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童群益會總幹事劉翀表示,親子運動與兒童的快樂程度、生活狀況滿意度和親子關係親密度呈正向關係,因此鼓勵家長親身陪伴子女進行親子運動,藉此增進彼此的關係。 按世界衞生組織建議,5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平均每天應累積最少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逾七成(72.7%)受訪兒童運動量未達世衞標準,逾六成(61.8%)受訪兒童屬於「不活躍」或「低度活躍」。 有38.5%的受訪兒童表示相比疫情前進行體能活動及做運動的時間減少。
- 又例如美國全國睡眠基金會建議6-13歲兒童每日所需睡眠9至11小時,是次調查發現有7%兒童每日睡眠時間只有6小時或以下,有45%兒童每日只睡7至8小時,合計逾半(52%)兒童低於建議標準。
- 期望學校做到因材施教,用有趣並啟發性的活動去提升小朋友的學習動機及建立他們的自信心。
- 香港小童群益會於今年一月至四月進行《兒童快樂調查2023:運動與快樂》,透過問卷訪問801位6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了解他們的運動情況及快樂程度。
- 54.8%家長表示過去一個月,平均每星期有9小時以上的親子活動時間,當中有五成半人會讓孩子選擇想父母陪伴做的事。
-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遊戲體現的也是親子溝通的問題」,孫宏豔說,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越是限制孩子,孩子玩遊戲的興趣就越濃厚,越會想方設法地玩,也就更容易導致沉迷遊戲情況的發生。
- 何新滿引述過往文獻表示,父母對子女的同理心與他們的教養模式和子女的心理發展環環相扣,對子女更經常展現同理心的父母會更關注滿足子女的需要,給予其養分去發展更成熟的子職角色,子女最終更理解、包容和支持父母,有助維持緊密的親子關係。
她在講座中提到,不少偵查報道均涉及對他人的指控,有可能違法,因此調查過程必需認真嚴謹,向多方求證,包括尋找和引用政府文件、採訪多名涉事人士等,確認指控屬實才能發表報道。 另外,即使記者手上已經有確切證據證明指控屬實,但刊登報道前均需給予涉事人士回應解釋,以反映全部事實真相。 任職司機的曾偉文,育有四名子女,年齡由7歲至30歲,年齡差距甚大,其中三名子女已長大成人,其中二女是香港空手道運動員曾綺婷。 曾父多年來都是孩子的照顧者,他早年跟前妻離異,首三名子女由他主力照顧,現今主要照顧年僅七歲、就讀小學二年級的孻女Sammi。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 雖然自己平時很少打遊戲,但她會認真聽孩子講遊戲,也會和孩子一起討論刷到的短影片里的內容。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 穗港澳台親子關係調查:廣州親子關係最佳 香港青少年更希望獨立自主
當中,涉及一手市場交易所批出的貸款減少43.2%,至77億港元;涉及二手市場交易所批出的貸款減少21.6%,至176億港元。 至於涉及轉按交易所批出的貸款,則增加36.5%,至91億港元。 「晚上9點開一局,結束的時候已經天亮了。」崔州平曾經就是網癮少年,經常會通宵玩遊戲,他在遊戲里發展科技、攻城略地、建造奇觀,忙得不亦樂乎,只有在被電腦打敗後,崔州平才選擇睡覺,這時天已經微微亮了。
數據顯示,27.7%受訪兒童認為自己有情緒困擾問題,其中22.7%受訪學童表示自己對很多事物感害怕並容易受驚嚇,28.5%受訪學童則表示自己有很多擔心的事;但受訪家長卻顯然未能察覺仔女困惱。 如上述對很多事物感害怕的22.7%、合計155名學童中,有52.3%家長不同意自己子女有此問題;195名表示自己有很多擔心事情的受訪學童中,更有62.5%家長不同意相關看法。 本研究旨在透過大型的問卷調查,瞭解本港有聘用家傭的家庭與家傭的相處情況,比較有聘用家傭與沒有聘用家傭的家庭在家庭互動關係與及孩子社交表現上的分別,並探討家庭與家傭關係對家庭成員互動及整體心理健康的影響。 研究中共設父親版、母親版、孩子版及家傭版四份問卷供家中各成員作答。 因為,父母和子女之間彼此分享和交流的習慣,是需要持續地建立及維繫的。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 《香港01》辦偵查報道講座 分享新聞調查方法、拆解嚴謹求證過程
