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內窺鏡過程簡單,醫生會利用特製光源顯微鏡,直接檢查子宮頸、陰道及陰道口(外陰)。 顯微鏡會將子宮頸及陰道表面的影像放大10至40倍,期間醫生會用藥水突顯異常組織,若過程發現異常或有懷疑,醫生會抽取一少撮組織樣本作病理分析。 子宮頸癌和乳癌是困擾女性的兩大惡疾,對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內地農鄉地區婦女尤甚。 為助力緩解這個問題,在國際消除子宮頸癌行動日踏入第三個年頭之際(2023年11月17日),騰訊宣布捐助千萬美元,啓動一個新的醫療保健項目,推廣子宮頸癌和乳癌的預防和治療。 目前,衛福部也有補助30歲以上婦女子宮頸抹片檢查。
- 患者接受治療後,體質會比較差,因此為增強體質,應該盡快恢復走動,也要適當運動,例如散步、太極等,同時要作充分休息。
- 越早發現患癌,治癒機會越高,也更能維持病人的生活質素。
- ● 因子宮頸發炎或其他原因而引致細胞變異,屬非典型細胞類別,醫生多會在數月後重複抹片檢查以確定病因。
- 一般來說,子宮頸癌疫苗可以有效預防接近100%的第16、18型人類乳突病毒感染。
- 抗體藥物偶聯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倦、噁心、脫髮、嘔吐、出血、腹瀉、皮疹和周圍神經病變。
化學治療可以引致嚴重的副作用及併發症,但十分罕見。 其發生機會、症狀及嚴重程度,會視乎個別藥物及劑量、病人本身的身體狀況與身體反應,以及病人同時接受的其他治療等因素而異。 子宮頸癌的化學治療臨床應用包括與放射治療同步或手術前作為輔助性的治療(特別是針對較後期的癌病),或為晚期癌病作為紓緩性治療(以減輕癌病徵狀)。
子宮頸癌前病變: 相關連結
外來的性病毒令子宮頸細胞受感染,是引發子宮頸癌變的主要來源。 Bowtie 自願醫保系列可以為子宮頸癌治療費用提供實報實銷保障,保障範圍覆蓋上文提及的切除手術、放射性治療、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及荷爾蒙治療等。 而膀胱與直腸分別位於子宮頸的前方與後方,因此較晚期的子宮頸癌有可能會影響到這兩個器官,並出現相關器官的症狀。 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由於持續感染其中一種致癌(或高風險類型)的人類乳頭瘤病毒(又稱 HPV )所致。 有一點必須強調,疫苗能預防HPV感染,但不能將HPV殲滅或治癒HPV所引致的感染。 子宮頸癌前病變 疫苗能預防由HPV 16 和 18 所引致的子宮頸癌,但不能預防因其他HPV類型所引致的子宮頸癌。
- 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後,短期內可能出現噁心、肚瀉、疲倦、尿頻、皮膚紅腫等問題,長期更有可能令卵巢受損、難以受孕,以及陰道收窄,導致進行性行為時感到疼痛。
- 每次治療前,放射治療師會為病人確定治療部位,之後病人會單獨留在治療室內約十數分鐘進行治療,期間病人須保持靜躺。
- 初治后的中位复发时间是7至36个月,多数复发见于3年内且预后差,患者常死于尿毒症等疾病进展,是最常见的终末期事件[14]。
- 藥物可能令紅血球和白血球指數較低,腎功能亦有可能出現異常。
- 人類乳突病毒會從受傷的子宮頸上皮、以及子宮頸上皮的「鱗狀柱狀上皮過渡區」(即transformation zone或稱squamous-columnar junction)感染細胞。
- 任何癌症治療也會有副作用,某些副作用更可能持續很長時間,甚至有些要等到治療結束後數年才會顯現出來,所以定期覆診可以確保病人得到及時的處理。
- 外來的性病毒令子宮頸細胞受感染,是引發子宮頸癌變的主要來源。
- 何志明醫師強調,抹片檢查是一種早期發現子宮頸病變而能早期治療的方法,子宮頸的細胞抹片是發現子宮頸細胞病變的重要依據,子宮頸癌抹片篩檢已大幅降低因子宮頸癌造成的死亡率。
