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資金和人才不斷從中國內地流入香港,令香港工業蓬勃發展,香港電影業也不例外。 國共兩黨在1946年再開戰(國共內戰於日本侵華期間休戰)和共產黨於1949年獲得勝利,都令資金和人才大量湧入香港. 另一方面,香港大量出口電影至東南亞國家(尤其是有大批中國僑民聚居的地方)和西方國家的唐人街(Bordwell,2000)。 黎明與郭富城則均在2000年代摘得台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男主角獎。 一些年輕的導演像關錦鵬、羅卓瑤及她合作夥伴方令正、張婉婷及她合作夥伴羅啟銳、劉國昌及王家衛陸續拍出別具一格的作品。
影片点评:《枪火》通过讲述五个不相识的混子为保护同一个大哥而走到一起,从互相对立变得有情谊,最后在有困难时袒护对方的故事,向我们传达出了在不可触犯的黑帮规矩下也会有铁血柔情,也会有柔软的情谊。 香港電影排行2025 而且影片的镜头十分精巧,通过镜头的运动,升格降格让影片的观影体验更加自然舒适。 此外,不论是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张弛有度的影片节奏,还是故事情节的精彩走向,都让我对这部影片回味无穷。 注意:因香港影視娛樂網網站已不能存取過往的一週票房資料,故如未有第三方網站(例如archive.org、archive.is)留存網頁存檔,將不會顯示網頁連結。
香港電影排行: 粵語、國語
像「新浪潮」一樣,他們大多是從海外電影學校畢業並且回到香港電視台學藝,對電影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在情況許可下希望拍出擺脫一貫籠統商業題材及風格的電影。 第一朵火花是綜合式喜劇《七十二家房客》──唯一一套在1973年製作的粵語電影;不過這是漂亮的一擊。 根據著名戲劇改編而成的《七十二家房客》由邵氏拍攝,利用邵氏所擁有無線電視的藝員擔綱演出(Yang,2003),劇情反映當時普羅大眾的心聲,深得觀眾喜愛,成為全年票房冠軍,並打破了票房紀錄。 香港电影业以成熟的制作机制和人才,再次成为华人地区的创意之都。 有别于北上拍戏的电影人,一大群香港电影工作者则选择留港发展,这群出师本土的新晋导演,如彭浩翔、黄真真、郭子健、伍健雄、麦曦茵、萧定一、钟澍佳、林子聪、黄精甫、曾国祥、郑保瑞、杜琪峰、岸西、许鞍华等等,他们能结合传统港产片天马行空的思维,融入新时代别具一格的语言,每位都自成一格,成功开辟了新世纪香港电影的本土道路。
- 「三級電影」(成人觀眾)的評級變為一個的日漸興起的色情電影及「另類電影」的統稱。
- 本來許冠文完成《鬼馬雙星》的電影劇本,打算與邵氏合作,但是邵氏拒絕許冠文分帳的建議,故許冠文轉投嘉禾,並得到巨大成功。
- 八十年代的港產片無論產量、票房,還是質量、藝術性均創作出驚人奇蹟,形成龐大的電影工業,電影總產值更超過亞洲電影強國印度,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泱泱美國的荷里活,香港更成為亞洲第一的電影生產地,被稱作東方荷里活。
- 但到了1990年代中期,伴隨台灣在GATT中電影配額談判的失利,逐步開放美國大片,華語片不敵冷戰結束後的美國大卡司商業片,香港最多曾經過有100多億台幣的資金在運作拍戲,幾乎每部片都有台灣資金進駐[16],此時來自台灣片商的資金也漸漸枯竭,因此被台灣人視為「類國片」而從未設限的香港電影業一落千丈,收入減少了一半,再也付不起「巨星」們的高片酬。
- 黎明與郭富城則均在2000年代摘得台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男主角獎。
- 有别于北上拍戏的电影人,一大群香港电影工作者则选择留港发展,这群出师本土的新晋导演,如彭浩翔、黄真真、郭子健、伍健雄、麦曦茵、萧定一、钟澍佳、林子聪、黄精甫、曾国祥、郑保瑞、杜琪峰、岸西、许鞍华等等,他们能结合传统港产片天马行空的思维,融入新时代别具一格的语言,每位都自成一格,成功开辟了新世纪香港电影的本土道路。
及後由嘉禾及許氏兄弟合導,成為電影《鬼馬雙星》(1974年),主題曲由許冠傑主唱,結果大賣。 乘勢推出的《半斤八両》及一系列新藝城《最佳拍檔》電影都是由許冠傑主演並主唱主題曲,歌影雙線發揮影響力。 粵語電影真正的復興,始自無綫電視前藝員許氏兄弟:演員/導演/編劇許冠文、演員/歌手許冠傑和演員許冠英的粵語喜劇電影(香港口語:笑片)。 香港電影排行 本來許冠文完成《鬼馬雙星》的電影劇本,打算與邵氏合作,但是邵氏拒絕許冠文分帳的建議,故許冠文轉投嘉禾,並得到巨大成功。 箇中原因能從《鬼馬雙星》(1974年)的廣告中看到:「Films by devoted young people with you in 香港電影排行 mind.」,此舉得到豐厚的回報。
香港電影排行: 國語電影
