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醫院已根據感染控制為患者制訂了進出醫院的指定路線,避免與急症室和專科門診的患者重疊,以保護患者、員工和社區居民的健康。 當地居民、區議員和立法會議員曾多次發起遊行、簽名運動爭取在區內建立一間大型醫院,加強區內的公共醫療服務。 曾發起簽名運動爭取改善區內醫療服務的陳偉業表示,基於天水圍社區的獨特性和較偏遠的地理位置,興建新醫院是合理和恰當的做法,短期內同時應盡快落實建設新的公共診所,以應付天水圍北居民的需求。 天水圍醫院樓層 天水圍醫院樓層 天水圍不少的居民都是低下階層,生活較窮困,對公共醫療服務的需求特別大,故目前天水圍健康中心的診症額,根本不足以應付需求。
天水圍醫院嘗試透過可持續發展設計,提升生命周期成本效益,並減少對環境帶來影響。 高效能玻璃幕牆有效減少吸收40%熱能,同時為室內引入充足的天然光,令醫院各服務設施更舒適,營造一個更自然的紓緩環境。 首阶段提供之服务包括专科门诊、肾脏透析、专职医疗、放射诊断、药剂及社康护理等日间服务[2]。 2018年11月21日起医院设立24小时急症室服务,并开设住院服务[3][4]。 急症室首階段於2017年3月15日啟用,但不是24小時服務[13],只於每天上午8時至下午4時提供服務,其餘時間仍要依賴博愛醫院及屯門醫院的急症室。 《2017/18周年工作計劃》服務時間由8小時延長至12小時[14]。
天水圍醫院樓層: 天水圍醫院本年度加開108病床 佔醫管局加床計劃的兩成
同時,課程配以有趣的主題教學及啟發思維的設計活動教學為主,配合校內外活動,讓幼兒以生活經驗為中心,透過高啟發性和有趣的遊戲,訓練其思考和群育,提升幼兒學習能力,發揮個人潛能;主張多鼓勵及認同幼兒,使幼兒能從經驗中建構新知識,在愉快輕鬆的環境下自主地學習。 根據香港統計處的預測,東涌二零一零年時的人口仍是十一萬左右,並未達到二十萬人建一所醫院的標準。 但為了迎接迪士尼樂園開幕後遊客的需要,政府已擬定在區內建設醫院,最快可望在二零一零年完成第一期工程。 天水圍醫院樓層2025 然而,同屬位置偏遠、人口將達三十萬的天水圍,政府至今仍未有建立醫院的打算。
- 以下為今日(十一月二十三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李國麟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的書面答覆:問題: 現時新界西人口約有200萬,區內天水圍的發展尤其迅速,天水圍居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
- 在基層醫療方面,全港第一間根據基層醫療發展策略及服務模式設計,位於天水圍天業路的社區健康中心將於二○一二年上半年啟用,提供綜合和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
- 偶發疾病病人,可透過醫管局電話預約系統,預約未來二十四小時的診症時段。
- 《2017/18周年工作计划》服务时间由8小时延长至12小时[14]。
- 由於急症需要醫院分科服務及其他配套的支援,確實有嚴重緊急需要的急症病人應到醫院急症室求診,以作分流及視乎需要由醫院提供適切的治療和支援。
- 天水圍醫院於2017年1月起分階段投入運作,提供24小時急症、專科門診、腎臟透析、專職醫療、放射診斷、藥劑及社康護理等服務。
2016年9月30日,建筑署把天水围医院移交给医院管理局,此时,新界西联网随即进行测试及安装医疗仪器等准备工作[2]。 英藝國際教育機構根據教育局頒布的《學前教育課程指引》為基礎設定校本課程,參考教材套編訂生活化的主題。 天水圍醫院樓層 以「體能與健康」、「語文」、「幼兒數學」、「大自然與生活」、「個人與群體」和「藝術與創意」等六大範疇為核心發展目標。
天水圍醫院樓層: 工程圖像
