相、跑圓台[75]、開門、拉山(雲手)、上馬及背供。
粵劇節目表: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安排2000萬元援助京津冀救災
香港梨園舞台為元朗劇院場地伙伴,致力向大眾提倡及推廣粵劇文化,並匯聚熱愛粵劇的人士互相交流、鑽研粵劇藝術,為區內外觀眾帶來豐富而優質的粵劇製作。 音樂廳設有 個座位,以優美的聲效聞名,特別適宜舉行交響樂、室樂、獨奏、爵士樂、歌劇、合唱團的表演,同時亦適合作舞蹈、戲劇及中國戲曲等演出。 一齣為人讚頌的粵劇需要很多幕後人員配合,而出色的人物更會有不同的稱號。 粵劇的樂譜稱為工尺譜,是粵劇傳統的記譜方式。
粵劇節目表: 香港故事 – 師傅來了 – 31/07/2023
[41]1976年後,粵劇才能夠重生,伴奏在民樂基礎上吸收了西洋樂器,尤其是爵士樂器,包括電吉他及薩克斯。 劇本方面更有些是改編自話劇或電影的優秀作品。 粵劇節目表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1],是一種源自南戲的廣東主流戲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2],是糅合唱做唸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的表演藝術。 [3][4][5]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
粵劇節目表: 西九文化區 戲曲中心
早期粵劇所使用的樂器只有二弦、提琴、月琴、三弦和鼓竹鑼鈸(合稱「五架頭」-根據粵樂名宿李銳祖憶述,五架頭並不包括簫笛喉管。),聲調比較簡單。 進入成熟期以後,粵劇所使用的樂器多達四十幾種,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及敲擊樂器。 其中彈撥樂器包括古箏、琵琶和蝴蝶琴;鑼鼓則包括:卜魚/板、沙的、雙皮鼓/梆鼓、鈸、京鑼、勾鑼、戰鼓、大木魚、小木魚、大鑼及鈸、大堂鼓。 粵劇改革後,更接納了薩克斯管、小提琴等多種西洋樂器,使音樂效果更臻完善。 自從薛覺先從京劇引入北派功夫,強調大開大合,以遠距離對打為主,加強了舞臺上的觀賞美感。 最常見的化妝就是「紅白臉」,先把整個臉塗上白色粉底,然後圍繞着眼睛及顴骨塗抹紅色胭脂。
粵劇節目表: 表演場地
雖然如此,香港各間大學仍然設有粵劇學術研究中心。 例如:成立於2000年3月1日的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45]及成立於1998年的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粵劇節目表 2002年粵港澳三地的文化機構,首次舉行合作會議,商討日後的合作機制,當中包括粵劇藝術的推廣與人材培訓[46]。 在辛亥革命前後,一些粵劇老倌包括金山炳、朱次伯等人開始對粵劇進行革新運動。
粵劇節目表: 藝術節
而本地班在他們的集中地-佛山大基尾河邊的瓊花水埠立了「伶人報賽之所」的戲班同業組織——瓊花會館,方便坐紅船的戲班集結及沿江落鄉演出。 清朝光緒中葉,則出現著重唱功的「粵劇文靜戲」,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蘇武牧羊》等,又稱為「大排場十八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整理編寫的劇目有《寶蓮燈》、《平貴別窯》、《柳毅傳書》等。 中國內地除了把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改編為粵劇《豪門千金》,還作其他方面的嘗試。
粵劇節目表: 粵劇
你可在門票開始發售當日起接受網上購票,直至演出前十五分鐘止 (沒有城市售票處的場地演出的節目除外,門票發售至演出前一小時)。 香港大會堂於 1962 年落成啟用,於2022年成為法定古蹟。 多年來曾舉辦多不勝數的本地及海外優秀藝術團體的演出,為培育本地藝術團體作出貢獻,亦提供多元化的文化節目予市民欣賞。 在傳統節日中,百姓為了酬謝神恩會舉行一連串慶祝活動,如舞龍、舞獅、放鞭炮,更會籌集資金聘請戲班演出劇目作為主要慶祝活動。 在粵劇的歷史裏,粵劇的演出地點就像其他中國戲曲不斷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