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劇咳,可致嘔吐、大小便失禁、面紅耳赤、口唇發紺、張口伸舌。 劇咳可致上腔靜脈回流受阻,出現顏面、眼瞼浮腫,重者鼻黏膜、眼結膜出血,咯血,甚至顱內出血。 成組出現的咳嗽可以自行發生,也可以由哈欠,伸展,大笑,進食或者大叫誘發。 若無繼發感染,一般體溫正常,肺部無陽性體徵,或有患百日咳的兒童不固定的囉音。
- A:打百日咳針孕婦副作用主要有針口位置腫脹、發紅或輕微痛楚,症狀會持續幾日,一般來說不會出現嚴重副作用。
- 屬於此類的疫苗有: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水痘疫苗、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卡介苗、黃熱病疫苗等。
- 百日咳為百日咳桿菌侵犯呼吸道引起的急性細菌性疾病,得過百日咳後通常可以獲得較長期之免疫力,但無研究顯示可終生免疫。
- 由於百日咳主要感染群組為嬰幼兒,而且病徵與感冒近似,患者會誤用治療感冒咳嗽的方法(如飲咳藥水)處理,誤解治理百日咳時機。
- 寶寶出生後兩個月,即可接踵百日咳疫苗,但百日咳疫苗有效時間有限,頂多維持5-10年,因此抗體會在孩子大約了國中階段消失,又成為高危險群了。
- 衛生署「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採用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及滅活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五合一疫苗和六合一疫苗所覆蓋的疾病較多,較多由體檢中心提供,可減少兒童打針次數。
醫院管理局的產前診所亦會為孕婦推行百日咳疫苗接種計劃。 尤其是出生未滿6個月、尚未完成疫苗接種的新生兒,若不慎感染,六、七成需住院,一、兩成會引發肺炎或腦病變等嚴重合併症,即使在醫療先進國家也有約百分之一的死亡率。 本報早前報道,去年百日咳感染數字創半世紀新高,錄得一百一十宗,幾乎是前一年的兩倍,亦是本港有疫苗以來首次單年個案破百,估計與早年轉用的新疫苗藥效較短、市民抗體隨年月失效有關,當中約四成染病者是六個月以下嬰兒。 據統計,嬰兒感染百日咳,有七八成是透過大人攜帶病菌所傳染,因此家有新生兒的大人必須有抗體,才能避免傳染。 接種疫苗後出現副作用,家長可讓子女服食退燒止痛藥舒緩症狀,如出現呼吸困難和休克等嚴重症狀,要立即到急症室求醫。 據估計,百日咳每年在全世界感染約1600萬人[13]。
百日咳針: 百日咳疫苗施打建議
百日咳可透過直接接觸病人的飛沫傳播,具有極高傳染性且可致命。 百日咳的初期症狀與傷風感冒相類似,也會出現鼻水、打噴嚏、輕微發燒和咳嗽等病徵,故患病初期,可能被患者或醫護人員忽視。 細菌會令肺部受感染,嚴重者可導致抽搐及昏迷不醒(2)。 人為百日咳桿菌的唯一宿主,其主要侵犯的對象是孩童,有一半的個案是一歲以下的嬰兒,且此病較常發生在女孩身上。 傳染途徑主要是由空氣傳染(間接)或飛沫傳染(直接),病菌經由患者呼吸道之飛沫散播後,進入易感宿主之呼吸道而傳染,並不需要經由媒介物傳染。
一開始的病徵通常類似於普通感冒,會有流鼻水、發燒和輕微咳嗽等症狀。 之後幾周會伴隨著劇烈咳嗽,就連呼吸時也會發出高音調的「呼哮」聲(whoop)[2]。 被感染者有可能因為咳得太嚴重而有想吐、感到疲倦的情況,甚者咳到肋骨斷裂[2][4] 。 未滿足歲的幼兒咳嗽的情況可能並不明顯,但卻會出現好幾次呼吸暫時停止的情形[2]。 一般而言,從感染百日咳到病發的潛伏期為7到10天[5],而百日咳也會在那些已經打過疫苗的人身上出現較輕微的症狀[2]。
百日咳針: 百日咳疫苗價錢及接種地點一覽