她非常擔心,深怕這種情況會持續惡化,曾嘗試與兒子傾談卻陽奉陰違。 狄續稱,全職父母的壓力比有工作的父母大,源於他們的社交圈子較窄,處理子女學業等問題有較沉重的負擔,建議他們多參與瑜珈班、畫班的可擴闊社交圈子的活動。 他認為,雙職家長要平衡工作及家庭不容易,認為僱主可提供彈性上班時間,以免家長分身不暇。 就此,港區婦聯代表聯誼會認為疫情是影響家庭成員失業原因,必須先清零才能復興各行各業,建議全港市民打疫苗及政府應加快檢測速度及提供更多檢測的地方。 針對中產家庭的處境,團體希望政府能在民生和福利政策多照顧中產,又提倡政府加強學校道德教育,讓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了解要在任何情況下要尊重父母,減少雙方衝突。 家福會致力提升家庭的福祉,製作切合香港社會文化背景的家庭幸福量度工具,「香港家庭幸福指數」調查研究,協助大眾更了解家庭的幸福狀況。
- 「香港家庭幸福指數2022」 於2022年1月成功訪問了超過2,000位人士,研究主要目的是於2022年測量香港家庭的最新幸福水平,與以往數據作比較。
- 在本調查中,貸款收緊的含義包括各種可能,例如降低備用信貸額和貸款額、信貸利率上升、增加抵押品要求、或縮短貸款年期等。
- 現時,規劃署可引用《城市規劃條例》,對發展審批地區(註一)內的新界鄉郊地方的違例發展採取執管行動。
- 若個案涉及政府土地,地政總署可根據《土地(雜項條文)條例》,以遏止非法佔用政府土地的角度,按實際情況作出執管。
- 大部份的小學家長都非常重視子女的學業成績,會把子女及自己的成就跟他們的學術成績掛鉤,所以,繼續會把很多時間都投放在跟孩子溫習及整理其功課上。
廣州青少年服從父母的管教,不會故意唱反調,能夠與父母和諧相處,他們的擇友、言行表現能得到父母的充分信任,願意和父母分享快樂,遇到不如意的時候,也能向父母傾訴,大部分青少年和父母在一起時是輕鬆自在的。 親子之間的不和諧表現為,少部分青少年和父母相處時偶感壓力,存在報喜不報憂、吵架或冷戰的情況。 此外,家庭因素對親子關係影響顯著,經濟富裕、父母學歷高、雙親家庭等因素有利於親子關係更好,其中親子間的信任感差異最明顯。 家長照顧子女非易事,曾有學生因父母要求高及「輸不起」而訛稱學校待她差,令父母太緊張而3度安排她轉校,終致全家均需接受心理輔導。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 青少年及社區服務
期望學校做到因材施教,用有趣並啟發性的活動去提升小朋友的學習動機及建立他們的自信心。 余榮輝指,家長在親子時間中,近五成的受訪家長不是經常會把電視關上,拿走智能電話,以用心專注地聆聽、回應子女。 他認為家長應盡量避免在親子時間,與孩子使用智能裝置,改為與子女下棋,以提高互動性。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分別邀請好爸爸曾偉文(左2)及他的孻女心心(左),以及兩位高小學生詩秦(左3)和思然(左4)上台分享。
學校可運用撥款邀請外間機構,就媒體及資訊素養、國民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為學生、家長、教師舉辦講座、工作坊、參觀具公信力傳媒機構等。 目前教育局透過優質教育基金推出「我的行動承諾」加強版撥款計劃,中、小學(包括特殊學校)可申請一次最多30萬元撥款,用於國民教育和國安教育,及/或媒體資訊素養教育,資助項目包括學生講座/工作坊、參觀、體驗活動、教師工作坊、購買或製作教材等。 例如學生對記者的隨身裝備、如何入行等非常有興趣,亦對記者在衝突、災難前線,以及喬裝放蛇採訪等感到好奇。 在已知申請結果的受訪者中,表示申請完全成功或部分成功的受訪者佔87%,前一季的結果為89%(附件圖3)。 馬瀚祺亦建議,家長盡量每天抽出一段短時間做有益身心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暫時放下日常事務,讓自己真正放鬆。 在疫情影響下,雖然要減少聚會,但家長們可以從其他渠道互相關心,彼此相助,一起度過難關。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 家庭幸福建議
港區婦聯代表聯誼會表示,近兩年在社會動盪和疫情影響下,經濟下行,令不少家庭的價值觀受衝擊,加上中產家庭屬於「夾心階層」,在未能享受政府津貼、房屋及醫療政策下,同時要面對親子關係,顯得更為困擾,認為政府在照顧基層同時,亦不要忽略中產「夾心階層」。 除受子女問題困擾外,在疫情的影響下,財政亦成為困擾家庭關係的主要因素。 調查指出有40%受訪婦女面對家庭成員失業困境,當中家庭收入少於3萬元的基層婦女,超過一半有家庭成員失業,構成重大財政壓力。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 親子教育|為升讀小學的部署而擔心
