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界(尤其圍村),「三三制」會同時包括「一臺花」以三番計算,而「七隻花糊」(即玩家摸到七隻花)會以四番(「一臺花」加自摸)計算。 而在過去的年代,多以「雞四」為主流,亦即是屁胡(零台)作為起胡,四台封頂。 「二二制」是指混一色、對對胡以兩台計算,而清一色則以四或五台計算。 在歐洲這種麻雀居住在鄉間;在部份亞洲地區,這種麻雀則是城市常見的鳥類(例:香港)。
當時翻數同古典時期,混一色及對對和為一翻,清一色為三翻,並以四翻為滿貫,通稱雞四。 麻雀香港2025 香港麻雀是直接從中國古典麻雀演變而來的,其主要的分別是廢除了副點的計算,亦稱為「清章」麻雀(中國古典麻雀原稱「老章」,相對於後來的新章)。 在各版本的規則中變異不大,主要是添加限制或是變更役種來改變整個遊戲生態。
麻雀香港: 和牌方式類
此外,麻將的行牌依「東→南→西→北→東……」順序進行,因此自己左邊的玩家是上家,右邊的則是下家,對面的就是對家。 麻雀香港 在過去香港市區與新界村落的台數計法有所差異,例如香港麻將現在普遍採用「三三制」,即混一色、對對胡、小三元、花胡都是以三台計(食花胡連自摸計應該是四台,但食花胡者例必自摸,一般不會加計自摸的一台)。 而過去新界村落的玩家沿用傳統「二二制」往往只計花胡做兩台。
- 但現時從其他地區(廣東、臺灣、日本等)的麻將引入了新台種,如坎坎糊、九子連環、十八羅漢等。
- 在澳洲它們分佈在野外和人口不密集的地區,在都市中則沒有發現。
- 相比晚清紙牌,麻雀牌除了在牌式與物料上有變化,三門數字牌的名稱也歸於統一。
- 選擇座位的做法有多種,較簡單的做法就是在麻雀牌中拿出風牌「東、南、西、北」各一張向下放置,讓四名玩家每人抽一張,並按結果坐在其「風位」(又稱「門風」)上。
- 由於一百零八將來自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是故又按此五個方位各添四張牌。
- 此牌組亦見於《繪芳錄》的十湖牌情節,小說中稱為「幫子」,不過小說情節中似乎有「加注」(小說中稱為「加一級看」)的玩法,而這並不見於湊牌看虎。
- 若說麻雀的玩法源自馬弔,應屬謬誤[註 1],也容易令人混淆。
在已知的文獻之中,並不見默和牌於清中葉以後出現。 「碰和」一詞一直沿用到民初,然而其意思不斷變化。 《牧豬閒話》所述的碰和,是一種牌戲,但約莫同時代的《揚州畫舫錄》[39],則把碰和(書中稱碰壺)視為一大類的牌戲,十湖(書中稱十壺)即為其一。 據《揚》書所述,十湖有四名玩家,他們會輪流讓一人休息,稱為「作夢」,然而此制度以至十湖牌的五星均不見於《牧》書中的碰和牌。 現今在中國大陸及臺灣(國語的使用上),人們多用「麻將」這個稱謂,而在廣東、福州、香港、日本、韓國、臺灣(使用閩南語、客家話時)、馬祖(使用馬祖話時),則一貫沿用「麻雀」這個本稱。 有鑑於「麻雀」原是雀鳥名稱,有些香港麻雀館將遊戲名稱寫成「蔴雀」,以便區分。
麻雀香港: 麻雀術語
例如在香港,受到無綫電視的古裝劇集影響,「麻雀古稱馬弔」一說十分流行,以至人們誤以為古代馬弔的玩法與現代麻雀大同小異。 中國大陸亦有報章[12]把相傳[3]由宋儒楊大年所著的《馬弔經》誤為《麻將經》,以為當時已有麻雀遊戲。 麻雀香港2025 麻雀的牌張,各地大同小異,一般都至少包含兩類34種牌。 第一類為數字牌,分「筒子/餅子」、「索子/條子」、「萬子」三門,每門有序數從一至九的牌各四張(三門共108張)。 第二類是番子,包括「東、南、西、北」四款「風牌/四喜牌」及「中、發、白」三款「箭牌/三元牌」,每款四張(七款共28張)。
- 數方位時,莊家應以自己作「1」,按逆時針順序數起。
- 第一類為數字牌,分「筒子/餅子」、「索子/條子」、「萬子」三門,每門有序數從一至九的牌各四張(三門共108張)。
- 中國大陸亦有報章[12]把相傳[3]由宋儒楊大年所著的《馬弔經》誤為《麻將經》,以為當時已有麻雀遊戲。