百日咳沒有流行季節,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病患多半是5歲以下兒童,好發年齡主要在6個月以下嬰幼兒,其他年齡層病患大多症狀輕微。 百日咳為百日咳桿菌侵犯呼吸道引起的急性細菌性疾病,得過百日咳後通常可以獲得較長期之免疫力,但無研究顯示可終生免疫。 大部份病患都不會引起併發症,但是營養狀況不良病患與併有許多腸道及呼吸道感染的病患及6個月以下嬰幼兒是併發症與死亡的高危險群。 疾管署強調,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 百日咳針2025 此外,由於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建議懷孕婦女、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疫苗,以降低嬰幼兒感染機會。 百日咳又名「雞咳」,患者初時可能沒有特別病徵,只會流鼻水、打噴嚏、輕微發燒和咳嗽。
新生兒及6個月以內嬰兒多無痙咳及特殊吼聲,而是陣發屏氣、紫紺,易驚厥、窒息而死亡。 成人患者多數有典型症狀,但也可能僅有幾周乾咳,大多仍堅持工作,並作為傳染源,對此應予重視。 痙咳期長短與治療的遲早、病情輕重有關,短者數天,長者可達2月,一般為2周~6周。 百日咳針 【本報訊】百日咳感染去年創新高,加上今年首月已有九宗新症,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昨建議,孕婦無論曾否接種百日咳疫苗或染病,每次懷孕時均應接種一劑無細胞型疫苗,為嬰兒提供直接保護。 委員會稱,孕婦在懷孕三十五周前接種為佳,但當局何時將安排變為資助防疫措施,仍未有時間表。 百日咳針 醫院管理局發言人指,在8月31日前,懷孕35周以上孕婦及剛分娩的產婦亦可選擇接種疫苗,分別由專科門診及產後病房提供注射服務,以有效預防母親感染百日咳,減少初生嬰兒透過直接接觸或飛沫傳播感染百日咳的風險。
百日咳針: 使用條款及免責聲明
孕婦於妊娠第二或三期期間接種百日咳疫苗,可於媽媽體內產生抗體,以及透過胎盤傳送抗體給嬰兒,讓嬰兒得到保護。 百日咳針 根據「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嬰兒應於出生後的一年內接種共三針的基礎注射以預防上述疾病,並於歲半、小學一年級及六年級再接種加強劑,以保持免疫能力。 目前政府提供2個月、4個月、6個月及18個月大幼兒免費接種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五合一疫苗,並於滿5歲至入國小前提供一劑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 衞生署亦提醒,由孕婦體內傳予嬰兒的抗體數量會隨着嬰兒長大而逐漸減少,因此嬰兒仍需要根據「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在兩個月大時接種疫苗。
- 本報早前報道,去年百日咳感染數字創半世紀新高,錄得一百一十宗,幾乎是前一年的兩倍,亦是本港有疫苗以來首次單年個案破百,估計與早年轉用的新疫苗藥效較短、市民抗體隨年月失效有關,當中約四成染病者是六個月以下嬰兒。
- 根據香港政府,科學委員會建議孕婦可在妊娠第二或三期期間的任何時間進行接種,並以在懷孕35周前接種為佳,讓疫苗在孕婦體內產生的抗體能透過胎盤傳送給胎兒。
- 針對此疾病的檢驗主要是使用鼻咽腔捲棉拭子(英語:Nasopharyngeal swab)來進行,檢體可再經由細菌培養或是聚合酶連鎖反應來檢驗並確認[8]。
- 但新生兒從出生後至2個月這段空窗期,完全沒有任何抗體,該怎麼辦?
