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康文署還在九龍公園設有一個綠化教育資源中心,市民可以在該中心參與綠化活動,增進環保意識。 綠化總綱圖是香港的自然保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結合了各個分區的綠化工作計劃,概括提出採用適當的植物品種進行綠化的設計和執行工作。 本文概述政府保護本港自然環境的工作,並介紹本港多處具備天然美景的地方。 政府同時宣布重啟龍鼓灘及馬料水填海研究,其中馬料水填海用地,將調整原擬的住宅用途,改為主要作創科發展,強化東部走廊地區以創科為主要經濟功能。 發展局表示,截至今年七月,77幅擬議改劃的「綠化地帶」用地中,38幅已完成改劃,涉及約5.7萬個單位;7幅已開展改劃程序,涉及約3.3萬個單位。
此外,工程項目有創新的可持續特色,例如把現場被移除的噴漿混凝土,用作碎石排水道,避免產生拆建物料。 綠化地2025 第一階段綠化地帶檢討主要檢視一些已平整、荒廢或沒有植被,但具潛力作住宅發展的綠化地帶土地。 第二階段的綠化地帶檢討則主要檢視位於已建設地區邊緣、鄰近現時市區和新市鎮、有植被但緩衝作用和保育價值相對較低的綠化地帶。 作為多管齊下土地供應策略的其中一環,政府透過持續的土地用途檢討,過去數年物色到超過210幅具短中期房屋發展潛力的用地,當中有77幅乃透過兩個階段的綠化地帶檢討及其他土地檢討所物色到的綠化地帶用地。 過去一年至少改劃了9幅綠化地,涉及多達32.2公頃,釋放多達2.83萬伙,最新提出改劃大埔桃源洞近4公頃綠化地,擬提供2,400伙。 綠化地 早在1870年代初,政府已成立花園部(即現在的漁農自然護理署前身),在香港島進行大規模植林。
綠化地: 綠化地加快改劃 近1年釋2.83萬伙
凌嘉勤解釋,郊野公園受《郊野公園條例》保護,發展要進行環評等法定程序;發展用途則要根據《城市規劃條例》進行評估及審批,他形容發展門檻相當高,過程繁複,未必可以短時間內有供應。 (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房屋土地供應短缺近年一直困擾香港,實際上,本港現時約有四分之三土地尚未開發,規劃署前署長、資深城市規劃師凌嘉勤接受《大公報》專訪,從基建配套、成本效益及司法挑戰風險等分析有潛力發展的「綠地」選項。 房屋土地供應短缺近年一直困擾香港,實際上,本港現時約有四分之三土地尚未開發,規劃署前署長、資深城市規劃師凌嘉勤接受《大公報》專訪,從基建配套、成本效益及司法挑戰風險等分析有潛力發展的「綠地」選項。 政府綠化工作種類繁多,範圍遍佈全港,從郊野以廣泛及生態為主,到市區及邊緣地帶以不同主題及多元化的種植,都可體現政府綠化工作。 城市綠化建基於周詳的規劃,透過利用多樣多彩的樹木、灌木、花草,配以各種綠色植物,為我們創造出清新、美麗、舒適、優雅的環境,提高城市宜居性及改善生活質素。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蘇裏格氣田為我國目前已探明的最大整裝氣田,是保障京津地區、內蒙古周邊區域的主力氣源地。
該地皮為元朗流浮山丈量約份第129約多個地段及毗連政府土地,地盤面積約555,863平方呎,位近天水圍天澤邨、天恒邨的西面,現為「綠化地帶」及「休憩用地(1)」用途。 除了綠化總綱圖外,各政府建築物亦已積極加入綠化元素。 除了在地面綠化帶推行綠化計劃外,政府亦已進一步探討可提高樓宇綠化面積的方法,如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等。 扼要來說,負責管理樹木所在的土地或設施的部門,同時負責護養土地及設施範圍內的樹木。 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轄下設有樹木管理辦事處,負責倡導樹木管理部門和社會大眾以專業手法管理樹木。 由民政總署主辦「綠化周」暨綠化周大步行及植樹活動,由市民及解放軍進行植樹運動。
綠化地: 香港的自然景觀
