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由於政府修改地下鐵路發展藍圖,於康山地底加設康山站(即現時太古站)。 因此芬尼站附近進行填海工程,以使發展為工業區,故此芬尼站列入後期興建車站。 由於當初在車站設計時沒有考慮到轉車的需要,故此前地鐵公司在興建東區海底隧道時,額外在下層加建2個月台及3條長短不一的通道連接原有的港島綫月台。 而車站的轉乘通道設計迂迴,對乘客造成不便,故此直到1997年前地鐵公司才在車站加建升降機,情況才稍有改善。 鰂魚涌翻天覆地的發展始於1970年代,糖廠1972年關閉,船塢亦於1978年結業,與黃埔船塢合併成香港聯合船塢,並遷往青衣,留下大片土地後來變成太古城。 糖廠亦變成太古坊,而為廠房提供用水的太古水塘陸續被填平,其中太古三號水塘於1989年建成康景花園。
嘉里中心(Kerry Centre)(又名嘉里大廈)位於香港島鰂魚涌英皇道683號,為港島甲級寫字樓,前身為香港菸草大廈,於2010年落成(13年前),樓高30層,樓面面積約450,000平方呎,發展商為嘉里建設。 嘉里中心同時為嘉里建設的總部,著名租戶包括法國施耐德電氣(11樓)、瑞士Swatch(8-10樓)、美國輝瑞(Pfizer,7樓,18樓及21樓)、阿聯航運 (12樓)、亞曼尼(Giorgio 鰂魚涌嘉里中心2025 Armani,15樓)等。 嘉里中心(Kerry Centre)(又名嘉里大廈)位於香港島鰂魚涌英皇道683號,為港島甲級寫字樓,前身為香港煙草大廈,於2010年落成(13年前),樓高30層,樓面面積约450,000平方呎,發展商為嘉里建設。
鰂魚涌嘉里中心: 人口移民史
整項工程耗資約49億元,當時預計可為乘客節省5分鐘的轉乘步程[13]。 整項工程歷時4年,觀塘綫終於2001年9月27日延伸至北角站,鰂魚涌站則成為觀塘綫的中途站。 同日起位於此站以西的越位隧道停用,並於同年11月被拆去道岔後封閉;但是,由於當時未有拆卸隧道的技術及需要,因此舊隧道結構未有回填並仍然保留,而北角城市規劃大綱圖中仍有顯示該隧道。
- 鰂魚涌翻天覆地的發展始於1970年代,糖廠1972年關閉,船塢亦於1978年結業,與黃埔船塢合併成香港聯合船塢,並遷往青衣,留下大片土地後來變成太古城。
- 由於在繁忙時間的將軍澳綫北行列車有不同的終點站,港鐵在鰂魚涌站3號月台安裝了數部液晶顯示器,以顯示未來4班列車的終點站以及抵站時間;而在非繁忙時間由鰂魚涌站前往康城站的乘客須在調景嶺站或將軍澳站轉車。
- 鰂魚涌美食亦多不勝數,尤其太古坊商業區及太古城大型屋苑,有多間食肆。
- 鰂魚涌站下層月台以西原有一段掉頭隧道,列車在鰂魚涌站落客後便會駛進該隧道掉頭。
入閘後,乘客需要經過一條長達百餘米的狹窄通道,再使用升降機或扶手電梯才能前往月台層。 鰂魚涌嘉里中心 該大堂在欣澳站啟用之前,曾是全香港面積最小的港鐵車站售票大堂。 鰂魚涌的範圍隨着時代的變遷亦有所不同,而且在政府的規劃圖及學校網,鰂魚涌一帶的地區一直都歸入北角的範圍。 自從地鐵港島綫開通之後,鰂魚涌的範圍不斷西移,而原本屬於鰂魚涌的東部,則被稱為「太古城」。 但現時香港郵政局內的分區,這個地區仍然是鰂魚涌的一部份。 至於筲箕灣道開始的地帶,過去一直都被認為是西灣河的一部份,但在2005年地政署提交的「鰂魚涌分區發展大綱」及現時,卻包括嘉亨灣所在的地段。
鰂魚涌嘉里中心: 香港大廈搜尋
此安排一直維持至同月18日調景嶺站至寶琳站一段通車為止[14]。 為統一地鐵系統的上下行月台編號,故前地鐵由2001年9月27日起將車站3號月台(上行月台)及4號月台(下行月台)編號互換,以符合未來將軍澳綫之上下行編排。 現時,鰂魚涌站內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供乘客購物或進食,例如有便利店、餅店及銀行等[3]。 由於港鐵的收費區是不能進食,因此大部份售賣食物均不會設在收費區內。 此外,鰂魚涌站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等[3]。
鰂魚涌站是現時全港鐵系統中第五深的車站,深度達42米[註 鰂魚涌嘉里中心2025 4]。 自從地鐵港島綫開通之後,鰂魚涌的範圍不斷西移,而原本屬於鰂魚涌的東部,則分別被稱為「康山」及「太古城」。 鰂魚涌嘉里中心 鰂魚涌嘉里中心 現時香港郵政局內的分區,這兩個地區仍然是鰂魚涌的一部份。
鰂魚涌嘉里中心: 設計獎項
