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水坑(Tam Shui Hang)巴士站,位於新界北區沙頭角沙頭角公路-石涌凹段下担水坑村299號屋對開,下担水坑村通道路口以西,乃一對設於南、北行綫的中途站。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 相反在中國大陸一邊,由於改革開放,貼近香港的沙頭角反而吸引到較多人流。
- 可是下降至280米左右,因為樹木太密,路徑也開始變得模糊,我們沒有每分鐘看地圖確定而繼續下山,於是就在這裡偏離了小徑而下降了80米。
- 完成後就可以沿原來的路下山,走到一段田邊的分岔路標示「下担水村」,便可走入小路。
- 一棟三層高的村屋兩年前售價約四百萬元,現升至六百萬元至千萬元不等。
- 但亦正因沒有受到城市發展的急速摧毀,村內仍舊保持歲月靜好,過着淡泊無求的生活。
- 保安局於2006年9月7日表示將會大幅度地縮減香港邊境禁區範圍,但是沙頭角中英街不擬開放,表示是基於保安理由的考慮。
- 於下午繁忙時間至晚間乘客可乘搭由藍田站開往沙頭角,途經觀塘、彩虹、大老山隧道之九龍巴士277A線,全程收費$20.1,車程為86分鐘。
在村中游走,總見到遠處一幢高樓,那是2013年於深圳落成的私人住宅「中英街壹號 担水坑村 」。 阿聰說:「其實(與內地)是一線之隔。所以我經常說以前很多左派滲透、來邊境學校讀書。」村長也認同,說遇過許多爬伯公坳而來的年輕偷渡者,他和村民會送食物接濟。 旅程開始,熟悉客家話的阿聰先教讀音,說「担」字讀第一聲(damm1),而非daam3,「如果你說daam3水坑,就知你是區外人,因為這是客家話口音。常看影片介紹說daam3水坑就知不是這一帶的」。
担水坑村: 邊境搵食錄
下山時,路旁有不少芒草和白茅搖曳著,實在叫人忍不住停下步伐來,然後仔細欣賞。 除了可以遠眺深圳的梧桐山外,山下的蓮麻坑村、鹿頸及南涌一帶均盡收眼底。 如果配合理想的天氣,我相信紅花嶺的風景必然極具觀賞性。 担水坑村 蓮麻坑乃是昔日禁區,直到近年才開放予公眾進入,因此很多自然環境也保存得還不錯。
「約」即鄉約,常由毗鄰或友好的鄉村結盟,處理鄉事,評斷公理,互通有無。 然而,榕樹凹與担水坑一東一西,步程30多公里;沙欄吓則位於中英街旁的華界地段,似與担水坑並無關聯。 關於沙欄吓,阿聰估計是因祖先早已結交所以結盟互助,現在兩村共同管理禁區內球場後方的天后廟。 這間天后廟本位於華界,但因1950年代末中國興起破除迷信之說,所以遷至英界。 在密林走了起碼一個小時總算找到去礦山的路,沿等高線行了一段便進入昔日礦場的範圍。
担水坑村: 方向
過了廢屋,很快便會到礦場的遺址,隱若還看見昔日礦場的建築及設施。 接著會走到一處護土牆,護土牆有三層,需走上護土牆,然後倚賴絲帶指示覓路前往礦洞。 出發前已知道這條路線方向十分凌亂,不過由山咀村至伯公坳一段尚算清晰易走,而且前往伯公坳的途中會看見有人在樹上掛上了清晰指示圖,這樣路線方向便更加清晰。
過了護土牆和一個小礦洞後,再爬上一些大石就到6號礦洞。 今次沒有去蓮麻坑村,改而上山,經紅花嶺下山,由禾徑山路走回沙頭角公路坐78K返上水站。 【明報專訊】全面開放沙頭角的討論醞釀多年,為推廣文化生態旅遊、配合北部都會區發展,政府有意於明年起逐步開放邊境禁區,目前已讓旅行團進入沙頭角碼頭。 生於沙螺洞的張啟聰(阿聰)是「客家圍頭混血兒」,也是少有研究新界地方史的年輕面孔。
担水坑村: 梯田系列:
