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畸胎瘤的大小、位置和狀況,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腹腔鏡手術和剖腹手術。 生殖細胞瘤轉移 一般而言,化學治療並不會影響生育功能,但每個人的腫瘤部位及治療輕重不同,對生育功能的影響程度也不同。 中樞神經系統生殖細胞腫瘤:大部份位於腦部之松果體(pineal body),有時也會長於脊柱,可能會引起神經相關的症狀,如尿崩症、噁心、嘔吐、嗜睡、頭痛等。
-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原始生殖細胞在胚胎第4 周已清晰可見,它們出現於卵黃囊壁上的內胚層細胞中,鄰近尿囊的發生處。
- 期間嘉嶠的成長周期並無受影響,包括如期出牙、首次站立及講說話。
- 腫瘤大小不一,小者如花生米大小,大者可如拳頭,腫瘤表面呈灰紅色,呈浸潤性生長,與周圍腦組織分界不清,但也可有假性包膜;腫瘤質地多軟而脆,呈細顆粒狀,部分有囊變,可用吸引器吸除;少數可有出血、壞死。
- 若過去無癌病史但影像檢查懷疑是轉移性腦癌,亦可藉手術去除腫瘤得以確診或改善神經症狀者。
- 因此,有人主張採用腦脊液分流術加術後放療。
- 鏡下,可見到三胚層各種類型的成熟組織,其中以皮膚、皮脂腺、汗腺、毛囊及脂肪最多見;其次為軟骨、神經膠質、神經細胞、骨及呼吸上皮;其他如甲狀腺、胃腸上皮及牙等較少見。
- 另外亦需要視乎不同的復發因素,而考慮用化療、電療(包括盆腔體外電療,或近距離放射治療)醫治。
以乳癌為例,腦轉移基因檢測的結果,甚至高達50%可能表現出與原發乳癌不同(或未發現)的基因突變,有研究也觀察到腦轉移細胞其雌激素受體或黃體素受體消失,但HER2陽性反應的比例比原發乳癌更高。 問:影響星狀神經瘤病人的預後因素包括病人的年齡、組織病理的型態及分化程度、病人的體能狀況以及是否完全手術切除乾淨,一般星狀細胞瘤病人若其細胞具有分化不良或壞死時,其一年半的生存期分別為62%與15%,病人… 盡管生殖細胞瘤的全切除或部分切除的手術死亡率已降至5%~10%,但是鑒於生殖細胞瘤的性質和部位,即使全切後也難免復發和轉移,故預後不良。 生殖細胞瘤轉移2025 生殖細胞瘤轉移 有人長期追蹤直接手術的病例,最晚者術後4年復發。
生殖細胞瘤轉移: 生殖性
1.顱骨平片 均可顯示有顱內壓增高的征象。 40%~60%的病人可有松果體異常鈣化,尤其是當鈣化發生在10~15歲的小兒時,鈣化斑直徑超過1cm,鈣化向下後方移位者,均是診斷生殖細胞瘤的有力證據。 1.血液 生殖細胞瘤轉移 患者血液中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可升高。 國外報告11例生殖細胞瘤,所有病人血中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或甲胎蛋白升高。
正常男子每次射出精液約3-6ml,每毫升精液約含二千萬到四億個精子,少於二千萬精子,不易使卵子受精。 2、睾丸的癌細胞進入淋巴系統生長,叫淋巴轉移,胸內是支氣管旁,肺門、縱膈淋巴結;胸外是鎖骨上、腋下和上腹部淋巴結。 睾丸精原細胞瘤經過癌基因、癌前病變、亞臨牀期、原位癌、轉移癌等,五個漫長的階段,大約需要2—20年,其膠元纖維的包圍圈越來越薄弱,其毛細血管的數量,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最後成為一個毛細血管團。
生殖細胞瘤轉移: 治療
另外,先天性睾丸功能障礙,下降不全,亦易產生惡變。 生殖細胞瘤轉移 若原發癌病已獲得良好控制且無其他遠端轉移,則針對1-3顆腦轉移且皆小於3公分者可考慮手術切除。 若過去無癌病史但影像檢查懷疑是轉移性腦癌,亦可藉手術去除腫瘤得以確診或改善神經症狀者。
