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以前柴灣又名西灣,所以「小柴灣」便被稱為「小西灣」。 律敦治醫院成立於1949年,前身為1843年成立的英國海員醫院,1873年,因虧損而由英國皇家海軍購入,改為皇家海軍醫院。 皇家海軍醫院所在的山丘在皇后大道東與灣仔道交界,與鬧市僅一箭之遙。
- 1999年12月,兩間康復科病房的126張病床及部份專職醫療服務遷往九龍醫院康復大樓運作。
- 拉各斯大都會的地理城市範圍包括拉各斯州20個地方政府區域中的16個。
- 來往小西灣的主要道路是小西灣道,該道路兩端都連接柴灣的東部,是小西灣居民唯一通往其他地方的重要道路。
- 1942年6月1日,位於九龍醫院西北角的安慰英靈紀念碑揭幕,用白石疊成、有方形基座,用以紀念在香港攻略戰期間死亡的日軍。
- 現場還有一個穀物裝袋設施,第三是阿帕帕碼頭以北的拉各斯油港。
- 包括瑞泰樓、瑞明樓及瑞隆樓及佳翠苑,共建有3幢和諧一型出租公屋大廈共2008個出租公屋單位及2幢和諧一型居屋大廈,共1216個出售居屋單位,於1990年5月動工,1993年5-9月分階段落成入伙,由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承建。
- 九龍醫院(英語:Kowloon Hospital,醫院管理局內部代碼:KH)是香港的公營醫院,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城區何文田亞皆老街147號A,為九龍區首間由香港政府設立的醫院,由醫院管理局管理,為九龍中聯網醫院之一,主要提供服務予九龍區病人。
由於律敦治醫院前身的海員醫院曾屬舊地段「I.L.86」,周邊仍存有多塊用作標示其早期土地權之海軍界石[5](其他發現位置包括前域多利軍火庫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及山頂等)[6]。 1998年4月1日正式與毗鄰的鄧肇堅醫院合併為社區急性醫院,合併後的律敦治醫院亦在主座大樓增建了四層高的新翼來容納因急症室搬遷計劃而作出調動的專職醫療部門。 律敦治醫院(英語:Ruttonjee Hospital),是香港香港島灣仔區灣仔灣仔嶺一所地區醫院,由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和印度人律敦治共同成立的醫院,前身是百年歷史的皇家海軍醫院、肺結核病專科醫院及療養院,傳染病醫院。 小西灣療養院2025 養和醫院是一所位於港島跑馬地的私家醫院,因其設施完善及私隱度高,多年來一直是城中名人富豪生育或求診的首選。
小西灣療養院: 醫療事故
邨內設兒童遊樂場、健身設備、籃球場、閒坐區、停車場及羽毛球場。 而第三期原本設噴泉及人工湖,但噴泉在2001年變成了花槽;而在2003年沙士爆發後湖內的水被抽乾,約3年後湖邊石頭被移走,並已改建為室外閒坐區及休息地方,而毗鄰之游泳池和公園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小西灣療養院 小西灣社區會堂:面積達1,070平方米,包括禮堂[1]、舞台、舞台會議室、會議室及男女化妝間,由東區民政事務處管理。
二期位於開發區北部,毗鄰 E9 路(高速公路),將作為中央商務區的自由區。 E2路沿線區域將重點發展金融商業、房地產及配套設施、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等,與開發區副中心相連。 E4路沿線區域將主要用於發展物流和工業製造/加工,主軸和副軸之間還規劃了多條連接軸線,設有多功能服務節點,服務於整個自貿區。 小西灣療養院 在1920年代初期,香港的醫院都是由殖民地政府或外國教會辦理,而因應本地華人對醫療的需求日增,一群著名的華人醫生和社會賢達於1922年創辦香江養和園,亦即養和醫院的前身。