今次由上水站乘78K巴士直達禁區前的一個站下車,經過公廁後往山咀村路走,怎料在涼亭前有惡狗阻路而無法前進,只好從GPS找另一條路。 担水坑村 近在路邊,有間剛開不久的茶座,剛巧有少少餓意,試試吧。 下午茶多是大路食物,惟獨有款名為芝麻厚多士,配油占、奶醬是常見,配芝麻醬真是罕見。
村內有一所於1930年由村民募捐建成的群雅公立學校,是當時村內唯一學校,現已列入為三級歷史建築。 戰後曾因需求大而擴建和重建,後來收生不足而倒閉,現時僅作存放文物,放有雞籠、打穀機等。 原來,不論是上担水坑村或山咀村,這大片後山都是村民的風水林。
担水坑村: 街知巷聞:沙頭角首批解禁村落 担水坑村從喧鬧到平靜
村民相信,山中物資豐饒,有自然水、動植物,好好保留就可以為村落帶來好運。 沙頭角屬北區,而由於沙頭角人口不足以成為一個區議會選區,所以跟鄰近的打鼓嶺、坪輋等鄉村範圍劃為同一個選區。 除帶旺旅遊業,更令沙頭角的地價、樓價及丁權價即時飆升。 隨著梧桐河至蓮麻坑段的邊界巡邏通路建造工程已竣工,第三階段的邊境禁區縮減亦於二零一六年一月四日生效。 邊境禁區的覆蓋範圍, 由根據《公安條例》第36 條制定的 《邊境禁區令》(第245 章,附屬法例A)的附表指明。 雨季時,常常有梯田被沖塌,他們就要用泥和石重新鋪砌,這是在梯田種植特別艱辛的地方。
担水坑村: 工業興起村民棄耕外出 梯田塌石失水源
我們一直看著GPS,終於來到一個很陡的斜坡,顯示上面就是可以碰回原路的位置。 我們爬上斜坡後,看到的仍是植被,初時以為又偏離了路徑,幸好行前十步終於看到一條不太明顯的小路,再次確認後就是我們原本要行的那條路。 自1950年代起,沙頭角被香港政府列作香港邊境禁區,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鄉郊生活式微,沙頭角人口數十年來一直下降,通常居住人口變得愈來愈少。 相反在中國大陸一邊,由於改革開放,貼近香港的沙頭角反而吸引到較多人流。
担水坑村: 沙頭角担水坑村
如今村後仍留有一條「驢仔路」,曾供日軍用驢運物資到山中軍營,路旁是担水坑果園舊址,果樹苗和果園牌坊由嘉道理農場贈送,在1950年代種黃皮。 早在清代,沙頭角的東和墟已為興盛的墟市,但隨著英國租借新界,沙頭角南面劃為英租界內,令村民來往不便。 及後位於香港境內的部分沙頭角範圍劃為禁區,非沙頭角村落的村民不能輕易進入沙頭角,使沙頭角難復當年的興盛。 顧名思義,這附近以前有山澗供村民擔水灌溉,村民更會在河溪旁的小水塘游泳。 担水坑村 梯田荒廢日久,每級長滿大白茅,於3至5月的花期會結出白色小穗,引來行山客拍照。 而另一點較少人留意的,是担水坑屬於沙頭角村落組織十約中的第五約,其餘成員為新村、木棉頭、塘肚山、沙欄吓、榕樹凹。
担水坑村: 香港巴士大典
走約5分鐘到達山咀村,中段有一段離開石屎路的沙石路,往上進入滿布樹林的入山路綫。 沙頭角位於新界北區和深圳鹽田區邊界,早在清代已是興盛的村莊和墟市。 1898年,英國正式租借新界,便以沙頭角河作為分界,劃分香港邊境區,當時中港兩地人民仍可自由出入,進行貿易買賣和耕種。 像一入村口,已見一列剛落成的新丁屋,村民自住5年後便可出售,「開放後,有些丁屋屋主賣了給外來的人,變成外面人多了點」。 為此事村民曾開會商量,規定祖屋不能租給非原居民,只有丁屋可以,「因為祖屋旁邊的都是自己人,怕外人住進去很亂,打搞到鄰居」。
担水坑村: 沙頭角
不過,相對於英軍興建的碉堡,如城門水塘「醉酒灣防綫」碉堡,日軍碉堡則簡陋得多,只純人手挖掘,亦無加石屎鞏固。 除了用料,設計上也有分別,日軍碉堡較窄和矮,或因日本人身形較小。 担水坑村 英式射擊窗口外小內大,方便士兵移動槍枝射擊,並減少敵人攻擊槍眼。