此外,收集所得意見僅反映受訪者對不同季度之間預期變動的趨勢(例如「收緊」、「沒有改變」或「放寬」),而並非具體變動的幅度。 家長白太育有一子一女,兒子升小一時由於功課壓力,加上有語言學習滯緩,結果產生了害怕上學情緒,出現緊張焦慮、不停咬手指等症狀,其語言滯緩後來更慢慢影響他的社交狀況,同學因不明白其說話內容而不跟他做朋友。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 白太最初不懂如何處理問題,一度以破口大罵方式面對,「鬧到他縮在枱底。」但根本無法改善情況。 個案三︰ 有家長表示,其13歲兒子的學校使用網上教學,惟她不懂這些軟件,未能跟進兒子的學習進度。 她覺得兒子平時沒事可做,多了很多時間打機,由以往隔天才使用一、兩小時,到現在每天至少用四小時。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 調查:每3名受訪中學生有1名現焦慮及抑鬱
與2018年的調查比較,符合世衞建議標準的兒童比率由36.9%降至27.3%,屬於「不活躍」或「低度活躍」的比率則由53.9%增加至61.8%。 另一方面,調查反映在疫情影響下,受訪高小學生認為自己和爸爸的關係有正面影響,整體給予2.0分 (-5分為「非常負面」,+5分為「非常正面」);而和媽媽的關係影響數為2.5分;顯示在高小學生心目中,在抗疫的這段時間,跟父母親的關係反而有所改善。 其中有23.3%受訪學童表示自己感到孤獨,但他們的家長中有54.4%未能發現或不同意有關狀況;22.4%受訪學童表示自己不受其他小朋友或同學歡迎,但當中超過一半(50.6%)家長卻認為自己的子女受他人歡迎。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表示,曾有親子關係正常的一家四口,爸爸是一名公司負責人,媽媽為家庭主婦,兩名女兒是成績優異學生。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 香港文匯網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調查發現,逾7成本港家長對家庭感到壓力,子女情緒及學習是主因,全職父母壓力比超時工作父母更甚;另有約1成家長無與子女談心,建議父母日花半小時主動與子女溝通。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 小學生情緒困擾及社交問題漸趨普遍,部份苦不堪言者,甚至因此做出各種自殘以至輕生行為。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女青)一項調查就發現,近三成小學生認為自己有情緒困擾問題或社交狀況不良好,唯多數父母根本不知道或不認為子女面對這些苦況。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 香港家庭幸福指數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於去年11月至今年3月進行問卷調查,成功訪問近六百名小四至小六學生,發現受訪學生中,超過四成(41.0%)每日跟爸爸交談不多於30分鐘,近七成(69.3%)不多於一小時。 不過小朋友卻喜愛跟爸爸溝通,超過七成(72.4%)學生希望每日跟爸爸傾談半小時。 調查發現子女的「期望」與爸爸「現實」能夠付出的親子時間存在頗大落差,而疫情下小朋友感到跟父母關係有正面改變。 本會建議爸爸們為「子女的未來」打拼之餘,亦要爭取「此時此刻」的親子時間。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 子女幾乎是父母親生命的全部
調查顯示,高小學生與父母關係影響的分數,整體分別為2分和2.5分,顯示在他們心目中,疫情下與父母關係有正面影響,認為與父母大多留家工作,令子女有所依附有關。 今天(20日)是父親節,一項調查發現,逾4成受訪高小學生每日與父親交談不多於30分鐘;近30%認為父親對自己的煩惱事情知道得很少。 調查團體認為,父母宜在子女年幼時建立良好關係,建議有深入的傾談,避免子女到青春期時與父母經常發生衝突。 他們與子女的關係得分為34/100分,是所有市場中最低的分數,低於亞洲平均分(48/100分)。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 調查揭5成香港學生無用Facebook!一原因棄用、00後轉玩小紅書?