博愛醫院樓高十三層,包括一層半地庫、五層平台樓層;平台以上的七層樓層各分為三翼。 設施包括病房、急症室、專科門診部、放射診斷部、手術室套房、病理學部、藥房、中央消毒物料供應部、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廚房、職員飯堂及停車場等。 天水圍醫院樓層2025 天水圍醫院透過引入各項嶄新科技、系統及設備,以優化病人流程,提升服務質素。 具體項目包括急症室電子系統、病房無紙化、遙距診症,以及安排機械人處理部份後勤工作等。
- 其中,舞蹈表現最為出色,英藝國際教育機構的舞蹈組曾於多項公開比賽中榮獲不少獎項及殊榮,成績斐然。
- 2018年2月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出席天水圍醫院植樹典禮致辭時宣佈,天水圍醫院急症室開放時間將由現時的8小時,延長至12小時,3月21日起提供「朝八晚八」服務,若人手許可,到2018年11月將可提升至24小時運作,並相應開展急症住院服務[16]。
- 曾發起簽名運動爭取改善區內醫療服務的陳偉業表示,基於天水圍社區的獨特性和較偏遠的地理位置,興建新醫院是合理和恰當的做法,短期內同時應盡快落實建設新的公共診所,以應付天水圍北居民的需求。
- 醫院預計於二○一六年落成,為新界西聯網額外供應260張病床,提供急症科、復康、療養及護理等住院服務。
- 面對龐大的醫療需求,政府卻只在區內設立一所健康中心,居民更要和醫管局新界西聯網內一百萬居民共用屯門醫院的急症服務,情況令人擔憂。
- 換言之,兩個年度扣除現時已開設的32張病床,天水圍醫院今個年度會加開108張病床,佔醫管局今個年度計劃加開病床的兩成。
榮獲傑出商界女領袖殊榮的英藝國際教育機構董事長兼校監李小萍,秉持「讓幼兒於多元文化融和的學習環境,接受最優質之全人教育」為辦學宗旨,於1994年創辦英藝國際教育機構。 天水圍醫院樓層2025 時至今天,機構已設有八所幼稚園暨國際幼兒園,分別位於九龍塘、堅尼地城、將軍澳、沙田、大埔、屯門、天水圍(賞湖居)及廣州。 位於天水圍(賞湖居)的英藝英文小學已於2019年正式投入運作,為區內家長提供高質素的教育選擇。 與天水圍同為偏處一隅的東涌新市鎮,現今有約六萬居民,區內也只有一所東涌健康中心,逢星期一至六提供普通科門診,公眾假期則全日關閉。
天水圍醫院樓層: 天水围医院
《香港01》接獲消息稱,天水圍醫院計劃在今個年度加開3個病房,提供108張病床,涉及內科、腫瘤科。 天水圍醫院樓層 而人手方面,據了解,包括天水圍醫院在內的新界西聯網在7月已新聘84名醫生,當中部分醫生是因應開拓新服務而聘請。 天水圍醫院樓層2025 工程項目包括設計及建造一所新急症醫院,以配合天水圍區人口及服務需求的增長。 天水圍醫院可提供300張住院和日間病床,並提供急症、診斷、日間醫療及社區護理等服務,為新界西醫院聯網提升醫療服務。
翻查2014年的報道,天水圍醫院在興建時,曾指可以提供到300張病床,惟自醫院啟用後至今兩年半,只提供到預期的一成,僅32張病床。 記者綜合消息透露,天水圍醫院將會在2019/20年度加開3個病房,提供108張病床,涉及的專科包括內科、腫瘤科,啟用病床數目終加至目標的近二分之一。 另有消息指,在新病房啟用後,博愛醫院有一個內科病房將會搬到天水圍醫院,騰空出來的病房,就會在有病房裝修時,臨時提供服務,各專科可以輪流使用。 醫管局重申,現時各公立醫院均非常擠迫,呼籲病情穩定的病人,請盡量使用普通科門診及私家家庭醫生服務,避免加重急症室的負荷;確診冠狀病毒病人,如病情穩定亦應盡量留在家中等候衞生防護中心的安排;至於輕症人士,則建議到指定診所預約求診。
天水圍醫院樓層: 東網深入病房前線 天水圍醫院改裝迎新冠病人 急症室維持運作
