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章24節似乎表達以吃喝為主要目標的享樂主義人生觀。 傳道書2025 「吃喝」一詞為閃族成語,似乎表示日常慣事(參耶二十二15;路十七27-28)。 傳道者運用此詞語旨在指出,人們應該享受神的供應。 傳道書2025 上帝的兒子基督,依照人世間的宗法來看,是睿智的所羅門王後代。 在基督的國統治下,一個新的屬地社會將要建立起來。 對一切寄望於上帝的王國的人來説,所羅門為了指引治下臣民而寫的資料的確值得他們仔細留意。
例如:「至聖holy holy 」,「實實在在truly truly」,所以「虛空的虛空Vanity of vanities」就是指「徹底地、完全地沒有意義」。 四十年前我在青年營會中帶領年輕人,我和這幫年輕人在度假村中,為每個房間讓年青人有好的休息禱告;為餐廳在進膳時有好的團契禱告、為會議室在查經時有好的亮光禱告。 年輕人很熱切地禱告,當我們經過洗手間的時候,有位年輕的初信者禱告說:「主啊,我將廁所交托給你,求你使用」。
傳道書: 傳道書概論
他於是轉為愁苦憂傷,厭煩人生的種種苦惱和物質追求。 《傳道書》文學形式可以追溯到中東文學自傳傳統,主角是位國王,講述自己的經歷,從中吸取教訓,並常常自省。 《傳道書》也類似地將自己稱為國王,講述追求智慧之旅,得出結論,並承認不足。 該書屬於智慧文學,對人生提出忠告,思考問題和意義。 其它例子包括《約伯記》和《箴言》,以及一部分《詩篇》。
- 事實上,傳道者發現到,生命中充滿了矛盾,有些時候你付出了努力,可是收到的卻剛剛是你預期的結果之反面。
- 在三章10至13節,傳道者提出人生大謎,就是神將永生的知識放在人心。
- 十章說:「錢是一切事物的答案,沒有甚麼問題是錢解決不到的」。
- 如此的文體,可能成為傳道書所採取的文學模式的標準。
如果我們的腳步沒有走在神的帶領下,只是勞碌的腳步,又自以為聰明,沒有敬畏神,沒有神的介入,都是無用。 越勞碌,越虛空,越自覺聰明卻越愁煩。 作者回想以色列的先祖曾與神立約,卻一再離棄神,經歷極重的勞苦,唯有仰望日光之上的神,期望神出手幫助,祂才是人的倚靠。 傳道書三章22節是本書的困難部分之一,因為三章16至22節似乎表現出一種不可知論的人生觀。 傳道者觀察人生的種種不公平後得出結論;神容許這些事發生,是為了要「試驗」人,使他們覺得自己與獸無異。 傳道書 同樣的法則出現於八章11節,傳道者觀察到若惡人沒有得到懲罰,便等於鼓勵他們繼續作惡。
傳道書: 傳道書歷史背景
在未讀《傳道書》之先,對於「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這一句經文,總是懷著「與佛法相近」之想法,深入研讀之後,才知錯誤。 傳道書 《傳道書》道出「日光之下」的真相,意在啟示我們面對上帝時,要更為敬虔、要更加信靠;而非在虛空的人間世界作無謂的「自我稱義」、作徒勞無功地「自我救贖」。 記得鍾牧師曾問同學們幾個問題,要大家依《傳道書》中的啟示來回應。 我選擇了幾個問題,作了以下的期末報告。 「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作過以色列的王。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v.12-13)神叫世人經歷的,是極重的勞苦。
《傳道書》第七章有七個「強如」或「勝過」,其道理何在呢? 所羅門雖擁有空前絕後的智慧,卻想不透為何義人遭難,惡人享福,人生目標何在? 傳統的看法認為傳道書由所羅門王寫成,因第一節提到「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然而,從整卷書的內容和用詞來看,卻並非出自所羅門的手筆。 按第一節,作者來自猶大家,但成書地點未必在耶路撒冷,可能在中東一帶。 當時的猶大省仍然積弱,如以斯帖記所記載,猶大百姓面對着壓力和威脅。
傳道書: 第一篇 虛空的虛空(一)
