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香港之後,目睹我創辦的,從前完善的養和醫院,業已破爛不堪,於是,我集中全力,將之回復原狀,為此而無暇顧及寫作。 年復一年,時間在沉重的工作負擔中悄悄逝去,我的書還不曾寫。 家父深受伯父影響,深信員工是養和最寶貴的資產,故此不論經濟情況 如何,從未減薪裁員。 他亦為護士學生及職員提供各類資助及獎 學金,令養和最寶貴的資產得以「增值」。 鄺靄慧喜歡做運動,Pilates、舞蹈、瑜伽等,每周進行。
全體員工以親切態度和憐憫心照顧傷患,讓天主的愛真實地臨於人間。 後來他們更得到一筆一千二百萬的捐款,購置一部正電子掃描,那是「幫助癌症病人檢查是否有擴散跡象的儀器」,當時只有少數醫院擁有,這些連同之前的六百多萬碎石機捐款,都是來自一位無名氏,「我可以說,真的有神蹟」。 鄺靄慧2025 而最影響他的,是卓醫生能給予當時年輕的他有空間修正自己。 有次他因病人沒吃藥而生氣,「本來是有些傲氣」的孔慶明最後「給病人投訴」,卓醫生走去跟他談,沒有責怪,只是想幫助他面對問題。
鄺靄慧: 鄺靄慧醫生
如同身體的其他器官,淋巴組織在受到破壞之後不會再生,因此淋巴阻塞所引致的水腫永遠不會自行消失。 □: 雖然養和醫院在組織上沒有教會背景,但有個別的醫生,包括我自己也是基督徒,所以我們認為不應該扼殺了病人接觸和認識上帝的機會。 鄺靄慧2025 當人患病時,會更多思想生命的意義,他們的肉體雖受痛苦,但心靈可以得到安慰和幫助。
雖然創辦資料庫後,令生活更忙碌,但同時亦更多姿多彩,讓我接觸更多不同層面的人,汲取各方意見。 知識傳承很重要,我記得讀書時仍在研究的新藥,去年終於真的面世了,這亦讓我的信心更堅定不放棄。 乳癌方面,鄺靄慧教授除了透過外科手術幫助病人,她的基因學研究更協助了不少高危的華人家族成員做好預防。
鄺靄慧: 歲頭髮已開始稀薄變幼?中醫拆解脫髮原因+ 預防脫髮方案!
香港在2012年5月首次進行淋巴管靜脈吻合術,整形外科醫生在患者水腫肢體打開小至兩厘米的皮膚切口,將皮下淋巴管連接至小靜脈,重建正常的淋巴回流。 李醫生經營養和,盡顯其個人識見及魄力;他亦富冒險精神,閒時熱愛打獵,斑豹、犀牛、巨象、雄獅、猛虎盡是他的收 藏品。 從年少時投身反清革命,到率先引入西方先進醫療技術, 破除迷信,只要是對的,李醫生便會義無反顧,敢於開創新天新地。
- 香港在2012年5月首次進行淋巴管靜脈吻合術,整形外科醫生在患者水腫肢體打開小至兩厘米的皮膚切口,將皮下淋巴管連接至小靜脈,重建正常的淋巴回流。
- 喜歡小朋友的她,與身為養和醫院院長的丈夫李維達結婚多年,因忙於工作,令生育計劃被迫一再推遲。
- 因為病毒傳播力高,病人都盡量避免到醫院作檢查,令數據量大減。
- 2007年回港,鄺靄慧教授為了進一步研究乳癌與基因關係,成立家族資料庫,又與醫院合作進行基因篩查。
- 例如現時已有藥物可針對BRCA基因突變,可用於卵巢瘤或乳癌病人。
我知道你於2020年時將Pink Desserts變成Home Challenge,呼籲公眾在家製作甜品,藉此支持癌症病人,這點子既具創意亦非常奏效。 A:沒錯,疫情下大家都變了廚神,社交媒體上總看到朋友分享廚藝作品。 那時我便靈機一觸,發起了Home Challenge行動,呼籲各廚神分享廚藝亦分享快樂,為整個社會帶來正面積極的氣氛,也為病人打氣籌款。 到了去年,Pink Desserts活動更首次走進周末市集,並繼續「粉紅甜品2021」慈善義賣,很高興仍獲逾30家商戶支持,參與資助本地經濟有困難之高危家庭作基因測試、輔導及其他醫護服務。 今年我們再獻新猷,加入新設計風格原素,以「重新發現‧環球甜味」作主題,期望吸引更多商戶支持,讓市民可以一邊吃甜品,一邊做善事,為遺傳性癌症患者打氣。
鄺靄慧: 鄺靄慧帶領港大研究團隊,搜集更多基因與乳癌關係的華人數據。「一個人做唔晒所有嘢,研究團隊愈來愈大,工作開心好重要,亦希望他們一齊成長。」
事件對播道做成很大的衝擊,除了要遣散數十個相關服務的同事如助產士、清潔的嬸嬸外,也讓剩下的百多個同事人心惶惶,「不知道甚麼時候會輪到自己」。 當時醫院甚至不夠流動現金支付遣散費,面臨破產的危機,幸得有人及時借了七百萬給醫院,才能過關。 鄺靄慧2025 一九六一年,我從醫務事業退休,結束我五十餘年為社會作 醫事服務。