-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引起的疾病,可藉由已感染者的咳嗽或噴嚏而傳播給他人,是空氣傳播疾病的一種[6] 。
對於罹患此疾病的人來說,在初期症狀的三周內服用抗生素是有效的,但若超過這個時間,對大多數人幾乎沒有效果。 用來治療的抗生素包括紅黴素、阿奇黴素及複方新諾明[7]。 目前對於這些藥物治療咳嗽的功效仍沒有足夠證據[13]。 對比嬰幼兒接種的混合疫苗,孕婦百日咳針只針對百日咳一種疾病。
百日咳針: 疫苗分為三大類
衞生署提醒,由孕婦體內傳予嬰兒的抗體數量會隨着嬰兒長大而逐漸減少,因此嬰兒仍需要根據「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在兩個月大時接種疫苗。 A:打百日咳針孕婦副作用主要有針口位置腫脹、發紅或輕微痛楚,症狀會持續幾日,一般來說不會出現嚴重副作用。 隨著陣發性痙咳逐漸減少或消失,氣管、支氣管黏膜上的病菌被排除與消滅,疾病進入恢復健康的階段,此期約歷經1周~2周。 此期的標誌是痙咳在頻率和嚴重程度上均減少,嘔吐消失。
百日咳針: 香港國際醫療中心
初生嬰兒由出世至6個月大期間,因尚未完成接種含百日咳成份的基礎疫苗,因此他們較容易感染百日咳,嬰兒於首兩個月的真空期更為高危。 嬰兒於2個月大時才開始接種第一針百日咳疫苗,注射後或需1-2個月產生抗體,即可能要到3-4個月大才開始有保護效能,而且還需於4、6及18個月時分別注射第2、3、4針才有最全面保護。 由於疫苗抗體會隨時間下降,因此建議婦女每次懷孕都接種1次,以確保提供足夠抗體給胎兒。
百日咳針: 產後接種 嬰兒亦有間接保護
寶寶出生後兩個月,即可接踵百日咳疫苗,但百日咳疫苗有效時間有限,頂多維持5-10年,因此抗體會在孩子大約了國中階段消失,又成為高危險群了。 百日咳針2025 據研究顯示,新冠肺炎患者同時染上百日咳,病情比一般只患肺炎者嚴重,雙重感染或是導致病情惡化主因之一(3)。 小提醒:自費百日咳疫苗費用大約1,800-2,000元;2個月、4個月、6個月及18個月大幼兒免費接種。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百日咳去年同期並未有個案,在新冠疫情之前,國內每年百日咳個案約30例上下,我國2018至2021年間分別為30、32、5與0例。 2020年之後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該年病例僅有5例且大多集中1、2月,至於上一次出現病例則是2020年11月的1例,2021年沒有病例。
百日咳針: 百日咳疫苗注射時間表 (懷孕期間)︰
另外,也建議保母或家中成人接種百日咳疫苗,更能形成完整的防護網。 百日咳由家人傳播的比率較高,在初生嬰兒個案中,有85%均是家人傳播(4)。 故建議除孕婦外,初生嬰兒照顧者可於嬰兒出生前2星期接種百日咳疫苗。 至於在懷孕期間沒有接種含百日咳疫苗的婦女,若能在產後盡早接種一劑dTap或dTap-IPV疫苗,仍能為嬰兒提供間接保護,接種以出院前進行為佳。 值得注意的是,接種疫苗後約需兩星期產生抗體,而世界衞生組織(世衞)亦建議於妊娠期完結前至少15天接種疫苗。 發言人強調注射百日咳疫苗對孕婦及胎兒十分安全,孕婦注射疫苗後除了注射處可能出現輕微腫痛外,一般並無其他副作用。
百日咳針: 百日咳疫苗
抵抗力較弱的人士需格外留神若本身屬抵抗力較弱的人士、長者或慢性疾病患者或難以自癒,感染後症狀亦較為嚴重,常會併發肺炎、腎衰竭等嚴重疾病,需透過疫苗接種降低被感染的風險。 疫苗能提供有效的保護,曾接種百日咳疫苗的患者病情會較輕微。 “百日咳”由家人傳播比率最高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及美國婦產科學院(ACOG)建議:除左孕婦外,初生嬰兒照顧者可於嬰兒出生前2星期接種「白喉(減量)、破傷風及無細胞百日咳(減量)混合疫苗」。
百日咳針: 疾病介紹