担水坑村: 沙頭角 – 山咀 擔水坑 木棉頭
村口與關閘只隔一條行車路,若禁區進一步開放,他亦怕車流增加,村口會有更多車輛停泊,「我曾跟(政府部門)建議,可以收回近海皮那邊的田地,讓人停車。而原居民的車則理應照樣駛進禁區,因本身車已有禁區紙」。 周日下午,村民或到後山漫步,或聚在門口或祠堂外閒聊,外來車輛甚少,仍保恬靜。 担水坑村 先經過一些村屋和一大片草地,沿石屎路行遠望到墳地後便開始上山。 起初是較緩的山徑,兩旁風景優美,過了電塔後爬升較急,看看地圖也見到等高線越來越密。 再往上走來到二峒,有兩間荒廢了的營房,大樹已在牆上紥根,令我想起了去吳哥窟時的一間寺廟。
担水坑村: 沙頭角感言
事隔數月,重臨故地,終於讓我找到一些風味美食,尤其是那碟荔芋扣肉及正宗客家鹽焗雞,真是一試難忘,滋味十足。 另外深圳地鐵8號線將以2號線東延伸段名義服務鹽田區,當中會在深圳一方的沙頭角設立海山站及沙頭角站,使該處居民進出深圳市區交通更為方便。 於下午繁忙時間至晚間乘客可乘搭由藍田站開往沙頭角,途經觀塘、彩虹、大老山隧道之九龍巴士277A線,全程收費$20.1,車程為86分鐘。 相傳沙頭角得名於一名清朝大臣,當時他巡視沙頭角一帶時,面對大鵬灣的優美風光,便題了兩句詩:「日出沙頭,月懸海角」,是故得名。 新哥想起在家旁種菜自給的日子,那時用的肥料是現在被視為垃圾的牛糞和廚餘。 担水坑村2025 担水坑村2025 「那些菜特別不同,甜很多,就算生食都可以。現在買來的那些菜,沒味的。」但如今村裏除了梯田,其他的田幾乎已不復存在,有一大片田更被鋪上瀝青,將會建丁屋。
政府於二零零八年一月公布計劃,將邊境禁區的陸地覆蓋範圍,由當時約2 800 公頃,大幅縮減至約400 公頃。 縮減後的邊境禁區,只會覆蓋邊界巡邏通路及其以北的土地、過境設施、沙頭角墟、沙頭角海以及米埔部分地方。 該計劃旨在將邊境禁區縮減至保障公共秩序和邊界保安所需的最小範圍,以便當地居民和遊客可以無須申領禁區許可證而進入有關地區。 雖然這個碉堡的外型與先前位於伯公坳的大同小異,但這些歷史遺跡已默默守護著我們的邊境很多年,還是很值得我們去做一個記錄。 在參觀碉堡時,我們遇上了另一班打算前往蓮麻坑礦洞的朋友,難得遇上同路人,所以大家決定一起找路前往新桂田。 離開伯公坳後的山路開始變得模糊,很多時候都要在密林中穿梭,勉強只能尋找絲帶路標辨別方向,但只要小心尋找,亦不難發現前人行過的路蹤。
担水坑村: 香港
廟宇曾於1920年代或1930年代前改作福德學校,同時教授傳統儒家卜卜齋與自然科學等現代科目。 1938年,廣州淪陷被日軍佔領,協天宮曾成為嶺南書院的班房。 1959 年,協天宮側廂曾改作山咀公立學校辦事處及班房。 三村各住著不同姓氏,因此村內有較多宗祠,此外亦保留古井。
担水坑村: 路線資料
在下担水坑村下車後,往沙頭角方向前行不久,循山咀村路上走,及後在左方轉接山徑,經過軍事遺跡,上攀至一斷裂了的標高柱。 走過第二支標高柱後,在電塔下走過,隨徑上攀,再沿附設繩索的崎嶇山徑上爬至廢棄了的哨站(往前行可一直上走至紅花寨及紅花嶺)。 由此右轉急降,及後留意右方的草叢間的支徑,右走至位處伯公坳的麥景陶碉堡(碉堡旁不遠處的水泥級,相信只能下接至蓮麻坑路禁區)。 此後又再急降,轉入左方小徑(右走可走至一標高柱,路向不詳),踏行橫腰山徑,途中橫過一條水澗及一些已倒塌的戰時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