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最希望是可以保留戲院觀眾席的部份,又希望方案在保留建築精髓的同時,可以為建築物賦予新的現代意義,藉以發掘一套自負盈虧的模式。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2025 屹立逾半個世紀,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皇都戲院早前獲土地審裁處批出強制拍賣令,意味跨越70載的戲院將正式告一段落。 發展商新世界早前表示會為戲院制訂保育方案,消息指方案最快會在今年12月公布,當中會保留皇都戲院的外貌,代表被譽為獨一無二的屋頂獨特「拱橋式」桁架設計將得以保存。
- 張順光展示多張璇宮戲院和皇都戲院的「戲橋」時描述,舊時入場看電影前,職員會向觀眾派發「戲橋」單張,是過去電影的劇目說明,簡介電影的主要內容(稱為「本事」)、演員陣容、放映時間,並附有劇照或明星相片。
- 皇都戲院的建築設計亦極具特色,包括天台的「飛拱」桁架建築,以及位於戲院正門上方、背後有不少都市傳說的「蟬迷董卓」浮雕。
- 另外Architecture Commons則建議引入集合美食市場、都市農場及可作共廚會堂或其他用途的多功能空間。
- 近期多個民間團體密切關注有60多年歷史的皇都戲院,不希望再有歷史建築從香港市面消失。
- 最為傳世的亮點,肯定是屋頂一組外露的拋物線型桁架,當年由結構工程師劉寶光負責規劃,混凝土製作,一串拱橋支架並行排列,支撐劇院天花,把放映室吊起,那就不用加入妨礙視線的結構支柱,亦能減低外面雜音帶來的震盪。
- 二人認為主辦單位提供的藍圖,其實足以讓展品呈現皇都戲院內裡 9 成的結構。
話說當年有不少上海人移居北角,加上不少文人雅士聚集,這裏成為前衛、時髦的文化區,作家張愛玲、影星葛蘭、歌后潘迪華都在此紮根。 「璇宮戲院」的創立更將世界各地的藝術帶來香港,創辦人歐德禮將大量世界頂尖古典音樂和西方歌舞表演帶到「璇宮戲院」,成為當年紅極一時的地標,並改寫香港演藝發展歷程。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2025 事隔多年,這天吳韻怡再次走進戲院內部,發現桌球會的確已佔用當年戲院的大部分空間,不過建築師改裝時並沒有對舊有結構改動太大,只是在巨型的空間,以假天花和假地台遮蓋上下的空間,換句話說,戲院主要的結構仍然留存。 「我們從一樓的桌球會進入,沿後樓梯一直上,踏出後樓梯時,就來到天台。」所謂的天台是一個平台,再走上一道梯才到達我們現在常說的拋物線形桁架屋頂,在那裏,她還看到戲院建築物頂部有幾扇玻璃窗。 「我們起初不知道那是什麼,後來我再看資料,才知道那是舞台上為防火而設的排煙窗,當時的璇宮戲院應該是根據英國劇院的建築規格而建,萬一舞台發生火警,這些窗會自動打開。」這些排煙窗,不論在一九五九年抑或二○○○年的建築圖則都能看到。 【本報訊】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於1952年落成,2017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並於2020年由投得大廈全部業權的新世界發展宣布復修。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昔日
由於是舊建築加上日久失修,令皇都戲院增添陰森氣氛,再加上2018年皇都戲院大廈後門門前發生奪命交通意外,令北角皇都戲院鬧鬼傳說、恐怖傳聞甚囂塵上。 戲院內部方面,以當時美國最新型電影院所具備的條件為藍本而設計,更兼備有舞台裝置。 為了達到更佳的聲學效果,屋頂的拋物線設計是經過精密的計算;放映室及冷氣裝置均特別由屋頂桁架的其中兩條弓弦桁樑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獨立吊著,以減低因室外噪音所產生的震盪的影響。
