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不少人口屬於新移民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往往只能尋找低收入工作,但到區外打工的交通費高昂(從該區到市區的車費每日平均至少30元),令不少家庭長期倚賴失業綜援。 香港扶貧委員會2006年9月公布,全港入息低於平均綜援金額有103萬人,當中以天水圍所屬的行政區域元朗區的人數最多。 據社會福利署資料顯示,2004年元朗區領取綜援個案近30,000宗,天水圍約佔一半。
- 估計每年吸引50萬名訪客,欣賞本港大自然景物的壯麗原貌。
- 另有網友在近20年前住過天水圍,當時情況亦是切合樓主的說法。
- 天水圍公園旁的+WOO 嘉湖(前稱嘉湖銀座及置富嘉湖)及嘉湖海逸酒店,是天水圍新市鎮最大的購物中心,也是天水圍新市鎮最繁榮的中心地帶。
1995年起天水圍北部開發時,北部地區成為供應大量樓房的重要地段。 按照當時規劃,現時的數個公共屋邨包括俊宏軒、天逸邨及天恒邨共約13,000個單位,本來都規劃作居屋出售,但隨著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影響擴大,政府取消居屋第二十三期乙,原訂該期發售的所有居屋單位均改作公屋單位出租。 而原本建立夾屋的用地,在夾屋計劃取消後,亦用以建立公屋。 天水圍悲情城市 除此之外,為應付八萬五建屋計劃的指標,房署每年需要提供50,000個公屋單位,天水圍北於是額外增加了7,000個公屋單位[14]。
天水圍悲情城市: 電影製作背景
從天水圍的整體發展來看,港府一味興建大型公共屋邨,旨在安置居民,這個做法有沒問題? 除了上述所說基本設施不足外,我認為把一個新市鎮打造成住宅區實在有許多缺失。 二、規劃署相信,隨着運輸網的改善,天水圍會繼元朗後發展為新界西北另一個商業活動樞紐[20]。 天水圍悲情城市2025 現在看天水圍,它純然是個住宅區,沒有成為商業活動樞紐的潛力。
天水圍新市鎮的輕鐵系統早於1993年初已經通車,當時的路線只是由青山公路輕鐵路線連接至天瑞,1995年延長至天水圍總站(現在稱為天榮站)。 天水圍悲情城市2025 2003年12月,天水圍第四期支線和預留區支線相繼通車,讓新發展的新市鎮北部和南部緊密的連繫起來。 由於輕鐵系統大多是建於路面,在區內享有優先通過路口的權利,乘輕鐵來往鎮內各處十分方便,然而班次疏落。 輕鐵系統除把新市鎮內大部分地方接駁起來外,也連接到屯馬綫車站、屯門和元朗兩個新市鎮,成為新界西北區內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天水圍悲情城市: 天水圍居民 才會明白的 10 件事
不管在南在北,大部份建築物都是住宅,商場專為居民而設,多賣日常生活所需的便宜貨色其餘便是學校、政府設施,有兩座私人發展商興建的酒店[21]。 現在,北部103區正在興建公共屋邨,依照這樣的發展趨勢,天水圍沒空間發展為商業樞紐。 天水圍悲情城市 另外,天水圍33A區(即今銀座廣場)原計劃興建文娛中心,但因廈村居民和區議員擔心影響風水里景觀而擱置。 規劃多年未有落實的天水圍文物修復資源中心,康文署近日提出在新地(00016)天水圍115區用地對面撥地5.3萬平方呎,擬興建兩幢14層高辦公室及公眾展覽中心,連周邊發展,形成住宅文化社區。 根據康文署提交的文件指出,用地位於天業路,在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與天水圍115區用地之間,佔地約5.3萬平方呎,現時屬於「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早在2013年時已經曾提出興建文物修復資源中心。 天水圍悲情城市 1916年來自廣東台山的趙氏家族籌組聯德公司,向香港政府申請開發廈村灣。