在咳嗽後出現高調的吼聲在疾病本身已經清除後還會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 委員會建議使用的疫苗為「白喉(減量)、破傷風及無細胞型百日咳(減量)混合疫苗」(dTap疫苗),但同時指「白喉(減量)、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減量)及滅活小兒麻痹混合疫苗」(dTap-IPV疫苗)亦可使用。 百日咳針2025 衞生署今日公布,7月2日起在轄下的母嬰健康院為本港孕婦推行百日咳疫苗接種計劃,母嬰健康院會向懷孕26至34周的孕婦提供百日咳疫苗接種。
百日咳針: 31日前 懷孕35周以上、剛分娩孕婦可接種
無論以往有沒有打過百日咳針,孕婦每次懷孕時,都應在懷孕35週前完成接種疫苗,讓身體有足夠時間產生抗體,並透過母體將抗體傳給胎兒。 百日咳針 嬰兒出生頭6個月是感染百日咳的高峰期,但嬰兒在2個月大才會接種首劑混合疫苗,因此這段空檔期,嬰兒會以從母胎得到的抗體,抵抗百日咳侵襲。 在1~2周後,咳嗽通常進展至無法控制,陣發性痙攣性咳嗽是本期特點。 痙咳發生時,先是頻繁短促的咳嗽十多聲以至數十聲,患者處於呼氣狀態,隨之是一次深長吸氣,但此時喉部仍是痙攣狀態,氣流通過緊張狹窄的聲門發出一種高調的吼聲,如雞鳴或犬吠樣。 如此反覆上述咳嗽過程,直至把呼吸道積聚的粘痰咳出為止。
大部分的病例都發生在開發中國家,且各個年齡層的人們都有遭受感染的可能[9][13]。 在2013年,百日咳而死亡的病患由1990年的138000人降至61000人[14]。 第一次關於百日咳大規模爆發的記載是在16世紀,1906年人們終於發現造成百日咳的病原體,直到1940年代百日咳疫苗才問世[5]。
百日咳並非難以治癒的疾病,如及早發現,透過補充水份、充足休息及服用抗生素,便可舒緩及治療百日咳。 由於百日咳主要感染群組為嬰幼兒,而且病徵與感冒近似,患者會誤用治療感冒咳嗽的方法(如飲咳藥水)處理,誤解治理百日咳時機。 百日咳(Pertussis)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細菌性傳染病[1][2]。
即使嬰兒從母親得到了百日咳抗體,出生後也要依時間表接種混合疫苗,保持體內有足夠抵抗力。 百日咳針2025 百日咳會透過接觸患者的飛沫傳播,任何年齡人士都有機會受到感染。 以 年衛生防護中心統計數字為例,約40%呈報個案為6個月以下、未曾接種百日咳疫苗的嬰幼兒。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引起的疾病,可藉由已感染者的咳嗽或噴嚏而傳播給他人,是空氣傳播疾病的一種[6] 。 病患對他人的傳染性是從疾病開始一直延續到約三週後開始產生劇烈咳嗽後,但若以抗生素治療五天後將不再具備傳染性[7] 。 針對此疾病的檢驗主要是使用鼻咽腔捲棉拭子(英語:Nasopharyngeal swab)來進行,檢體可再經由細菌培養或是聚合酶連鎖反應來檢驗並確認[8]。
百日咳針: 抗體數量在嬰兒出生後會減少 滿兩月大時仍需再接種
孕婦在母嬰健康院接受產前檢查時將獲安排預約接種疫苗。 鑑於近年本港百日咳呈報個案有所上升,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去年建議,懷孕婦女應接種百日咳疫苗。 衞生署今日(28日)公布,本周四(2日)起將在轄下的母嬰健康院為孕婦推行百日咳疫苗接種計劃,作為產前護理的恆常服務。
百日咳針: 百日咳防治
百日咳是因為百日咳桿菌所引起的呼吸道細菌性疾病,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如果孕婦感染上百日咳,新生兒可能會出現咳嗽、呼吸困難、腦部損傷等後遺症。 而目前提供減量破傷風百日咳白喉混合疫苗施打,簡稱為「三合一疫苗」。 陳怡伶醫師表示,此疫苗施打約一個月後,抗體才能發揮效果,因此建議約在第三孕期(28至32週左右)施打。 寶寶出生時,經由母體而來的抗體,能在寶寶體內持續存在6個月。 百日咳針2025 不僅是孕婦,甚至建議與寶寶的親密接觸者,如:爸爸、爺爺奶奶等,都要施打,不讓病菌有機可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