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成員有近萬人,包括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和女居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實際上是一個聯誼會,無權監管非佛聯會寺廟[1]。 錫克教據考於20世紀之前,隨着英國僱用的印度旁遮普士兵傳入香港,並在1901年於灣仔皇后大道東建立灣仔錫克廟。 香港錫克廟的特色,是任何信仰的海外旅客,皆可在該廟免費用膳及作短期居留。
- 大乘佛教认为,一旦证入涅槃,佛身即会具有真正之常、乐、我、净四个特性,称之为“涅槃四德”。
- 小乘佛教认为涅槃就是“灰身灭智,捐形绝虑”,实质上是对死亡的赞颂。
- 羅便臣道的猶太會堂建於1901年,土地及神聖洗池均由沙宣爵士及其家族捐出。
- 一九九九年大師邀請他擔任香港佛教學院院長時,他欣然接下重任,並擔任至今。
- 香港基督新教兩大合作團體分別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1915年成立)和香港基督教協進會(1954年成立)。
我,即自在(大我,谓远离世俗之“我执”“我见”等而达到自由自在境界的无所不在之“我”)。 香港佛教 佛教认为,人生是一个无边的苦海,佛教的根本宗旨就是启示众生脱离苦海,到达最高的理想境界——涅槃。 香港佛教2025 而实现解脱的唯一出路是识破并断绝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根源,以无上正等正觉进入涅槃。 香港佛教 所谓涅槃,是梵文Nirvāna的音译,意为灭、灭度、灭寂。
香港佛教: 香港佛教聯合會
1969年依星雲大師出家,負笈日本佛教大學。 香港佛教2025 致力佛光山慈善教育事業發展,歷任慈愛幼稚園園長、育幼院院長、台北女子佛學院院長、《普門學報》發行人、慈善院長、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委員,西來寺、普門寺、台北道場住持。 現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秘書長、教育院院長。 推動慈悲愛心人及三好運動,於九二一地震災區設立佛光園;獲外交部外交之友勳章、教育部社會公益獎,著有《我看美國人》等。
基督新教於1841年傳入香港,現有在香港的獨立教會至少400所,堂會逾1500間(其中以華語宣道者約1300間),大小宗派逾70個。 主要宗派有香港聖公會、中華基督教會、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真耶穌教會、信義會、播道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浸信會、宣道會、九龍五旬節會、救世軍、神召會和聚會處(也稱小羣教會)等。 香港佛教 基督新教出版兩份每週出刊的主要報章《基督教週報》和《時代論壇》,在香港電臺有定期電臺節目,同時也通過媒體播放電視節目。 李焯芬院長,現職香港大學副校長、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總會長。
香港佛教: 東正教
寺內有合共七十七個殿堂,包括天王寺、大雄寶殿、藥師殿、四殿藏經樓、五殿華嚴殿等。 正因獨特的地理環境,加上超級靈驗的寺廟佛祖,吸引了不少旅客和佛教信徒專程過來上香參拜。 由巴哈歐拉創立於十九世紀中葉的伊朗,其著述言論構成了被認為是滿足人類現階段、即邁向成熟階段之需要的最新啟示體系。
- 目前的都主教為黎大略(Nektarios Tsilis)。
- 基督新教出版兩份每週出刊的主要報章《基督教週報》和《時代論壇》,在香港電臺有定期電臺節目,同時也通過媒體播放電視節目。
- 香港孔教徒多會參與教育工作,興辦學校,以弘揚孔子的思想;香港孔教目前並無正式宗教場所,每年常藉公眾場地舉辦祭孔儀式,亦於孔教學院學校內設有聖賢祭壇,其有計劃在黃大仙鑽石山綜合發展區內設立孔廟。
- 佛教是香港的主要宗教,大大影響了香港民眾的傳統文化。
- 最有特点的是北壁壁画所表现的众国王痛不欲生的场景,他们以割耳、割鼻、锥心、剖腹等自残方式,表示对释迦牟尼涅槃的悲痛和哀悼。
