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烏蛟騰的田心村起步,在村後跨過溪澗至烏蛟騰郊遊徑的起點,沿徑行走至分岔口,離開郊遊徑右走至分水凹(左方可沿徑走至新娘潭路)。 三椏村 在分水凹續右轉古道(左方山徑可通往谷埔),下走至荔枝窩。 三椏村2025 三椏村 由此右走經士多後,依上路走往犁頭石前往九担租,最後再走回烏蛟騰。 三椏村2025 接回犁三古道後沿東行,約十多分鐘到達三椏村,可到合益蜂場及福利茶室享用午餐。 小休後可行幾分鐘到三椏村碼頭看看海,回十字路口沿海邊的木製步道開始回程。
周末偶爾會有人售賣傳統客家美食,山長水又遠嚟到荔枝窩村,當然要買手信,包括花生米通、炒米餅、雞屎藤茶粿、糯米糍等,還有白菜乾,都是$10起,非常抵食。 由馬料水碼頭往荔枝窩,經過黃竹角咀的邊緣,可見到受風化侵蝕的「鬼手岩」,它的形狀似一個緊握的拳頭,五指明顯,乃黃竹角咀的地標。 三椏村 離開黃竹角海會進入紅石門往印洲塘,紅石門的石呈現紅色,是很久以前因氣溫太高,空氣氧化岩石中的鐵質所致,估計有上億年歷史。
三椏村: 荔枝窩封存五十年 「我等著你回來」客家小房子
三椏灣海岸粉砂岩含鐵質氧化,形成紅色,有指達一億年歷史,值得細看。 三椏村2025 三椏村 今次他再遊吊燈籠東脊路線明顯得多,但落山的一個多小時仍有不少分叉路,不要盡信絲帶,應經常查看地圖。 東脊下山風景最好,一直向印洲塘,更有數個開揚位置,友人表示拍照角度比山頂更可取。
烏蛟騰只有幾個泊車位,一般都會乘搭20R小巴或假日早上至黃昏服務的275R九巴,出發前最好查清楚來回的班次及服務時間。 此外部份位置未必收到電話訊號,勿依賴數據服務,用行山App導航的最好預先下載離線地圖。 建議山友準時出發及到達烏蛟騰,以免入黑或九巴尾班車。 三椏灣屬印洲塘海岸公園範圍,位於新界東北的海岸。
三椏村: 三椏村
繼續沿主路前行,及後來到有露營營地的三椏涌,路旁可看到紅樹林及清澈的河涌,而地上部份岩石呈現紅色,像紅石門一帶。 再沿山徑走一會,已漸看到屬於印洲塘海岸公園的三椏灣。 烏蛟騰位於新界東北部,靠近船灣郊野公園,但不屬於郊野公園的範圍,是新界東北多條遠足路線的起點,路徑可通往三椏涌、吊燈籠、犁頭石、荔枝窩、鎖羅盤、榕樹凹、谷埔及鹿頸等地。
其建盟目的為各村和諧共理、一同建設地方、墾荒耕種、互相幫忙。 烏蛟騰區內共有七條客家村落,分別是新屋村、新屋下、三家村、河背、嶺背、老圍及田心村,屬沙頭角的第十約(「約」指村落間的結盟),約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抗戰期間,烏蛟騰曾是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重要基地,現時在烏蛟騰路仍有一座碑銘紀念烏蛟騰村的抗日烈士。 登頂之際雲霧漸散,印洲塘的天藍色海水令人想起盛夏的西貢。 北面見鹽田、梧桐山,東北面有吉澳與娥眉洲,西面芬箕托上來的外國山友氣喘喘地攻頂,小小的山頭好不熱鬧。 吊燈籠頂發現燈籠兩個令山友搖頭,應保持環保原有風貌,貫徹無痕山林。
三椏村: 烏蛟騰 吊燈籠 三椏灣
快到60歲的曾偉強(David)由英國返港長住,原來只因一張1963年的荔枝窩衛星地圖,令他憶起兒時的荔枝窩村曾有香港「小桂林」的美譽,梯田、河流和魚塘等美景,是香港的鄉村典範。 他希望能重現祖先家園,於是找來各路英雄,包括前天文台長林超英,一齊研究復耕大計。 荔枝窩村的原居民在 2013 年與港大嘉道理研究所、香港鄉郊基金、綠田園基金及長春社,開展「永續荔枝窩」計劃。 於70年代的移民潮中,荔枝窩村不少人都離開了往英國去,留下不少破房子、廢農田。 「永續荔枝窩」計劃目的要讓古村重新興旺,宜居宜耕,令小社區重生。 此計劃更於2020年獲得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可持續發展特殊貢獻獎」。
- 根據漁護署的資料,全球逾60種紅樹,香港就有其中8種,全都集中在荔枝窩,沿著荔枝窩自然步道,可找到鹵蕨、桐花樹、海欖雌、木欖、海漆、銀葉樹、秋茄和欖李。