另一名元朗區議員黃偉賢稱,天水圍區人口約30萬,醫療需求大,惟由於區內沒有住院病床,若有病人在天水圍醫院被診斷需留院,被轉往屯門醫院急症室後需再接受醫生斷症,浪費時間之餘,亦令人質疑是否有醫生不信任其他醫生的判斷,他不希望天水圍醫院重蹈博愛醫院之覆轍,開院後「養老鼠養幾年」方可完全啟用病房。 新界西醫院聯網發言人回覆查詢透露,該聯網在2018/19年度及2019/20年度共增設或計劃增設197張病床,當中140張開設於天水圍醫院,這些病床包括急症及延續護理病床,相信有助紓緩市民對住院服務的需求,亦可分擔屯門醫院和博愛醫院的住院服務。 天水圍醫院於2017年1月起分階段投入運作,提供24小時急症、專科門診、腎臟透析、專職醫療、放射診斷、藥劑及社康護理等服務。 天水圍自一九九二年首批公屋入伙之後,人口至今已增至二十七萬,並持續以每年百分之四點九的速度增長。 面對龐大的醫療需求,政府卻只在區內設立一所健康中心,居民更要和醫管局新界西聯網內一百萬居民共用屯門醫院的急症服務,情況令人擔憂。
天水圍醫院樓層: 專科服務
此外,居民若患急病,在區內可說是求助無門,最快也要花半個多小時至屯門醫院急症室求醫。 然而整個醫院管理局的新界西聯網,包括元朗、屯門、天水圍等地區約一百一十萬人口,均倚賴屯門醫院急症室提供服務。 根據二零零五年規劃署的《香港規劃與準則》,每十萬人便應設立一所健康中心,每一千人便要規劃五點五張病床。 現時天水圍人口約有二十七萬,按準則計算,該區應有健康中心兩所和病床一千五百多張,以應付居民的需要。 但目前整個天水圍區,卻只有一所天水圍健康中心,為區內廿七萬人提供日常門診服務。 醫院原定選址位於天水圍第121區,然而當局稱該處需要將兩條去水渠改道,故此可能使到工程需要待至2018年至2019年才落成,未能夠符合於2014年至2015年啟用的承諾,故此當局最終落實以第32區、原訂興建保良局西區婦女福利會馮李佩瑤小學的空地作為醫院的選址地點。
天水圍醫院樓層: 天水圍醫療服務供不應求
有区议员批评,受到面积所限,新的选址只能够兴建规模比较小的医院[8];亦指该地段邻近天瑞邨,担心影响居民健康[9]。 天水圍醫院樓層2025 天水圍醫院新聞主任向記者透露,院方近兩日已將普通病人轉走,今晚不會即時大量輸入確診病人,需要時間改裝病房設施,詳情稍後公布。 記者眼見天水圍醫院玻璃窗正改裝通風系統,傍晚6時左右,有多輛小巴將天水圍醫院內的病人接走。 2016年9月30日,建築署把天水圍醫院移交給醫院管理局,此時,新界西聯網隨即進行測試及安裝醫療儀器等準備工作[2]。 2018年11月21日起,天水围医院落实24小时急症室服务,并开设住院服务,初期设32张急症综合专科病床,将来会陆续增加住院床位[3][4]。 2018年2月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出席天水围医院植树典礼致辞时宣布,天水围医院急症室开放时间将由现时的8小时,延长至12小时,3月21日起提供“朝八晚八”服务,若人手许可,到2018年11月将可提升至24小时运作,并相应开展急症住院服务[16]。
天水圍醫院樓層: 醫院設施
急症室首阶段于2017年3月15日启用,但不是24小时服务[13],只于每天上午8时至下午4时提供服务,其馀时间仍要依赖博爱医院及屯门医院的急症室。 《2017/18周年工作计划》服务时间由8小时延长至12小时[14]。 2009年,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表示,原来订定于2019年落成的天水围医院预计可以提早4年完成工程,于2015年落成,并且投入服务[10]。 然而,由于医院的选址可能含有大理石溶洞,故此需要比较一般施展工程时期为长,用以进行地基工程,因此落成日期将会延至2016年年中[11],当时预计于2017年初启用[12],未能够符合于2014年至2015年启用的承诺。 医院原定选址位于天水围第121区,然而当局称该处需要将两条去水渠改道,故此可能使到工程需要待至2018年至2019年才落成,未能够符合于2014年至2015年启用的承诺,故此当局最终落实以第32区、原订兴建保良局西区妇女福利会冯李佩瑶小学的空地作为医院的选址地点。
天水圍醫院樓層: 天水圍醫院