- 但在經過中國的打麻雀運動全國捕殺近57億隻麻雀後,近年來部分地區的麻雀數量呈下降趨勢,甚至已經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城市完全消失了。
- 香港麻雀,傳統「三三制」計算的番數不大(小三元只計三番)、番種也少很多。
例如若以一元作一和,那麼一副牌有四和的牌,就計四元。 麻雀香港 後來除了以普通倍數計算的和數以外,還引入以冪次方計算的「翻數」,即是以某個基數乘上二的某個冪次方來計算。 例如「三翻(番)」就是「翻倍三次」,即二的三次方,八倍。 當麻雀玩家將牌湊成了一定的組合,獲得勝利,就稱為「和牌」。 麻雀香港2025 「和」字可追溯至「默和牌」及「碰和牌」,但由於天九也有所謂「遊和」及「碰和」的玩法,而天九牌張又可追溯至宋代的「宣和牌」,因此「和牌」這個術語,也許從清代以前已經沿用。
麻雀香港: 麻雀
明末清初至嘉慶年間各種三十色紙牌戲,有較多敘述的包括「遊湖」、「混江」、「默和」、「碰和」及「十湖」五種。 文獻中以「麻雀」為牌戲名稱,首見於清末狹邪小說《海上花列傳》(1894)[17]。 俟後許多晚清至民初的小說或雜記也同樣見此稱呼,例如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中,《官場現形記》[18]、《孽海花》[19]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20]均如此,只有《老殘遊記》並無提過麻雀遊戲。 其他文學例子還有《負曝閒談》[21]、《廿載繁華夢》[22]、《秋星閣筆記》[23]、《九尾狐》[24]、《九尾龜》[25]、《近世社會齷齪史》[26]、《清稗類鈔》[3]、《十葉野聞》[2]等等。 史上首兩部麻雀牌譜《繪圖麻雀牌譜》(1914)[1]與《麻雀大觀》(1919)[27],以及眾多民初麻雀牌譜,亦以「麻雀」為遊戲名稱。
這種取牌方式就稱為「上」,若擲得其他點數,則用另外的開牌方式。 叫糊牌數使用的量詞有聽(tìng)、叫(jiào)等,上面聽六張牌的情形可被稱為「六叫糊」、「六口叫」或「六口聽」。 在廣東麻雀、香港麻雀等多以「扉」字作為量詞,以上例的情況便會被稱為「六扉」。
麻雀香港: 莊家(莊)
當上一家打出一張手牌後,下家能立即取走打出的手牌來湊成組合食糊,則上一家為「出衝」。 「出衝」之中「衝」字的傳統中文寫法應為「衝」,於論牌藝的古籍中又或作從冫的「冲」,但今人多誤寫為水部的「沖」。 「衝」於明代《馬弔腳例》中其實解玩家所下的注碼(明代馬弔玩法是鬥牌,不是麻雀的湊牌,故有下注之舉),但演變至現代的「出衝」,或近音的「放槍」、「放銃」、「出銃」,則變成帶「輸掉注碼」的含意。 根據蘇州文學雜誌社編輯谷新臆測,麻雀本為江蘇太倉「護糧牌」。 太倉人將鳥唸作jiang,因此麻雀(鳥類)就叫ma jiang。 在麻雀遊戲之中打一筒、打二筒等等,就是譬喻放槍趕鳥;東南西北四隻牌則譬喻風向;「中」指打中;「發」指打得多,長官有獎,所以發財;「白」指打不着;索子則譬喻死鳥的腳,而萬就代表賞金金額等等。
麻雀香港: 明代葉子
如果剛才出的牌可以和手中的另兩張牌湊出同花色的連續三個數字,可以「上」那張牌,否則應自牌牆的最前頭(開牌的地方)順時鐘摸一張牌,然後打牌。 麻雀引入翻數之後不久,為避免一局牌的賠額過巨,一些地方開始為翻數封頂,例如四翻以後,無論幾多翻皆以四翻計,這個封頂翻數,今稱「滿湖」(或訛作「滿胡/滿糊」),粵地亦稱「爆棚」,日本麻雀則稱作「滿貫」。 此字的普通話拼音為kǎn,有些地方的玩家不辨本字,卻仍取kǎn音,例如廣東麻雀中,一碰稱為「一 kaan2(粵拼)」[90],但粵語中此音無字。 從徐珂的《清稗類鈔》(1916)[3],可知麻雀耍樂最早是稱為「『叉』麻雀」。 根據1950年代以前的報章,當時除了「叉」,還有「打」與「拍」兩種叫法。 「叉麻雀」直至1970年代,仍見於報刊,至今吳語地區仍用此叫法。