- 犁三古道緩緩上升海拔約50米後,左面有一個「告示及警告牌」,為吊燈籠南脊入口,可在此準備好手袖、手套等,以免被身邊的樹葉割傷。
- 由烏蛟騰的田心村起步,在村後跨過溪澗至烏蛟騰郊遊徑的起點,沿徑行走至分岔口,離開郊遊徑右走至分水凹(左方可沿徑走至新娘潭路)。
- 周末偶爾會有人售賣傳統客家美食,山長水又遠嚟到荔枝窩村,當然要買手信,包括花生米通、炒米餅、雞屎藤茶粿、糯米糍等,還有白菜乾,都是$10起,非常抵食。
- 此計劃更於2020年獲得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可持續發展特殊貢獻獎」。
- 到了三椏涌,你會看見路面漸變紅色,這其實是岩石內的鐵質經氧化而造成的。
然而下山沙石路段難度不低,不時有沖溝甚至坑洞,不要只顧拍照或睇風景,要留意每一步。 吊燈籠為香港東北部名山,天氣好時視野極佳,印洲塘一覽無遺。 筆者南上東落吊燈籠,做好準備安全落山,在三椏灣欣賞紅色岩石後沿苗三古道回程。 西流江雖然位置偏遠,但始終曾經興盛過,西流江與三椏村之間的古道現時仍設有官方郊遊徑。 走入有400多年歷史的烏蛟騰村,映入眼中的是一棟棟的青、棕色瓦頂的兩層房子群立於農田之間,充滿鄉土氣息。
三椏村: 荔枝窩冷知識
的前段行走的烏蛟騰郊遊徑的景色較為沉悶,其後的荔枝窩卻極富生態和歷史文化特色。 三椏村2025 三椏村(英文:Sam A Tsuen),係香港新界北區印洲塘一條村,喺印洲塘東岸近三椏灣,荔枝窩東南面。 遠足人士應在出發前自行選擇最合適的路線,以及查閱運輸署或相關交通機構網頁以獲取最新的交通資訊。 請妥善處理使用過的口罩及垃圾,以保持個人及環境衞生。
三椏村: > 香港好去處搜尋
客家人是香港原居民大族,新界631個原住民村落中,客家人佔341個,而荔枝窩村就是舊時最大的客家村,人口約2,000 人。 一是,往荔枝窩的船只得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有,由馬料水三號梯台開出,由大學港鐵站步行往馬料水碼頭約 15 分鐘。 烏蛟騰是船灣郊野公園內多條郊遊路線的三個主要起訖點之一,路徑可通往三椏灞、荔枝窩、鎖羅盤、榕樹凹及谷埔等地。 郊遊徑全長2.4公里,由田心村起,上升至山火瞭望台後,再下降至新娘潭路。
三椏村: 前往起點:
歡迎以 Payme AlipayHK 贊助 Tim Sir 的努力! 荔枝窩村內奇樹叢生,每棵大樹皆有其故事,是難得一見的自然景點。 你可看到一棵樹齡過百的秋楓樹,雖然樹身有逾十個空心洞,樹幹中央更有一個大洞,但依然生機勃勃,故被譽為「空心樹王」。 另有一棵高約25公尺的「五指樟」,原有像五隻手指的樹幹,但日佔時被日軍砍掉「一指」,幸得村民奮力保護才存活下來。 雖然村莊幾乎荒棄,但經修復的協天宮、鶴山寺和村落牆壁,重現了一些特色和昔日的活力。
三椏村: 回程:荔枝窩 周日下午3:30有船
由於三椏灣被多個島嶼與大海相隔,形成天然屏風,因水流較慢,內灣一帶的景色水平如鏡。 荔枝窩因盛產荔枝而得名,16世紀時已有黃氏及曾氏村民定居,為香港少有的雙姓村落。 村落保留九條橫巷和三條直巷的傳統佈局,正門有「風水牆」,村後更種有風水林,以半月形環抱村落,村民相信這些風水格局有背山靠水的吉祥寓意,能為他們聚財擋煞,亦可減低自然災害影響。 三椏村2025 到了三椏涌,你會看見路面漸變紅色,這其實是岩石內的鐵質經氧化而造成的。
三椏村: 荔枝窩有農墟 每月第一個禮拜六有市集
村口種有一棵高大的刺竹鎮守,原來客家人會在村落四周種刺竹作防禦,在以往農耕時代刺竹更是很好的燃料、建材。 另外,村內也種有不同的竹類,防止水土流失,處處反映出村民的自然生活智慧。 沿路也有小溪流水,過程中還會看到不少芒草,啱哂秋天同小朋友去打卡! 從烏蛟騰走到三椏村可以跟指示路牌去,全程只需約1.5小時,三椏村附近有營地也有士多,走到累了也可以前往福利茶室或合益蜂場次餐廳享用客家小菜,不想停留也可直去荔枝窩。 離開三椏灣後走太約四十分鐘便會到荔枝窩海邊,全程約用2小時30分。 要去位於大埔的烏蛟騰,一般可以搭東鐵去到大埔墟站,再坐小巴20R去烏蛟騰 。
三椏村: 三椏村有人識法文?