- 近年來香港民間保育意識提升,經歷過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同德大押,去年在民間反對聲下仍避不過清拆命運。
- 另外,該大廈內唯一老店「輝煌洋服」東主、現年六十五歲的曾先生表示,自己從九十年代開始進駐,該處租金至今仍非常便宜,而每年都不乏熟客三代同堂來到找他訂造西裝。
- 這種屋頂設計,不僅全港獨有,當時報章亦形容為遠東罕有,不過這設計不止美觀,還有其功能性,可以減少戲院裏會阻擋觀眾視線的承托支柱,也可以減低放映室受街外聲音震盪,確保電影播放的穩定。
- 「嗰時我係春秧街有層樓,五房一廳呀!」住洋樓,請傭人,說起舊日的風光,他顯得有點意興闌珊,全因好景不常。
- 由於疫情關係,活動屬私人性質,屬Culture for Tomorrow會員的人士有機會參加,由即日起至4月底可到有關網站登記,機構會揀選合適人士入場參觀,條件包括要對歷史文化、文物有多大程度重視等。
- 屋頂的拋物線桁架這種建築結構,更是全球獨一無二的設計,結構猶如吊橋般吊着屋頂,造就劇院的無柱的空間。
從前皇都戲院號稱全港首創新型大廈,集戲院、商場、住宅於一身。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2025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商場人流絡繹不絕,有不少舊式小店,包括手寫招牌店、唱片行、洋服店、皮鞋舖店、髮型屋、眼鏡店及郵票店等,每一間都滿載北角老街坊的回憶。 北角昔日聚集不少上海人及洋人,因此區內可謂是戲院林立,而且都選址人流最旺的英皇道,雖然現時多間戲院都已被拆卸改建,但部分從外觀或所選位置,還是看得出過往戲院的面貌。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香港‧寶‧藏.Alex Lai廢墟尋樂迸發繆思:隨著日籍英裔Sacha Yasumoto的鏡頭,給香港的「曾經」留下鮮明記錄
當發展局可在數年前繞過古咨會,把落成只有十數年的志蓮淨苑推舉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做法引起非議時,卻未有正視香港保護歷史建築的條例和機制的落後,未來恐怕還有許多有價值的建築(尤其戰後建築),難逃被拆的厄運。 戲院在一九五九年轉手後,改名為皇都戲院,後面興建住宅,戲院下面的停車場則改造成商場。 訪問當天,商場內商舖包括吳俊雄從前經常光顧的偉倫唱片幾乎已全數清空,幽暗非常,只剩一間洋服店和一間五金舖,四處是日久失修的水漬,鋼琴離奇地擋在路中央。 吳韻怡除了是皇都戲院項目顧問委員會成員,在北角出生和成長的她亦以街坊身分參與口述歷史。 由於媽媽在皇都商場開童裝店,她在八九十年代的童年放學後時常在此流連,對店主間的鄰里之情、社群的連繫感受至深。
一身白衣唐裝的歐陽昌站在店外唯一一張木枱前,一邊寫字,一邊聽著兩位街坊閒聊。 展品是 FF 版皇都戲院的作品,而 Brian 就將之化身為滑雪場,並入聖誕裝飾,希望帶給互動、快樂氣氛之外,也順道應節。 居住九龍區的 Archer 及 Alan,本身對皇都戲院認識不多,但在製作期間,也深深覺得皇都戲院外形是只此一家。 皇都戲院擁有1400個座位,前身名為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1952年落成。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從璇宮戲院變皇都戲院 國際巨星演出
Archer 及 Alan 最後還是將之一一解決,讓大家一睹 LEGO 皇都戲院模型的廬山真面目。 皇都戲院將會開放給公眾參觀和欣賞其他文化活動,例如文物導覽和文化旅遊,這些都是保育計劃的一部分。 得益於本地和國際團隊的合作,天台巨型飛拱的保育及優化將很快進行,將鞏固和提升皇都戲院對城市藝術文化歷史的背景意義。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指出,由上而下的評級機制已不合時宜,外國有不少由民間--即由下而上主動要求保育,可反映這些建築與人民的關係。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香港觀察:從皇都的沒落說起