麻雀香港: 麻雀 (遊戲)
「虎、和、湖」三個近音字,從清初開始,已一直在中國牌戲或牌具的名稱中獨立或交替使用,例如看虎、鬭虎、打四虎、六虎、花湖、十湖、遊湖、十五湖、花和、默和、碰和、遊和等等。 「和牌」之所以稱為「湖牌」,也許也是音變的緣故,或避免令「和牌」(勝出)與「和局」(流局)混淆。 麻雀香港2025 今人說「胡牌」、「食糊」或「詐糊/胡」,可能是「湖」這個術語的本字失傳的結果。 香港麻雀跟廣東麻雀也就成爲了兩支,有着不同的規則,例如不同的食糊牌型和番數計算。
麻雀香港: 香港麻將
例如邊崁獨這種在廣東/臺灣麻雀算一番/一番的情況,日本麻雀僅算2符,對分數影響較小(日本麻雀20符起跳,多2符即多10%,但每多一番基本就是加倍)。 而臺灣麻雀的臺與國標麻雀的翻則是直接相加,沒有基數。 眾多陳魚門說當中,以天一閣「麻將起源地陳列館」所宣傳的流傳最廣。 暫時該館並未展示任何支援陳魚門說的證據,但是網上有關麻雀起源的中文文章,大多參考該館宣傳品而寫成。 麻雀香港 此外還有其他豐富細節,例如由陳魚門直接傳授麻雀知識的,除了夏褔禮之外,還有哈佛大學的第一位華人教授戈鯤化,而戈鯤化後來又將麻雀引入美國等等。 根據中國內地《人民網》對此館報道[84],館方表示「『索』象徵船的纜索和魚網;『筒』象徵船上的盛水桶;『萬』象徵船家對財富的渴望;『風』則為出海最為敏感的風等等」。
麻雀香港: MOBILE 遊戲APP
由於香港麻雀造牌機會太少,尤其在三翻起和下太以賴配牌運氣,為了增加造牌機會便發展出新章。 此語早見於《官場現形記》(1903)[18]及《負曝閒談》( )[21]。 清末民初的麻雀玩家約戰的時候,會以一「底」幾多錢來說明預期的最大輸贏總數,例如一百元一底,就是預期勝負最多在一百元上下。 可是這個底數其實無大意義,原因是實際決定輸贏的,是各人勝打牌局之翻數,以及總共打幾多圈。 即使商定一底一百元,總輸贏超出此數的情況亦常見,不過這個術語仍然沿用至今。 清末麻雀牌結算時,本以「和數」計算,「一和」是基數,n和就是一和的n倍。
麻雀香港: 現代麻雀牌
當正花(或無花)與難度較低的平胡(一台),再加上幸運的自摸(一台),三者複合起來,在四台封頂的制度裡,威力強大。 麻雀在繁殖期以昆蟲育雛,能消滅大量害蟲,而且只要氣候溫暖,食物豐富,麻雀每年多數月份都能產卵育雛,一年可以繁殖3-5窩。 有時可以發現它們在個別的樹上築巢,然而麻雀在一年的四個季節中都是成群的,具有很多洞的老樹群,通常是它們最喜愛的築巢地點。 它們的巢比較不工整,築巢材料的種類很多,包括草,乾草,羊毛,羽毛等。 有時它們的巢會位於岩石中,灌木叢的根部,或是建築物如穀倉的屋簷下。
麻雀香港: 規則
東莞牌的玩法[66]其實不及南通長牌那麼接近麻雀,然而文獻中,它與麻雀卻有最直接關係。 所謂「馬弔牌」,只是清人及近人的稱謂,明時尚無此稱呼。 「馬弔」只是當時一種牌戲的名字,牌具本身,通稱為「葉子」,亦叫「崑山牌」、「蠟牌」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稱為馬弔,用葉子玩的各種牌戲(包括馬弔遊戲)則統稱為葉子戲。 傳統廣東麻雀是陪銃制,即如果甲出衝給乙,使玩家乙食糊,甲要支付本身出衝的金額,而丙和丁則須支付甲的金額的一半。 全銃制就是出衝者要同時替其他玩家支付應付款額,即甲要支付自己、丙和丁的款項給乙。 麻雀香港2025 不過,不論是陪銃制還是全銃制,在一些指定的情況下會設有「包牌」的懲罰制度,即個別玩家(不一定是出衝者)需要為該局結果負全責,即替所有玩家支付應付款項給勝出玩家。
混江與遊湖二詞,可見於《大清律例》[38]、康熙年間王士禎所著的《分甘餘話》[35]以及乾隆年間李斗《揚州畫舫錄》[39]與汪師韓《談書錄》[15]。 麻雀香港2025 清人對牌具與遊戲的分野相當籠統,用語又不統一,有時很難確定一個術語所指的是究竟一副牌具、一種牌制、一種遊戲,抑或一整個遊戲類別。 上述文獻中,除了《談書錄》較明確地以遊湖來統稱各種用三十色葉子玩的牌戲之外,其他均對混江與遊湖兩者的用法相當含糊,且各有出入。 籠統地說,遊湖乃用三十色葉子來玩的牌戲統稱,包括鬥牌遊戲及湊牌遊戲,而且有時可用多副牌合併來玩;混江只包括用三十色葉子玩的湊牌遊戲,而且只用一副牌。 麻雀香港2025 由於廣東和香港麻雀一般是以番數決定勝出玩家可以收取的金額,而番數越高,輸家要支付的金額是以幾何級數而非線性上升。