我就看明神一切的作為,知道人查不出日光之下所做的事;任憑他費多少力尋查,都查不出來,就是智慧人雖想知道,也是查不出來。 傳道書2025 傳道書2025 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神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什麼事。 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壓。 看哪,受欺壓的流淚,且無人安慰;欺壓他們的有勢力,也無人安慰他們。
傳道書: 人生的虛空
筆者理解是因此惡人不會因為報應是即時的而無可奈何的跟從,他們因此能自由的選擇,甚至覺得不會被審判(傳8:11)。 傳道書2025 盼望我們不會重蹈所羅門王的覆轍,用我們的一生去追求那些虛幻的事物,而讓我們走在神要我們所走的生命道路上,並能去經歷、享受神所賜給我們極豐盛的生命⋯。 上帝的儿子基督,依照人世間的宗法來看,是睿智的所羅門王後代。 對一切寄望於上帝的王国的人來説,所羅門為了指引治下臣民而寫的資料的確值得他們仔細留意。 传道书指出,在王國治下,人類會按照招聚者所提出的明智原則而生活,並且會因上帝予人的生命恩賜永遠歡喜快樂。 在《馬太福音》第12章第42节参,耶穌基督説他自己“比所羅門更大”。
傳道書: 第一講 傳道書概覽:尋索人生意義
少年的喜樂將如泡沫幻滅,沒有神,人至終一無所有。 傳道書顯示出未能脫離人類經驗之外,將神包含在內的世界觀是多麼無意義。 傳道書 本書欲顯示,在一個除了令人厭煩的生命循環、人們困於無法找尋出路的宇宙,仍可獲得意義和滿足。 按照傳道者的說法,人們只要敬畏神,相信祂最後公平審判萬事,那未嘗不能得著釋放。
傳道書: 傳道書三
在傳道書第三章,傳道者述說,所有事情都有一定期限,天下万物都有时限,生死都有定时。 離了神的祝福,沒有一個人能忍受在地上的生活。 一面,在日光之下,凡事都是虛空的虛空,並且服在敗壞的奴役之下﹔另一面,人生的某些事物,如教育、工作和婚姻,仍非常引起人的興趣。 我們若不奮鬥以得著教育,或在工作上成功,或得著美滿的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我們也許會受試誘要自殺。 神用人對這些事物的奮鬥,以保守人在地上。
傳道書: 傳道書8章
更有學者認為傳道書在末底改以後,即主前 年之間寫成,為要勉勵當時的人民反省過去,並在黑暗的時代繼續往前行。 同樣地,面對今天大環境的艱難,也讓我們反思我們所倚靠的是什麼。 傳道者也曾勞碌工作,但當知道死亡令一切都不能帶走,自己的心血將留給後世包括那些不勞碌、愚昧的人,就覺得一切都是枉然、沒有價值。
傳道書: 傳道書圖書矛盾
當我們提到傳道書,許多的人往往會覺得傳道書似乎也是在傳達同樣消極的信息。 但是,是否我們的人生真的只是充滿虛空與捕風呢? 為什麼大衛王的兒子所羅門王,在他一生的道路中,擁有了非凡的智慧、財富、偉業、名聲、權勢、愛情⋯之後,卻會寫下這樣的一本書呢? 其實在傳道書看起來很消極的詞句中,神也藉著所羅門王一再啟示我們,怎麼樣的生命,才是一個豐盛、有價值的人生。 在這戲劇性的經文裏,傳道者回顧他虛空的生命,就是別人看來具有極大價值的一生。 他追憶自己曾如何追求智慧,卻醒悟人生哲學原屬捕風(一12-18)。
傳道書: 傳道書一
他在這卷書中的結論,就像結局悲慘之人的輓歌。 傳道書開始時申論一切受造物皆屬虛空,最後,傳道者終於在陰鬱景象之外看見了神。 第十一章最初宣稱人類沒有能力明瞭神的道路。 人儘管努力去享受人生,卻要知道,將來神必審判(十一9-10)。 傳道者將老年的光景(十二1-8),作了一番動人的描述後,勉勵人要敬畏神,莫等閒白了少年頭。 人的本分在於敬畏神(十二13-14)。
傳道書: 作者和寫作背景
在埃及的智慧文學(《阿曼尼摩比的訓言》9.14)和亞蘭智慧文學中,都可以找到相同的概念。 傳道書 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不要行惡過分,也不要為人愚昧……(傳七16-18),似乎意為︰不必太過神聖,也不要做罪魁禍首;只要適度的犯罪? 傳道者認為的危險在於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個人會被自己眾多虛假的宗教行為所迷惑。 人最好持守來自敬畏上帝的真正智慧,而不是來自誇大的自我膨脹,也不要緊抓愚昧人的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