鰂魚涌的人口主要來自北角人口以及企業的擴展,除了在這些企業工作外,因為地理位置上遠離廣府人聚居的深水埗區一帶以至其餘族群聚居地,外區中產較少遷入,很多閩籍富豪亦經常在鰂魚涌上班[6]。 鰂魚涌嘉里中心2025 不少以閩南話為母語的台灣人以及新加坡人亦很喜歡在鰂魚涌置業,區內也有些價格較低的住宅,也有筲箕灣以及柴灣人口的第二代置業。 2002年8月,將軍澳綫全綫通車並取代觀塘綫,此站成為了港島綫及將軍澳綫的轉車站。
同年太古公司亦於鰂魚涌旁康山設有水塘,為各廠房供應淡水。 1892年太古興建全港首個吊車系統,接駁鰂魚涌至柏架山,以接載太古員工和附近居民,直至1932年停駛[9]。 到了1959年,為配合英皇道擴闊工程,鰂魚涌的溪流被覆蓋,變成了暗渠。
鰂魚涌嘉里中心: 大堂
這問題的成因,相信是由於過去的都市規劃,都以市政局的選區劃界作標準,而當時整個東區只被分為「銅鑼灣」、「北角」及「筲箕灣」三部份,「鰂魚涌」和「柴灣」是到了比較後期才出現的分區。 但直到現在,香港的學校網在東區依然是分成「北角及鰂魚涌」(14區)和「筲箕灣及柴灣」(16區,原屬第15區的筲箕灣於2007年併入第16區)。 鰂魚涌嘉里中心 1883年太古洋行於鰂魚涌設立太古船塢、太古糖廠及香港汽水廠,使鰂魚涌成為當時香港最龐大工業區。
鰂魚涌嘉里中心: 將軍澳綫通車
2021年6月,有網民選出5個認為最熱的港鐵車站,而鰂魚涌站亦被列入其中之一。 該網民批評車站內空調十分微弱,通風亦不足,加上因為連接車站出入口及月台的通道冗長,故在通道人流較多時也會感到十分焗促[17]。 鰂魚涌附近有大型商場康怡廣場及太古城中心,亦有大型百貨AEON 鰂魚涌嘉里中心 STYLE,購物非常便利。 鰂魚涌美食亦多不勝數,尤其太古坊商業區及太古城大型屋苑,有多間食肆。 鰂魚涌公園亦是居民常到的休憩地方,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亦置於園內。
鰂魚涌嘉里中心: 車站轉車客源
因為煉糖需要大量淡水,而當時港島唯一的水塘薄扶林水塘只供水到中西區;當政府開始在大潭興建全港第二個水塘的時候,太古也迅速地在糖廠南面山上先後興建了三個水塘,坊間一般統稱為「太古水塘」。 其中以1895年落成的「七姊妹水塘」最為著名,座落北角半山兼風景幽美,後來成為港島市民尋幽探勝之地,稱之為「賽西湖」。 1983年,由於政府再次修改鰂魚涌發展藍圖為商業區,以配合太古地產在太古船塢發展太古城大型住宅項目,所以芬尼站與七姊妹站合併,並改稱鰂魚涌站,與港島綫第一期同時興建。 車站於1985年5月31日隨港島綫通車而啟用,而車站承建商為保華建築有限公司。 鰂魚涌嘉里中心2025 至於筲箕灣道開始的地帶,過去一直都被認為是西灣河的一部份。
鰂魚涌嘉里中心: 附近的酒店
淸代嘉慶二十四年刊行的《新安縣誌》尚未出現鰂魚涌地名,可以推測當時本區人煙稀少。 港府在開埠以來集中資源發展商業中心中環以及在南洋商家聚居的銅鑼灣(如新加坡首富的信和廣場)。 戰後的1950年代,由於出現中國可能收回香港的不確定性,很多東南亞企業遷出香港,但有不少在1960、1970年代陸續回流。 隨着戰後銅鑼灣以及北角人口已達到飽和,區內的需求帶動起原屬北角東部的鰂魚涌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商業及住宅區。 在港島綫初建成之時,鰂魚涌站已經設有2個互不相連的大堂,分別位於英皇道近太古坊的東大堂及位於七姊妹模範邨旁的西大堂,兩個大堂均設於地面,為港島綫車站中唯一一個大堂設於地面的車站。
鰂魚涌嘉里中心: 車站通風問題
1984年,日本財團提出以建造、營運及轉移模式(BOT,建造-營運-移交)形式建東區海底隧道,地鐵當時答允。 1984年初,政府有意發展東區海底隧道,作為行車和鐵路兩用隧道,其中鐵路部分以地鐵[註 3]觀塘綫延伸至香港島。 原計劃觀塘綫在太古站與港島綫交匯,但因為要遷就行車隧道的走綫,地鐵[註 3]當局只能大幅度改建鰂魚涌站作為一個「十」字型轉車站,乘客需要步行數分鐘才能抵達另一路綫之月台。 有關工程於1986年6月開始動工興建,而由1989年8月6日起,觀塘綫延伸至鰂魚涌站,鰂魚涌站成為觀塘綫的終點站,並且成為觀塘綫當時唯一一個位於港島區的車站。 而在2001年9月「紓緩鰂魚涌轉車站擠塞工程」落成後,不少往返港島綫北角站以西沿綫各站的乘客改用北角站轉車,故此轉車通道的人流已大為減少;至於往返港島綫太古站至柴灣站的乘客仍須使用鰂魚涌站轉車。 受東區海底隧道走綫的限制,當時觀塘綫伸延至鰂魚涌站的走綫不能跟港島綫平行,限制了車站不能規劃成跨月台轉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