小西灣療養院: 醫療保健
九龍醫院護士學校在2004年重開,現開辦由醫管局及社會福利處合作的社福界登記護士訓練課程。 1941年至1945年香港淪陷期間,九龍醫院曾作日軍陸軍醫院。 1942年6月1日,位於九龍醫院西北角的安慰英靈紀念碑揭幕,用白石疊成、有方形基座,用以紀念在香港攻略戰期間死亡的日軍。 [2]二戰結束後,紀念碑沒有被拆卸,而是被香港天文台徵用作訊號塔。
院內共設有四百多個床位,提供婦產科、特約門診、24小時普通科門診及其他專科醫療住院服務。 此外,養和醫院亦是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及香港公開大學護理學系的教學醫院,為本地及海外學生和深造畢業生提供教學及培訓設施。 懲教署現正推行公事探訪電子預約系統,供註冊用戶於懲教署網頁預約各懲教設施的公事探訪。 公事探訪電子預約系統能提供未來七天的日期作選擇(星期六下午、星期日及公眾假期除外),從而省回以電話預約的時間。 預約被接納後,你也可以更改、取消或翻查你的預約。 小西灣療養院 懲教署現正推行親友探訪電子預約系統,供註冊用戶於懲教署網頁預約各懲教設施的親友探訪。
小西灣療養院: 樓宇
調查報告指病人從伊利沙伯醫院轉院到九龍醫院時,運送紀錄未有列明這名男病人患有喉癌,頸部的呼吸造口屬永久性的,但九龍醫院的全部涉事醫護人員,都將永久造口當作臨時造口處理。 小西灣療養院2025 九龍醫院接收病人後共有27名醫護人員處理,其中16人曾處理病人的造口,除一名名醫生外,其餘都是護士。 調查委員會主席余協祖解釋,九龍醫院的醫護人員以為病人的造口是不再使用的臨時造口,每日都用消毒敷料為造口消毒和用紗布覆蓋等待傷口癒合,護士曾用膠布貼住紗布的四邊,甚至用兩層紗布封住造口。 因為底層的紗布未能被膠布黏貼固定,所以不排除病人大力吸氣時把紗布吸入氣管的可能性。
此外,養和醫院亦曾有計劃將現時8層高的李樹芬院重建成38層高的新大樓,及在黃竹坑南風道興建新院,惟有關計劃仍在研究當中。 病人資源中心服務時間為星期一至五的上午9時正至下午5時正,提供病人互助小組、資訊服務、病人/社區健康教育計劃、圖書館服務、康樂及社交活動及統籌義工服務。 1991年,由周古梁建築工程師有限公司負責的重建項目完畢並重新投入服務[2],為市民提供專科門診診療及住院服務包括:內科、胸肺內科、外科、骨科及創傷外科、老人科等服務。 小西灣療養院2025 在萊基自貿區的啟動區,將建設一個總面積1.5平方公里的商貿物流園。 園區規劃為集商貿、倉儲、展覽為一體的多功能園區。 根據園區規劃,園區內將建設大型建設工程,包括“國際商品貿易中心”、“國際會展交流中心”、工業廠房車間、物流倉庫、辦公樓、酒店、住宅公寓樓等。
小西灣療養院: 商場
隨著藍灣半島的落成,以及小西灣人口不斷增加,當年中華巴士和之後接手的新巴及城巴把不少原來以柴灣東和筲箕灣作終站的巴士路線在1987至2004年間延伸入小西灣,並以小西灣邨及藍灣半島的兩個大型巴士總站為終站。 當年,有一位名為哈蘭醫生(William A. Harland),曾在此醫院以哥羅芳為病人進行麻醉,施行香港首宗截肢手術。 1853年他受聘為殖民地醫官,但可惜在1858年感染熱病去世,終年39歲。
小西灣療養院: 城市公共汽車
包括瑞喜樓、瑞樂樓、瑞富樓及瑞強樓及曉翠苑,於1990年建成,由天順有限公司(即今日的華營建築)承建。 小西灣療養院 小西灣邨第一及二期樓宇外牆以綠色為主調,樓宇中部則是深淺綠色漸變,以呼應周遭蔥籠蒼鬰的自然山景。 小西灣療養院 第三期則以白色為主調,襯以綠色及紫色,以呼應第一、二期及旁邊富景花園的外牆顏色。 紅棉社(Kapok Clubhouse)是一所以「會所運作模式」而成立精神復康服務組織。 精神病復康者以會員身份與職員一起管理及支持會所日常運作。 在未填海前,小西灣本名馬塘(其南面為馬塘山及馬塘坳),是柴灣東邊的一個小海灣,因接近柴灣而又稱「小柴灣」(又名「柴灣仔」)。
小西灣療養院: 九龍醫院
