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年來廖族生活順時代之演變, 上水廖氏 上水廖氏 人口至今已增至五千餘人。 上水廖氏2025 上水廖氏 上水廖氏2025 在爐灶底燃起荔枝柴,裊裊炊煙在山野間升起,陽光透過樹椏,一縷縷光線灑在烹煮盆菜的大鑊上,燜豬肉的香氣瀰漫在空氣中,構成了一幅原生態又溫馨的圖景。 每逢清明和重陽,一些新界宗族會攜生豬等祭品拜祭祖先,拜畢即場生火煮食,謂之「煮山頭」,族人席地而坐,現場享用拜過祖先的生豬烹飪的盆菜,俗稱「食山頭」。
而应武及应纪无嗣,第四代原有六人,只剩四人,分为四斗,长房为北斗,三房为南斗,二房为东、西两斗。 上水廖氏 上水廖氏2025 香港上水廖氏是花公第十世裔孫仲傑公(原名仲達,因與五世祖仲達公同名故更名仲傑。)於元朝末年從福建永定縣鳳城洋塘下歷經千辛萬苦,輾轉萬裡,最終遷移到香港上水開基,繁衍生息,人丁興旺,崇文重教,英才輩出,成為香港新界五大名門望族之一。 乾隆十六年,永定青坑(現稱清溪)花公二十一世孫廖瑛為上水廖氏興建祖祠廖萬石堂,題匾“澤綿萬石”褒揚、護佑上水宗親,仲傑公裔孫藉此作書塾、祭祀、集會、辦喜事及招待達官貴人之場所。
上水廖氏: 香港志
在秋祭正日,由各鳳溪中、小學所組成的學生省墓隊會先在鄉公所唱歌歌頌廖氏祖先,然後會合上水廖氏的族長、二族、房長、父老(即六十歲以上的男性族人)、鄉紳及其他各房各斗或在已移居海外的宗族成員,均會回港參加秋祭。 禮成後六十歲以上輩份較高的族人可分得豬肉,即俗稱的「太公分豬肉」,以表示福壽綿延,有些氏族會以分發金錢,即「山頭錢」來代替分豬肉,鼓勵族人參加秋祭。 根據《廖氏族譜》可追溯至西晉子璋公開始,是自有文獻以來的源頭。 上水廖氏 上水廖氏 子璋公因武功顯著而封為衛鎮國大將軍,其子孫十分繁衍,散居各地[原創研究? 上水廖氏 上水廖氏 上水廖氏祖先為廖仲傑,元末時從福建汀州南遷至寶安,初住屯門,再遷深圳福田,最後定居於本名為「鳳水鄉」的「上水鄉」。 有傳廖仲傑與文天祥的後人私交甚篤,隨南宋兵敗而南遷。
康熙初年,郑成功起兵,故清朝在沿岸地区厉行迁界,上水乡被迫迁徙。 及后上水廖氏三房四斗的基础下繁衍,在围内外建屋,发展成今天的“门口村”、“莆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兴仁村”及“文阁村”,九条村所组成的上水围村。 这九条村都载于《新界原有乡村名册》之内,即是在1898年4月16日前已居住在上述九条村被认可的廖氏族人及其后代,都是新界原居民。 在建围初期,廖氏人口约有500多人,到了1955年,已增加到3,600多人,而在1960年代,再增加到4,410人,其中2,026人为男丁。 到明朝万历年间,廖族子孙繁衍,因避李万荣之扰,故建围自保,在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动工兴建,次年完工,即今天的上水围“围内村”。 这九条村都载于《新界原有乡村名册》之内[3],即是在1898年4月16日前已居住在上述九条村被认可的廖氏族人及其后代,都是新界原居民。
上水廖氏: 萬石家聲傳萬代 宗族情誼載千秋
兩師「登山放眼」,評價墓地「垣局非常」,盛讚穴位的風水極佳,乃培育優秀才學子孫的風水地。 內文亦記載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及五十八年癸丑(1793)那兩年,相隔40年,墓地曾經兩次修改坐向,直至兩師被裔孫等推舉「修墓定針」,才重新為墓穴作最後定針,並叮囑後裔「縱有神童居榜尾,千秋萬世休移易」,一錘定音,固定坐向。 秋祭是一個宗族每年春秋二祭之中其中一環,源自福建永定縣的上水鄉開基祖廖仲傑公,於元末期間(約1345年)逃避兵燹亂局而遷居鳳水(上水)鄉,已經是近七百年前的歷史故事。 十六世紀末,廖氏的第七和第八代兩位精通堪輿的族人,力主族人聚居,以使子孫昌盛,宗族繁衍。 圍內村於1646年至1647年間加築圍牆及護城河,藉資守衛,以禦群盜滋擾。
