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委聘的承辦商會將收集到的塑膠飲料容器交予合適的本地回收商作循環再造,確保轉廢為材。 為配合日後的「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環境保護署(環保署)於2021年第一季推出先導計劃,以測試入樽機在香港收集塑膠飲料容器的實地應用。 在先導計劃下,我們於人流合適的公眾地方、政府設施及商場等地點,分階段設置共60部入樽機給公眾試用,並透過電子支付平台提供即時回贈(每個塑膠飲料容器為$0.1),以鼓勵公眾交回使用完的塑膠飲料容器。 屈臣氏蒸餾水為環保署陸續設置60部入樽機,可回收大部分100至2000毫升、印有可驗證條碼的飲品膠樽,只要確保樽內無剩餘飲料,而樽身沒有變形即可回收! 入樽機附有條碼掃描、形狀識別及重量評估功能,即使辨別膠樽可否回收。 如成功回收,將得到即時回贈,每回收1個膠樽可獲1毫回贈。
- 我們已識別有機廢物是旗下物業組合(特別是鮮活街市)最主要的廢物來源之一,因此有機廢物成為我們最大的廢物分流項目。
- 我們一直密切留意本港在回收業的發展,並且不斷聽取市民提供的意見;從而持續改進回收活動。
- 事實上,「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只是凸顯3類常見的回收物,環保署已擴展回收網絡和新增回收點,涵蓋其他回收物料,包括玻璃樽,以及慳電膽/光管、充電池、小型電器及四電一腦,可謂「點止3色咁簡單」。
- 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東涌東薈城、中環 3 號碼頭(愉景灣)、九龍塘又一城、香港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葵芳新都會廣場、荃灣南豐紗廠、鰂魚涌太古坊、將軍澳廣場及屯門 V City,由 9 月 20 日(星期五)開始就可使用的。
- 「綠在區區」可回收的塑膠種類比三色回收箱更多,包括:膠樽、膠袋、膠餐具、塑膠容器、膠樽蓋、光碟、發泡膠及紙包飲品盒等[註4]。
- 一般而言,入樽機普遍能夠支援即時電子支付及兌換購物現金券,以便消費者在參與的商戶消費。
雖然一般膠樽只要清洗妥當,重用的健康風險較低,但若膠樽重用次數過多、受高溫或長期陽光照射,塑料仍有可能變質。 可是近年石油價格下調,塑膠回收價大跌,甚至有回收商拒絕接收膠樽。 既然重用或回收也不是上上之選,最佳辦法當然是從源頭做起,選購一個由安全物料製成又容易清洗的耐用水樽,從此以後自備飲料。
膠樽回收: 環保署「綠在區區」
而所有膠樽最終會分別轉化成「準食品級」再生一號膠薄片、普通一號再生膠薄片、再生二號膠薄片、招紙薄片以及樽蓋和樽環薄片。 廢膠樽送往回收廠後,會經過一系列的處理,包括將每紮一噸(約2,000個)膠樽分開,利用磁鐵分離機吸走金屬雜質,並以機器篩選合乎大小的膠樽、再以招紙刮除機去除樽身招紙。 膠樽其後會經過5台光學篩選機,透過光線反射的方法,將一號膠樽、二號膠樽分門別類,當中一號膠樽再會按樽身是透明或彩色再分類。 在發展及資產提升項目中,我們採用可持續的物料及方法以減少廢料及自然資源的使用,並與承建商合作減少建築廢料。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接受美聯社透問時,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烏克蘭。 澤連斯基在一列從北部蘇梅開往首都基輔的列車上接受訪問,表示希望與習近平對話,已準備好在烏克蘭與對方會面,又說在烏俄全面戰爭前,曾經與習近平聯絡,但開戰超過一年以來,並無這樣做過。
我們致力為顧客提供替代解決方案,以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 過往的工作包括在鮮活街市試用可生物降解木薯袋,以及在旗下選定食店推出了自備餐盒計劃。 我們已停止在整個香港零售物業組合派發常見的即棄雨傘膠袋。
