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汗腺瘤约占外阴良性肿瘤的13%,多发生于大阴唇及会阴汗腺。 人體全身約有汗腺230萬個,分佈在全身各處。 在手掌,足底、額面等處,汗腺特別多。 大汗腺囊瘤2025 大汗腺囊瘤 汗液的主要成分為水、少量的無機鹽、以及尿素等物質。
与非腺性的SMARCB1缺陷型鼻腔鼻窦癌相比,腺性亚型者一般CK7的表达更强、更弥漫(83%),p40阳性少见(33%)且一般为斑片状着色。 SMARCB1表达缺失是该肿瘤的定义性特征。 有一例报道称SMARCA4有共缺失,但其提供的图片中提示可能为弱阳性。 中老年女性:皮損好發於 30 至 70 歲的中老年女性面部,尤以眼周及面頰多見,也可見於外耳、軀幹、四肢、會陰等部位。
大汗腺囊瘤: 治療
在真皮上部和中部可見許多囊狀導管和一些實性表皮細胞索,包埋於纖維基質中。 囊狀導管壁常襯以兩層細胞,大都扁平。 一些導管的外壁細胞向外凸出彎曲,形如逗號或蝌蚪樣。 在連續切片中,可見這些囊性導管與表皮內導管的擴張囊相連,但不與下方的大汗腺分泌段相連。 組織化學研究證明汗管囊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 病程慢性,很少自行消退,通常无自觉症状,有时可有瘙痒感,发生于女阴者可有剧痒。
- 大部分AME呈良性生物学行为,但也有少数AME出现局部复发,恶性转变和转移。
- (2)囊壁由一层或二层立方形或柱状细胞组成,胞核圆形,较一致,有丰富的糖原染色阳性的嗜伊红胞浆,伴顶浆分泌。
- 我如果生小孩,可能也会遗传,但是不是在背上就不一定了,可能在脸上,也可能全身都有。
- 上皮-肌上皮癌指上皮和肌上皮成分均发生恶性转化的肿瘤,但不一定要有AME成分的存在。
- 穿刺引流、激光处理、阿托品软膏外涂和肉毒素局部注射亦是有效的手段。
- 腺癌阳性,可用于与间皮瘤( -)鉴别,但效果不如BerEP4等其它腺癌标志物。
部分有家族史,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 经过积极的治疗,部分患者的皮损可彻底去除,通常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恶变,导致治疗困难,对预后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好发于头部,常于婴幼儿时期发病,为灰色或棕黑色的乳头状或疣状斑块,易于表皮粘连,细胞胞质内可见浆细胞浸润。
大汗腺囊瘤: 外阴汗腺瘤
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多个大囊腔,囊腔周围有纤维性假膜,囊壁由1~2层细胞构成,内层细胞呈柱状,可见顶浆分泌现象,外层为扁平或立方形细胞(图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图3):CK(+),CK7(+),CK20(-),囊腔内侧上皮细胞EMA(+),囊腔外侧上皮细胞S100(+)。 治疗:患者于外院行手术切除,现随访中。
临床症状毛周纤维瘤是一种少见的毛囊周围鞘的痣样损害。 损害为直径1~5mm肤色,孤立或多发,发生于面、颈及背部,偶尔累及躯干。 组织病理毛囊皮脂腺周围有旋涡状胶原围绕,胶原束间成…… 临床症状皮脂腺毛囊瘤是一种少见的错构瘤,是毛囊瘤的一种变异,由Plewig于1980年首先报道,通常发生于鼻部,少数发生于阴囊和阴茎。 表现为直径>1cm的肤色、半球状隆起性结节,中央凹…… 纤维上皮瘤(Fibroepithelial Tumor)又称Pinkus纤维上皮瘤(fibroepithelioma of Pinkus),本病少见,可作为独立疾病,一般认为是基底细胞瘤的一种异型。
大汗腺囊瘤: 乳头状汗腺瘤
