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豈不正是坐禪之法。 又廬山遠公與佛陀耶舍二梵僧所譯達摩禪經兩卷、具明坐禪門戶漸次方便。 與天台及侁秀門下意趣無殊。 故四祖數十年中脅不至席。 即知了與不了之宗。
時徒眾聞說偈已。 乃知大師不久住世。 法海上座再拜問曰。 和尚入滅之後。 煩惱與菩提對。 常與無常對。
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要解
盧祖六葉正傳。 六祖壇經2025 此經非文字也。 達磨單傳直指之指也。
後又改□為玄。 六祖壇經2025 系孫即遠孫。 舊唐書、柳宗元後魏侍中濟陰公之系孫。
六祖壇經: 什麼是迴向?怎樣迴向才正確?迴向到底會不會業力反彈呢?
作此解者、即同無情。 卻是障道因緣。 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
- 自性起用十九對。
- 辛卯夏、南海釋宗寶跋。
- 道理講起來有千般、萬般那麼多。
蓮池之說如此。 余恐學者因壇經而疑淨土、故錄其言於簡首、使閱者開卷即知、逆防其趨向之或誤。 蓋以修淨與參禪、正不相妨。 古德所謂有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六祖蓮池、各各隨機說法、相需為用、參禪不礙念佛、念佛不礙參禪、在學者之善於圓融耳。 六祖壇經 此余所以既註十六觀經、阿彌陀經、而又為此經之箋註也。
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 ctext:838462
若本無此病、即無庸服藥。 本無此執、亦更不必破。 無病而藥、無執而破。 則無益而有損矣。
懸記、求那跋陀羅三藏記曰、後當有肉身菩薩在此壇受戒。 六祖壇經 語見法海序。 六祖壇經2025 ○懸記者、懸先記未來之人、未來之事之讖語也。
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付囑品
六祖之所謂心平何勞持戒、吾則求吾心之如何能平。 六祖壇經2025 六祖之所謂行直何用修禪、吾則求吾行之如何能直。 六祖謂恩則孝養父母、吾則求孝養父母之所以盡其恩。 六祖謂義則上下相憐、吾則求上下相憐之所以盡其義。 六祖謂讓則尊卑和睦、吾則於尊卑思所以行其讓。
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箋註定慧品第四
後魏汝北郡、北齊改為汝陰。 明清為直隸州、屬河南省、民國改為臨汝縣。 六祖壇經2025 六祖壇經 於洪州開元寺、受新羅僧金大悲錢二十千、新羅、國名。
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坐禪品
空不是沒有、不是斷滅,而是大宇宙唯一的真實與永恆。 [0364b26] 上元元年,肅宗遣使,就請師衣鉢歸內供養。 六祖壇經 憲宗諡大鑒禪師,塔曰元和靈照。 六祖壇經 其餘事蹟,係載唐尚書王維、刺史柳宗元、刺史劉禹錫等碑。 [0364a21] 至人之生,無有種類,同人者形,出人者智。
六祖壇經: 第一類【經義】
且曰、願立第二碑、學者志也。 維如來如來、釋迦如來也。 六祖壇經 滅後中五百歲、而摩騰竺法蘭以經來。 六祖壇經2025 摩騰、竺法蘭、皆西域高僧。 二人同於漢明帝時入中國、居白馬寺、其第一部所翻之經即四十二章經。
六祖壇經: 不能得不義之財
神秀之徒、時時定攝、時時拂拭、而爭祖爭衣、貪瞋不除。 故知悟必以頓、漸則未悟。 悟之法門、有一無二。
六祖壇經: 般若
○肇論、無為者、取乎虛無寂寞、妙絕於有為。 ○莊子、無為有為、有為無為、而游於塵垢之外。 以空洞為實、空洞、寬闊而無所有也。 ○周顗答王導曰、此中空洞無物、但足用卿輩數百人。 以廣大不蕩為歸。
六祖壇經: 弟子
在大圓鏡智之下一心圓滿,有、沒有的問題根本不會發生。 一種摩訶般若的心靈狀態與鏡子一樣,當機全現,過後無蹤。 如果用另一種說法,那就是對境無心,色即是空;分別取相,空即是色。 解:神秀此偈,漸修之教。 喻菩提樹似「體」,如坐禪身不動;喻明鏡台似 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2025 「用」,如心鏡了了分明。 秀師著相,有身心可修,故言:時時勤拂拭。
六祖壇經: 大乘行者回家的過程
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 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其字指明與無明言。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箋註付囑品第十
眼枯睛亡、見性不滅。 則是見性、不緣眼有無。 無來無去、無起無滅。 故云見是法身。 何謂能見是報身。 六祖壇經 見性雖存、眼根不具、則不能見。
○宋史夏守斌傳、詔守斌往察之。 守斌變服入營中、廉問得狀。 嶺南唐分十道。 嶺南道東際海、西極群蠻、此據五嶺。 後分東西二道。 今廣東西及安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