若情況緊急,居民便須遠赴荔景瑪嘉烈醫院或荃灣仁濟醫院求診,救護車車程長達四十分鐘,十分不便。 最後政府選擇了成本較低的博愛重建計劃,而在天水圍北興建診所的計劃,則因醫院管理局及衛生署的服務重組,以及出現財政赤字、資源調配等問題,令原有計劃無限期押後。 為解決區內公營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政府曾提出兩個方案,其一是重建博愛醫院,其二是建設天水圍醫院,以加強區內的醫療服務﹔又訂於二零零七年在天水圍北落成一所公共診所,減緩區內的醫療壓力。 他續指兩間醫院的交通均不方便,其中由天水圍前往博愛醫院的交通主要是小巴,但班次疏落,而前往屯門醫院的輕鐵則為單卡,每當探病時間便難以擠進車廂,若天水圍醫院的設施能提供足夠支援,對居民及病人而言方便得多。 2020年,由於香港爆發2019冠狀病毒病,為應付從歐洲疫區回港人潮,此醫院自3月20日起承擔兩個指定分流中心的化驗工作;其後,此醫院亦負責營運在亞洲國際博覽館設立的臨時疫症醫院;然而,後期由中央委託深圳市建築工務署代建的擴展部分,則由北大嶼山醫院營運。 2018年11月21日起,天水圍醫院落實24小時急症室服務,並開設住院服務,初期設32張急症綜合專科病床,將來會陸續增加住院床位[3][4]。
天水圍醫院樓層: 工程图像
至於人手方面,據悉,新界西聯網在7月已新聘了84名醫生,當中部分醫生是填補人手流失,部分就是因應開拓新服務而聘請,消息人士舉例指,一間40張病床的病房,約需4至5名醫生。 天水圍醫院樓層 另有消息就指,部分博愛醫院醫生將會升遷到天水圍醫院,現時因應新增服務,已招聘到足夠的醫護及專職醫療人員。 2018年2月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出席天水圍醫院植樹典禮致辭時宣佈,天水圍醫院急症室開放時間將由現時的8小時,延長至12小時,3月21日起提供「朝八晚八」服務,若人手許可,到2018年11月將可提升至24小時運作,並相應開展急症住院服務[16]。 2018年2月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出席天水圍醫院植樹典禮致辭時宣布,天水圍醫院急症室開放時間將由現時的8小時,延長至12小時,3月21日起提供「朝八晚八」服務,若人手許可,到2018年11月將可提升至24小時運作,並相應開展急症住院服務[16]。 2009年,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表示,原來訂定於2019年落成的天水圍醫院預計可以提早4年完成工程,於2015年落成,並且投入服務[10]。 然而,由於醫院的選址可能含有大理石溶洞,故此需要比較一般施展工程時期為長,用以進行地基工程,因此落成日期將會延至2016年年中[11],當時預計於2017年初啟用[12],未能夠符合於2014年至2015年啟用的承諾。
天水圍醫院樓層: 醫院設施
2018年11月21日起醫院設立24小時急症室服務,並開設住院服務[3][4]。 公立醫院服務量早已飽和,長期在病房走廊「加床」,令病人及醫護都叫苦連天。 不過,由於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有新建成醫院一直無法加開新服務,院內部分樓層被逼丟空。 當中在2017年1月已啟用的天水圍醫院,開院兩年多,現時仍只開設了一間綜合專科病房,提供32張病床。
有區議員批評,受到面積所限,新的選址只能夠興建規模比較小的醫院[8];亦指該地段鄰近天瑞邨,擔心影響居民健康[9]。 博愛醫院是一間急症全科醫院,現時提供超過800張病床,(包括90張位於博愛醫院田家炳護養院的病床) ,為元朗、天水圍及鄰近地區的居民提供服務。 天水圍醫院的建築工程於2013年第一季開展,並在2016年9月竣工,樓面面積約為59,000平方米,現時共提供約300張病床,包括緊急護理、康復、療養、紓緩治療及日間病床。 天水圍醫院外圍設有玻璃幕牆,設計可加強採納天然光;而醫院在部份樓層設有綠化花園,既增加環保元素,也可美化景觀。 天水圍醫院行政總監莊義雄醫生表示,專科門診仍維持服務,病情穩定的病人可獲安排免診症補配藥物;另外,已預約該醫院的專職醫療、放射科及透析治療服務病人,亦將安排轉至其他醫院就診或改以視訊會診,相關工作人員稍後會通知病人有關安排。 天水圍醫院樓層2025 元朗區議員周永勤受訪時指,天水圍醫院現時只得三十多張病床,直言「與其話係醫院,不如話佢係專科診所」,他認為增加病床屬好事,因為天水圍居民如果有需要入院、如要接受手術,必須前往博愛醫院或屯門醫院求診。
