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當局事後統計,共有183人在溫黛襲港期間死亡,當中127人是在新界沙田及大埔區受吐露港風暴潮襲擊時身亡。 另受傷人數達388人,亦有108人失蹤,72,000人無家可歸,整個沙田被吹毀。 丙午風災2025 温黛將海水推入吐露港,温黛,的確是非常可怕的颱風。 在陸地上,維港兩岸滿目瘡痍,幾乎所有碼頭都受到破壞。
儀式上,盧吉發表演說,說明丙午風災為香港帶來嚴重破壞,幸得大英帝國各地協助及特別提到法屬越南的資助得以重建。 丙午風災中各國都有船隻及人員損失,為甚麼香港要特別紀念法國海軍的蒙難者呢? 首要因素固然是天文台有過失,令法國官方有人員及財務損失,香港政府難辭其咎。
丙午風災: 香港風速及氣壓數據
颱風中德國蒸氣船「彼特拉克」號撞毀蒸氣船「Emma Luyken」號及「Montreagle」號後,再撞向九龍船塢旁,船塢一角損毀嚴重。 在颱風離開後,需要特別注意居家環境的清潔,散落的垃圾及積水容器,都需整理乾淨;外出時則要特別注意有無掉落的物品、招牌等,若有斷落的電線也要避免觸摸造成觸電。 一來上海徐家匯天文台,就聲稱曾向香港天文台發出警告;二來不少人覺得天文台過於後知後覺,在18日早上的警告只是匯報而不是預警,無法保障市民生命財產。 投石號紀念碑落成後,由於外形像一支筆,所以被稱為「石筆」。 同時,九巴也有一條10號巴士線由尖沙咀碼頭前往紀念碑,這條短短的巴士線以較小型「百福」車輛行駛,以穿過較狹窄街道,也是巴士司機考牌路線之一。
颱風雖然祇維持了短短數小時,但由於當局未有足夠時間造好防風措施及撤離人員(尤其是大量海上居民),導致嚴重傷亡,90%的死者為漁民。 丙午風災2025 風災也導致航運業務癱瘓了一段時間,80%的駁船被毀,大部分碼頭被摧毀而不能運作。 尤其在九龍貨倉的貨物大部分受損,航運損失達數百萬元[9]。 丙午風災2025 孖剌西報發行的災後特刊稱,4,000至10,000人死亡[9],1908年英國皇家氣象學會季刊引述的報告[10]和天文台1972年的報告均稱約10,000人死亡[1]。
丙午風災: 丙午風災
事後,不少人就天文台未能及時發出警報而追究責任,港督彌敦也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跟進。 丙午風災2025 原來,天文台在1906年設備不足,只能依照氣壓計等簡單工具及來自馬尼拉的氣象預報作出天氣預報,所以未能及時通報。 結果任職24年的天文台台長杜伯克博士被迫離職,港府亦為天文台增加資源,以防事件再發生。 香港大多紀念碑都是用以紀念曾在港服務的英軍,唯獨投石號紀念碑是紀念在1906年風災死亡的法國海軍,為何一個英國殖民地會為法國水手立碑呢? 這要由當時國際局勢及法國軍艦「投石號」(Fronde)的故事說起。
果樹整體的損壞率約為10個百分比, 按最輕微影響是荔枝和龍眼,佔 5 個百分比; 而受最嚴重影響則是香蕉,佔 丙午風災2025 75個百分比。 在沙田和大埔區,由於劍蘭種植在地勢低窪地區而遭水浸壞。 惟一溫黛對水稻的損害輕微,持續的大雨使海水倒灌造成的損害降低,並沒有持久的影響。 丙午風災發生於1906年9月18日,當天一股強烈的颱風襲擊香港,導致逾10,000人罹難[1][2]、1,300人失蹤、220人受傷,為香港歷史上破壞力最大的颱風。 丙午風災 市區散落著碎片,鋅鐵皮、棚架、廣告招牌、架空電線和破碎的窗戶。 700多間寮屋及天台木屋完全摧毀,1300 間無法居住,許多房屋倒塌。
丙午風災: 颱風溫黛 (1962年)