體內放射治療多數會與體外放射治療一同用於治療子宮頸癌,只有極少數情況下會單獨使用(通常是較特殊的早期子宮頸癌病例)。 若活檢發現子宮頸組織存在癌細胞,病人或需接受進一步檢查,例如X光、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掃描、正電子電腦掃描等,以確認癌症期數及癌細胞有否擴散到子宮頸以外。 子宮頸癌前病變2025 科學證據已證實定期接受子宮頸篩查是有效預防子宮頸癌的方法,25 至 64 子宮頸癌前病變2025 歲而曾有性經驗的婦女,即使沒有症狀,都應該定期接受子宮頸篩查。 九價HPV疫苗能覆蓋上述香港最常導致子宮頸癌的七種 子宮頸癌前病變 HPV 基因型。
子宮頸癌前病變: 常見的HPV疫苗種類
了解子宮頸癌的風險因素並與醫生商討,有助作出更明智的生活方式和醫療保健選擇,減低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 如果若您對本站隱私權聲明或個人資料行使權利有任何疑問,可透過客服中心之信箱向本公司進行聯絡。 敬請使用電子郵件聯繫,並且確認收到本公司寄出的回覆信件,方為聯繫成功。 使用本網站服務下載或取得任何資料時,您應自行考慮且自負風險,因前述任何資料之下載而導致用戶電腦系統之任何損壞或資料流失,本網站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本網站一概不承擔賠償因意外(包括感染電腦病毒、系統遭攻擊或突發任何漏洞)、誹謗、侵犯著作權或其他智慧產權所造成的損失,包括但不限於利潤、商譽、使用、資料損失或其他無形損失。 本網站不承擔任何直接、間接、附帶、特別、衍生性或懲罰性之賠償責任。
在子宮頸抹片篩檢普及的國家,癌前病變(鱗狀上皮內病變)以及早期子宮頸癌的診斷較多,是以發生率高而死亡率低。 子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不過在醫學上,子宮頸癌可分為「子宮頸癌前病變」以及「侵犯性癌症」兩階段。 更明確的來說,子宮頸癌前病變是侵犯性癌症的前奏。
子宮頸癌前病變: 症狀查詢 查症狀
子宮頸癌是由於人類乳突病毒長期慢性感染子宮頸上皮細胞,導致上皮細胞化生不良(Epithelial cell dysplasia),進而癌化。 其中第十六型人類乳突病毒慢性感染易造成鱗狀細胞癌;第十八型人類乳突病毒慢性感染易造成腺癌。 流行病學上,第十六型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盛行率高於第十八型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是故臨床上子宮頸癌以鱗狀細胞癌表現為主,腺癌則相對少見。
但是,這些病徵並不一定是癌病復發引致的,例如病人在放射治療後亦有可能出現陰道出血。 醫治I 及II 子宮頸癌前病變2025 期初的子宮頸癌,手術切除和放射治療具相同的療效,但兩者會引致不同程度的即時風險及長遠後遺症。 子宮頸癌前病變2025 證實子宮頸癌後,醫生會透過體檢、驗血、X光及各種掃描來確定癌腫所影響的範圍,以便決定最佳的治療方法及評估治癒的機會。 子宮頸癌前病變2025 較後期的病徵包括背痛、腳水腫、泌尿或排便困難等。 在較後期的子宮頸癌病人,或會出現腹股溝或頸部的淋巴核脹大,同時陰道與直腸間出現不正常的通道。
子宮頸癌前病變: 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查(柏氏抹片檢查)
2017年,本港共有150位女性死於子宮頸癌,佔女性癌症死亡總人數的2.6%。 在2001年至2016年期間,每年死亡率略為浮動,大致在3至4%的水平。 於 2020 年,香港共有 159 名女性死於子宮頸頸癌,佔女性癌症死亡人數的 2.6%,於本港女性致命癌症中排第 8 位。 按每十萬女性人口計算,香港子宮頸癌的粗死亡率為 3.9,而按每十萬標準人口計算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則為 2.1。 年齡介乎25至64歲,曾有性接觸的女性,如每年做帕氏抹片檢查而連續兩次檢查結果均屬正常的話,建議以後每隔2-3年繼續檢查。
子宮頸癌前病變: 認識「子宮頸癌前病變」
