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學生雖然身體有多處骨折,卻奇蹟生還,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後完全康復。 身穿校服的他逃生及墜樓一幕,被大部分電子傳媒清晰拍攝[69]。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时香港教区原定计划“按阶段撇退”该校,并有意停止该校招收新生。
- 然而,當時多位市民致函報社均表示該集節目在報導手法、主題都與《歡樂今宵》與眾同樂的原意相違背[54]。
- 在選舉前夕也會在校內操場及樓上走廊外牆懸掛印有「閣名」或口號的大型海報或橫額。
- 辦學宗旨:本著基督仁愛精神辦學,提供靈、德、智、體、群、美並重的天主教全人教育,令學生的學行均「臻於至善」,並以「力行仁愛」精神服務社會。
- 同年,該校因嚴格執行學生禁蓄長髮回校的政策,一名師長強行剪下一名學生的長髮而引發「剪髮風波」,引起當時香港社會關注。
- 基於當時社會認為該校發生疑似體罰事件,也根據當時香港相關規例只有校長才可執行體罰,因此當時社會上也就教師進行體罰問題作出討論[49]。
- 校報頁數約八至十多頁,內容包括學生會工作報告、主席與編者的話、師生專訪、活動新聞、師生撰文、活動花絮與隨影等。
- 總括而言,聖若瑟英文中學的學業表現在近年愈見進步,學校排名在5年內由Band 2C升上Band 2A,未來有望升至Band 1。
- 校報間中也會刊登由學生會所做的問卷調查結果及學生會設計的紙版遊戲,遊戲可讓學生樂在其中。
校方原定於10-11學年度9月遷入新校舍,但因工程延誤,校方才可在2011年1月遷入新校舍。 2011年3月19日校慶當日,由時任香港教區副主教楊鳴章神父主持開幕典禮和祝聖儀式,時任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在典禮上致辭[97][98]。 在新校舍設計方面,校方曾在2007年至2008年向教職員及學生諮詢意見。 教職員可以在新校舍外牆主色、設計、實用等方面提供意見。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母語教學相關文獻
1998年,由該校電腦學會負責管理的官方新聞組被校方以「無法避免校外人士閱讀及貼文」為理由而關閉[70]。 自此,在缺乏官方言論平台的背景下,有學生轉而利用GeoCities開設個人網站及網上留言板作為補充,更有學生以惡搞方式設立網報、歌迷會與諷刺訓導處的網站,然而這些網站大都因為管理者畢業離校後而無疾而終[71]。 雖然校方其後在2000年代初期引入的內聯網系統中設有官方討論區,但只局限用戶作學術討論、家長聯誼等用途,並對討論內容作出審查。 有該校學生曾在該官方討論區轉貼有關校外人士(例如在該校應試的會考考生)對該校(試場)行政安排的看法和建議,其後討論帖遭校方刪除,高層師長亦以學生觸犯不成文校規為由向轉貼文章的學生作口頭警告。
微調政策下,初中所有班別的綜合科學科及綜合人文學科均以英語為教學語言,亦有部份班別以英文教授數學科、音樂科及電腦科。 初中學生升讀高中時,亦設銜接課程以協助其適應教學語言的改變。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聖若瑟書院的資訊。 學習和教學策略:學校重視學生的五育發展,並積極培育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考方法、社會意識、責任感和服務精神,使他們成為一個能夠全面得到發展的人才。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學生網上言論
在天氣炎熱或傾盆大雨的情況下,更會拿著一大包「廚房紙巾」派發給學生整理儀容,打破上任校長楊少雄先生冷漠的形象。 校長潘永強先生亦經常以大家庭代表他與學生的關係,己為父,學生皆為他的兒子。 並經常強調這「大家庭」需要守望相助,需全人努力才能成功,清除校長與學生之間的隔膜。
- 聖若瑟英文中學以往以自由的校風聞名,並孕育出不少政界、學術界及文化界名人,如現任入境事務處處長區嘉宏、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及著名演員黃子華等人均畢業於聖若瑟英文中學。
- 校方在得到全體教職員贊成及諮詢家長意見後,正式把計劃書交給教統局審批。
- 學校不在教育局之「中央派位」或「自行分配學位」之列以內。
- 學校管理∎ 學校管理架構校董會→校監→校長→副校長→主任→教師。
- 該校是一所天主教中學,辦學團體為天主教香港教區,以大聖若瑟為主保聖人及學校校名,並以大聖若瑟的瞻禮日-3月19日為校慶。