當天文台在18日早上發現颱風時,它已經進入香港300公里範圍內並吹起偏西烈風,於是天文台只好在上午8:00掛上相應的「黑鼓」訊號。 在不足一個小時內,天文台便要在8:40分鳴風槍,可惜一切已經太遲,風暴已正面吹襲香港及引起強巨大風暴潮。 溫黛破壞了新界各處不少農作物,包括當年盛產的蔬菜、水果和鮮花,損失嚴重。 在大埔,沙田及沙頭角地區約1600公頃稻田遭受海水淹沒。 丙午風災 夏末的蔬菜,尤其是瓜類品種遭到嚴重破壞,約700公頃的蔬菜被海水淹沒。
- 丙午颱風之所以造成巨大破壞,主因是颱風引起特大風暴潮,大埔錄得的風暴潮更達6.1米。
- 1962年8月27日,熱帶低氣壓在香港東南偏東約2400公里,即菲律賓以東的西太平洋形成,並向西北偏西向呂宋海峽移動。
- 不過來到1904年4月,兩方為面對德國威脅決定簽下《英法摯誠協定》,就各地衝突達成協議。
- 台风期间,天文台录得最高一小时平均风速达到67海里(124公里)[1],但据香港天文台在1982年的风速换算技术报告指出,该台风实际在天文台录得的一小时最高平均风速应为52海里(96.3公里)[8]。
- 例如:在一本2003年的出版物,有作者指當年風災造成了15,000人死亡,佔當時32萬人口約5%[5]。
- 一來上海徐家匯天文台,就聲稱曾向香港天文台發出警告;二來不少人覺得天文台過於後知後覺,在18日早上的警告只是匯報而不是預警,無法保障市民生命財產。
- 丙午風災發生於1906年9月18日,當天一股強烈颱風襲擊英屬香港,釀成約4,000至15,000人罹難[1][2]、220人受傷、1,349人失蹤[2],成為香港歷史上最嚴重的天災之一。
- 在颱風來臨前,可以透過電視、網路或廣播,隨時更新颱風的最新動向,趁著風雨尚未變大時,提前先備妥3天份的食物、飲用水、簡易急救藥品及生活必須品。
由於天文台未有及時預警,不少漁民、駁船如常作業,也有不少外籍人士乘遊艇出海,當風暴潮突然來臨之時,大家都趕不及回到岸上,才造成多人死傷。 台风引起特大风暴潮,大埔录得的风暴潮达6.1米,风暴潮加上强风对海上和沿岸地区造成重大破坏。 台风虽然祇维持了短短数小时,但由于当局未有足够时间造好防风措施及撤离人员(尤其是大量海上居民),导致严重伤亡,90%的死者为渔民。 丙午風災2025 风灾也导致航运业务瘫痪了一段时间,80%的驳船被毁,大部分码头被摧毁而不能运作。 尤其在九龙货仓的货物大部分受损,航运损失达数百万元[9]。
丙午風災: 丙午時
不少洋行在岸邊的貨倉亦告損毀,岸上大量道路被泥沙覆蓋。 受難的不只是一般市民,聖公會會督暨聖保羅書院校長霍約瑟主教,在颱風吹襲香港時正乘坐汽艇前往屯門傳教。 丙午风灾发生于1906年9月18日,当天一股强烈台风袭击英属香港,酿成约4,000至15,000人罹难[1][2]、220人受伤、1,349人失踪[2],成为香港历史上最严重的天灾之一。 这股台风亦侵袭大清广东珠江口一带,造成严重人命及经济损失,故又称1906年珠江口台风。 1906年9月18號早上,香港面臨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這個颱風來得極快,令天文台未能準確發出預警,只能在風暴已到達時發「嗚風槍」警告香港居民。 丙午風災2025 可是不論是海面巨浪拍打路面,還是雜物在街上飛舞的聲音,都把嗚風槍槍聲淹沒過去。
丙午風災: 丙午年發生的大事
大量的牲畜房屋遭颱風損壞,牲畜損失嚴重,在部分地方,禽蛋產量大大降低。 在颱風來臨時,請避免非必要的外出,如生活用品採買、海邊釣魚或是到水庫看洩洪等;若仍須外出上班或其他緊急外出原因,需注意行車安全,勿闖封鎖區域及留意地下道積淹水高度。 丙午風災 沙田約有3,000家木屋損毀,市區內的木屋區,與及避風塘內的住家艇亦有大量損毀。
丙午風災: 影響
