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去做時,比較難一點,漸漸去做,就比較容易了。 △一個掉在水裡,眼看就要淹死的人,遠遠的看到一個救生圈,救生圈的繩子,拉著一條大船,大船到極樂世界去。 我們用這種心情去求救,真正信賴的心,就是需要皈依。
如果心情輕輕鬆鬆、浮浮泛泛的話,不會有太大的力量;如果心力強盛的話,力量就大,而且越強盛,力量越大。 造任何善果,如果能以強大的心力去做的話,功德就很大、很不可思議。 △學好一件事之前,必須先做好一件事--丟棄惡習慣,如果我們的習慣、我們的想法,不能拋棄的話,永遠學不會。 說到這裡,我隨便打個閒岔,假定我們很認真地一心想學,我們繼續地努力,造這個因,集夠的時候,那我們也會感得這種情況,那一定學得成功。 那我所以打這個閒岔,是策勵我們自己。
日常師父: 日常師父法語_福智之聲(第12~39期)
△供養的內涵,要求離苦得樂,重要的兩件事「淨罪」、「集資」,如考試要準備兩樣東西:一我程度、智慧夠不夠。 佛究竟圓滿時「福」、「慧」兩足尊,這兩樣達到最高標準。 故事最後,趙國卉前往廣東找陳識,而鄒館長則派人跟著她,要令陳識閉口不提天津之事;因為陳識開武館的計畫已經破敗,而他向祖宗發過誓一生僅真傳兩人,如今也是一死一退隱,詠春已絕。
緣此籌設「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由義工參與台灣的有機蔬果、安全的食品加工認證以及推廣工作。 目前有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大學部尚在籌備中。 1974年,日常法師經日慧法師引介認識張澄基教授,並對藏傳佛教產生興趣,開始研究《菩提道次第廣論》(簡稱《廣論》),展開其以《廣論》修持為主的志業。 日常師父2025 日常師父2025 日常法師弘揚《廣論》,外傳其已放棄淨土宗,但在其開示中仍不斷讚揚念佛法門之殊勝。
日常師父: 孝經講記(一)
講法的人或有高下,法卻是諸佛的教誡,要辨別清楚。 日常師父 法有大小、顯密、性相的差別,應機的不同,圓滿一樣,每一個各有它特別的適應性,千萬不要妄加是非。 ● 日常師父2025 日常師父 有關於舍利塔最早的歷史紀載,可追溯至佛陀成道後不久。 有兩位兄弟是緬甸的商人,剛好在印度經商,他們聽說有位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後,很歡喜地到佛陀座前聽法,臨行前他們向佛陀希求舍利子,以便回國後供奉。
從這個地方看起來,說我們現在幾十個人,如果跟著孔子學,就能懂了嗎? 這顏淵是聞一知十,這樣,問孔老夫子一個問題,孔子一講,哇! 他四方八面關於這個問題的很深很廣的東西都懂了。 那我們現在講了個半天,還是腦筋一片模糊,所以說,到了現在再傳了這麼久,我們真正要了解孔聖人的心法,那非常難。 但是我們如果很有心地、依稀彷彿地願意去摸索,即使摸不中,只要肯走下去,那一定會有所體驗。
日常師父: 問題:日常老和尚圓寂,有留下舍利子嗎,現在供奉在哪裡?
中國祖師有句名言「隨緣消舊業,莫再結新殃」,碰到不好的事,會使你透不過氣來,或者暴跳如雷。 日常師父 但當你想到這是「往業」而今償還,不就欣然接受了嗎! 日常師父2025 日常師父 乃至於反省自己以前居然做這麼惡的事,傷害了別人,如果業報沒顯現,我還不知道,這樣不但不再埋怨,反而覺得慚愧。 慚愧是修行過程中,對自己內心上最佳的守護。
- 佛陀的舍利子有許多種,最有名的如:「佛牙舍利」、「佛指舍利」、「佛頂骨舍利」、「佛鎖骨舍利」等。
- 就看我們學了以後,是不是拿了「教」去反省自己?