- 香港公教進行社指事件已交由教育司署展開調查,香港教區不會再另外調查[49]。
設有iRead閱讀計劃、閱讀獎勵計劃、廣泛閱讀計劃及閱讀分享課節,並定期安排書展,增加學生閱讀不同課外讀物的機會。 此外,亦透過各科專題研習,鼓勵學生閱覽不同類型書籍及網上資料,擴闊視野。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聖若瑟小學的資訊。 聖若瑟小一提供120個學額,校方只設一輪面試,所有申請人均獲邀參加面試,先由老師單對單面見小朋友,以傾談形式為主,了解小朋友的日常生活,觀察他們的基本能力。 之後小組面見,小朋友以3至4人為一組,與老師傾談及回答問題,如請小朋友分享、 畫畫。 郭校長坦言沒有傾向錄取哪類型的學生,只要「小朋友入到學校,老師一定會用心教」。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觀塘道前校舍
校方在得到全體教職員贊成及諮詢家長意見後,正式把計劃書交給教統局審批。 2007年4月27日,教統局公佈2006年度第三次校舍分配工作分配結果,決定把平山發展區中的該擬建校舍推薦分配給該校,當時預計新校舍於2010年中啟用[89]。 2020年度,聖若瑟英文中學便提供了132個學位,觀塘區佔80個學位,九龍城區則佔2個學位。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此外,聖若瑟英文中學的直屬小學──聖若瑟英文小學能獲派最多85%的學位。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根據教育局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收生,在「統一派位乙部」中,聖若瑟英文中學的校網屬觀塘區,但有部分學位會安排給九龍城區。
該校學生會曾為觀塘中學生聯會、學生福利聯盟(2002年至2005年及2010年)等組織的成員。 在2008年以後,校方曾在前校舍舉辦幾次小型開放日讓一眾舊生回校緬懷和拍照留念,最後一次開放日為2010年12月5日[110]。 此後,該校於2010年12月15日完成最後一個在前校舍進行的上課天(Day VI, Cycle 11, 星期三),在學校聖誕假期前(12月17日,星期五)舉辦前校舍最後一個校內活動-聖誕聯歡會[111]。 校舍舊翼頂樓教員室部分原是創校人孫保祿修士及校監宿舍,屬教區私人地方。 於90年代中期因校舍地方不足,教區遂慷慨捐出宿舍地方部分予香港政府(因當時該校已改制為完全津貼,校舍業權應歸於香港政府所有),以改建成現時教員室[107]。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校長潘永強改革
中一至中五學生必須在A項和B項各選出一個活動(沒有選擇或所選的活動已滿額則隨機入會)。 課節方面,冬令時間課節由8節增至10節,每節堂數時間由40分鐘縮短至35分鐘,放學時間由以往3時劃定改為4時﹔夏令時間課節則由8節減至5節,每天上課的課節安排為依照校曆上的代號上課,即「U」和「L」。 例「U1」,即只進行冬令時間表星期一第1至4加第9節課,而「L1」則只進行冬令時間表星期一第5至8加第10節課,如此類推。 校方其後為陸姓學生舉行全校哀悼儀式,並以他冠名舉辦紀念足球聯賽,由學生自行組隊參加。 一楼部分为九龙湾天主教圣若瑟堂[27],而七楼部分为神职人员宿舍。 《圣若瑟英文小学校歌》 是在创校时由 Rev.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Bro.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學習評估
该校于1960年代至1970年代积极发展,成为区内享负盛名的小学之一。 1971年,时任喇沙会总会长Brother Charles Henry 颁授荣誉会士勋衔予校长孙保禄修士。 1986年,时任校监创校人孙保禄修士逝世,由陈达明神父接任[14]。 辦學宗旨:秉承聖若翰喇沙偉大無私的教育精神,致力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群、美及靈育的均衡發展,以達全人教育理想。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母語教學
∎ 學校關注事項LET’S R.O.C.K.教學規劃∎ 學習和教學策略全力推行:語境教育、資優教育(全班及抽離式資優課程)。 基本課程外,亦安排:主題活動、聯課、專題協作、講座、成長課、思維課、星期三課程、星期五活動。 閱讀計劃:推行中、英文廣泛閱讀、圖書共享閱讀、中、英文網上閱讀「每日一篇」、早讀時段。 資訊科技:有多媒體學習中心,訓練學生應用資訊科技,方便自學;各課室均有多媒體電腦、平板電腦、電子器材及寬頻上網設施。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教學語言