膠樽回收: 塑膠分七類,路邊三色回收箱只收一種
本港每日棄置逾500萬個飲品膠樽於堆填區,為鼓勵回收飲品膠樽,世界綠色組織於2019年在「可口可樂基金會」支持下,舉辦「齊回收‧樂共享」乾淨膠樽回收獎賞計劃。 本會去年舉辦逾200場回收活動,成功回收逾30萬個飲品膠樽。 另屈臣氏蒸餾水宣布即將於香港推出100%可重用及可回收的PATHWATER鋁瓶裝水,實踐Reuse(重複使用)及Reduce(減少)的環保概念。
日本亦在2000年推出新法,要求政府與公共機構設下綠色採購政策,即優先採購廢物再造的產品,以便打造循環經濟。 我們亦與香港環境保護署密切合作,將我們的有機廢物回收計劃擴展至旗下更多鮮活街市,從街市商戶收集的有機廢物運送至O∙Park作發電之用。 在可行情況下,我們會鼓勵新商戶利用舊商戶的現有裝修元素,從而減少浪費。
膠樽回收: 地點
2號塑膠 © Shutterstock在確認分類並進行回收膠樽「三部曲」後,這兩類塑膠便可以被放入大部分回收箱。 平時在膠樽、食物盒等塑膠製品上都見到一個三角形循環符號,中間有數字,下面也會有塑膠的英文代號,它其實是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 下載「分分有禮 膠樽回收 ‧ 滴滴賞」手機應用程式,登記成為會員,扭開屈臣氏蒸餾水樽裝系列及菓汁先生指定樽裝產品嘅樽蓋或拉開屈臣氏指定罐裝系列拉環,嘟嘟樽蓋/拉環上的QR 碼,即可賺得獎賞分換領豐富獎賞,盡享生日禮遇及其他驚喜獎賞。
膠樽回收: 經濟不停學
一般而言,入樽機普遍能夠支援即時電子支付及兌換購物現金券,以便消費者在參與的商戶消費。 為便利和鼓勵市民使用社區回收設施,環保署通過智能回收系統先導計劃,於2020年11月16日推出「綠綠賞」智能積分卡,讓市民憑卡賺取電子積分及兌換禮品。 市民於社區新的回收網絡提交不少於2公斤的回收物後,即可作簡單登記領取一張「綠綠賞」積分卡。 在先導計畫下,環保署在人流合適的公眾地方、政府設施及商場等地點,分階段設置共60部入樽機給公眾試用,並透過電子支付平台提供即時回贈(每個塑膠飲料容器為0.1元),以鼓勵公眾交回使用完的塑膠飲料容器。 為提供更多回收飲品膠樽的渠道,以及推動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態度,智能飲品膠樽回收機的設置地點會遍布港九新界 10 個地方,方便大家使用。
膠樽回收: 超過100個「回收流動點」
有習慣使用環保署「綠在區區」設施的朋友,可以善用各區的回收環保站、回收便點、回收流動點,好好處置紙包飲品盒。 膠樽回收2025 過去,因為紙包盒由紙、膠和金屬等物料製成,不容易回收,就被丟棄到堆填區,有數據指出每年棄置重量有4.3萬噸,以一輛三軸雙層巴士空載重量約15噸換算,就近2,900輛巴士。 他說所收的膠樽多混合其他材料,例如招紙,或者並非全透明,影響製成的膠片質量,令合乎食品級膠片的比例未能達到技術容許的80%,呼籲飲品商「走招紙、用透明樽」。 膠樽回收2025 膠樽回收2025 廢膠樽送往回收廠後,會經過一系列的處理,包括將每紮一噸膠樽分開,利用機器吸走金屬雜質、篩選膠樽大小、刮除樽身招紙,再透過光線反射的方法,將一號膠樽、二號膠樽分門別類,當中一號膠樽再會按樽身是透明或彩色再分類。 所有膠樽種類將分開切割、碾碎、清洗和風乾,製作再生膠薄片。
膠樽回收: 自助膠樽回收機 響應環保 回收膠樽換禮品
為配合日後的「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畫」,環保署於2021年第一季推出「入樽機」先導計畫,以測試「入樽機」在香港收集塑膠飲料容器的實地應用。 現時計劃由俊成環保有限公司為東區及於2020年第三季投入服務的觀塘區作承辦商。 以俊成環保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會把於東區70多個收集點所得的廢塑膠運送到位於元朗的回收場[註5]。 膠樽回收2025 廢塑膠會經加工程序被分類、破碎、拉粒,最終成為塑膠原材料,再售到海外及內地市場。