事實上,於2016年,子宮頸癌共有510宗新症,佔該年女性癌症新症總數的3.3%,在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中,排行第7位。 子宮頸癌前病變2025 跟其他癌症相比,子宮頸癌對本港女性的威脅,並沒有按年大幅上升。 由2001年至2016年間,每年確診子宮頸癌的新症數目在大約400宗至500宗之間,沒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第一期子宮頸癌的癌細胞已達基底膜,但尚未擴散到子宮之外,又以癌細胞侵犯至基底膜的深度及腫瘤大小細分為1a、1b。
子宮頸癌前病變: (九) 治療引起的副作用及應對方法
子宮頸癌前病變可分為三級(根據子宮頸上皮內出現變異細胞的比率而作出的評定),整層的子宮頸上皮內病變第三級(CIN III)個案若沒有適當的治療,可於 子宮頸癌前病變 10 年內發展為癌症。 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一位免疫系統正常的女性由感染HPV至患上子宮頸癌需要15-20年7。 子宮頸癌前病變2025 患者在子宮頸癌前病變期間未必會出現任何病徵8,因此定期的婦科檢查如子宮頸抹片檢查顯得極為重要8。 張志隆醫師說明,即便遭受疫情嚴重影響,預防子宮頸癌的工作仍是刻不容緩。 要預防子宮頸感染病毒,第一步就是施打HPV疫苗。
子宮頸癌前病變: 相關網站
醫生可以通過新舊數據比較做出更明確的診斷,並決定患者的最佳後續行動或治療方案。 這樣可以避免重複篩查,並能更好地掌握疾病發展狀況。 除了為「兩癌」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外,騰訊也支持中國響應WHO的呼籲。 騰訊計劃利用科技來改善篩查和診斷過程,並進行宣傳教育,提高健康意識。 子宮頸癌前病變 這些手術通常在月經後進行,以確保患者當時並無懷孕。
子宮頸癌前病變: 子宮頸癌發病及死亡統計
疣是一種因皮膚增生形成的肉粒,體積大的肉粒呈椰菜花狀,能生長在身體任何地方包括生殖器官上。 高危險度的HPV可經性接觸傳播至子宮頸,引致子宮頸細胞變異,最終導致癌症的發生。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2017年本港有516宗子宮頸癌新症,佔女性癌病新症總數的3.2%,位列婦女常見癌症第九位。 同年死於子宮頸癌的有150人,約佔女性癌症死亡人數的2.6%,佔據婦女致死癌症第九位。 女性在75歲前患子宮頸癌的機會約為126分之一。 免疫治療的副作用包括疲倦、發燒、噁心、頭痛、皮疹、食慾不振、便秘、關節或肌肉疼痛和腹瀉。
子宮頸癌前病變: Heho 癌症
疫苗的功效對從未感染 HPV 子宮頸癌前病變2025 的女性最為顯著,因此最理想的接種時間為未開始性行為前,不過成年後接種也有一定保護能力。 由2019/20學年開始,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免費為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女童接種第一劑九價子宮頸癌疫苗,第二劑疫苗則在翌學年當女童升讀小學六年級時接種。 至於導致子宮頸癌的HPV病毒有13種,並以16型和18型HPV病毒與子宮頸癌關聯最大,佔整體個案約七成。 在香港,由 HPV-16, 18, 31, 33, 45, 52, 58 型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子宮頸癌約佔九成。 感染生殖器官的HPV病毒大多能被人體自身免疫力清除,但若持續感染宮頸,細胞會出現變異,演變成子宮頸上皮內瘤,並可能隨時間發展成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如果早期發現,治癒率幾乎達到100%,而更特別的是,比起其他的癌症,子宮頸癌有個非常明確的病因。
子宮頸癌前病變: 接種子宮頸癌疫苗
放射治療或會對病人的下身皮膚、陰道及其他生殖器官、大腸、小腸、膀胱、盆腔淋巴及盆骨帶來長遠傷害,例如腸塞、大小便出血、陰道萎縮、下肢水腫、盆骨骨折。 這些後遺症一般在完成治療數個月以致數年後才會漸漸浮現。 早期的徵狀主要是不正常或不規律的陰道出血,月經之間或性交後出血,閉經後再出血或有帶血絲分泌,無論出血多少或顏色深淺,都應找醫生檢查清楚。