天水圍醫院樓層: 東網深入病房前線 天水圍醫院改裝迎新冠病人 急症室維持運作
消防到場發現火勢已被救熄,救護員為她初步治理後,送往天水圍醫院救治,及後轉至屯門醫院繼續治理,現時情況穩定,事故起因有待調查。 在李小萍領導下的英藝國際教育機構,盡心培育幼兒成為敢於創新、獨立自主、出類拔萃的未來社會棟樑;竭力以愛與關懷,啟迪幼兒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之全面發展。 配合優質的課程及舒適的學習環境,她希望幼兒的多元智能和共通能力均得以有效提升,推動他們的全人發展。 香港學生輔助會和城市大學在二零零四年八月公布的問卷調查顯示,八成受訪的天水圍居民的家庭總收入均低於一萬五千元,較全港平均一萬五千四百元為低。 兩成受訪者的家庭總收入更低於六千,四成受訪者表示近三個月內曾有經濟困難。
她亦認為學習藝術對豐富幼兒的多方面發展亦不可或缺;藝術有助啟發他們的創意及想像力,增加個人的涵養。 英藝國際教育機構鼓勵幼兒多參與不同的藝術及體育活動,包括舞蹈、音樂、朗誦、繪畫及跆拳道等,讓他們學習團隊協作精神,從而取得自信和歸屬感。 其中,舞蹈表現最為出色,英藝國際教育機構的舞蹈組曾於多項公開比賽中榮獲不少獎項及殊榮,成績斐然。 警方今日(5日)晚上7時許接報指,天水圍天盛苑盛彩閣,有女住戶煮食期間疑搶火,其面及雙手遭一級燒傷。
天水圍醫院樓層: 天水圍醫院
另外,晚上7時06分,警方接獲75歲姓葉男子的家人報案,指發現他在天水圍天秀路15號住所房間以尼龍繩上吊,家人將其解下,惜葉翁被送往天水圍醫院搶救後,終告不治。 今(3日)晚7時半左右,警方接獲一名男子報案,稱其胞弟在旺角黑布街74至76號一單位上吊,將其解下時,事主已沒有呼吸脈搏,其後由救護車送往廣華醫院搶救後,終告不治。
天水圍醫院樓層: 工程圖像
東網記者今日(25日)深入抗疫最前線,現場所見,天水圍醫院6樓和7樓的4個病房分別改為「第二線隔離病房」;5樓亦增設急症科臨時觀察病區。 天水圍醫院的告示牌上亦寫上4個,分別分布於6樓A、B房及7樓A,B房的「第二線隔離病房」,7樓樓層塗上深藍色,而6樓則塗上淺藍色,門上更貼有「不准探訪、謝絕探訪」等告示,至於房外亦設有保安駐守,除相關的工作或醫護人員以外,外來人不准逗留或拍攝。 而計劃中二零零八年展開的屯門醫院擴建計劃,也將增加384張康復病床及128張療養病床。 在人力資源方面,天水圍醫院表示採取「以舊帶新」的方式安排工作,部分獲天水圍醫院聘請的職員,會先在屯門醫院及博愛醫院工作,以便熟悉聯網的運作及工作流程,及後才會派調至天水圍醫院。 醫院的急症室設有14間診症室和3間急救房,護士站設於急症室中央,方便監察急症室運作及調配醫護,亦設兩間專門接收精神紊亂病人的獨立病房,另有一間病房設「負氣壓隔離設備」,專門治療懷疑感染傳染病患者[6]。 專職醫療服務包括營養、言語治療、醫務社會服務、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足病診療、義肢及矯形、藥劑、臨床心理學和病人資源中心。
根據醫管局二零零三至零四年的年度報告指出,去年屯門醫院急症室求診總人次為十九萬七千多人次,數字為全港各公共醫院之冠(詳見附表),可見該醫院急症室的負荷頗重。 元朗區議會主席梁志祥指出,曾經有一位老人中風後被送往屯門醫院急症室,結果在輪椅上足足等了一個半小時,才有醫生替他診症。 居民張太憶述其五歲兒子放學回家後,接連嘔吐廿多次,遂帶他到屯門醫院急症室,等候約三小時至零晨才獲留院觀察。
天水圍醫院樓層: 工程图像