膠樽回收: 環保署智能回收箱服務入屋苑!3 Steps回收+兌換綠綠賞禮品!即Check 25個智能回收地點、兌換禮品 新文章
今年世界綠色組織很榮幸獲得塑新生有限公司 (簡稱為NLP)支持,會妥善處理經本計劃收集的膠樽。 NLP在屯門環保園設有佔地6,500平方米的廠房,專門回收1號及2號膠樽,再加以製造成為其他物料。 NLP廠是全港首間可以利用回收塑膠,製造達到準食品級水平再造塑膠的回收廠。
膠樽回收: 新聞分類
結果發現,當中有9個屋苑的追蹤器被送到堆填區或廢物轉運站一帶,佔約64%。 記者之後暗訪兩個被測試屋苑的前線清潔工,他們均表示無人回收塑膠,塑膠被當垃圾遺棄。 例如某大型打印機品牌於2009年起推出墨盒回收計劃,鼓勵市民回收已用完的噴墨打印機墨水盒作循環再造。 截至2020年8月,已累計收集到超過217,000個墨盒。 回收的墨盒會被拆解,金屬和塑膠部分,將被循環再造成其他物品的原材料。 只要出路夠多,膠樽不愁沒人要,因此英國政府已撥款6,140萬英鎊(約港幣6.57億元)成立基金,鼓勵社會各界為廢棄膠樽尋找新出路,製造多種新產品,例如家具與保鮮紙等。
膠樽回收: 「嘟一嘟 ・ 樂意收」膠樽現金回贈計劃 全港11部智能膠樽收集機地點一覽
按樽制可提高市民回收膠樽意慾,但若不解決膠樽回收後的出路,最終可能被送到堆填區。 全球各地都在嘗試將膠樽轉化為另類產品,例如將膠樽磨壓後可用以製造環保衣物,新加坡國立大學在2018年亦成功用膠樽製造一種氣凝膠,具備耐用、吸熱隔音等優點,可用來製造消防員外套、防毒口罩、以及清理油污。 【星島日報報道】第二代「入樽機」面世差不多一個月,數量現已增加至100部。 每回收一個飲品膠樽有0.1元回贈,可入落八達通或支付寶,亦可將回贈捐予慈善機構。
膠樽回收: 健康好人生
此計劃有效提高回收物料的收集數量,減少廢物的棄置量 [註3]。 由於此計劃為自願參加性質,加上須透過物業管理公司、業主立案法團或業主委員會方能參與計劃 [註4],所以並非所有屋苑都設有「三色回收桶」。 膠樽回收2025 此外,回收物的下游也是由物業管理公司自行安排,市民可向自己屋苑的物業管理公司查詢回收物的去向。 根據環保署「三紙回收,膠樽優先」口號,「膠樽優先」代表市民已不需再以號數區分膠樽是否合適回收,只要是除去樽蓋,去招紙,沖乾淨的飲品膠樽(包括益力多樽及奶樽),以及個人護理用品膠樽及食用補健品樽,全都合適優先回收。 至於膠袋、塑膠即棄餐具、樽蓋、塑膠容器、光碟等,市民可交由綠在區區回收。 不宜回收塑膠的包括用複合物料製成的玩具、牙刷、原子筆、拖鞋等。
膠樽回收: 計劃內容
© Mil Mill回收紙包飲品盒時,是否像回收鋁罐和膠樽一樣,可以直接放進回收箱呢? 當中會製成「準食品級」的透明一號膠會重點處理,「塑新生」表示,樽蓋、樽環連同一號膠樽碎成薄片後,機器會善用塑膠類型的密度,以水的浮力再分開一號膠片,再會兩度以熱水清洗,並由光學篩選機檢查膠片,確保膠片的純度符合準食品級的要求。 而所有膠樽最終會分別產成「準食品級」再生一號膠薄片、普通一號再生膠薄片、再生二號膠薄片、招紙薄片以及樽蓋和樽環薄片。 膠樽回收 「2合1智能回收有賞機」完全自動化,不需人手又操作簡單。
膠樽回收: 入樽機先導計劃
早前政府官員回應有關質詢,僅指在本地條件成熟時,會考慮進一步擴展計劃至其他飲品包裝。 若然本地已有紙包盒回收廠仍未算是「條件」之一,退一步來說,創造合適條件不就是政府應擔當的角色嗎? 本地紙包盒回收廠早前表示,調整生產鏈後,每日處理量可由目前的20噸增至50噸,即全港棄置量的三分之二;民間亦有不同規模的回收試行計劃,單是敝機構的回收計劃,已回收得逾15噸的紙包盒。 業界已準備就緒,民間對紙包盒的回收意識早已成形,回收訴求亦相當清晰,剩下只欠政府的決心和魄力,建立完整的生產者責任制。 市面上樽裝飲品的膠樽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棕色、綠色或無色的透明薄身膠樽,主要用來盛載汽水、果汁、茶及水。 這類膠樽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製成,在樽底可找到編號「1」的回收標誌,由於耐酸鹼且輕便,所以被廣泛使用。