鄺靄慧: 鄺靄慧無怨無悔 不放棄生B
○五年獲選為養和醫院董事會主席,並獲委任為養和醫院院長及李樹芬醫學基金會主席。 香港浸信會醫院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一直以來以慈愛去服務病人,並透過醫學及靈性的配合,不斷物色及引入新醫療科技,致力實踐「全人醫治、榮神益人」的理念。 我們不僅要提供優質醫療服務予病人,更致力推廣公眾教育、發展社區關係、提供慈善醫療項目,將我們的關愛理念及醫療服務推至更廣層面,令更多人受惠,這是我們的堅持。 李醫生是一位外科醫生,曾出任中華民國衛生司司長兼臨時總統府醫事顧問,以及廣東公醫大學醫學院校長等要職。 後來他 肩負營運養和醫院的重任,設立護士學校,為養和發展奠定重要 的基礎。 只要披閱《香港外科醫生》一書,便可知道他一直心繫 家國,寄望國家醫學及醫學教育可以長足發展,一如書中自序所 言「以臻強身強種之境」。
鄺靄慧: 幸福的拼圖 鄺靄慧
今集是鄺靄慧教授分享的最後一集,非常感謝她的分享及對研究工作的投入,為病人帶來更多福祉。 鄺靄慧2025 鄺靄慧2025 2013年 出任香港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助理院長(發展及知識交流)。 不過,我並沒有遇上因這件事而提出要進行預防性雙乳切除手術的要求,畢竟中國人的思想始終保守,不像美國。
鄺靄慧: 鄺靄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為了配合醫療科技發展,孔慶明想到醫院只有基本的X光和化驗並不足夠,於是「想辦法買第一部電腦掃描」,向銀行借錢,像供樓的由那裏起步,「跟着我們有磁力共振」。 一年後,播道的經濟穩定下來,將貸款全部歸還,孔慶明相信是「上帝給我們有機會重新再起步」。 接着他提出要革新,用了七年時間改建修葺殘舊的院舍,當中包括將產房的樓層改為耆康頤養中心,為長者提供優質的院舍護理服務。
鄺靄慧: 活著就是精彩 鄺靄慧
美國人對癌症的感受與我們並不完全相同,很多癌症患者即使痊癒了,仍會被稱為癌症康復病人,對於部分人來說,這是一個標籤,他們不喜歡。 醫學界發現擁有BRCA1及BRCA2突變基因,乳癌風險可增10倍,卵巢癌風險更增50倍。 基因會世代相傳,每名突變基因患者,其家人會有半數遺傳高致癌風險基因。 因此鄺靄慧更加努力在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上的工作,只因愈早發現癌症,治癒效果愈理想。
鄺靄慧: 鄺靄慧 教授
他說自己受宣教士教導,「一直只想做一間平民化的社區醫院」,而不是一間「只是配合私家醫生的醫院」。 於是他在位時,嘗試找一些願意跟醫院合作的醫生,有一個定額收費,「費用低過市場的價錢」,讓中下層的市民也能負擔,不過他承認今天很難實行,「私家醫生會要求醫院作出價錢上的調整」。 鄺靄慧2025 可是問題還未解決,於是董事會「做了一個很沈痛的決定」,在一九九七年關閉產科服務。
鄺靄慧: 鄺靄慧造福乳癌病人
由初出茅廬的乳腺外科醫生,到擔任多間大學、醫院、政府部門等的重要職務,鄺靄慧教授(Ava)15年前還創立了最為人熟悉的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 這次我們再與Ava對談,一邊焗製代表關注乳癌的粉紅甜品,一邊細談由事業到人生的不同階段。 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 HK Hereditary Breast Cancer Family Registry 主席鄺靄慧教授希望十年後會從事更多教育工作,也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
鄺靄慧: 鄺靄慧醫生從新書《愛是最好的療癒》帶出照顧乳癌患者新方向