- 錫克教據考於20世紀之前,隨着英國僱用的印度旁遮普士兵傳入香港,並在1901年於灣仔皇后大道東建立湾仔錫克廟。
- 佛陀似闭非闭的眼睛,微微含笑的嘴角显得非常自信,他好像对自己生前一切苦难的经历,所证得的无上的智慧成就感到无憾,感到宽慰。
寶蓮禪寺筏可長老、青山寺顯奇法師、凌雲寺妙參法師)確立三年一度輪流傳戒的「三山開戒」模式。 這其中最着名的佛寺當屬位於大嶼山島的寶蓮禪寺,有一座宏偉露天青銅塑像天壇大佛以及鄰近的心經簡林,吸引了眾多訪客在周末和假日到來觀賞。 当下就是涅槃,当下就是佛国净土,明白了这一点,莫高窟岂不就是我的佛国,我此生的净土。 或许正是顿悟让艺术家完全体验到了在佛陀涅槃的那一刻,灵魂所感觉到的超越性的、全然的自由。 他从自己所要塑造的“佛的涅槃”的意象中看到了自己。 但是他的创造就是对他所有的劳作和智慧的最高嘉奖。
香港佛教: 孔教
黃會長致詞時表示,大家參與了佛誕系列活動多年,已有默契。 香港佛教 今年商場浴佛成績斐然,黃會長承諾明年要擴展至港島區商場。 秘書長永富法師透露,嘉年華原訂五時結束,今年浴佛人士激增,到了晚上七時仍人流絡繹不絶,排隊輪候浴佛,理解浴佛人士把握一年一度的維園浴佛因緣,故延長浴佛的時間。
香港佛教: 印度教
印度教徒的訂婚和結婚典禮,都在廟內按該教的風俗禮儀舉行。 每逢星期日上午及星期一晚上,印度廟內都有聚會,包括宗教音樂演奏和講道。 香港的佛教組織和寺廟長期以來一直在社會福利和教育領域服務,規模最大的佛教團體是香港佛教聯合會,其次是香海正覺蓮社。 除了以弘揚佛教信仰和文化為宗旨外,在香港經營十幾所中小學、青少年中心和老人院。 此外,香港佛教的學術研究和研究在過去數十年也蓬勃發展,香港大學設有佛教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也有人文佛教研究中心。 香港佛教 慈容法師,現任佛光山教育院院長,積極投入社會教化,熱心推展社會教育。
香港佛教: 香港佛教发展历程
課程包括佛法概論、印度佛教史、文獻學、名相學、學佛行儀、八宗綱要、人間佛教思想、經典導讀、梵唄教唱、禪修指導、人間音緣、插花藝術、素食烹飪、書法研習及讀書會等,務使學生能夠對佛門有基本的認識及體驗。 四十年前,以一位自覺新女性的身份邁入佛門,如今,她為台灣佛教挹注了盎然生機;她不但為理想而活,同時也為其他女性指出另一種人生的抉擇。 香港佛教 這位兼具宗教情操與社會關懷的佛門僧尼,在大眾的快樂中找到了自己。 另一方面,很多香港人也講求中、西意頭,並對不詳的數字或名稱忌諱。
香港佛教: 佛教
由於香港也是多元族群融合的社會,在漢人民族方面包含了許多不同的省籍族群,他們在移居香港時帶來了原鄉的信仰,這些神祇稱為鄉土神。 其中最著名的佛寺是位於大嶼山島的寶蓮禪寺,有一座宏偉的露天青銅塑像天壇大佛以及鄰近的心經簡林,吸引了大量訪客在周末和休假日到來觀賞。 此外,2015年落成啟用的慈山寺,立有一座76公尺高(相當於約25層樓)的戶外青銅、合金觀音像(為全球第二高觀音像),坐北向南,與位於大嶼山的天壇大佛遙遙相對。
香港佛教: 宗教衝突事件
我后来突然悟到,原来那位艺术家塑造的不是死去的佛陀,而是“佛陀的安眠”。 涅槃本就是超越生死,死亡对他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也不再有任何威胁,他已经进入那个不生不死的境地。 围绕卧佛像的三壁,是菩萨、弟子、俗众,以及众多神和人的涅槃举哀图。 香港佛教 南壁绘处之泰然的诸菩萨,以及悲痛欲绝的大迦叶和扑地啼哭的阿难等十大弟子(实绘十一身)。
香港佛教: 香港佛教學院
聖職人員計有司鐸279人、修士74人和修女427人。 全港共有52個堂區,包括39間天主教堂、32間小教堂和28個用作宗教活動的禮堂。 彌撒所用語言以中文為主,而五分之三的堂區也有英語彌撒,有些更有菲語彌撒。
香港佛教: 香港佛教文化事业
他們在1980年代來到香港從事鑽石買賣,在1996年他們在尖沙咀建了一間耆那教廟。 因為他們人數少,很多時侯他們和印度教徒共用一間寺廟禮拜。 印度廟提供的其他主要服務,還有主持殯殮儀式、安排火化和有關事宜。 該廟亦負責管理哥連臣角印度火葬場的一般事務。 羅馬天主教於1841年在香港設立宗座監牧區,1874年晉升為宗座代牧區,其後於1946年晉升為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