在秋祭正日,由各凤溪中、小学所组成的学生省墓队会先在乡公所唱歌歌颂廖氏祖先,然后会合上水廖氏的族长、二族、房长、父老、乡绅及其他各房各斗或在已移居海外的宗族成员,乘旅游巴到墓地拜祭。 礼成后六十岁以上的族人可分得猪肉,即俗称的“太厘米猪肉”,以表示福寿绵延。 由于近年的时代转变,很多在墓地进行“食山头”的仪式不能配合,自2000年代起,盆菜分别在廖万石堂及东庆堂等厨房以柴火煮熟,再用货车运到凤溪第一中学的草地运动场进行分肴,即所谓的“打盆”。 礼成后六十岁以上的族人可分得猪肉,即俗称的“太公分猪肉”,以表示福寿绵延。 由于近年的时代转变,很多在墓地进行“食山头”的仪式不能配合,自2000年代起,盆菜分别在廖万石堂及东庆堂等厨房以柴火煮熟,再用货车运到凤溪第一中学的草地运动场进行分肴,即所谓的“打盆”[8]。
上水廖氏: 上水廖氏秋祭的概況
上水廖氏祖先为廖仲杰,元末时从福建汀州南迁至宝安,初住屯门,再迁深圳福田,最后定居于本名为“凤水乡”的“上水乡”。 上水廖氏2025 有传廖仲杰与文天祥的后人私交甚笃,随南宋兵败而南迁。 上水廖氏 廖仲杰约在公元1350年定居于上水,后娶侯氏为妻,得廖自玉一子,是为二世祖。
- 今期《紀載香港》,選登兩篇由廖崇興撰寫的文章,記錄今年的廖氏祭祖情況,分享在尋根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 秋祭是一個宗族每年春秋二祭之中其中一環,源自福建永定縣的上水鄉開基祖廖仲傑公,於元末期間(約1345年)逃避兵燹亂局而遷居鳳水(上水)鄉,已經是近七百年前的歷史故事。
- 兩者以供族人祭祀婚喪及集會之用,兩者及廖萬石堂現在均為香港的法定古蹟[5]。
- 每次祭祖前幾日,聯哥還會先去現瑒視察環境,檢查爐灶工具,如有需要進行一些維修工作,以便祭祖當日「煮山頭」順利進行。
- 「上水圍」一名原指上水廖氏於明末清初建成的第一條具有圍牆與護河的圍村。
- 現場有三個大鑊,其中兩個用來煮盆菜食材,餘下的一個用來煮飯;鑊底下燃燒柴枝,由兩位壯丁擔任「伙頭將軍」,烹調盆菜。
- 例如今年的上水鄉廖萬石堂祭祀儀式中,取消了祭祀後的傳統盤菜宴,以及鳳溪公立學校學生祭祖代表及儀仗隊等,唯有村中長老前往祭拜。
參加者的心態出現了轉變,除了是較以往減少了拜祭的熱情外,還有是因為以往比較窮,一餐盆菜對於村民而言是十分吸引,所以都會參加秋祭。 但現今生活較富裕,一餐盆菜對於村民的吸引力下降,所以參加的意欲較以往為低。 由於廖氏年青一代遷居海外或市區的情況較以往普遍,而他們又較不願意參加秋祭[9]。 此外,近年廖氏子弟就讀鳳溪公立中、小學的人數減少,鳳溪公立中、小學規定校內廖氏子弟的學生必須參加秋祭,以上水鳳溪中學為例,六十年代創校時七成學生都是廖氏,但到了2004年,鳳溪中學只剩兩成是廖氏學生[10]。 上水廖氏2025 所以廖氏子弟就讀的人數減少,參加秋祭的人數自然減少。
上水廖氏: 永定廖氏宗親會會長序言
在危機重重下,清順治三年九月(1646年10-11月),上水廖氏開始修築上水圍,歷一年竣工,並分為四斗,「比廬而列居」。 同年,惠州山賊陳耀寇掠新田、九龍、官富等地,而圍攻龍躍頭鄉(老圍)九日,亦未得逞。 陳耀所寇掠之地域廣汎,「村村剳營,處處是賊」,惟未見上水廖氏受害,或許是新建的圍牆之惠吧。 我家附近的上水鄉廖氏最近舉辦了一年一度的新丁點燈儀式,逢其盛會,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上水鄉的古代歷史。
上水廖氏: 上水廖氏鰲地虎地祭祖 昔日煮山頭盛況
在縣志的記載中,可以窺見上水在古代就已經作為貿易中心而繁榮興盛。 隨著廖氏子孫繁衍,廖氏族人亦逐漸散居上水、丙崗、嶺下、隔田等各處。 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上水廖氏七世祖廖南沙、八世祖廖君濊,深諳風水,集合族人,於梧桐河、雙魚河之間建村(今圍內村),聚族同居,以守望相助,後漸漸發展為今日的上水鄉,現時共有圍內村、門口村、莆上村、大元村等合共九條村落。 廖氏雖然不是最早落戶上水鄉的氏族,卻在當地有較大的影響力。 根據《上水廖氏月友公家譜》,自元至正十年(1350年),廖仲傑「由(福建)汀州遷廣東東莞之南」,「初住屯門,再住福田,三住雙魚境內」,最後定居於鳳水鄉(今上水鄉)雙魚一帶,成為今日上水廖氏的一世祖。