這項安排既減輕了我們處理剩餘公眾填料的壓力,亦使我們的剩餘公眾填料得以於內地妥善再用。 假若沒有該計劃,我們的臨時填料庫早已飽和,而所有剩餘公眾填料須被棄置在容量正急速耗盡的堆填區。 建築廢物的成分不一,要視乎建造工程的性質而定,當中約有9成是惰性物料(即公眾填料),適合再用於填海和填土工程,或經循環再造後,用於日後的建造工程。 至於非惰性廢料,其中部分可以再用/循環再造,餘下的只可棄置於堆填區。. 此外,斜坡位於九龍副水塘水壩旁,水壩具90年歷史,屬於二級歷史建築物,「梯台式種植牆」的方法可減低施工對水壩造成影響。 種植牆及旁邊位置均以磚來鋪設,讓斜坡外觀與水壩外貌融為一體。
政府又提出重啟馬料水填海,加上沙田污水處理廠遷入岩洞,料可提供88公頃用地,主要用作創科用途。 政府相信有關規劃已解決地區人士對交通影響的憂慮,將來新建築物亦不會影響景觀。 政府會在下個立法年度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進行為期30個月研究,期望在2026/27年度動工,2030年有地可用。 他認為,10年內的土地供應可透過改劃用地滿足需要,之後就要靠發展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等大項規劃接力供應。 【明報專訊】政府公布第三輪「綠化地帶」檢討選址,新識別8個選址約255公頃土地,料可興建7萬個單位,其中屯門東涉107.3公頃土地最多,其次是近新田麒麟山以南的49公頃地。
綠化地: 政府綠化工作及栽種植物記錄
市民大眾在政府的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工作方面擔當重要角色。 綠化地2025 政府為不同對象舉辦多元化社區參與和公眾教育活動,以鼓勵市民綠化環境及愛護樹木。 活動包括巡迴展覽和學校講座,以及為業內人士、私人業主和物業管理公司舉辦研討會等。
- 改劃合適的綠化地帶建屋是政府多管齊下土地供應策略的其中一環,政府近年透過兩階段「綠化地帶」檢視,物色到77幅用地具房屋發展潛力,合共涉及約227公頃,料可提供逾11.4萬個住宅單位。
- 施政報告提出,政府未來十年將提供約3,300公頃熟地。
- 在2017年,本地的建造工程產生超約1 790萬公噸的公眾填料,其中約460萬公噸被再用,餘下的1 330萬公噸則被暫時貯存於填料庫以供日後使用。
- 政府7月亦提出改劃一幅位於大埔桃源洞的「綠化地帶」用地,計劃興建三幢住宅大樓,提供約2,400個公營房屋單位,預料可容納約6,480人居住。
- 然而,在房屋土地供應不足下,無論政府抑或發展商均已開始打綠化地帶的主意。
- 廣義而言,高空綠化包括建築物或其他構築物在地面以上的所有綠化工作,包括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空中花園、平台種植等。
發展局提到,根據過往經驗,改劃一幅非住宅用地作公營房屋發展,由技術研究至完成地盤平整,需時至少約六年,而建屋工程則需時四至五年。 為加快建屋土地供應,發展局正檢視各項發展審批程序,爭取今年底前向立法會提交有關精簡或縮短城市規劃申請、道路刊憲、收地等多個法定程序的條例修訂草案;亦會繼續檢視各項適用的行政程序,以縮短發展所需時間。 政府致力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當中涉及近1,000公頃棕地。
綠化地: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通過平衡不同的社會、經濟和環境考慮,政府正在積極確保市民能夠在目前和將來享受到美好的自然環境。 政府目標是明年上半年爭取立法會撥款啟動項目研究,2027年動工填海,最快2030年起有土地供應。 (大公報記者 綠化地 綠化地2025 曾敏捷)政府即將發表《香港2030+》最終報告,最新估算顯示,未來約三十年本港欠缺3000公頃土地。 除發展北部都會區外,施政報告亦提出透過檢視綠化帶、放寬「祖堂地」發展等四招加快土地供應。 政府即將發表《香港2030+》最終報告,最新估算顯示,未來約三十年本港欠缺3000公頃土地。
綠化地: 管理建築廢物