然而隨著小朋友年歲的增長,家長們便會不經不覺間轉變了對子女的期望。 香港小童群益會於今年一月至四月進行《兒童快樂調查2023:運動與快樂》,透過問卷訪問801位6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了解他們的運動情況及快樂程度。 免費派發親子遊戲卡 – 桌遊「家」多 FUN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 小學生成績反映家長的付出
這種說法有些調侃的意味,不過,不容忽視的是,這些父母對遊戲的認識更加客觀理性。 「在我看來,玩遊戲跟看電影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放鬆娛樂的方式。現在出現孩子沉溺手機遊戲的現象,我認為問題不在遊戲本身,而在於家長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利用時間。」張芊說,如果家長不教會孩子如何規劃好時間,那麼即使不沉溺於遊戲也會沉溺於其他。 作為家庭裡的「補充家長」,家庭傭工對現代家庭關係以及兒童發展的影響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以往關於家庭系統的研究表明,家庭是由一系列較小的次系統(例如,夫妻次系統,親子次系統等)組成的有層次有結構的系統(Bubolz & Sontag,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2025 1993)。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 調查問卷
「香港家庭幸福指數」調查研究於2019年7至8月成功訪問了超過2,000位人士,結果顯示家庭幸福指數屬「一般」的人士佔50.7%,其次是「偏低」的佔26.4%,「較差」的有12%,「良好」的只有10.9%。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2025 到了中學,不知是可喜還是可悲,因為繁重的課程已經不由得家長不放手,讓子女們自己處理及應付學業。 這時候,家長往往要等候他們家中的中學生分享學習及校園生活上的種種。
在與家人的衝突程度方面(1至5分,分數愈高衝突愈多),香港的分數達到2.50分,比澳門(2.43分)、台灣(2.35分)和廣州(2.11分)為高,並在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 青協臨床心理學家馬瀚祺表示,疫情令社會瀰漫著緊張的氛圍,家長因而容易感到不安、焦慮、無奈及緊張,都是可理解的。 這些情緒通常伴隨不同的身體反應,如頭痛、食慾不振、手震等,家長要多加留意這些反應,如果過度出現緊張情緒時,要適時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家長亦要注意勿讓情緒主導接收媒體資訊,提醒自己理性分析來源真偽,甚至適時限制自己瀏覽資訊的時間,例如每天不超過一小時,以免產生不必要的擔心。 上述「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與家長壓力」調查於2月17日至3月1日,以網上便利抽樣自填問卷形式,成功訪問全港221位家長。 結果顯示,家長最大壓力來源是購買防疫用品(19.5%)、與疫情相關公共衛生事項(16.7%),以及處理因子女停學而引伸的事項(15.7%);他們認同物品支援(28.6%),知識支援(18.6%)及情緒支援(17.4%)可幫助改善相關壓力。
香港親子關係調查: 調查指逾7成本港家長感家庭壓力 父母工時長少與子女談心
何新滿引述過往文獻表示,父母對子女的同理心與他們的教養模式和子女的心理發展環環相扣,對子女更經常展現同理心的父母會更關注滿足子女的需要,給予其養分去發展更成熟的子職角色,子女最終更理解、包容和支持父母,有助維持緊密的親子關係。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業務發展主任李逸熙表示,調查結果發現,有四成(41.0%)受訪小學生每日與爸爸實際交談不多於半小時; 而每日平均與爸爸談天的時間不多於一小時者佔整體69.3%。 香港青少年較高分的子職角色為「獨立自治型」(2.93分)及「體恤尊重型」(2.91分),其後則為「聯繫溝通型」(2.69分)及「反哺回饋型」(2.64分)。 女青去年進行了一項大型親子調查,並於今年初公佈首階段結果,發現兒童社交和解難能力與生活模式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