- 1966年,日常法師因協助印順法師改建位在外雙溪的「報恩小築」,受印順法師督促深入經藏,並獲贈《菩提道次第廣論》海內孤本。
- 講法的人或有高下,法卻是諸佛的教誡,要辨別清楚。
就是我眼前一時還沒有辦法改過來,至少有一點,當我去觀察它時,這心情和以前不太一樣。 現在做完了,自己心裡覺得我有點不對。 日常師父2025 造的惡業,從現在開始,就漸漸地減輕了。 假定我能追悔,能皈依的話,很快地慢慢地就能消失了。 真正的皈依,不要在文字上轉,要在內涵上面去想。 心心念念緣著法,照著去做,才能改變我們的習氣,這完全是實踐的問題。
日常師父: 日常師父法語__福智之聲(第125-180期)
舉一個比喻來說,喔,你現在要吃蘋果、要吃橘子,如果說你要想做的話,要想吃,是不是先要種開始? 那從種開始的話,你種了一棵蘋果樹,如果根沒有的話,長得出來嗎? 那個做人──下士就是這個根,說得很清楚。 在藏系由於這樣的因緣,所以把佛的正法又能夠扶植起來。
日常師父: 日常老和尚講記連載總覽
皈依善知識是皈依佛的隨順,親近善知識就是皈依佛的因,皈依法呢? 應該聽聞思惟,聽聞要有傳承,思惟要能息煩惱,然後把這個法來淨化自己,努力去做,這就是皈依法的隨順,以孝悌之道照著師長的話去做,豈不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日常師父 中庸說:「誠於中,形於外。」真正的至誠,只有聖人才能做到絕對圓滿。 我們現在剛學,做不到,就以很恭敬的態度,發自內心虔誠地去做,而不是浮浮泛泛做給別人看,那只是「詭譎」。 實際上,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騙得了自己,騙不了因果。
日常師父: 日常師父法語__福智之聲(第40-61期)
「爭名利!」我這文章寫得好,地位爬得高,與孔夫子所教我們的根本意趣,完全相反。 △我們既然學習圓滿教、證二量,曉得「教」是絕對重要。 就看我們學了以後,是不是拿了「教」去反省自己? 還是學了「教」以後去看別人「你不對」。
日常師父: 師父 (電影)
現在做事,內心中要有基本的意趣──我是為求無上菩提而做,做事只是達到這個目標的方便。 這樣就不會因眼前小小的困難而煩惱、退卻,心中自然有股莊重的力量。 透過眼前的事,能學就拼命學,不能學就拼命集資,這樣才學得好、學得堅固。 △學世間的東西,都要找最好的老師、好學校、好環境。
日常師父: 問題:日常老和尚圓寂,有留下舍利子嗎,現在供奉在哪裡?
常師父教導弟子,不同的根性就有不同的引導方法,由於我個性比較沒那麼細,師父常教誡我:「你看你心怎那麼粗?修行人心要敏銳!」於是常會出其不意的考我。 一般椅墊的擺設通常是四方形正擺,常師父偶而就會來個三角形,然後問我:「 邱 居士啊!你看今天哪裡不一樣?」我到處看,就是看不出任何端倪;又有一次,我到師父寮房,師父問我房間哪裡不一樣? 我左看右看,就是看不出來,經師父點了一下,方才知道師父把房間的阿彌陀佛像,換成了觀世音菩薩。 約有一年的時間,每隔一、二天就會得到一次這樣的教授,雖然有點苦受,但卻很高興,師父就是這樣的指引我,直接去除我的習性,讓我心的敏銳度不斷的增長。 我以前有口吃,只要有陌生人,我就會臉紅,也不敢講話。
日常師父: 日常老和尚講記連載總覽
被處決以前,陳識因深切認識到天津武館都只講求門面規矩而不教真,因此請求最後一個願望──讓自己拚死一戰,多少教天津學徒一些真功夫。 鄒館長答應以後,陳識當即從會場逃出,並受到各武館的師徒們追殺。 日常師父2025 最後在小巷中,陳識一一擊敗天津武館的「高手」,以傷痕的形式留下真功夫給他們,最後割下鄒館長的耳環逃離天津,返回廣東。 他以為趙國卉已經搭上往廣東的車,沒想到趙國卉一直都在附近等他;鄒館長看趙國卉有擔下丈夫行為的勇氣,也不多加為難。 人與人之間怎麼產生和諧,須從實踐交往中改善,從而漸次昇華。 其中最麻煩的就是「互相溝通」,這是做人的大學問。
日常師父: 日常師父法語__福智之聲(第40-61期)
「人不離法,法不離人。」所以做任何事情應恭敬啟白三寶。 日常師父 造業是一生一生積累的,積了無始到了今天,我們怎麼可能一口氣把它拿乾淨。 假定拿世間的法來說,經無始時間積累的惡業,要淨化它,還是無始時間。
對我來說,我今天能夠對這個《孝經》感到真正地景仰,如果勉強說一點很淺薄的體驗,乃至於學了佛,那也可以說三寶的加持,這種義理什麼很多都是透過佛家,回過頭來再看。 以佛法來說,佛陀像太陽,那孔老夫子的這個像星星。 昨天格西拉也解釋,那當然這個有各種不同的⋯⋯這樣,所謂佛法的博大高深;那麼在經過了這樣的佛法的光明,再回過頭來看我們的孔聖人的著作,那就多多少少比較容易一點,這第一個。 △皈依的心,我拿一個譬喻來說明,就像是人被毒蛇咬到,必須趕快找專門治蛇毒的藥來急救一樣,你們就用這種心去揣摩,好像自己得了必死之症,曉得有這麼一個人可以救護,你就會很急切的求助。 △我們學習佛法,第一個要學的是皈依,就是說,信得過理論後要真正的實踐,那時候跨進的第一步是皈依,跨進去之後,為什麼要學? 因為要解決痛苦,而解決痛苦的真正方法是皈依!