在規劃、設計及建築公屋樓宇的時候,考慮環保措施、樓宇的功能和成本效益,以及綠化等因素,希望建設更安全、實用和舒適的房屋,提升公屋居民的住屋質素。 計劃不但可締造更優美綠化的環境,還可以加強居民和社區人士對社區的歸屬感,亦讓承建商有更多機會實踐其企業社會責任[13]。 市建局主席張震遠在2009年5月11日表示,未來的市區更新項目,實施全面的環境可持續發展政策,為市民締造優質的生活環境,引入綠化環境,包括公共休憩空間、空中花園、垂直綠化帶及美化旁邊街道等,以及其他環保元素[10]。 市區重建局籌劃的荃灣萬景峰特別在停車場大樓外,設置一道近萬平方呎的大型垂直綠化外牆,種植近四萬棵植物。 綠化地 消息指,規劃署將進行新一輪「綠化地帶」檢討,涉及約300公頃用地,集中檢視坡道較高和距離已建設地區較遠的用地,預計明年中完成篩選並隨即展開技術研究。 本港16000公頃綠化地,目前陸續進行改劃的210幅土地中,約三成涉及「綠化地帶」,但只佔香港綠化地約2%。
綠化地: 香港
有青衣區議員指,相關工程或會持續十年,靠近多個大型屋苑,包括曉峰園及青華苑等。 有財團近月就天水圍流浮山一幅綠化用地,向城規會申請興建住宅項目,該幅佔地逾55萬平方呎的綠化用地,涉及4,829伙,相等天水圍藍籌屋苑嘉湖山莊的三分之一規模。 「開拓土地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但一定要做,而且要持之以恆地做,絕不能因為短期經濟波動就停止造地。」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認為,香港要汲取早年因金融危機而叫停造地的教訓,要在已經定下的軌跡上持續造地。 1980年代改為大眾植樹計劃,並劃定區域,分配給有興趣之團體及企業。
綠化地: 基建相關的綠化工程
在2019 年初雨季來臨之先,我們已為本署各工地內約3 萬棵樹木進行樹木檢查、樹木風險評估、合適的風險緩解措施和相關的審核。 在天然山坡上的保土種植計劃下,我們會在郊野公園以外、未批租或未被撥用的土地上,為已受土蝕或有土蝕危機的天然山坡初步建立植被,目的是要控制土蝕和提升山坡劣地的生態和景觀價值。 我們於2016年至2019 年期間完成於屯門徑、藍田五桂山和沙田水泉澳一帶種植共約9萬棵苗木。 在全港十八區推行的「綠化義工計劃」旨在鼓勵市民參與綠化香港的活動,在綠化活動中擔任義工;協助推行樹木監察和報告不正常的生長或損壞情況,以及推廣園藝及綠化工作等。 自2004年起,政府開始制訂地區綠化總綱圖,以更有效統籌綠化行動的規劃、設計和實行。
綠化地: 綠化學校
當中四幅用作房屋發展,料可提供約6,170個公營房屋單位,及約1,080個私營單位,可容納約20,430人。 然而,在房屋土地供應不足下,無論政府抑或發展商均已開始打綠化地帶的主意。 政府早於2014年開展兩個階段的「綠化地帶」檢討,以證明已平整的、荒廢或沒有植被的綠化地,以及位於市區和新發展區邊緣、緩衝和保育價值較低的「綠化地帶」,有潛力可供進一步的房屋發展。
綠化地: 保育工作
歐美國家不使用人工草坪,而是讓自然回歸城市[來源請求],避免人工草坪耗水量大的問題。 這樣不僅降低綠化城市的成本,也給城市帶來了特色植被景觀。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景點各具獨特的地質、自然和文化特色,有興趣的市民,自然不可錯過遊覽機會。 屋頂綠化的特點是在結構地台上種植植物,即非地面種植,而且着重橫向栽種。 屋頂綠化可以是以密集及/或粗放方式,在屋頂及/或建築物或構築物的其他地方種植植物。
綠化地: 中國大陸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31日)在報章訪問中指,計劃透過「地花」模式,把未平整的土地推出招標,讓有興趣的投資者更早進場,加快推出多層工廈用地應市,首批11公頃的多層工廈發展用地將於今年內招標。 她又說,不排除以綠化地,安置受發展影響的棕地作業者,作為緩衝措施。 綠化地 規劃署於2020年底建議將馬鞍山村路及樟木頭村附近七幅綠化地帶改劃為住宅、政府機構等設施。
往後10年,每年種植的樹木(主要為山松)數以十萬計。 綠化地2025 於1903年,香港島上有佔地20公頃的松樹林,可供砍伐。 廣義而言,高空綠化包括建築物或其他構築物在地面以上的所有綠化工作,包括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空中花園、平台種植等。 為確保公眾安全及可持續發展的樹木保育,本署遵從發展局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的指引,進行年度的樹木風險評估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