她初出茅廬曾在廣華醫院乳病中心工作,其後因緣際會,完成了專科考試後,轉到美國史丹福大學修讀基因學,最終因她留意到乳癌病人年輕化,為找出答案,激發她進行基因研究,繼而獲得「國際乳腺科最佳醫學文獻奬」。 2007年回港,鄺靄慧教授為了進一步研究乳癌與基因關係,成立家族資料庫,又與醫院合作進行基因篩查。 鄺教授嘆在香港做研究殊不簡單,幸好她每次遇到難關也有人出來幫忙,她寄語做任何事也好,尤其做研究更不可太計較,要開放、分享,不少研究單憑一己之力根本無法完成,透過與不同機構合作才能有作為。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鄺靄慧醫生建議高危乳癌患者應盡早進行遺傳性乳癌基因篩查,及早作出預防和治療乳癌。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鄺靄慧醫生指出香港大學為全港首項結合整形外科醫生、乳腺外科醫生、物理治療師及專科護士的淋巴水腫綜合日間服務提供支援。 近年很多女士通淋巴,但坊間的通淋巴與醫學上的淋巴水腫治療不盡相同。
鄺靄慧: 香港大學醫療系統醫生
這種「在錯誤中感到自己是被接納,你可以重新來過」的感受,讓他後來當院長時,也懂得給予同事犯錯的機會,「當然你的錯不要太過離譜」。 作為播道會會友,那時他聽聞播道醫院的醫療宣教士「有很好的聲望」,故希望從他們身上學會怎樣作一個基督徒醫生,於是他在當年大約一百五十名實習的同學中,成為少數離開公營體系的醫生。 李樹芬醫生是我姐夫李樹培醫生的兄長,是上世紀初少數曾 出國深造、回港後積極參與公共事業及醫學教育的香港華人。 年 輕時家庭飯聚,跟李醫生偶有見面,覺得他是一個嚴肅、慈祥的 長輩。 她憶述,幾十年前的醫生會給人一個很權威的形象,因為當年無這麼多選擇,但現時醫療日益先進,治療方案有不同可能性,病人選擇多了。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香港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可能沒有人想過,基因研究不像臨床診治或做手術那樣能即時見到改變,但是做遺傳性基因變化的研究,就可研究為何這種病的發病率愈來愈高,特別是部分小孩子都會發病。 李維達醫生於一九七四年在美國加州大學醫科畢業,隨即於原校深造眼科,於七九年取得美國眼科醫學委員會文憑。 八○年被委任為養和醫院副院長,並兼任眼科名譽顧問醫生暨眼科部執行總監。 九三年成為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眼科),及於九五年獲選為香港眼科醫學院委員會會員,並於二○○五年獲選為該院副院長(一般事務)。
醫生可以盡力去醫治身體的疾病,但人的靈性,則需要院牧去照顧。 所以,我希望院牧能去接觸更多願意開放心靈的病人,讓他們都能明白信仰對他們的幫助。 鄺靄慧 我在李醫生過 世後才加入養和,雖無緣和他共事,卻在行醫、醫院行政,以至做人處世都深受其影響。 他為養和默默耕耘,對社會無私奉獻, 令本港醫療發展可以走得更前更遠。 他建立的雄厚根基,不僅是屬於養和,更是屬於整個社會及所有華人。 伯父李樹芬醫生是養和首任院長,乃早年香港醫學領袖之 一,與一眾香港及海外著名醫生非常熟稔。
「有個三十多的病人,在懷孕期間確診乳癌,其實在懷孕後期可以做化療而不影響胎兒,但怎勸都不願意做,到她生完BB後,癌細胞已擴散,過了不久就去世了!」憶述到這裏,Ava不禁黯然。 入行以來,Ava一直將工作放在首位,曾經犧牲許多同家人相處的時光。 喜歡小朋友的她,與身為養和醫院院長的丈夫李維達結婚多年,因忙於工作,令生育計劃被迫一再推遲。 直至2011年,父親突然心臟病發離世,令她開始反思,覺得需要作出改變。
鄺靄慧: 活著就是精彩 鄺靄慧
淋巴系統是免疫系統的一部份,由無數微細的管道組成網絡,像河流一樣將清澈的淋巴液貫穿全身,將當中有害的細菌及病毒過濾及消滅,保護身體免受感染。 如淋巴系統內的淋巴管或淋巴結受到破壞,令淋巴液不能流通,積聚於皮下,便會形成淋巴水腫。 鄺靄慧 淋巴水腫可分為先天性和繼發性兩類,香港淋巴水腫患者主要屬後者,因進行乳腺或婦科癌症手術令淋巴結受損,繼而引致淋巴水腫,發病率由百分之五至四十五不等。