此后,旧校舍于1985年拆卸,亦于1988年3月19日落成并启用现校舍、教堂及三楼的孙保禄修士纪念堂,由时任香港教区九龙区主教代表陈志明神父主持揭幕典礼[3][19][20]。 圣若瑟英文小学(英语:St. Joseph’s Anglo-Chinese Primary School),简称SJACPS,是香港观塘区一所私立全日制小学,除中文科外均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 中文校训为“止于至善”,而拉丁文校训则为”AD Astra”。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2025 该校是一所天主教小学,办学团体为天主教香港教区,以大圣若瑟为主保圣人及学校名称,并以大圣若瑟的瞻礼日-3月19日为校庆。 在「統一派位乙部」,校網屬中西區,但有部分學位會分配給灣仔區;根據坊間流傳的資訊,有人估計絕大部分學生來自 BAND 1 的小六畢業生。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學校類別
香港有 47 間私立小學,佔整體約 9%;香港有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10 間男子小學,佔整體約 2%;香港有 109 間天主教小學,佔整體約 21%。 辦學宗旨:提供優質教育,讓學生在學校的多元教育項目各展所長。 發展學生潛能及創意思維,透過自我成就建立自信學習在良性競爭中力爭上游。 我們搜邏一些有提及到聖若望英文書院(小學部)的影片,希望帶來多方面的資訊去認識這學校。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學校設施
除上述自由外,以往亦有中六、七預科同學喜歡放學後留在相對公共自修室較清靜、不用霸位的前校舍主場課室溫習以應付高考,校方並沒有規限預科生每日離校時間。 雖然此舉可能會影響前校舍晚間的校園保安,但校方之前對此並無出言禁止。 有喜歡放學後留校溫習的預科生曾為此向該校高層師長表達可否對此作出酌情處理的意願,但得到的回覆是建議該學生使用香港公共圖書館自修室或周末使用前校舍地下小食部桌椅溫習。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校舍
有見及此,聖若瑟英文中學在2021–2022年度加強英語教學的比重。 以往只有四個副修科(經濟、生物、化學及物理)是同時以中、英文兩語為主要教學語言,但在來年校方則把原來只用中文教學的「歷史」和「資訊及通訊科技」兩科納入雙語教學模式。 位於觀塘的聖若瑟英文小學,課程切合男生的特性及學習需要,以傳統教學為主外,亦提供思維訓練,也安排各級學習一項體育運動,高年級學生更可以學習法文、西班牙文或日文。
中四至中五(A,B班)以母語授課,(C,D班)以英語授課,精英班為(D班)。 校內所有中一學生是由教育局實施的香港中一學位派位機制及少量自行派位學額中招收,絕大部份學生Band 2-3 學生。 由於網上討論當時是新興事物,部分學生留言亦較為偏頗,甚不為校方及老師所認同。
學生會選舉採用內閣制,全校學生普選產生,而會長必須為舊學制中六預科生及334新學制中五高中生,其他幹事則包括內外務副主席、內外務秘書、兩名司庫、總編輯、公共關係秘書、總務秘書。 早於70年代中期,校友何安達就讀中三時曾發起簽名運動,表示有意與一班同學籌組首屆學生會,但校方卻沒有理會[需要較佳來源]。 校舍也著重綠化,在校園外圍及中央種植大量花草樹木[105]。
學校是資助小學,所以要按照政府的「小一入學統籌辦法」收生。 如果未被取錄,就於十二月申請「統一派位」,結果於來年六月公布。 香港有 423 間資助小學,佔整體約 81%;香港有 10 間男子小學,佔整體約 2%;香港有 109 間天主教小學,佔整體約 21%。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學校特色
未來發展∎ 學校發展計劃加強推行:英文國際音標課程、資優教育、語境教學;e-learning;英語及普通話教師計劃、英語戲劇。 ∎ 教師專業培訓及發展老師積極參加各類提升專業發展的課程。 早在90年代初期,該校時任校監陳達明神父響應香港教區主教胡振中樞機呼籲,決定開始部署推行分科母語教學[55][56][57]。