也就是説,癌症是毛細血管急劇增多症,是缺乏硬蛋白,是慢性病。 感染:多種病毒性疾病,如麻疹、天花、病毒性腮腺炎及細菌性炎症,均可併發睾丸炎,致睾丸細胞變形而發生精原細胞瘤。 生殖細胞瘤轉移2025 睾丸女性綜合症:據世界衞生組織(WHO)1977年對精原細胞瘤分類比較分析,睾丸女性綜合病症也易發生精原細胞瘤。
生殖細胞瘤轉移: 生殖細胞瘤靠近心臟可以直接做化療嗎
據此,可以作出初步診斷,但尚不足以區分GCT和其他腫瘤抑或GE和NGGCTs,最終確診尚須依賴腫瘤標誌物(TM)水平檢測、腦脊液細胞學檢查和(或)活體組織檢查。 化學治療時有時必須住院,這次是他的女朋友來照顧他,女朋友剛開始也很憂慮,後來看到他的反應十分良好,幾乎沒有什麼嘔吐發燒等副作用,就放心了。 他在回門診追蹤時戴上了帽子,我詢問他是不是有掉頭髮,他才不太好意思的拿下帽子說都掉光了。 我安慰他還會長出來,女朋友也在一旁打趣說笑,有點不太像我們這一科的重症病人。 也許是因為治療太輕鬆了,有一次門診療程他竟然拿了藥單沒做化學治療就回家了,害我們的化療藥師連發了12道金牌把他追回來打化療,從此他就多了一個「傻小子」的封號。
生殖細胞瘤轉移: 生殖細胞瘤病因
當今的非生殖性的腫瘤的預後有顯著提高,但是仍取決於鉑基化療方案的使用。 腦內生殖細胞瘤生長較快,多數病程在1年以內,文獻中記載病程在2天~6年,平均7個月。 生殖細胞瘤的症状與體征主要包括顱內壓增高、局部腦定位征和內分泌症状等。 其症状與體征的發展順序一般是先出現顱內壓增高、繼之出現四疊體受壓症状和丘腦下部症状。 顱內生殖細胞腫瘤中良性畸胎瘤只做手術切除,但須強調病理標本的立體多點取材,以免漏診惡性成分;其他惡性NGGCT則先化療後放療,複查如腫瘤未消失再行手術切除,術後繼續化療2療程;而後定期複查,如有復發應再行化療。
生殖細胞瘤轉移: 生殖細胞瘤診斷
腫瘤在鞍區可浸潤視神經和視交叉,有時可向上影響丘腦下部,巨大者可突入第三腦室,甚至梗阻室間孔引起腦室擴大;位於松果體區者向前可穿透第三腦室壁,向下壓迫和浸潤四疊體,向後下壓迫小腦上蚓部,向上可浸潤和壓迫胼胝體壓部。 腦內生殖細胞腫瘤的病因不明確,有傢族史的也十分罕見。 曾有報道在Klinefelter綜合征(47,XXY,即47條染色體,有2條X和1條Y性染色體)病人的縱隔和顱內發現生殖細胞瘤。 這些病人的典型特征是小睪丸、細精管玻璃樣變、無精子,有人推測,縱隔及顱內等處生殖細胞瘤的發生是原始生殖嵴分化的變異導致瞭生殖細胞遷移、分化的變化和其惡性的傾向。 生殖細胞瘤轉移 胚胎性癌(embryonal carcinoma)為來自具有向胚外或胚內結構分化潛能的原始生殖細胞的一種未分化癌。
生殖細胞瘤轉移: 症狀
多為星形細胞瘤,極少數為室管膜瘤,多起源於四迭體或第三腦室後壁。 腫瘤有時很小,但早期引起梗阻性腦積水,MRI 見腫物及四迭體熔為一體,壓迫導水管,使其狹窄或閉鎖,注藥後多不強化或輕度強化,有時可見受累的丘腦和腦幹出現腫脹,在T2 像上可見高信號。 4.轉移 由於生殖細胞瘤組織鬆散,很易脫落,故有種植性轉移傾向,常沿蛛網膜下腔向基底池、腦室系統和脊髓轉移。 生殖細胞瘤可能是惡性或良性腫瘤,它通常病發於生殖腺(卵巢或睪丸),是因為胚胎在發育時期的天生缺陷所導致的一類腫瘤。 4、轉移 由於生殖細胞瘤組織鬆散,很易脫落,故有種植性轉移傾向,常沿蛛網膜下腔向基底池、腦室系統和脊髓轉移。
生殖細胞瘤轉移: 罕見子宮體癌 腫瘤一般較惡
強化表現為實體部分顯著強化但極不均勻、囊壁可呈多環狀強化。 生殖細胞瘤轉移2025 儘管良、惡性畸胎瘤CT很難區分,但一般而言,後者實體部分較大,囊變部分、鈣化以及脂肪成分相對較少,且常見瘤周水腫。 CT平掃為圓形不規則形或蝴蝶形、均勻等或稍高密度、有或無鈣化和小囊變;強化可顯現較小的囊變,多表現為中度到明顯均勻一致的強化,少數不均勻強化。
生殖細胞瘤轉移: 性腺癌是種什麼樣的癌症?