親友探訪電子預約系統能提供未來七天的日期作選擇,預約被接納後,你也可以更改、取消或翻查你的預約。 項目總承建商為中國建築工程(香港)有限公司[4],至2010年11月,計劃工程基本完成[5],於2011年7月4日啟用,開幕儀式於同年8月28日由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主持[6]。 1947年英國與美國、澳洲、加拿大和新西蘭簽署聯合收集情報的五眼聯盟協議,因此英軍於小西灣興建於遠東規模最大的情報中心,以協助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監聽中共政權的無線電通訊。 小西灣鄰近調景嶺,因此更方便中華民國政府獲取資訊。 小西灣療養院2025 1985年因確定香港主權移交,情報中心關閉並徹底拆毀。 [2]除情報中心外,小西灣以往亦為香港英國皇家空軍人員的居住地,曾在1950年代填海,以興建空軍球場[3]。
小西灣療養院: 設施
早在1970年代英國計劃把該情報中心遷往石崗軍用土地及舂坎角一舊礦場,至1978年與港府達成共識,屆時土地會移交政府用作民用開發[4][5][6]。 1982年因為興建地下鐵路,柴灣市區的徙置大廈拆卸,政府為安置這些居民,加上應付日益膨脹的市區人口,所以決定開發小西灣。 不論柴灣還是小西灣,其發展皆較東區其他地方遲緩,二戰前人口不多,1981年時亦只有208人,以漁農業為主,1980年代情報中心停止運作後,逐漸發展成為住宅區[7][8]。 而在1987年,小西灣情報中心部分用地曾短暫用作難民營,以暫時羈押越南船民,其後該用地重建為富景花園[10]。 小西灣療養院2025 小西灣廣場(前稱小西灣商場),位於小西灣道10至12號,商場面積逾17,000平方米,自落成後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於1990年落成啟用。 小西灣邨(英語:Siu Sai Wan Estate)是香港公共屋邨,項目編號為HK05[1],位於香港島東區小西灣,前身是英軍情報中心及大坪村[2]。
小西灣療養院: 探訪時間
養和園是當時唯一專為華籍醫生和病人服務的醫院,由該處原有的「愉園」遊樂場的兩幢建築物改建而成,初期設有28個床位。 2011年11月,一名患有喉癌的年老男病人,懷疑遭紗布密封呼吸造口導致窒息死亡。 小西灣療養院2025 事故調查委員會於2012年3月公佈調查結果,發現九龍醫院的人員誤將死者喉部的永久性造口,視作即將埋口的臨時造口來護理,用紗布密封造口等待傷口埋口,但確實死因則有待死因庭審理。
小西灣療養院: 探訪時間
城市巴士和長途巴士的中心樞紐是奧修迪巴士站,它是西非最大的汽車站,於2019 年開始營運。 小西灣療養院2025 最大的碼頭位於阿帕帕區(Apapa Quays),這裡主要處理普通貨物,阿帕帕區也是丹麥埃彼穆勒-快桅集團擁有的集裝箱港口所在地,價值超過10億美元。 下一個最大的航站樓位於罐頭島(Tin Can)。
小西灣療養院: 醫療事故
報告批評醫院的主診醫生及護士警覺性低合缺乏經驗。 2016年6月,護士管理局裁定三名護士在事件中專業失德,各被判停牌一個月[12]。 1991年12月九龍醫院移交醫院管理局管理。 1999年12月,兩間康復科病房的126張病床及部份專職醫療服務遷往九龍醫院康復大樓運作。
小西灣療養院: 設施
全邨分三期興建,共有12座住宅大廈及6163個單位,為港島區最大及單位數目最多的公共屋邨。 小西灣邨亦是港島區唯一一個設有相連長型大廈及港島區首個設有和諧式大廈的公共屋邨,而第三期的瑞隆樓更是香港首兩幢裝有甲級保安系統(大閘)的公屋大廈之一。 石油出口收入導致拉各斯價格和生活成本普遍上漲,使拉各斯成為尼日利亞最昂貴的城市。 儘管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但由於汽油短缺,在該國的加油站排長隊可是司空見慣的事。 然而,這座城市或多或少地保持著功能性,即使在沒有政府乾預的情況下,城市依然在快速增長,也正在產生完整的基礎設施,儘管對於西方國家的視點上會被認為是混亂的景象。 一個房間平均有四個人居住,生活主要發生在街道上。