本病好发于女性,青春期加重,妊娠期、月经期或使用女性激素时,皮肤损害可增大,出现肿胀,故考虑与内分泌有关。 大汗腺囊瘤2025 大汗腺囊瘤2025 本病好发于青春期和青春期后的妇女,皮肤损害为肤色或淡黄色丘疹,表面光滑、有光泽、质软,直径1-2mm,皮损自数个至百个以上,偶有单发。 皮损多局限在下眼睑或上眼睑,其他好发部位是面颊、腋窝、腹部和外阴一般无自觉症状,外阴汗管瘤常有瘙痒。
大汗腺囊瘤: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 贴壁细胞样本的制备 – 培养皿法
本病組織學上與眼瞼汗管囊瘤相同,但皮損呈發疹性,對稱分佈於頸部、胸部、腋窩、上臂和臍周。 个别病例临床上表现不寻常性的汗管囊瘤。 包括限局于头部,引起秃发,呈单侧线状或痣样分布;限局于女阴或阴茎;限局于远端肢体;以及扁平苔藓样和栗丘疹样等型。 常与糖尿病伴发,临床上皮损与汗管囊瘤相同,年龄、性别及皮损分布亦无差别。 两病的差别除组织病理表现外,即常与糖尿病伴发;文献报告60例中,仅1例不伴发糖尿病。
大汗腺囊瘤: 临床诊治阴囊大汗腺汗囊瘤一例
皮损呈光泽性淡攻瑰色丘疹,颇似扁平苔藓和二期梅毒疹。 此亚类亦报告与Down综合征伴发,有家族性,亦见于具有透明细胞组织象的糖尿病妇女。 大汗腺囊瘤 本病临床上可与Gougerot-carteaud网状乳头瘤病混淆。 汗腺囊瘤,又称汗管扩张,可能是由于小汁腺导管畸形,导致暂时或永久性汗潴留,导致导管扩张。
大汗腺囊瘤: 乳头状汗腺瘤病因
可见于透明细胞汗腺瘤的管状上皮细胞、大汗腺混合瘤的管状及导管细胞的顶端部。 上皮膜抗原(EMA)文献报告大小汗腺的腺体部分在EMA抗原,而导管则无该抗原。 某些汗腺来源的肿瘤对EMA也呈阳性反应,有报告90%的Paget氏病及乳腺导管癌EMA染色阳性。 有人用EMA检测了多种小汗腺癌,包括小汗腺导管癌、透明细胞汗腺癌、乳头状汗腺癌、汗孔癌、腺样囊性癌、微囊性附件癌及小汗腺粘液腺癌等,结果均为阳性。 目前已有多种PcAb和McAb用于汗腺及汗腺肿瘤的研究,这些不同的抗体对汗腺的不同部位有特异性反应,主要用于探讨汗腺肿瘤的组织发生,分化特点以及诊断及鉴别诊断。 同时也可用于外科手术切除时,迅速判断肿瘤是否切除干净。
大汗腺囊瘤: 临床分类
(3)关于伴有微乳头结构,同时伴有黏液分泌的浸润性癌:这类肿瘤究竟应该诊断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还是黏液癌,新版分类并没有给出明确推荐。 文中指出这些肿瘤的细胞核异型性往往大于经典型黏液癌,发病年龄常更轻,更易伴有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但关于其预后报道不一。 我们认为这类肿瘤的归类要严格参照其细胞异型性和免疫表型,一旦细胞异型性超过中度,免疫表型又非经典的ER/PR阳性和/或HER2阴性,则不宜诊断为经典型黏液癌。 当肿瘤周边存在不伴有黏液成分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时,更不适宜将含有黏液的成分诊断为黏液癌。 大汗腺囊瘤 国内学者近期也对该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报道。 第5版WHO肿瘤分类强调对不同系统、不同脏器发生的形态相同的肿瘤采用统一的诊断术语,这一点在新版分类中主要反映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详见后文)。
大汗腺囊瘤: 乳头状汗腺瘤检查
1、汗腺瘤約佔外陰良性腫瘤的13%,多發生於大陰唇及會陰汗腺。 參數選擇:光斑1mm手具,能量 mJ,功率1.0-1.2W。 由表皮向汗管瘤深處依次氣化,術中應將淡黃色的較硬的沙粒樣汗管瘤組織盡量瞄準氣化去除,但不可氣化過深,以免造成瘢痕,一般氣化2-3遍即可。 若仍有汗管瘤組織殘留,術後1個月透過新生理組織可見有清晰的瘤體,必要時可再次氣化。 為減少熱損傷,每氣化1遍均須用生理鹽水紗布或棉.簽擦除創面乾燥的組織碎屑。
大汗腺囊瘤: 分类