部分毛狀星細胞瘤發生於下視丘與視神經交叉位置,臨床表現類似顱咽瘤,手術治療僅能部分切除,必要時再佐以化學治療來控制腫瘤進展。 案例二的良性腦瘤為顱咽瘤(craniopharyngioma),位於蝶鞍附近,常會壓迫視神經、腦下垂體或下視丘構造,造成視力障礙與視野缺損、內分泌功能障礙、尿崩、食慾無法控制導致肥胖、或水腦症等問題。 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方式,在保留視神經與下視丘構造的前提下進行最大安全範圍的腫瘤切除,術後若有新發生或持續內分泌功能異常或尿崩時,可給予賀爾蒙藥物治療。
生殖細胞瘤轉移: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約半數以上的病人可出現小腦症状表現為持物不穩走路搖晃、眼球震顫等,少數侵犯基底節時可出現偏癱等腫瘤壓迫下丘腦及內側膝狀體可出現雙側耳鳴及聽力下降。 其他尚包括癲癇腦神經(ⅢⅣ)不全麻痹視野缺損等。 如進行手術治療,根據手術方法的不同,可能出現不同的並發癥,如損傷中央靜脈可引起術後偏癱,恢復多不完全,大腦內靜脈和大腦大靜脈損傷可導致昏迷,腫瘤部分切除致術前腦積水未解除,或由於術後腦組織腫脹導致梗阻性腦積水,需行分流手術。
生殖細胞瘤轉移: 症状
常見的為未成熟的神經組織,形成菊形團神經管樣或瀰漫成片的神經上皮,未成熟軟骨或胚胎性間葉組織等。 惡性畸胎瘤腫瘤組織所含不成熟組織越多,惡性度越高,術後易復發或盆、腹腔種植轉移,預後不良。 治療方面需要以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三管齊下,方能控制病情避免復發。 3歲以上髓母細胞瘤的病童,手術時能完全或幾乎完全切除腫瘤、且無腦部其他位置或脊髓轉移者,術後以放射與化學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可達七至八成;3歲以下病患、手術後有較多腫瘤殘留、或有腫瘤轉移者,治療後五年存活率為五至六成。 治療後可能的副作用包括:認知功能障礙、聽力障礙、生長發育遲緩、內分泌功能失調、腦血管病變、白內障、續發性腫瘤等,須定期追蹤。 其他常見的惡性腫瘤尚包括室管膜瘤(ependymoma)與生殖細胞瘤(germ cell tumor)。
目前生殖細胞瘤的手術原則是盡可能地徹底切除,術後放射治療,或先行分流手術,然後再行腫瘤部分切除(一概要求完全切除,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是否適於全切除,首先取決於腫瘤的組織學結構,其次是腫瘤擴展部位。 小的和中等大小的生殖細胞瘤有時可以全切,術後死亡率較高。 3.內分泌症狀: 性早熟及巨生殖器為本病突出的內分泌症狀,因此具有較大的診斷價值。 性發育障礙在15 歲以下的兒童發生率為10%~37.5%。 下丘腦損害可出現尿崩症、嗜睡、肥胖、發育障礙及性功能低下等。
生殖細胞瘤轉移: 診斷