一個膠樽 2 毫子,拾荒者從此在拾鋁罐外又多了一個選擇。 香港的回收政策眾多,但回收政策的指引卻十分不清晰,令有心回收的市民難以進行回收。 本會希望分享最新的回收資訊,讓更多市民可在家居及工作間實踐減廢回收。 記者續向霞姨所指的天瑞邨內的回收商查詢,職員指現時不會收塑膠,因塑膠太佔位置,位處新界的回收場不夠地方積存,故此不作回收。
膠樽回收: 回收
趁著全球「走塑」風氣盛行,世界綠色組織大力推動膠樽回收,提高市民回收意識。 在完成投票後,世界綠色組織會在得票最高的8個地區,物色適合地點舉辦膠樽回收活動。 每個地點均會舉行至少9次回收活動,並會事前在本會的Facebook專頁發布。 做好一般垃圾、資源回收與塑膠分類回收,確實非常重要,但這樣的方式無法完全阻止地球環境被塑膠污染,若我們可以從根本就開始減少使用塑膠,一人少用一點,每個人累積的減塑量就會非常可觀。 我們要求商戶遵守負責任的廢物管理做法,並鼓勵及支持商戶在裝修、修復及日常營運中進行廢物分類及回收。
膠樽回收: 塑膠/資源回收標誌1-7號(PET、HDPE、PVC、LDPE)霧煞煞?秒懂資源回收標誌
香港太古可口可樂早前推出環保回收及教育計劃「嘟一嘟•樂意收」,市民可攜同各款330毫升至2公升、樽上保留附有飲品條碼包裝紙的飲品膠樽,投入智能飲品膠樽收集機,即可用八達通領取現金回贈,每個膠樽可獲回贈0.2元。 每張八達通卡每日最多可以領取50個膠樽的現金回贈,即10元。 我們在旗下商場的公共區域提供紙、金屬及塑膠回收箱,鼓勵顧客回收。
不過,與前述的PET膠樽一樣,由於樽口細,重用時容易因清洗不徹底而滋生細菌。 天氣回暖,便利店內的冰凍樽裝飲品琳瑯滿目,吸引著途人購買。 可能有人認為,只要重覆使用樽裝飲品的膠樽便可減少浪費,事實並不然,同時亦潛藏著健康風險。 Mil Mill製作簡單教學,鼓勵大眾回收紙包飲品盒先剪開、清洗再攤乾處理。
膠樽回收: 計劃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布質傘布的傘子都可回收,但不接受用膠片代替傘布的傘子。 綠行俠提供咖啡渣回收服務,大家可以使用盛載咖啡豆的包裝袋或者垃圾袋來儲存咖啡渣,並確保當中沒有膠樽、餐具、紙巾、牛奶盒。 不過,此回收服務並非免費,因為機構想製造廢物的一方用者自付,要負責任做好環保工作。 回收機使用特別設計數碼雙語界面,提供清晰簡明操作指示,當中並結合相關環保資訊,讓消費者在參與回收及獲得現金回贈之餘,同時可以提高對正確環保回收程序的認識。 已收回約 190 膠樽回收2025 萬個售後 PET 飲品膠樽,在推廣社區飲品膠樽回收、帶動可持續生活態度,以及提高公眾認識妥善處理都市廢棄物等方面,有顯著成效。 各類數字代表不同的塑膠種類,現時政府啡色的塑膠回收箱只接受樽型塑膠,多數是1號、2號、5號及6號塑膠。
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東涌東薈城、中環 3 號碼頭(愉景灣)、九龍塘又一城、香港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葵芳新都會廣場、荃灣南豐紗廠、鰂魚涌太古坊、將軍澳廣場及屯門 V City,由 9 月 20 日(星期五)開始就可使用的。 為鼓勵公眾回收塑膠,提升處理廢塑膠的成本效益,環保署在2020年1月起於本港三個不同地區:東區、觀塘及沙田,推行為期兩年的「塑膠回收先導計劃」。 此計劃以服務合約形式聘請承辦商向區內已登記的公私營住宅、學校、公營機構、社區回收中心和「綠在區區」等提供免費收集非工商業廢塑膠回收服務 [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