子宮頸癌前病變: 子宮頸癌的症狀
特別如照顧者是病人的伴侶,需在這個時候從旁關心、支持。 由於手術及其他治療可能影響到性生活,照顧者應該告訴病人這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兩人的感情。 後遺症的病徵大部份都是輕微的,其發生機會、症狀及嚴重程度會視乎放射治療的範圍及劑量、病人的身體反應,以及病人同時接受的其他治療等因素而異。 隨着近代放射治療技術的改進,嚴重的併發症已顯著減少。 對於個別後遺症,病人應諮詢醫護人員以作適當的處理。
子宮頸癌前病變: 子宮頸癌的分期
體外放射治療是利用直線加速器(Linear Accelerator)對盆腔發出高能量射線。 病人會被安排在治療室內,躺在診察台上(Couch)。 每次治療前,放射治療師會為病人確定治療部位,之後病人會單獨留在治療室內約十數分鐘進行治療,期間病人須保持靜躺。 治療師會從閉路電視小心觀察病人的情況,如有需要,病人可透過對講機和放射治療師談話。
子宮頸癌前病變: 健康管理
希愈腫瘤中心隸屬新風天域集團,秉持最新的臨床概念專注於癌症的診斷,治療和研究。 中心坐落於高端商務中心,為當地及跨區域的患者提供先進的,以人為核心,以實證為基礎的醫學治療與護理。 香港每年都新增大約500宗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病例。 不過近年香港積極推行子宮頸癌篩查,因此子宮頸癌的死亡率亦漸漸下降。 根據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資料,75% 子宮頸癌前病變2025 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曾一度染有 HPV,其中約五成發生在 15~25 歲的女性身上,但多數感染都不會造成永久的問題。
當女人認同自己,對症用油,達到身心平衡,就可以告別惱人的婦科問題。 子宮頸癌前病變 微信小程序也可以幫助醫生通過電話、短訊或微信更有效地聯繫患者,交流測試結果、後續跟進或治療方案。 在測試場景中,小程序渠道溝通對比僅電話溝通,錄得更高的回覆比率。 除了有效性外,許多人也相當在意HPV疫苗的安全性問題。 國健署提到,2016年全球疫苗安全委員會(GACVS)評估認為HPV疫苗是安全的,並無科學證據證明嚴重不良事件與接種HPV疫苗有關。 子宮頸癌前病變 患者接受治療後,體質會比較差,因此為增強體質,應該盡快恢復走動,也要適當運動,例如散步、太極等,同時要作充分休息。
子宮頸癌前病變: 子宮頸癌個人護理
大約7成子宮頸癌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俗稱HPV病毒 子宮頸癌前病變 – 第16型和第18型導致。 生殖器的HPV病毒主要透過性接觸感染,病毒會在子宮頸、陰道、陰莖、肛門,甚至口腔及喉嚨等部位潛伏,一般沒有症狀,亦能夠被人體自身的免疫力清除。 當子宮頸癌逐漸發展成後期時,症狀才會變得明顯,例如下腹或背部疼痛、大小便感到困難、尿液及糞便帶血、失禁、腎積水、腳腫等。 然而,當患者發現身體出現這些症狀時,可能已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不過也要注意,這些症狀並不局限於子宮頸癌,因此患者發現懷疑子宮頸癌的症狀,應盡早向醫生查詢。
子宮頸癌的治療包含合併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1]。 在美國,五年整體存活率為68%[20],影響預後的關鍵主要在於早期發現[3]。 抹片檢查是一種早期發現子宮頸病變而能早期治療的方法,但無法預防疾病的發生。 而子宮頸細胞病變的發現主要靠子宮頸的細胞抹片,95%子宮頸癌患者5年內沒做過子宮頸抹片,而約有20%是假陰性(含癌前病變),亦即部分子宮頸病變患者雖然每年做抹片,卻無法早期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