活動上亦增設多個「打卡位」,包括於皇都商場外牆充滿懷舊風格的「全院滿座」的海報,又邀得年青書法家在商場內鐵閘上即席揮毫,另有資深音樂人黃志宗分享對於皇都商場內「偉倫唱片」的回憶,親訂見證香港音樂潮流更替的歌曲清單。 「浮雕設計很特別,主題是三國故事,是比較中式的元素。但除了主角外,還有來自東西方的舞者,包括跳芭蕾舞的歐洲人和泰國舞姬等,中西合璧的表現手法十分前衛。」吳韻怡說。 近半個世紀的歷程中,皇都戲院不僅有西方古典音樂、亞洲歌舞和粵劇等多門類表演,更上演過無數經典電影,特別是七八十年代膾炙人口的港產片。 「那時候,到戲院看錶演、看電影是年輕人首選的娛樂方式。」馬淑華回憶說,她和先生在戀愛時曾經在皇都戲院一天連看了五場電影。 〈新世界底價47億投得皇都戲院 將保育天台飛拱物開放「打卡」〉(2020年10月9日)。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文物專家冀活化再現戲院式設計
專研流行文化多年的吳俊雄指出,流行文化其實正是香港發展的精髓,「研究香港第一樣入手的,很多時未必是殖民政制,反而是做過什麼戲,哪些大師曾遊遍東南亞最終來到了香港」。 而戰後這一段流行文化尤其精彩,當幾百萬人因逃避戰亂南來,不想再提政治,反會將大量精力放在抒發自己對生活的想法,也會在賺錢時以商業方式講出流行生活是怎樣的。 團隊搜尋舊圖紙時,發現璇宮戲院的圖由一名外籍測量師簽署,而圖上同時留有真正設計者的名字,他是一個由國內南來、名為劉新科的建築師。 由於必須由認可人士簽圖,當建築人才戰亂下來港,這成為了一種戰後常見的建築項目合作形式。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中國四川生育登記取消結婚前提為何引發熱議
主席林筱魯表示,倉促決定評級,並非負責任做法,又指不會為古蹟辦進行資料搜集設時限。 古物諮詢委員會昨日加開會議,議程中包括討論將北角皇都戲院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上周,文化企業「活現香港」、長春社以及Docomomo HK(國際現代建築文獻組織香港分會)發表聯合聲明,促請古物諮詢委員會(古諮會)將北角舊皇都戲院至少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CREAM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2025 建築設計事務所創辦人建築師陳志毅鍾愛坐落在北角英皇道的皇都戲院。 除了保護和發展計劃外,小組還開始收集劇院的文物和紀念品,並將開始系統地記錄親歷者的口述歷史。 為此,他們至今已收集了約100件與皇都戲院和北角有關的文物,包括劇院的項目、廣告牌和放映合同。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建築特色
皇都商場內現時仍有洋服店和五金舖營業,90年代遷至皇都的輝煌洋服店主曾生指,做得一日得一日,盼留守至最後一天。 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舞台前掛起一幅華麗的棗紅色絲絨布幕,畫面熟悉又陌生。 由於天台「飛拱」不作對外開放,因此場內特地架設霓虹燈桁架模型,是為識別度和人氣最高的打卡點! 這趟體驗之旅由踏入皇都戲院商場,在售票處接過一張舊式戲票開始,時光立即倒流回到舊時代。 輝煌洋服店同樣有50幾年歷史,同樣70幾歲的老闆曾少文兩兄弟亦在皇都戲院舊址長達廿幾年,以前只做男衫,獲很多知名男明星光顧。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昔日皇都戲院的售票處、戲票