Athena說,早在九十年代初,已有農戶擺地攤售賣蔬菜。 天水圍悲情城市2025 後來,為了幫補生計,一些街坊把一些生活用品、衣服之類也拿來售賣,天光墟便慢慢成形。 現在的天光墟已有五、六十個攤檔,堪比一個小型房署街市。 反觀天水圍,幾乎同一模樣的大廈到處林立,毫無吸引力。
天水圍悲情城市: 電影
她說的城市生活意指一種社會關係──陌生人聚在一起[27],這跟天水圍不合,因為它不過是香港這個城市裏的一個新市鎮,我只想借用其中兩項準則(Variety, Eroticism)來說明天水圍發展為住宅區帶來的問題。 在輿論壓力下,港府委託獨立小組,研究如何防範天水圍發生新的家庭暴力慘劇。 同年10月,報告發表,批評當局規劃天水圍的社會福利服務並不完善,並指區內的家庭支援服務明顯出現問題。 報告指,2001年天水圍人口超過20萬,但長期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服務中心,即使區內後來發展了3間服務中心,但自從天恆邨案後求助個案急升,其中一個服務中心處理的個案,由400宗增至600宗,政府卻沒有增加資源。
不似彌敦道、軒尼詩道兩旁有繁多街景,有各式商店令人目不暇給;也不像旺角的行人專用區,平日車輛往來頻繁,到了假日,便是人頭湧湧之地,行人在馬路上慢條斯理大踏步而行,有政黨和團體在街頭演說、演話劇,招來圍觀者。 天水圍的街道整齊、乾淨,如有上述情況,不免要打破整齊劃一的格局,且顯得非常突兀礙眼。 唯一敢打破常規,賦與街道一點色彩的,就是小販。 他們有的站着賣壽司涼茶,有的在地上鋪一塊布,放上蔬菜,有人推木頭車賣水果。 可是他們零星地分佈在不同屋邨裏,食環署職員一到,便作鳥獸散。 除了鐵路網外,區內也有多條巴士線來往香港各區,而三號幹線則大大拉近天水圍與港島、九龍、荃灣、葵涌及香港國際機場的距離,也大大舒緩大老山隧道及屯門公路在1994至96年間之交通壓力。
天水圍悲情城市: 住宅與購物
見法定語文事務署(中文本)(2002):《香港年報──香港2001》,〈旅遊和旅遊業〉。 [18] 除了清晨有兩班特別車往機場外,在其餘時間,居民要乘車到天水圍南部,再轉車到機場。 天水圍的警署、公園、政府診所、休憩用地、運動場館都集中在南部。 西九文娛藝術區、啟德規劃、添馬艦政府總部三個建築羣座落維港兩岸,它們各有獨特處,西九有宏偉天篷、啟德有圓形體育館和雙泊位的郵輪碼頭,添馬艦政府總部除了有新穎的建築物,還有大量綠化面積,與海濱相連。 假如三個工程也成行,完工後,維港兩旁,會是個多麼吸引的地方。
天水圍悲情城市: 天水圍南(天華路以南部分)
據了解,洪水橋日後有兩個商業區,並將設有超過2,200萬方呎的商業樓面,規模相當於中環商業區(中環現時約4,800萬方呎商業樓面)的一半。 天水圍悲情城市 政府預計,洪水橋新發展區將創造約15萬個就業機會,為洪水橋、天水圍、屯門和元朗的居民提供就近的工作機會,有助改善全港人口和職位的不均分布。 1980年代,由台灣新生代電影工作者及電影導演所發起的台灣新電影運動,透過改革電影,使得台灣電影正朝着不僅為台灣人民創作電影,而且為更廣泛的國際觀眾創作電影的方向發展[4]。 導演侯孝賢和楊德昌也因而表示,他們想效仿同時期以高品質、以人氣巨星主打的香港電影的成功而展現強勁的曝光度。 在《悲情城市》中,侯孝賢主要依靠外國投資,尤其是來自日本。
天水圍悲情城市: 規劃