港督彌敦在19日的立法局會議上,同意對天文台展開調查。 一年之後調查報告完成,彌敦支持天文台的說法,指颱風路徑又快又怪,以致未能準確預測風暴。 不少氣象愛好者亦向英國政府寄信,表示自己認同天文台的結論。 颱風大概是在9月16日在巴士海峽附近形成,由於風圈之細加上移動路徑並不尋常,天文台到17日夜晚至18日凌晨仍未發現颱風對香港有威脅。
丙午風災: Definition and meaning of 颱風溫黛 (1962年)
現代香港天文台的資料則稱,有高達15,000人死亡[2]。 孖剌西報發行的災後特刊稱,4,000至10,000人死亡[9],1908年英國皇家气象学会季刊引述的報告[10]和天文台1972年的報告均稱約10,000人死亡[1]。 颱風(超強颱風)溫黛(英语:Typhoon Wanda;中国大陆译作溫黛,台湾译作万达),是二次大戰後吹襲香港最強的颱風。
丙午風災: 颱風前注意事項
溫黛襲港時分別創下香港最低氣壓、最高每小時與十分鐘平均及最高陣風的風速紀錄。 溫黛同時在香港東北面的吐露港引起風暴潮,造成嚴重傷亡。 是次風災為香港有記錄至今第六多人死亡,亦是二戰後造成過百人死亡的兩次風災中的其中一次,共引致183死388傷[1],另108人失蹤。 丙午風災的死亡人數說法不一,官方的死亡數字在10,000與15,000之間,而民間則認為有20,000人死亡。 死亡人數最多的就是生活及工作在海上的水上人,其次也有不少大型輪船沉沒。 例如客輪「廣州號」、「亞利巴多士輪」、「英發輪」、「毅力號」等分別在香港不同地方沉沒,每艘輪船均有一百至四百人死亡。
丙午風災: 香港天文台 – 有緣相聚百三載 – 展區六:展品八
1962年8月27日,熱帶低氣壓在香港東南偏東約2400公里,即菲律賓以東的西太平洋形成,並向西北偏西向呂宋海峽移動。 8月29日美軍的氣象偵察機測得溫黛中心風力達到颶風程度,環流直徑接近1600公里。 天文台成立之初,也曾試過因颱風造成嚴重傷亡而受盡指責。
丙午風災: 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
來到19世紀,他們有時會合作(例如克里米亞戰爭);但時不時在非洲、亞洲的殖民地之間有磨擦,尤其是北非埃及、摩洛哥一帶隨時擦槍走火。 1969年石碑因加士居道擴建工程而要搬遷到香港墳場,由於石碑太高,工人需把石碑分成數十塊,到香港墳場才重新組裝。 不知大家在旅行時有沒有發現,在世界各大城市或多或少也有幾個宏偉的石造紀念碑,倫敦有1666年大火紀念碑、華盛頓有華盛頓紀念碑、台北也有二二八紀念碑,而香港就好像只餘下和平紀念碑仍在中環鬧市中心。 丙午風災 對於災民的救濟工作,主要由東華醫院負責,東華醫院派人逐家逐戶以及向社會人士募捐,作救災之用。 海外華僑聞訊後,紛紛匯款給東院,辦理救災事宜[17]。 在舊金山,截至9月底,華人的捐款籌得90,000元以上[9]。
孖剌西报发行的灾后特刊称,4,000至10,000人死亡[9],1908年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季刊引述的报告[10]和天文台1972年的报告均称约10,000人死亡[1]。 现代香港天文台的资料则称,有高达15,000人死亡[2]。 颱風期間,天文台錄得最高一小時平均風速達到67海里(124公里)[1],但據香港天文台在1982年的風速換算技術報告指出,該颱風實際在天文台錄得的一小時最高平均風速應為52海里(96.3公里)[8]。 當時天文台的熱帶氣旋警報分為三級,風暴在300海里外的時掛上紅色訊號球,300海里內即掛上黑色訊號球,若直接危害香港便會發射「鳴風槍」示警。