新世界早前成立顧問委員會,以吸收更多持份者保育皇都戲院的意見,成員包括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香港流行文化學者吳俊雄、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等,顧委會將就保育皇都戲院向新世界提供建議。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鄭志剛認為,類似皇都戲院這類富歷史價值的50年代戲院早已蕩然無存,會努力透過軟硬件融合,將皇都戲院的歷史價值、文化氣息,以及社區情懷注入修復後的「新皇都戲院」。 吳韻怡多年從事建築文物保育工作,她領我們走進這座近乎已荒廢的戲院大廈,打開被上鎖的正門,逐步踏上樓梯,桌球室內的桌上擺放着鋪滿塵埃的桌球棒。 皇都戲院於1952年落成,1959年易手後改名璇宮戲院,直至1997年結業,三年後改裝成桌球會,直至去年結業。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發展商收購活化 皇都戲院將成文藝表演場地
1931年開業的長洲戲院,是現時香港兩間僅存的戰前興建戲院之一,開業過半個世紀後於1990年結業,現時被評為3級歷史建築。 (上圖)從上映電影《表姐,妳好嘢!3之大人駕到》推斷,照片應攝於1992年;(下圖)皇都戲院前身為1952年開業至1957年結業的璇宮戲院,當時戲院正門的立體《蟬迷董卓》浮雕清晰可見。 後來事件一直發酵,古諮會額外加快皇都評級,會議上,古蹟辦建議評為最低的三級,稱皇都保存原貌上得分較低,戲院結業後改為桌球會所,說無法想像現在的會所曾是一間戲院,不相信仍有戲院元素存在。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建築伙拍形式
她憶述年少時不時到皇都戲院觀賞電影,甚至連戲院1997年結業前最後一場戲,亦特意前往觀看,以懷緬年幼時的情懷,而現時仍有保留着當年的戲票。 今次體驗活動以全新手法活現舊香港,亦連結了新一代年青藝術家參與其中,當中包括90後電影海報畫家「無紙用」林嘉恒為活動進行創作。 他一直醉心香港電影,以數碼化技術配合年輕人的幽默觸覺,結合皇都歷史和文化元素,創作了多款電影海報,包括於皇都商場外牆,繪畫了一幅「全院滿座」的海報,以懷舊風格呈現電影經典角色的獨特韻味,有趣生鬼,亦為熙來攘往的英皇道增添一個「打卡位」。 最終改寫戲院命運,卻是1995年一場四級大火,火災後戲院生意一蹶不振,終於在1997年結業。 直到2015年,戲院開始傳出業權被收購消息,皇都戲院再次引起市民注意,更吸引不少人偷偷去探靈。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保育歷史建築呼聲高 皇都戲院暫緩評級
皇都戲院是香港最古老的戰後戲院建築,但早於 1997 年結業。 皇都戲院前身名為璇宮戲院,由香港影業巨子歐德禮 所興建,於1952年建成。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建築設計由建築師劉新科及 George W Grey 主理,採用現代主義建築的美學設計理念。 委員之一、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指,璇宮戲院作為戲院的社會價值屬地區性水平,但作為演藝場所,在中環大會堂出現之前,它的影響為全港性。
皇都戲院大廈今早(8日)舉行公開拍賣,由手持1號牌的新世界代表在無競爭之下,以底價47.76億元統一業權。 新世界在11月中完成法律程序成為業權持有人後,須待建築保育團隊進入皇都戲院,進行全面及仔細的勘探工作,才能擬定出詳細保育及發展兼備的方案。 舊皇都戲院的前身為璇宮戲院,1952年開幕,1959年易名為皇都戲院,是北角的地標,也是現存戰後戲院建築中最舊的單幢式戲院建築。 最具特色之處是屋頂由一系列外露式拋物線型桁架,從上方吊著天花,物料非常見的鋼材,而是混凝土,專家估計是因為價錢較便宜,貫徹了戰後初期現代主義建築,以較為廉價又快捷的方法興建樓宇。 建築師巧妙地以弧型設計處理了電廠街至英皇道的轉角立面,成為璇宮戲院的主要立面,再 …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建築類別