只要係有用知識、重要資訊,以至好玩話題,Fitz都會全力搜羅,同時鼓勵「郁民」齊齊參與,打造一個開放嘅運動生活資訊平台。
三椏村: 到達方式
由烏蛟騰南上東落方法登吊燈籠,出發後不久分叉路往三椏村方向,粉紅色外牆的華景苑路口右轉(如需去廁所左轉)再向九担租沿石屎路行。 一路極之平坦,只是間中有水管及電線外露,要避免踏上滑倒。 約半小時到梅花樁及緊急電話亭,左轉上樓梯往犁三古道(若右轉苗三古道較輕鬆到三椏村)。 犁三古道緩緩上升海拔約50米後,左面有一個「告示及警告牌」,為吊燈籠南脊入口,可在此準備好手袖、手套等,以免被身邊的樹葉割傷。 在船灣郊野公園度過遠離喧囂城市的一天 —— 從圍牆環繞的傳統村落到迷人的海岸風光,再到「風水林」和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欣賞令人驚嘆的地質奇觀。
不要錯過這個村莊的兩處自然景點 —— 在戰時被村民們所拯救的「五指樟」,以及樹齡過百的「空心樹王」。 根據漁護署的資料,全球逾60種紅樹,香港就有其中8種,全都集中在荔枝窩,沿著荔枝窩自然步道,可找到鹵蕨、桐花樹、海欖雌、木欖、海漆、銀葉樹、秋茄和欖李。 村中的大樹也是古樹名木,細葉榕、秋楓樹和樟樹也被列入古樹名冊。
三椏村: 起點:大埔墟站轉車往烏蛟騰
登山之路碎石多,部份位置用手輔助,需要一定經驗及體能。 三椏村2025 回望後方八仙嶺、橫嶺一帶包圍一片低地,山勢起伏甚有特色。 在溫度、濕度不高的秋或冬天,體能出色的半小時到頂,與一班朋友邊說鹽、糖相關笑話,約一小時由警告牌到頂,當然炎夏及雨後難度不能同日而語。 「上有蘇杭,下有印塘」,三椏灣一帶景色秀麗,可感受到海灣的寧靜,波平如鏡的水面,觀看岸邊濕地的紅樹,可細賞一下大自然的優美。 路徑平緩易行且不太長,算是往印洲塘最快及容易的路線。
三椏灣有大片紅樹林,你可在泥灘近觀螃蟹、彈塗魚等小生物。 步行至十字路口,向左走為三椏村,在此用餐並稍事歇息;向右走到三椏村碼頭,可遠眺印洲塘灣岸景色。 路線由烏蛟騰起經荔枝窩折返,是一條環走路線。
三椏村: 荔枝窩.古鄉及生態之旅
相傳此地又稱作烏龜田,惟因「烏龜」一詞的俗語含貶義,故以「蛟」代「龜」,取其「騰蛟起鳳」之意。 總結南上東落吊燈籠風景一流,出發前要做足準備,糧水、地圖、行山鞋不可或缺,而且要留意交通班次,才可安全地享受印洲塘及三椏灣一帶美景。 三椏村一帶有橫額寫上支持發展,難以保證十年後能否保持一樣光景,不禁想起及時行樂這大道理。
山徑緩緩而上,途中可遠望船灣連綿的山脈,及仰望右方甚有氣勢的吊燈籠,在路上經過舊石屋,還留下昔日的石磨。 及後除除下行至路口,接回平緩路後依原路向右走,接上水泥路後再經九擔租返回烏蛟騰小巴站完成行程。 來到烏蛟騰,彷彿回到400 多年前,在這裡可以看到傳統的客家建築,屋頂有瓦,四周有竹林。 欣賞完傳統村落後,先向東穿過蔥翠的山谷,再踏上遍佈鵝卵石的苗三古道,向海邊走。