临床症状本病罕见,男女发病率相等,通常发生于成人面部和臀部。 损害为单个、无症状的黄色或红色丘疹,质软或质硬。 组织病理可认为该肿瘤介于毛发上皮瘤和毛囊瘤之间,向毛囊漏斗部…… 1、西医看法: 西医认为汗管瘤是由脂肪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人体表皮小汗腺导管的一种痣样肿瘤,与内分泌、妊娠、月经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 切片显微镜下症征为真皮上部可见多数管埋入纤维基质中,导管内衬两层上皮细胞,腔内含有无定形碎片。 部分导管为小的上皮细胞索构成逗点状或蝌蚪状外观。
大汗腺囊瘤: 诊断 处理
(4)微創皮下除腋臭術:將皮下大汗腺隨同脂肪組織一併清除。 該術式是在腋窩作1釐米的小切口,再通過小切口用抽吸管進行皮下淺層抽吸,將汗腺組織徹底破壞和吸出。 從而抑制了腋汗分泌,一次性清除產生異味的大汗腺達到根治目的,改變治療腋臭的傳統模式,患者易於接受。 腋臭是年青人常見的一種大汗腺疾病,是腺體的分泌物在細菌繁殖的情況下分解產生的異味。 大多數患者有家族遺傳史,不及時治療可造成一定的心理負擔。
大汗腺囊瘤: 大汗腺區別
與一般汗腺不同的是,分佈在腋下的汗腺較大,稱為大汗腺。 大汗腺囊瘤2025 大汗腺的分泌物比較粘稠,他本身沒有特殊氣味,經細菌分解後發出臭味。 胎儿的水囊瘤大多数的原因是胎儿染色体出现异常,特别是唐氏综合征或者先天性心脏病,也可能会发生水囊瘤。
大汗腺囊瘤: 大汗腺囊瘤
瘤内可见导管和囊腔结构,腔内有多数交织和吻合的乳头状突起,囊腔衬以单排柱状细胞,胞核呈卵圆形,淡染,可见大汗腺分泌细胞活跃期的断头分泌。 大汗腺囊瘤 本病罕见,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考虑为来源于顶泌汗腺或大汗腺的良性肿瘤,但由于其形态上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上与乳腺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十分相似,提示它可能来源于异位的乳腺组织。 Β2微球蛋白(β2MG)β2MG在多种良恶性汗腺肿瘤中可有程度不同的阳性反应。
临床症状本病损害类似脂溢性角化病,但较小,呈丘疹状。 发生于四肢末端,主要好发于下肢,尤其是足跟…… 本病又名老年疣(verruca senilis)、基底细胞乳头瘤(basal cell papilloma),是因角质形成细胞成熟迟缓所致的一种良性表皮内肿瘤。 以往曾认为本病是一种迟发上皮痣、良性上皮性肿……
通常发生在30~75岁的成年人,儿童很少见,发病率无性别差异[1-2]。 为中等硬度、圆顶状、半透明、蓝色、蓝黑色、浅灰色或紫色的囊性结节,最常见于头颈部特别是眼周区,也有在胸部、肩部、生殖器、腿部和肛门发生的报道。 組織病理檢查:真皮內可見很多小導管,其壁由兩排上皮細胞構成,大多扁平,但內排細胞偶或空泡化。 導管腔含無定形物質,有些導管有小的逗點樣上皮尾巴,呈蝌蚪狀。 此外尚見與導管無聯系的嗜堿性上皮細胞束。 鄰近表皮處,可見囊樣導管腔,管腔內充滿角蛋白,囊壁襯以含透明角質顆粒的細胞。
大汗腺囊瘤: 大汗腺和小汗腺排出液体区别
在2003版WHO乳腺肿瘤分类中有这个类型,但2012版分类中未再提及,新版分类又重新纳入。 大体上常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囊实性肿块。 肿瘤衬覆富含黏液的高柱状上皮,高柱状细胞可以呈复层、簇状和乳头状增生,细胞核位于基底,有丰富的胞质内黏液。 细胞异型性不一,即使在同一肿瘤中,细胞核的异型性也可存在异质性。
大汗腺囊瘤: 汗腺汗囊瘤治疗方案
肿瘤呈单个结节或多结节状肿块,大小≥2cm。 病变通常生长缓慢,在诊断前往往存在很长时间。 4、微创皮下除腋臭术:将皮下大汗腺随同脂肪组织一并清除。 该术式是在腋窝作1厘米的小切口,再通过小切口用抽吸管进行皮下浅层抽吸,将汗腺组织彻底破坏和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