然而,「飛拱」一般是指把牆壁托起來的支架結構,此設計多見於古老教堂,如巴黎聖母院和香港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到了1970年代,香港一度盛行海外歌舞團表演,而皇都戲院也是一個十分受歡迎的表演場地,曾到此表現的包括日本松竹歌舞團及台灣藝霞歌舞團。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但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演出,可能是1970年8月隨台灣凱聲綜合藝術團而來的鄧麗君。 早年的璇宮戲院佔地三萬平方尺,座位逾1300個,而皇都戲院座位也逾千,並劃分為前座、中座、超等和特等。 璇宮戲院開幕時曾賣廣告有標語謂「地底車場」、「遠東僅有」、「藝術浮雕」、「高尚名貴」。 多年來國際級音樂會及海外歌舞團如日本松竹歌舞團、台灣藝霞歌舞團等亦在此處表演,當中包括鄧麗君。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火災毁皇都 戲院光景不再
吳大讚設計在半世紀前而言非常前衞,可惜浮雕自60年代起便被廣告遮蓋,至2016年才重見天日,躲在廣告板後半個世紀,浮雕已經褪色,結構亦被破壞,吳慨嘆至今仍未找到浮雕近照,令修復之路更為艱巨。 其他成員尚包括曾負責牛津大學威斯頓圖書館及倫敦國王十字儲氣罐改造項目的英國著名建築事務所WilkinsonEyre;以及曾參與雷生春、中電總部等保育項目、由著名建築師林中偉領導的香港創智建築師(AGC)有限公司。 新世界表示,集團期望在取得100%業權及詳細勘察建築物的結構後,積極探討保育前皇都戲院相關部分的可行性和方案。 北角皇都戲院大廈去年已傳出被新世界或相關財團大舉收購,包括9月份以近6,800萬元連購一批舖位,每個收購價介乎400萬至1,100萬元,部份「迷你舖」呎價高見6.5萬元。 他表示,雖然無論是一級或是三級歷史建築,都可能會面臨拆卸的命運,但民間保育團體仍然要發聲,要宣示歷史建築的重要性,同時未來如果重建時,當局也都會看其評級才決定是否批准。
知名大戶包括老牌陸海通家族成員、實力商鋪投資者楊渭生,北角知名炒家姚加環等等。 代表發展商新世界發展的有關人士,在2015年7月已成功與該三大「旗手」大戶達成協議,以逾七億元一口氣購入該廈逾兩成業權,成為啟動收購的關鍵。 皇都戲院大廈樓高11層,分南北兩座,共有221個住宅單位,鋪位80個。 雖然大廈在過去數年被大規模收購,但於2015年,大廈進行了舊樓更新工程,涉及1,400多萬元,每戶約需交3-4萬元。 大廈樓齡50多年,但當年建築結構做得很不錯,而維修工作現已完成。
璇宮戲院由建築師 George W. Grey 及劉新科 (S.F. Liu) 設計,成安建築公司承建。 建築師巧妙地以弧型設計處理了電廠街至英皇道的轉角立面,成為璇宮戲院的主要立面,再加上沿弧形立面而設的流線形深闊簷篷,成功地突出了下方的主入口。 在這弧形立面的正中央有一幅題為「蟬迷董卓」,揉合中國,東南亞及西方藝術文化的大型浮雕裝飾,乃出自名畫家梅與天之手筆。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地區字頭制度開始實行後,將全香港分為「香港島及離島區」、「九龍」及「新界」三區,如香港島及離島區前的電話是5字頭,九龍區為3字頭等等。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2025 觀察舊式戲院的座位表,在未有電腦售票系統的年代,戲院均採用「人手劃位」的方式。 香港收藏家協會前會長張順光介紹,在觀眾選好座位後,售票員要迅速在票據上寫下編號,並在座位表上畫上交叉記號。 土地審裁處昨日審理項目,批出底價為47.76億元,以單一申請計,為本港歷年來最貴強拍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