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有附子無乾薑則不熱,得甘草則性緩之說。 此撰不經之語而貽誤後昆者也。 如當急用附子而先以桂試之者,亦誤事匪淺。
- 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9g(三兩)。
- 或者直接出現心腎陽虛,總之陽虛應該有一定的病程。
- 不少推崇火神派的大師都推薦四逆湯,例如:李可就推薦大家服用四逆湯養生,必須長期服用!
- 附子用量我們平常開始往往都是10克或者10克以上,當然你要採取制約它的毒性、副作用,這些相關方法,但除了量上控制以外,炮制,煎熬的方法,煎法、服法,這都應該注意。
那是現在相當於呼吸、心跳,心肺功能的衰竭,因為做為氣來講,上出喉嚨司呼吸,宗氣貫注於心脈要行氣血,氣要脫了,呼吸微弱了。 氣血靠心氣推動,脈微欲絕,這體現出典型的氣脫證,當然氣脫其他方面還可以見到很多表現,但這個是最基本的兩個症。 歷來把它看做用獨參湯的基本根據。 陽脫是在氣脫的基礎上,因為陽氣暴脫,首先是個氣脫的前提,再加上陽虛的寒像。
通脈四逆湯: 中醫診斷證候
在討論文獻上,多數醫家認為還是用生附子,而生附子和乾薑、甘草在一起煎了以後,會緩和他的烈性。 但是比制附子它又發揮作用迅速,溫陽,回陽救逆力量較強。 通脈四逆湯2025 特徵按照《傷寒論》上少陰病的提綱,脈微細,但欲寐,這是圍繞心神,而心主血脈展開的基本見證。 腎陽不足使全身熱力來源減退,所以四肢厥逆為主要特點。 它作為主證當中構成的一些主要部分。
通脈四逆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甘草2兩(炙),附子(大者)1枚(生,去皮,破8片),乾薑3兩(強人可4兩)。 下利清谷,裏寒外熱,反不惡寒,手足厥逆,脈微欲絕。
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傷寒論》
所以仲景的一味藥變化,病機輕重相應的變化了。 通脈四逆湯2025 方裡用藥雖然少,歷代醫家在這方面討論很多。 附子這裡張仲景用生附子,注意它是生附子。
- 這類厥陰頭痛往往反覆發作,有些一、二十年不好。
- 由於附子乾薑二藥過於溫燥,恐傷陰液,因而配合炙甘草調和諸藥,以制約附、薑大辛大熱劫傷陰液之弊。
- 這個特點裡面是加了蔥白,沒有用甘草。
- 加減法:腹痛,加肉桂、樟木子、吳茱萸;腹脹,加枳實、木香、厚朴;噯氣,加山楂、麥芽;噁心,加砂仁,法半夏。
- 四逆加人參,可以是四逆湯裡本來有人參,又加人參。
本來下利止了,應該說陽氣來復,其他四肢厥逆,惡寒蜷臥這些仍然存在。 通脈四逆湯 那說明它不是陽復,不是陽氣來復以後利止,而是無利可下。 也就是說,陽虛達到陰液也不足了。 在四逆湯基礎上加人參,能夠氣陰雙補,既能補氣,又能益陰。
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痎瘧論疏》
所以按照層次來講,心腎陽虛階段,原有的中焦虛寒表現,應該說仍然存在,所以吐利腹痛,中焦虛寒的一個基本特點,道心腎陽虛階段,還是會存在。 嘔吐、下利清穀、腹中冷痛,這個實際上是由中焦虛寒,脾陽不足,發展到脾腎陽虛的表現。 前面三個方,體現了個各自的治法和針對病機的不同。 理中丸比較標準的中焦虛寒證,是一種基礎病機,基礎見證。
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
所以歸納氣來,吳茱萸湯的病機特點是肝胃虛寒,濁陰之氣上逆。 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 胃是引起一種胃氣上逆,肝胃不和,虛寒型的胃氣上逆,肝胃不和。 肝是濁陰之氣,循肝經上逆,表現在頭痛,乾嘔,吐涎沫。 上次談到溫中祛寒溫裡的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出在《傷寒論》,它有三條,(1)陽明病,食穀欲嘔。 陽明中焦虛寒,胃氣上逆,嘔吐,往往伴隨吞酸。
通脈四逆湯: 組成
然而,在現代醫學環境下,中醫已經無法急救,所以四逆湯等於是無用武之地。 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2025 此刻體內陰液不足,理論上應該用養陰生津之藥,但是因為情況危急,隨時可能會亡陽而死亡,所以用四逆湯急救回陽。 這種「外熱」是因為體內虛陽被格於外的假熱,所以體內陽虛陰盛的人,理論上應該很怕冷,反而不怕冷了,這就是虛陽浮越於外的現象。
通脈四逆湯: 運用
又以離體蟾酥心臟進行研究,表明附子毒性效應在四逆湯中降低了30倍,③制菌作用《中醫雜誌》(1962;1O:18):實驗證明,四逆湯不僅無制菌作用,反能促進菌簇的生長。 但是,用本方加黃耆、党參等配合輸血、輸液等措施治療屬陽虛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症,卻取得良好效果。 通脈四逆湯 為此,強調治病必先「辨證」。
通脈四逆湯: 運用
(2)中焦虛寒的胃脘痛,喜溫喜按,這個是中焦虛寒的共同特點。 (3)陽虛失溫的胃寒肢冷,也是一個共同特點。 吳茱萸湯中焦虛寒的一些基本特點。 通脈四逆湯 所以作為陽明病的,涉及到胃氣虛寒。 食穀欲嘔再加上吞酸特點,有肝胃不和,肝胃之氣虛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