而小西灣街市外判予建華集團管理,於2015年8月完成翻新後,改名為本灣市場。 小西灣療養院 市場檔位由48檔增至60檔,並參照外國鮮活街市的特色,大玩科技元素,推出「i-Chicken」檔口,顧客可經視像鏡頭在雞販檔現場揀新鮮雞,便可以在半小時後領取劏好的雞,據了解雞價與在柴灣雞販的價錢一樣。 小西灣療養院2025 街市內亦設有24小時水果機,顧客可以在豬肉檔增值八達通。 該街市成為全港首個街市開設透明玻璃看到烤爐燒製產品[4]。
小西灣療養院: 醫療保健
由於屋邨位於舊啟德機場的高度限制圈內,所以第一期的樓宇雖是Y4型及新十字型設計,但其中瑞喜樓、瑞樂樓但比一般同型樓宇減少一層(即33樓為頂樓);而瑞富樓、瑞強樓更減少三層(即31樓為頂樓);而曉翠苑各座樓宇則減少兩層(即33樓為頂樓)。 小西灣療養院 值得一提是,在第1、2期各座大樓及街市均設有中文樓名的中文草書書法,第一期樓宇設於樓宇外牆(唯目前除瑞喜樓保留「瑞喜」二字,絕大多數已被移除),第2期樓宇則設於地下通道及地下電梯大堂內,以營造屋邨獨特的設計風格,可惜此項設計未有延伸至第3期樓宇內。 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法定圖則及地區規劃,小西灣是港島規劃區的第20區,與柴灣和杏花邨同屬該規劃區[1]。
小西灣療養院: 樓宇
戴麟趾夫人復康院於2000年1月17日與九龍醫院合併,並於康復大樓繼續提供服務。 九龍醫院正座(又名主座大樓)則於2004年建成及由醫院管理局接管。 醫院共有17座院舍,分別於1925年至1965年年間建成。 九龍醫院的胸肺內科是九龍區最大型胸肺專科中心之一,亦是香港首間提供胸肺康復計劃的醫院。 另外,九龍醫院亦為伊利沙伯醫院及基督教聯合醫院的病人提供延續護理服務。 拉各斯有兩家城市巴士公司:BRT(拉各斯快速公交系統)和 LBSL(拉各斯巴士服務)。
小西灣療養院: 城市公共汽車
在中心和居民區之間的高峰時段,平時的主要交通路線也會變成行動攤販以進行貿易。 小西灣療養院 養和園初期只是一所療養院,留院人士以肺病病者為主,直至1926年,前廣東公醫大學醫學院校長李樹芬醫生獲委任為院長,養和園開始引入當時嶄新手術及設施,並於1929年正式易名為養和醫院。 隨著改革成功,養和醫院於1932年完成中院大樓工程,增設門診部、產科、病理實驗室及放射診斷部等,全院床位亦增至94個,以應付不斷增加的需求。 其後由於受到二次大戰的破壞,及戰後湧入的人口導致醫療需求進一步增加,中院右翼大樓及李樹芬院(南翼及北翼)先後於1947至1967年間落成啟用,並於1970年代先後增設新生嬰深切治療部、物理治療部及組織病理部等。 拉哥斯的居民由約魯巴人、豪薩人、伊博人、埃多人、伊加人所構成[25]在管理方面,拉各斯不是一個單一的自治市,因此沒有整體的城市管理。 拉各斯大都會的地理城市範圍包括拉各斯州20個地方政府區域中的16個。
小西灣療養院: 九龍醫院
筒倉的存儲容量為28,000噸,作為Fleetwood運輸公司運輸的糧食。 小西灣療養院2025 碼頭同時處理小麥、玉米和麥芽,每天共可接收約4000噸糧食。 現場還有一個穀物裝袋設施,第三是阿帕帕碼頭以北的拉各斯油港。 小西灣(英語:Siu Sai Wan)位於香港東區,原是柴灣的東面部份,接近香港島東部的盡頭,是島上的一個住宅區,人口約為8萬。 1949年,由印度商人J.H.律敦治先生、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及香港政府支持下,把巴里山的海軍醫院的傳染病醫院並且改建成律敦治療養院,專為肺結核病患者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