上水廖氏: 上水廖氏源流
後仲傑公㩗應武返閩,應紀亦早夭無嗣,自是三房四斗因而形成。 現時上水的「鳳溪公立學校集團」,就是源自上水廖氏的私墊「鳳溪書室」。 及至現在,集團在上水圍一帶總共有4所小學、2所中學、1家幼稚園及3間安老院,在廣東省亦有資助興建多家希望工程小學。
上水廖氏: 上水廖氏祖坟与扫墓仪式
全村共分東南西北四個大小不同部分,分別由村內三房的族人居住。 上水宗親的祖先剛遷到香港上水開基時,曾受人欺侮,幸得時任巡撫廖瑛(即永定青坑花公二十一代裔孫)為上水廖氏題寫“澤綿萬石”匾額,懸掛於萬石祖祠中堂之上,此後再也無人敢欺侮他們了。 以往的秋祭是整支拜祭隊伍由上水圍出發,步行公路至上水金錢村鰲地及粉嶺和合石的的虎地兩墓地,人數多達數千人,一路走一路燒炮竹,當中更要警方協助開路,參加人數比現今的秋祭多很多。
上水廖氏: 上水廖氏
有關「食山頭」的情況,早於五、六十年代,族人到鰲地和虎地拜祭祖先後,均會留在山地現場設灶「煮山頭」。 上水廖氏 他印象最深的是由許多壯丁,用手高舉13個轎形木托盤,上面載著一隻又一隻的白色生豬,列隊步行到鰲地祭祖,蔚為壯觀。 現場有三個大鑊,其中兩個用來煮盆菜食材,餘下的一個用來煮飯;鑊底下燃燒柴枝,由兩位壯丁擔任「伙頭將軍」,烹調盆菜。 婦女們主要在旁協助打點一切,例如在附近執拾柴枝和控制灶火熱度,及分發盆菜給席地而坐的族人。 炊煙裊裊,燜豬肉的香氣裊繞山野,據他說當時用木盆盛載新鮮煮熟的燜豬肉,有一種特殊香噴噴的風味。
上水廖氏: 上水鄉
[2] 及後上水廖氏三房四斗的基礎下繁衍,在圍內外建屋,發展成今天的圍內村、門口村、莆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興仁村及文閣村,九條村所組成的上水圍村。 上水廖氏 這九條村都載於《新界原有鄉村名冊》之內[3],即是在1898年4月16日前已居住在上述九條村被認可的廖氏族人及其後代,都是新界原居民。 在建圍初期,廖氏人口約有五百多人,到了1955年,已增加到三千六百多人,而在一九六零年代,再增加到四千四百一十人,其中二千零二十六人為男丁[4]。
上水廖氏: 上水鄉簡介
两者以供族人祭祀婚丧及集会之用,两者及廖万石堂现在均为香港的法定古迹或历史建筑[5]。 上水廖氏于元朝末年从福建南迁到此开基,主要定居于上水东北梧桐河流域,故称为“上水乡”,上水围是廖氏家族的核心,由9条乡村组成,人口超过4,000多人,是新界聚族而居的第三大单姓村。 聯哥稱,因為蓮花山交通不便,參與祭祖的子孫沒有龍鼓灘多,因此準備的食材會比龍鼓灘減少一半。 另外,坑頭村燕翼堂在屯門藍地祭祖中的「煮山頭」,在黃曆九月十八日進行,聯哥表示食材更加豐富,會加入門鱔乾和豆卜,口感更佳。 「煮山頭」有不少準備工夫,工人用扁擔挑著祭品、食材和工具步行進入位於荔枝園內的祖墳附近的煮食地點,就地收集荔枝柴,在早已存在的兩個土坑生火。 上水廖氏2025 拜祭祖先後將生豬切塊,用兩個大鑊烹煮新鮮豬肉,當中的調味料有片糖、八角、茴香、洋蔥、南乳等,經過一小時的柴火燜煮,飄香的滋味漸漸瀰漫在樹林中。
例如2000年的秋祭支出是30万港元,但当年的租金收入达250多万,足以弥补有余。 上水廖氏 子璋公因武功显著而封为卫镇国大将军,其子孙十分繁衍,散居各地。 如兴没有后代,如圭为长房,如璋为二房,如璧为三房,是为上水廖氏的三房。
當得知永定尺度小學因校舍和設備不能適應辦完全小學的條件,將被改辦初小的信息時,即與上水宗親商議,從廖萬石堂基金中撥出65萬元為永定尺度村建一所完全小學。 自此,香港上水宗親“溯姓氏源流,傳祖德文化”的美譽傳遍永定每個角落。 永定一中退休教師塗祥生老師特為尺度小學教學樓命名“仲傑樓”作了一副對聯,上聯曰:仲裔建校名揚四海:下聯曰:傑德育才功垂千秋。 後又為羅灘小學綜合樓命名為“祿全樓”作了一副對聯,上聯曰:祿仕光宗榮國族,下聯為:全才澤梓耀鄉邦。 上水廖氏宗親,為興教育才事業慷慨解囊, 二十年來,為永定興建了八所小學,維護裝修小學4所,興建籃球場二個,運動場一個,為永定一中興建電化教學樓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