一 鄺靄慧2025 九六四年,香港大學成立兒科部,獲李樹芬醫學基金會資助聘請臨時講師(Temporary Lectureship),我有幸獲選。 他驚訝之餘,亦 不忘語重心長地提醒我,不要以為自己是因為親戚關係而獲聘, 要好好盡展所長。 鄺靄慧教授愛美,所以每當有朋友形容她「都不像醫生」時, 「我會好開心」,因為意味着朋友認為她狀態好,不像長時間工作捱夜的外科醫生。 因為病毒傳播力高,病人都盡量避免到醫院作檢查,令數據量大減。 然而疫情至今第五波,社會已慢慢適應,病人也開始回來作恆常檢查,一切彷彿又回復正常。 數年前接觸過一位小朋友病人,開始時還以為是媽媽遺傳突變基因,結果發現原來是爸爸遺傳了該基因,原來男性也會攜帶突變基因,他不會發病,但會引致後代患上乳癌。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鄺靄慧: 鄺靄慧醫生
當初成立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是因為國際間缺乏比較系統化的華人乳癌數據,我認為這些數據有助科研和治療,所以成立了這慈善機構。 在成立最初的5、6年,我們主要幫助香港人,重點是收集數據,留意到有些人會有基因突變,而基因突變令患上乳癌的機會大增。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檢測變得更準確,而我們亦不斷改良檢測的方法,令檢測更加快速和準確。
J:除為資料庫收集數據,你也積極推廣及教育社會關注乳癌,疫情期間無法舉辧實體活動,你又如何應對? A:記得2019年的「Pink Run」,公眾反應非常熱烈,可惜疫情爆發最終無法成事。 於是我們特別開發「Pink Run」應用程式,繼續以虛擬跑形式,讓身處全球的人亦能參與。 這兩年多以來,我們的恆常公眾教育活動如「關乳愛」及「Pink Run」亦由實體改以線上形式進行,期望繼續以互動形式提醒社會對遺傳性癌症的認識和關注。 另外,疫情也讓我們少了見面,今年計劃復辦實體跑,11月20日重返赤柱舉行粉跑嘉年華,期望能順利舉行。 10年過去,今日有新的科技幫助大家,更快分辨出患者及患者家屬是否有高危的突變基因,從而及早預防和監察,對患者和家屬是一件好事。
鄺靄慧: 鄺靄慧無怨無悔 不放棄生B
明天是三八婦女節,小編乘機找來香港首位女外科教授、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兼瑪麗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鄺靄慧分享從醫的小故事。 小編趁三八婦女節,找來香港首位女外科教授、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兼瑪麗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鄺靄慧分享從醫的小故事。 眼見愈來愈多女性讀醫甚至從事外科工作,鄺靄慧教授於2008年在香港外科醫學院成立女性分會,希望透過不同活動支援女外科醫生的需要,令她們有平衡的發展。 現在已有年輕人接手會務,但鄺教授仍關心女同行的權益,她寄語後輩「不要計較,時刻保持樂觀」,「每份工作也要捱,呻完都要找下好的一面來看」。 鄺靄慧 Ava除了是瑪麗醫院、東華醫院及港大深圳醫院的乳腺外科主任,亦是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主席兼創辦人,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為協助淋巴水腫患者提供適合的治療,瑪麗醫院於2012年7月成立了淋巴水腫門診服務,而全港首項結合整形外科醫生、乳腺外科醫生、物理治療師及專科護士的淋巴水腫綜合日間服務亦於去年9月於東華醫院設立,為淋巴水腫患者提供全港最先進和最全面的一站式治療。
全部學生經精心挑選,數十年來學費全 免,並提供免費住宿。 在教學方面,養和的醫生多年來一直參與 護士培訓,為護士學生授課。 接觸過數不清的乳癌病人,阿姨和姨婆亦曾患乳癌,被問到會否擔心乳癌發生在自己身上? 「不擔心,事實上,任何女性都有機會患乳癌,重點是定期檢查及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充足睡眠,每星期至少做一至兩次帶氧運動,以及盡量避免高脂食物。但不需要極端到只吃蔬菜,保持均衡飲食就可以。」Ava自信地說。 對於近年不少人提倡的中西結合治癌,她認為中醫藥有數千年歷史,成效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