大豬由廣場側的豬欄捉出來,即宰即煮,真是新鮮直送餐桌。 除了太平地,圍牆外也有大廣場,遇上十年一次的太平清醮,附近七條村的村民也會前來,廣場高峰期可容納成千人。 康文署網站設有《行山樂》網頁,以推廣遠足運動,促進市民投入健康生活。 網頁介紹了香港44條各具特色的遠足路線,除了文字介紹,亦製作了縮時短片,可以令大家對有關路線有個基本認識。 為何選擇 0800 集合,原因是可減少日照傷害皮膚,對女性尤其重要,亦可較早完成,趕及下午茶時間,或個別成員須回老家與長者晚飯聚聚. 慶春約七村廣場,慶春約是一個七村結盟組織,結盟村落包括:荔枝窩、鎖羅盆、三椏村、梅子林、蛤塘、小灘、及牛屎湖。
而假日除了小巴外,還可以坐275R巴士從大埔火車站前往烏蛟騰,約15至20分鐘一班。 如果客家農家菜唔啱你口味,可以步行往約2公里外的三椏村(約45分鐘)。 那裡士多還可代客召船往西貢黃石或者馬料水碼頭;或步行5.5公里(約2小時)往烏蛟騰,坐小巴或的士返市區。
走著走著,一間小屋傳出陣陣柴火味,原來老村民 Susan 正蒸製客家傳統茶粿,每次有船,她都會開班授徒,有時教幾個,群情洶湧時可教廿人,大人細路夾手夾腳做茶粿,仿如大師班。 每逢喜宴,村中水井對出的太平地就會由平日曬榖場,變為宴會場。 客家人叫婚宴做「食豬肉」,皆因農村生活簡單,殺豬到賀已是最高級享受。
三椏村: JAN 25, Friday: WU KAU TANG to 三椏村
Susan 年幼時隨父母往英國生活,說起荔枝窩的童年,除了艱苦歲月,想不到好日子,「耕田都唔夠食,仲記得細個擔嘢擔到喊」,因為女性在客家社群地位較低,照顧家庭又要務農,生活忙個不停。 幾年前 Susan 返香港照顧年老父母,也和 David 合作復村大計,為復村義不容辭。 對外推廣工作由原居民曾偉強(David)負責,每逢有船載旅客入村,就會辦導賞團,60分鐘和你暢談古村舊事。 二是,如果喜歡健行的朋友,亦可以由烏蛟騰經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椏村前往荔枝窩,行程約 2.5 小時,亦可以由荔枝窩步行往鹿頸當回程。 烏蛟騰原名烏蛟田,附近的問路石上仍有「烏交田」的刻字。
從苗三古道回程,路況十分良好,近年增設涼亭、長椅供遊人休息。 三椏村2025 經過濕地紅樹林後,有數個位置要踏上水面的岩石或人工建的石級越過溪澗,暴雨時應避免行此路線。 略過苗三石澗、上下苗田後起伏甚少,有餘力的可加快腳步。 九担租居民不時擺檔賣飲品之類,回程需要補給的不妨幫襯。 休息一會後返回十字路口向犁頭石方向走,經過士多後不久進入上山的泥路路段﹝又名犁三古道﹞。
三椏村: 三椏村
在三椏灣休息一下,欣賞印洲塘灣岸寧靜的風景 —— 也許還能瞥見螃蟹在紅樹林中匆匆路過。 沿海邊走一會,接上水泥路來到十字路口,左方可到三椏村士多或前方不遠的茶水檔作補給﹝往荔枝窩方向﹞。 一棵棵紅樹、一片片淺灘,與平靜而透徹的水面緊緊相連,景色份外優美。 沿平緩的山林小徑而行,途中可遠望左方的吊燈籠山脈,經過上苗田後有山溪畔隨,在下苗田附近偶然看到一些破爛的石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