公立普通科門診服務以低收入及弱勢社群,包括長期病患、貧困老弱或殘疾長者,以及低收入家庭等,為主要服務對象。 醫管局自二○○六年起在天華邨博愛醫院中醫診所,設立只有一間臨時診症室的天水圍北普通科門診診所,作為過渡性措施應付區內服務需要。 為進一步加強天水圍區的公立基層醫療服務,醫管局自二○○八年六月起推出「天水圍基層醫療合作試驗計劃」,由區內私家醫生為需要在天水圍普通科門診診所跟進特定慢性疾病而病情穩定的長期病患者提供門診服務。 計劃推出至今,已擴展至整個天水圍區,有十名區內執業私家醫生及超過1 600名病人參加計劃。 根據醫管局的數字,公營普通科門診優先服務的對象,包括長者、綜援受助人士和獲豁免公營醫療收費人士等,透過電話預約系統成功獲發籌往上述兩間診所求診的比率接近九成。 天水圍醫院樓層2025 除公營普通科門診外,天水圍有大約30多名私家醫生執業,為區內市民提供便捷的門診服務。
天水圍醫院樓層: 天水围医院
換言之,兩個年度扣除現時已開設的32張病床,天水圍醫院今個年度會加開108張病床,佔醫管局今個年度計劃加開病床的兩成。 2020年,由于香港爆发2019冠状病毒病,为应付从欧洲疫区回港人潮,此医院自3月20日起承担两个指定分流中心的化验工作;其后,此医院亦负责营运在亚洲国际博览馆设立的临时疫症医院;然而,后期由中央委托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代建的扩展部分,则由北大屿山医院营运。 天水圍醫院樓層2025 天水圍醫院樓層2025 天水圍醫院樓層2025 医院的急症室设有14间诊症室和3间急救房,护士站设于急症室中央,方便监察急症室运作及调配医护,亦设两间专门接收精神紊乱病人的独立病房,另有一间病房设“负气压隔离设备”,专门治疗怀疑感染传染病患者[6]。 李小萍強調在教育幼兒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應向幼兒灌輸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性。 故此在課程之編配上,她務求讓幼兒成為尊重別人、懂事明理、才德兼備的好孩子。
天水圍醫院樓層: 天水圍醫療服務供不應求
醫院預計於二○一六年落成,為新界西聯網額外供應260張病床,提供急症科、復康、療養及護理等住院服務。 天水圍醫院落成啟用後,會配合新界西聯網內的博愛醫院及屯門醫院,為區內居民提供適切的醫院服務。 在基層醫療方面,全港第一間根據基層醫療發展策略及服務模式設計,位於天水圍天業路的社區健康中心將於二○一二年上半年啟用,提供綜合和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 預計新的天水圍社區健康中心聯同現有的天水圍健康中心每年將為區內提供合共超過20萬人次的普通科門診服務,並會配合區內需要提供護士及專職醫療護理,以及其他基層醫療支援服務。 首階段提供之服務包括專科門診、腎臟透析、專職醫療、放射診斷、藥劑及社康護理等日間服務[2]。
天水圍醫院樓層: 東網深入病房前線 天水圍醫院改裝迎新冠病人 急症室維持運作
(二)醫管局普通科門診照顧的病人,主要為病情穩定的長期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壓病人等),以及症狀相對較輕的偶發疾病病人(如感冒、傷風、發燒、腸胃炎)。 偶發疾病病人,可透過醫管局電話預約系統,預約未來二十四小時的診症時段。 由於急症需要醫院分科服務及其他配套的支援,確實有嚴重緊急需要的急症病人應到醫院急症室求診,以作分流及視乎需要由醫院提供適切的治療和支援。 普通科門診並非為提供緊急服務而設,基於有效運用普通科門診資源的考慮,加設深夜或通宵時段門診服務,並非符合成本效益的做法。 醫管局各聯網根據區內的人口結構、居民使用服務的模式,以及聯網內各醫院的服務範疇等因素,為當區居民規劃及提供適切的服務。 天水圍醫院樓層 因應新界西醫院聯網內包括天水圍區人口增長所帶來的服務需求,當局正籌劃興建天水圍醫院作為一所社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