所以同樣地,假定我們現在非常想學,很努力照著去做,那我們就會感得佛菩薩親自來,這樣。 感得最好的,那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他親自跑到這地方來,以及感得觀世音菩薩親自跑得來─觀世音菩薩作護持者,文殊師利菩薩作老師。 那個是為什麼在藏系有宗大師這樣的一個人出現,那由於弟子。
日常師父: 孝經講記(一)
老和尚的靈骨與舍利子目前安奉在臺灣雲林湖山分院的尊勝塔中。 日常師父2025 2017年10月27日,福智僧團釋出一份由鳳山寺前住持如證法師、如俊法師、如起法師、如群法師、及福智文教基金會盧克宙總幹事共同說明日常法師圓寂過程的影片[13]。 2017年7月27日,福智僧團釋出真如老師對指控事件的回應「當風雨來臨,好好皈依持戒,堅持你行善的路」[9]。 1989年,華藏講堂正式成立「《廣論》研討班」。 日常法師發行《廣論教學錄音帶》50卷,最後增至160卷。 1973年,日常法師隨侍印順法師,短暫回到臺灣,隨後再度回到美國,並於此後居留紐約十年;其間除在大覺寺弘法外,也常到附近各佛學社團演講。
日常師父: 師父 (電影)
心如果不能與智慧、正知見相應,再好都是魔業。 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儒家也是一樣,主要的重心都是在「居仁由義」上面,內心一定是安住於仁,而行為一定「由義」──合乎行誼。 只要肯努力去做善行,分分秒秒都是在累積功德。
《廣論》這樣說,《略論釋》的 馬車 教授也是這樣說,我們的腦筋也是這樣想。 在學而用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學習中如何「增上」,也就是要把所學的在生活中實踐。 在被折磨得非常困苦時,回過頭來看內心的煩惱相,那時不再看到外面事相上帶給自己的麻煩,而是透過這些事讓我看見自己內心的煩惱,進一步想辦法淨化煩惱。
不但要仔細地思惟觀察,還要去實踐,從每個人自己出發,格物致知、誠意心正,從內心深處的個人立身行持,推而至於天下國家。 要轉化過來,要曉得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不這樣做,隨順自己原來的習慣,有什麼害處。 教我們這些道理的是師長,照著他的方法去做,是正知見,根據正知見所造的種種行為,是善凈之業,如此才能感得好的果報。 儒家的正因和佛法暗暗吻合,因為它看內心,不在表面上的五欲之樂,故孔老夫子曾說:「富貴於我如浮雲。」孟子更說:「如彼其卑也。」正確的因果關係如看不清楚,只求眼前的果,將來是個大損害。 沒有受戒之前的善行叫做善,受了戒的善行叫做戒善,同樣做一件事情,善與戒善二者功德相差非常大。 日常師父2025 善,去做有功德,沒做雖沒功德,但也沒有害處;戒善,則是去做有絕大的功德,可是不做的話,卻有絕大的害處。
就是整個佛法的內涵,而最究竟圓滿解決苦樂問題的是佛。 「我慢」倒不一定是說處處地方,覺得我對、你不對,而是以「我」為主的這種心理。 日常師父 這個「我慢」相障礙著我們,我慢、我見、我愛、我癡處處保護著「我」,這些無非都在癡相當中,所以真正修學佛法,一定要徹底掃除我慢。
現在走那麼高深、難走的佛法,就不要好老師? 所以必須要放掉眼前,我認為的概念、方式,這才能真正走得上去。 △透過佛法,心靈的能力是無限的,但世人發揮利用它,是非常有限! 要充份發揮心靈的能力,德行是絕對重要的,能力來輔助德行。 △要對治無始的習氣,其整個內容可以含攝為「戒」,拿佛陀制定的戒律,不時反觀自己,在師友的互動中發現自己的癥結所在,並在師友的規勸勉勵中改正自己的習氣。 △師友在修行路上是不可或缺的助伴,如孔子所說:「友直、友諒、友多聞。」諍友能夠幫助我們認清自己,克服業習氣的束縛。
宗大師發願要把正法維持五百年,到這個世紀初,五百年剛剛滿,所以再留下來就是像法,這個理論還有,現在你持續地學下去,主要地就是學這些。 那麼這個理論呢,我們現在學到的理論就是宗大師,宗大師一生最好的兩部書,這本書就是其中一本,兩個是銜接的啊! 前面那個就是這本,叫《菩提道次第廣論》,總共做了兩本道次第,那個是佛法整個的精華。 換句話說,這個你照著次第,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上去。 那麼這個次第裡面分成功三部分:下士、中士、上士,就像我們念書的時候,哦,小學、中學、大學。 日常師父 隨後依照如證和尚指示,將舍利子及靈骨置入一個由同學所供養的純黃金鑄造的舍利函,再由密院格西請入尊勝塔的寶瓶塔身中,並放著許多仁波切賜予的珍寶,代表對師父畢生功德的禮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