天水圍純然為住宅區,欠缺了多樣性,區內的活動不外乎:平日清早,居民上學、上班;下午或傍晚時份,他們匆匆回家。 主婦到街市、超級市場購物,帶孩子上學;閒人到公園、商場走走,在屋邨空地聊天下棋。 假日,一家人逛公園和商場, 這些都是日常生活寫照,是區內常見景象。 商住區如旺角則多姿多采,住宅、指壓中心、書店、卡拉OK店、酒樓餐廳同處一幢大廈,有人到那兒尋歡作樂,有人在那裏販賣盜版光碟,有人在書店打書釘,有人專程前來買衣服精品,或見識各種新事物。 說天水圍位在邊陲一點也不假,它位在元朗平原上。
天水圍悲情城市: 公私比調整助長「悲情」? 天水圍的教訓不是公屋太多
估計每年吸引50萬名訪客,欣賞本港大自然景物的壯麗原貌。 天水圍悲情城市 見公務員事務局法定語文事務部(中文版編輯)(2003):《香港年報──香港2002》,〈旅遊和旅遊業〉。 [13] 「該區土地來自已填平的魚塘,因此可按照《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所規定的標準,發展成為一個設計完善的新市鎮。」同注4,頁4。 天水圍悲情城市2025 這些工程引來熱烈討論,有人抨擊政府沒有廣泛諮詢民意[43],有人認為發展成本太重[44],有人質疑日後要營運建築物並不容易[45]。 天水圍純然為住宅區也造成工種有限,工作類別狹隘,區內適合基層市民的職位不外乎清潔、保安、侍應、校工,這又說明了此區的活動是如何單調。 工種和職位有限,既無法滿足區內居民的求職需要,更無從讓別區市民前來工作。
天水圍悲情城市: 天水圍文物修復保存中心
政府去年提高發展密度,令區內單位數目增至3.29萬伙,公私營比例接近七三比。 整個發展區分3個階段(第1、第2及餘下階段)發展,首兩個階段為公營房屋及容納棕地的分層樓宇,最快2028年有首批入伙。 值得留意是,日後洪水橋新發展區會新設一個洪水橋站,最新政府公布2024年動工,至2030年才竣工,但被市場批評速度太慢,令首批居民於入住的首6年無法享用,仍需透過輕鐵站轉車到天水圍或兆康站出入。 車站有別於西鐵綫以「服務經營權」營運的做法,以「擁有權」模式興建,日後政府會批出物業發展權或補貼現金方式作補助。
天水圍悲情城市: 私人發展
這是我想捕捉的主要內容……由於政治干預太多。 《悲情城市》被認為是吳念真三部曲的第二部(包括《戀戀風塵》及《多桑》),也是侯孝賢關於以台灣歷史為主題的三部曲的第一部,其後接續《戲夢人生》(1993)及《好男好女》(1995)[4]。 另外,該片帶動起拍攝場景臺北縣瑞芳鎮(今新北市瑞芳區)金瓜石及九份的第二次繁榮,讓金瓜石地區成為台灣民眾,乃至國外旅行團的遊覽勝地之一。 天水圍有不少新移民,港府可有設身處地想想他們的實際需要? 滿以為提供居所給他們便算完成責任,不過是鴕鳥政策吧!
天水圍悲情城市: 社區環境
論者們動輒以「悲情城市」來解釋他區狀況,大有可能是他們完全誤解天水圍的問題,甚或只為煽情罷了。 區內曾經因為人口突然增加,導致一啲社會問題,更被人形容做「悲情城市」。 [1]近年喺多個社會團體嘅關注同努力下,情況已經有改善。
在電影後期製作大量使用日本的技術、技巧和設施,因此令電影展現的結果,被影評人兼製片人詹宏志描述為可以吸引國際觀眾的「高品質」[4]。 如上所述,天水圍是住宅區,工種有限,數量不多,不足應付27萬人口的就業需求。 居民只好跨區工作,沒法支付車資者,只好不工作,申領綜緩 [37]。 外界說天水圍居民「靠綜緩過活」[38],除了與居民學歷低、沒有技能有關外,天水圍位置偏遠,他們難以出外謀生,以及政府把天水圍建成住宅區,功能單一,工種單一,也令居民無法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