而《七十二家房客》的成功,讓被電視征服的電影觀眾重新回到影院,許氏三兄弟的電影更開創了香港電影明快直接的電影節奏特色。 香港電影排行2025 由於南洋地區有大量操粵語的華僑,粵語電影有龐大的市場等待發展,在中國內地由於國民黨政府推行統一國語,對地方語言電影採取敵視的態度,其屬下「中央電影檢查會」更於1937年初明令,同年7月1日開始禁止拍攝粵語片。 香港電影排行2025 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則持開放態度,1934到1936年香港的電影製作公司數量倍增,以香港為基地大量拍攝粵語電影,成為香港電影的第一次繁榮期。 由於南洋地區有大量操粵語的華僑,粵語電影有龐大的市場等待發展,在中國內地由於國民黨政府推行統一國語,對地方语言電影採取敵視的態度,其屬下「中央電影檢查會」更於1937年初明令,同年7月1日開始禁止拍攝粵語片。 有別於北上拍戲的電影人,一大群香港電影工作者則選擇留港發展,這群出師本土的新晉導演,如彭浩翔、黃真真、郭子健、伍健雄、麥曦茵、蕭定一、鍾澍佳、林子聰、黃精甫、曾國祥、鄭保瑞、杜琪峯、岸西、許鞍華等等,他們能結合傳統港產片天馬行空的思維,融入新時代別具一格的語言,每位都自成一格,成功開闢了新世紀香港電影的本土道路。 這些香港電影大多是中小成本拍攝,題材和表達方式新奇古怪、創意十足,既帶有濃郁的香港文化情結,也能融入華人社會的點滴元素,實驗探索味道濃厚,大膽運用各式靈活、創新方式詮釋演繹,完全走出傳統香港類型片範疇,也擺脫中港合拍片的框架,成功開創香港新世紀電影的風采。
在香港電影的歷史中,另一個和語言相關的里程碑在1963年樹立。 當時,當局通過一條法例:所有電影必需配備英文字幕,作為政治監察之用。 但當時因應實際需要,大多數電影也配備中文字幕,令操其他方言的人更容易理解電影內容。 (Yang,2003)香港電影配備字幕後,竟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幫助香港電影進軍西方。
香港電影排行: 國際市場
《鬼馬雙星》的票房高達600萬港元(140萬美元),創下了當年的紀錄,成為收入最高的電影。 許氏的電影前所未有地諷刺一個方興未艾的中產階級,這一個階級的長工作時數和對追求物質成功的夢想,成功地令殖民地成為現代化的工業和企業巨人(Teo,1997)。 粵語喜劇電影蓬勃發展,粵語電影的產量暴升,國語電影一直支撐到1980年代初期,但已很少能在大銀幕上看到其蹤影。 香港電影排行2025 隨後是廣州合眾電影工業公司在上海拍攝的《戰地二孤女》,1932年11月3日在太平戲院及東方戲院公映,由李萍倩導演、蘇怡編劇、胡珊、陸麗霞、馬陋芬及魏鵬飛等演出,該片有四闕粵語電影插曲《人人贊賞》、《戰歌》、《華夏之胄》及《嫁給勇士吧》,皆由陶雅雲、李麗蓮、王雲娟、舒麗娟及陸麗霞所組成的合唱團演唱[5][6]。
香港電影排行: 香港一週電影票房冠軍列表
他們認為,VCD、DVD及網上下載,如BT之類的盜版活動而使市民不願進入電影院。 他們強調,盜版問題令投資者不願意投資電影業,因而令電影素質下降。 然而,近年不少歐美電影在香港上映,即使票房也比以前下降,但下降幅度沒有香港片那麼大。 而且隨着VCD、DVD的普及,市民欣賞素質的提高,市民亦願意購買正版的電影VCD、DVD在家收看。
香港電影排行: 香港电影史
以粵語爲母語香港新一代的藝術家成長起來后,粵語被雅化,粵語電影和流行曲同時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爲雅俗共賞的藝術品。 1970年代中期以后,粵語電影和粵語流行曲以深厚中國文化爲底蘊,一舉風行全球華人世界。 香港電影排行 與此同時,香港電影的類型和香港電影工作者的方向也出現變化。 其實有不少大電影公司均明白電影素質有所下降,但他們都把原因歸咎於盜版問題。
香港電影排行: 香港電影作品列表
加上90年代後期的金融風暴嚴重打擊香港時,令香港電影的處境雪上加霜。 而與商業的成功結合,使得香港電影從單純的精神享受提升為電影工業。 一系列電影製作的流程形成固定的模式如藝人的經理人制度、電影票房操作等等。 電影產業化使得一批具有雄厚經濟實力的電影公司應運而生,如新藝城、嘉禾、美亞、德寶、寰亞等等,這些大型電影公司雄厚的資金實力、強大的組織和動員能力,讓香港電影不斷創新,好片輩出,佳作湧現,港產片徹底雄霸整個亞洲市場。
香港電影排行: 粵語電影捲土重來
此外,1932年邵醉翁的天一影片公司乘薛覺先及唐雪卿夫婦到上海演出時,開拍其首本戲《白金龍》,本欲成為第一部有聲粵語電影,然而遭到南京的中國國民黨政府禁演,經疏通後才獲准上映。 1990年代中後期,香港電影業由盛轉衰,而且一直未能復甦。 其實自1989年起,香港本土的電影門票銷量已開始下降;不過由於台灣觀眾支撐以及台灣資金的溢注[15],香港電影業仍能保持蓬勃進入1990年代(Teo,1997)。 但到了1990年代中期,伴隨台灣在GATT中電影配額談判的失利,逐步開放美國大片,華語片不敵冷戰結束後的美國大卡司商業片,香港最多曾經過有100多億台幣的資金在運作拍戲,幾乎每部片都有台灣資金進駐[16],此時來自台灣片商的資金也漸漸枯竭,因此被台灣人視為「類國片」而從未設限的香港電影業一落千丈,收入減少了一半,再也付不起「巨星」們的高片酬。 1990年代後期,港產片製作數字從1990年代初的每年超過 200部,下降至約100部(不過應該要注意的是:大部份減少的是「三級電影」[17])。 美國荷里活賣座電影開始經常成為票房冠軍,這是幾十年以來未見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