麻雀香港: 香港麻雀食糊列表
今日還有「搓麻雀」這種叫法,不知始於何時,亦不知是否「叉麻雀」之音變(上海話「搓」和「叉」同音)。 嚴格來說,此四十色葉子並非麻雀牌的始祖,原因是它首度有記載之前一世紀,陸容(1436年-1494年)已於《菽園雜記》[34]描述一種牌式相近,但只得三十八色的葉子。 陸容並無解釋這種初期葉子有甚麼玩法,其他明代作家亦無提過任何異於四十色的葉子牌,所以明代所謂「葉子」,一般都是指四十色那種。 「馬將」這個稱謂最遲出現,暫首見於魯迅的《高老夫子》( )[30]。 舉例說,一局當中玩家乙是萬子九張落地,而另一玩家甲之後沒有再上、碰或槓牌。 隨後玩家丙亦出現幺九九張落地,假設甲手上只剩下萬子和幺九,甲若打出萬子令乙食出萬子清一色,甲要包輸,但如果甲打出幺九令丙食出全幺九,甲無須包輸,即使甲當時令丙十二張落地,甲也不用包丙十二張自摸。
麻雀香港: 開門、配牌
由於內蒙十湖或南通長牌的歷史不詳,到底它們是麻雀的前身,抑或與麻雀同樣繼承了清代十湖的精粹,甚至先有麻雀的玩法,才發展出今日的規則,都是未知。 研究者一般都同意,麻雀乃從清代的默和牌及碰和牌(此碰和不同天九牌之碰和)演變而來[4][5]。 縱使這兩種牌戲均以三十馬弔花色作牌張,其玩法(《中國賭博史》[64]一書有詳細描述)卻與明代馬弔大相逕庭,具有現代麻雀的特色。 例如它們均以湊合牌組為目標,而「碰」這個術語又源自碰和牌。 馬弔雖以四人為限,但牌例本身並不以四人為標準;默和則剛剛相反,它必須有四位玩家,並另有一人負責發牌的角色。
麻雀的繁殖開始於每年的3-4月間,它們的巢多用草莖、枯枝等搭建,巢址常選擇在天然或人工的洞穴中,有時甚至將巢築在空調室外機中、煙囪中、熱水器排氣管中,這常常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同程度的麻煩。 本物種每巢產卵5-6枚,卵殼呈白色並有斑點,孵化期12天左右育雛期的親鳥會捕捉大量昆蟲。 當時江、浙地方稱「滿湖」為「辣子」,此語可見於《後官場現形記》( )。 引人滿湖/辣子制度之後,江浙一帶又衍生出稱為「雙辣」的結算方法 [92]。
麻雀香港: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麻雀與非法鳥類貿易
而事實上,香港麻將傳統是採用「二二制」,到後來才逐漸演變成「三三制」。 2008年中國中央電視台有一個英語電視節目[82],提出一項陳魚門說的「證據」,說曾任英國駐寧波領事的夏福禮(Frederick E.B. Harvey),在日記中提過陳魚門教他打麻雀。 麻雀香港2025 然而該節目只敘述了故事情節,沒有拍攝夏福禮日記真跡。 古連(1924)[47]也提到,當時在中國稱為「麻雀」的棍牌,於美國華埠其實稱為「將軍牌」。
有研究者認為這三張牌即日後麻雀的「中、發、白」(後詳)。 葉子牌的十、萬兩門均印有《水滸傳》一百單八將其中二十人的圖像,例如尊萬萬貫是宋江,千萬貫是武松等等;索、錢兩門則印有銅錢或一串串銅錢的圖案,這些後來也成為某些麻雀起源傳說的內容。 陸容所述的三十八色葉子,並無空沒文與半文錢兩張牌,但十、萬兩門同樣繪有水滸人形。
在東南亞則在都會,鄉村,和野外都可發現它的蹤影,它們常成群棲息在電線上,特別是在清晨時。 在澳洲它們分佈在野外和人口不密集的地區,在都市中則沒有發現。 近年有許多麻雀的電腦遊戲及手機遊戲出品,讓玩家可以使用電腦或手機透過網絡與其他玩家開局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