因此,1994學年度中一的其中三班(C,D,E班)採用英語授課,兩班(A,B班)採用母語授課。 其後為了配合政策,1997學年度中四的文科班採用母語教學,理科班則分班採用母語授課;1999學年度,中六預科文科班採用分科母語授課,經濟學(香港高級程度會考高級補充程度科目)採用英語授課;理科班則以英語授課。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2008年至2009學年度,因應教育局宣佈教學語言微調政策,校方決定對中一學生採用於1994年曾實行的分流制,中一的其中三班(C,D,E班)採用英語授課,兩班(A,B班)採用母語授課。 2009年5月,教育局正式公佈《微調中學教學語言》安排,容許中學按學生英語學習能力推行分流制[66]。 而推行分流制,即以分班、分科等採用母語或英語授課,會在校內學生及老師間產生標籤效應,被編入中文班的學生會被受標籤,老師也可能因任教英文班而覺得比較優越[67]。
2000年代中期,不少學生使用Xanga成立個人及班級的網誌,亦有在職老師建立個人網誌或Facebook與學生進行良性互動。 此外,也有學生為他們敬重的退休老師建立Facebook「名人/公眾人物」專頁,在幾個月內已有幾百以至過千名學生及以往門生成為支持者[81][82]。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另一方面,有學生亦籍學校在2009年度開始推行的「冷衫政策」而開設Facebook群組,就該校的校服政策、訓導以及其他校政等作出討論[87],希望可向校方表達他們的意願。 2005年6月,教統局接到家長查詢該校自行增加英語教學比例的做法是否恰當,而揭發該校有違規的情況[60]。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學校設施
該校於1958年8月獲教育司署批准創立[7],由當時耶穌聖心門徒會會長孫保祿修士(Rev. Bro. Paul Sun)、喇沙書院前校長菲利士修士、雷志遠神父及鞮正本神父創校[8]。 早期校名與小學部同稱為聖若瑟英文學校(St. Joseph’s Anglo-Chinese School),由孫保祿修士擔任校長。 創校初期,舊校舍選址於九龍觀塘道一棟由法籍女教友(Mrs. Lily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2025 La Fleur)[9]捐給教會的海景別墅(即觀塘道57號),再改建而成[10][11][12],初期舊校舍與小學部共用。 創校首年中小學教師共23人,學生410人,由小三至中二共設15班[8],而學校則當時位於觀塘道海邊[13]。
香港有 47 間私立小學,佔整體約 9%;香港有 496 間男女小學,佔整體約 94%;香港有 109 間天主教小學,佔整體約 21%。 該校首個校友組織是於1965年成立的聖若瑟英文學校舊生會(The Old Boys’ Association of SJACS),負責建立舊生網絡及舉辦聯誼活動。 這個組織其後被1991年成立至今的聖若瑟英文中學校友會(The Josephian Association)所取代,並得到該校官方認可[127]。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 學校簡介及辦學宗旨
直属中学其后让步,小学暨中学校监陈达明神父于4月15日发表《母语教学立场书》,正式公布由1994年起两届中一均采用分流制(立场书上的“分流制”指分班),1996年之中一则分科采用母语教学[23]。 该校于1958年8月获教育司署批准创立[4],由当时耶稣圣心门徒会会长孙保禄修士(Rev. Bro. Paul Sun)、喇沙书院前校长菲利士修士、雷志远神父及鞮正本神父创校[5]。 早期校名与中学部同称为圣若瑟英文学校(St. Joseph’s Anglo-Chinese School),由孙保禄修士担任校长。 创校初期,旧校舍选址于九龙观塘道一栋由法籍女教友(Mrs. Lily La Fleur)[6] 捐给教会的的海景别墅(即观塘道57号),再改建而成[7][8][3],初期旧校舍与中学部共用。 创校首年中小学教师共23人,学生410人,由小三至中二共设15班[5],而学校则当时位于观塘道海边[9]。
據了解,第18屆當選內閣「Mensa」曾以殘舊為理由把一些陳年漫畫(例︰足球小將等)棄掉,此舉惹起部分「漫畫迷」學生不滿。 此外,學生會編輯委員會負責出版每年兩期的校報-《睿思》。 2017年9月22日舉行的第26屆學生會選舉,唯一候選內閣 「承傳」Heritage 以309票信任票對191票不信任票及20票廢票當選成為該屆(60週年鑽禧校慶)學生會,該屆學生會選舉投票率為69%。 聖若瑟英文小學升中2025 2011年1月該校由觀塘道前校舍遷往佐敦谷新校舍,並於同年1月2日在前校舍舉行告別活動[4][5],結束了前校舍在聖若瑟英文中學的43年歷史任務[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