1906年的丙午風災更因有數千至數萬人死亡,而直接迫使時任天文台台長杜伯克博士下台。 丙午風災 台风期间,天文台录得最高一小时平均风速达到67海里(124公里)[1],但据香港天文台在1982年的风速换算技术报告指出,该台风实际在天文台录得的一小时最高平均风速应为52海里(96.3公里)[8]。 據說投石號當時正拯救海上一名華人,被另一艘失控輪船攔腰撞擊,船體差點便斷開兩截,導致5名法國海軍死亡,20人受傷。 而整場風暴,香港約有15,000人死亡,佔當時人口4至5%。 另外,由於事發距離現在已有一段頗長的時間,今日坊間有些資料可能會與天文台當年的紀錄有出入。 例如:在一本2003年的出版物,有作者指當年風災造成了15,000人死亡,佔當時32萬人口約5%[5]。
另外法國魚雷艇投石號亦在維港沉沒(詳細可閱:丙午風災與投石號紀念碑)、英國皇家炮艦鳳凰號(HMS Phoenix)同樣在油麻地海域失事擱淺。 丙午風災2025 根據英文報章《孖剌西報》報道估計,一共有5,000艘大小船隻沉沒。 其實丙午颱風的風力並不特別強,天文台錄得一小時平均最高風速為52海里(即約96公里)。 丙午風災發生於1906年9月18日,當天一股強烈颱風襲擊英屬香港,釀成約4,000至15,000人罹難[1][2]、220人受傷、1,349人失蹤[2],成為香港歷史上最嚴重的天災之一。
不過來到1904年4月,兩方為面對德國威脅決定簽下《英法摯誠協定》,就各地衝突達成協議。 因此一班英籍市民便集資,由遮打爵士「包底」,興建這座由花崗岩建成的巨型紀念碑。 在颱風來臨前,可以透過電視、網路或廣播,隨時更新颱風的最新動向,趁著風雨尚未變大時,提前先備妥3天份的食物、飲用水、簡易急救藥品及生活必須品。 至於上海徐家匯天文台,其實當時也只是給了一個「九唔搭八」的警告,當日上海的天氣圖也是錯得離譜。 至於徐家匯天文台會落井下石的原因,估計是因為香港天文台台長杜伯克曾與管理徐家匯天文台的耶穌會士有過「牙齒印」。 丙午風災2025 另一個因素則與國際形勢有關,英國與法國這對鄰居,自古以來便亦敵亦友。
丙午風災: 香港1906年丙午風災
根據1906年天文台台长年报,天文台在當日上午7時37分懸掛黑鼓,表示三百哩內有烈風,隨即在8時17分開炮[4],預報海港內將吹烈風。 然而港內六分鐘後風力已達暴風程度,一小時半以後的最高風速更達每小時77海浬。 颱風引起特大風暴潮,大埔錄得的風暴潮達6.1米,風暴潮加上強風對海上和沿岸地區造成重大破壞。
此外,超過400間平房區的木屋亦遭徹底摧毀和1200間出現損毀。 大量汽車在溫黛吹襲期間,擋風玻璃被風吹至破碎損壞,也有少數車輛更遭嚴重的破毀甚至四輪朝天。 丙午風災 樹木以及植物種植園遭受嚴重破壞,許多樹木連根拔起或折斷。 此外,有龐大數量的樹木,其樹葉和樹枝全都剝去,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幹。
丙午風災: 丙午日
這股颱風亦侵襲大清廣東珠江口一帶,造成嚴重人命及經濟損失,故又稱1906年珠江口颱風。 而溫黛是少有的颱風眼壁及風眼邊緣均曾經過天文台總部上空,在錄得颶風期間曾短暫出現明顯的風勢減弱現象。 然而珠江口,廣東東部沿海一直至福建沿海於30日至1日期間先後錄得相等或超過40米/每秒的極大風速。 丙午風災2025 一九零六年﹙農曆丙午年﹚九月十八日吹襲香港的風災歷時相當短暫,但所帶來的巨風與風暴潮卻非常嚴重,僅僅兩小時已導致超過一萬人死亡,是天文台成立後傷亡最嚴重的風災之一。 丙午颱風之所以造成巨大破壞,主因是颱風引起特大風暴潮,大埔錄得的風暴潮更達6.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