精原細胞瘤約佔睾丸腫瘤的60%,發病高峯在30~50歲,罕見於兒童。 85%的患者睾丸明顯腫大,腫瘤局部侵犯力較低,腫瘤一般有明顯界限。 精原細胞瘤發展較慢,一般先轉移至腹膜後淋巴結,後期也可發生廣泛血道播散,確診時,臨牀期病例佔60%~80%。 每次轉移病灶與原發癌症的基因背景可能都不一樣,如果仍按照原發癌的標靶藥物來治療轉移腦癌,可能成效不彰。
生殖細胞瘤轉移: 畸胎瘤
其他症狀與腫瘤部位有關,松果體區腫瘤可阻塞中腦導水管,造成顱內高壓。 鞍區腫瘤則首先表現出視力障礙,然後出現頭痛、嘔吐、多飲多尿及垂體功能低下。 2006年初,嘉嶠大約半歲,在年初一晚上換尿布時,發現布上一片血紅,父母立即再到醫院。
GE確診後主要治療手段為以鉑類為基礎的化療,待腫瘤消失後在原腫瘤部位施以局部小劑量放療。 這樣不僅避免了全腦、全脊髓照射,而且降低了放療造成的後遺症。 松果體區生殖細胞瘤多伴有梗阻性腦積水,應先行V-P分流術緩解增高的顱內壓,然後行化療、放療。
生殖細胞瘤轉移: 生殖細胞瘤 病者較年輕
下丘腦損害可出現尿崩癥、嗜睡、肥胖、發育障礙及性功能低下等。 1.顱內壓增高癥狀 生殖細胞瘤可早期壓迫或梗阻導水管的上端開口,引起梗阻性腦積水,當腫瘤進一步增大時,壓迫第三腦室後部或導水管上端,使梗阻性腦積水更為突出,因此,幾乎所有的病人都有顱內壓增高的癥狀及體征。 主要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復視、視盤水腫,小兒可有頭圍擴大等。 由於兒童腦部腫瘤的病理型態、位置、成長速度的變異頗大,臨床上很難由專一性、特定的症狀來確診。 一般常認為頭痛是腦瘤的典型症狀,但是在腦瘤較小時可能不會有明顯頭痛,到腫瘤較大時才可能引發頭痛症狀;而頭痛的病患很多為偏頭痛、壓力型頭痛,真正係腦瘤導致顱內壓升高而頭痛的患者僅佔小部分。
但對晚期或停經後女士,一個徹底的子宮及兩邊卵巢輸卵管切除手術,是標準的治療方案。 其他:生殖細胞腫瘤也可能侵犯陰道、子宮等部位,造成異常的陰道出血。 生殖細胞瘤轉移2025 少部份的畸胎瘤會發生於咽喉、口腔、眼窩、頸椎等部位,可能會造成呼吸道阻塞。 腫瘤質脆而軟,灰白或灰黃色粘液樣,常有大小不等的出血及壞死灶。 鏡下結構複雜,呈單個小細胞、質少,圓形或卵圓形,核仁不明顯;或為一些較大的細胞,具有明顯的胞核及核仁,像胚胎性癌或生殖細胞瘤成團排列,有絲分裂程度不一,具體又分為假乳頭型、微囊型、實體型和多囊卵黃型。 突出臨床表現是內分泌紊亂/8/,表現為上視障礙和性早熟,同時可伴有下丘腦功能障礙,如尿崩、煩渴、嗜睡及肥胖。
生殖細胞瘤轉移: (兒童癌症) 生殖細胞腫瘤
此外,能夠進行合適的治療方法對治療結果有直接影響。 1993年的一項蘇格蘭研究發現,454位患有非生殖性生殖細胞瘤的男性患者,在1975年至1989年期間確診,其五年的生存期隨著更早的診斷從而得以提高。 睪丸絨毛膜癌在所有的生殖細胞瘤中預後最差。 女性患者中,在北美地區生殖細胞瘤病例約占卵巢腫瘤的30%,但僅占有卵巢癌的1%至3%比例。 對年輕女性而言,生殖細胞瘤的病發比較常見;特別是21歲以下女性,她們患有的卵巢腫瘤中60%為生殖細胞瘤,而且1/3以上是惡性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