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結果亦顯示,極多鼻咽癌個案是由於細胞內負責調節發炎機制「NF-κB通道」的多種蛋白出現基因突變,失去原有的調節功能,「NF-κB通道」因而被啟動,有利癌細胞生長。 現年57歲的盧先生兩年前經朋友介紹參加研究,兩次測試血漿內EB病毒均成陽性,後經鼻咽內視鏡確診一期鼻咽癌,腫瘤大小僅約3毫米。 一個月之後轉至東區醫院接受約七周的電療,院內姑娘稱「十人中無一個像你這麼早期。」目前盧先生已基本痊愈,僅需定期覆診。 現年55歲的盧先生透過是次研究在兩年前發現患上鼻咽癌,他指自己無吸煙習慣,確診患癌前身體無任何病徵,「當時精神非常好,朋友都不相信我患癌。」他表示,檢查過程簡單,在抽血後約2日就有結果。 中大鼻咽癌測試2025 他隨後轉至東區醫院診治,院內姑娘向他表示絕少有病人能在患病初期就能確診接受治療。
- 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於1999年成功研發一項無創傷性的測試方法,以定量分析血液中的EB病毒基因來診斷鼻咽癌。
- 他已在科技園成立一初創公司,並和一美國企業合併,落實有關研究結果,希望可在三年內將篩查推出巿場,「長遠希望死於鼻咽癌在港會變成罕見的事」。
- 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吳港生教授指,鼻咽癌患者若於早期發現,5年內存活率達9成,但據香港癌症資料中心,逾七成患者於晚期才確診患癌。
- 研究人員期望將來能利用血液測試,為市民及早診斷出鼻咽癌,提高生存機會。
- 除此以外,亦有不同目的的DNA測試,如親子鑑證、產前胎兒DNA篩檢、食物或藥物敏感、體格及營養管理、性格及行為管理等。
惟鼻咽癌晚期的腫瘤較大,電療成效較低,所以晚期的存活率亦大大減低。 中大鼻咽癌測試 現年57歲的盧先生2015年8月因朋友介紹接受鼻咽癌篩查,兩個月內完成各種檢查並於10月中確診鼻咽癌初期,11月開始電療。 盧先生接受了7個星期共35次的電療,期間臉上和頸部出現潰爛及脫皮等副作用,但現時已康復。 但他因病切除了口水腺,現時要進食較濕的食物,才知道日常欠缺口水原來很麻煩。 很多時病人如果因耳嗚求診,普通科醫生可能只當中耳炎診治,而我們見到中耳炎的病人求診,都不會認為是耳朵的問題,反而往往首先想到鼻咽出現問題。 部分人的症狀只會持續數個月,如每年的春季;亦有人一年四季都出現過敏症狀。
中大鼻咽癌測試: 時間:2017-08-10 20:04:07來源:大公網
報告中更指出,於2015年,大腸癌在香港的整體病發率排名是多項癌症中排名最高,而每年的死亡率約為2,000宗,排名僅次於一位的肺癌。 中大鼻咽癌測試 另外,如果當鼻涕和分泌物呈又黃又綠,則較大機會代表鼻腔或鼻竇發炎。 理論上鼻咽癌亦有可能導致發炎而產生深色分泌物,但此情況於臨床比較少見。 如果病人出現以下徵狀,例如復發性流鼻血、鼻瘜肉、慢性鼻竇炎、感覺鼻腔或喉嚨有異物、吞嚥困難和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時,建議進行鼻咽喉內鏡檢查。
- 該研究團隊在當地隨機抽取1799宗確診於2005年至2011年的鼻咽癌個案,以及5397宗對照個案進行分析。
- 醫生:第一﹑病人有家庭成員中有鼻敏感,這類病人是我最強烈建議需要做這個檢查的,因為鼻咽癌初起的時候是沒有病徵的,亦不希望病人發現病徵出現時才求診。
- 研究員指,此技術每次檢測成本價僅約240元,料檢測服務有望於3年內推出市面。
- 鼻咽癌是本港以至華南地區一帶的常見癌症,而且患病初期並無明顯病徵,近八成患者確診已屆晚期,令治療變得困難,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指出,本港每年有超過800宗鼻咽癌新症。
- 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教授陳君賜解釋,大部分人體內均有EB病毒潛伏,或因而造成假陽性。
- 致力於將最先進的科技和技術融入醫療體制內,將最新的醫療資訊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給市民。
醫生:其實鼻咽癌在香港或廣東南中國地區都比較常見,大家可能都聽過鼻咽癌又曰「廣東瘤」,而患病原因與基因有關,故鼻咽癌具家族遺傳因子,故此鼻咽癌香港或南中國地方會特別普遍。 其次,鼻咽癌與感染 EBV 病毒有關,所以現在很多研究和篩查都從這方面著手,希望可以找出患鼻咽癌的高危人士。 中文大學醫學院將於周日起開始為期3年的全港「鼻咽癌血液測試研究計劃」,到18區共招募2萬名年約40至60歲男性,透過抽取血漿識別參加者是否患鼻咽癌,有別過往要用傳統的鼻咽鏡深入鼻腔中測試。
中大鼻咽癌測試: 最新消息
本港約八成鼻咽癌患者確診時已經去到晚期,而這次研究有七成的患者可於癌症早期確診,換言之可將病人存活率由少於七成提高至九成七。 研究發現,約30%腫瘤樣本的人類白細胞抗原基因出現變異,令細胞免受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而不斷生長。 研究亦發現,約40%腫瘤樣本中因EB病毒蛋白刺激,引至「NF-κB」訊號通道不正常地啟動,失去原有的調節功能,令癌細胞能不斷複製和持續生存。 相關研究結果已刊載於國際科學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 鼻咽內視鏡檢查是目前診斷鼻咽癌的標準方法,但由於屬創傷性,且須由耳鼻喉專科醫生操作,輪候檢查時間長,因此並不適用於全民鼻咽癌篩查。
進行檢查時,醫生會放入一條幼長的軟式或硬式內窺鏡,透過內窺鏡附有的燈光及鏡頭取得清晰的影像,以檢查鼻腔、鼻竇、咽喉和周邊組織的健康狀況。 留意頸部,是否摸到不會有痛楚、觸覺硬、不會移動或超過兩星期都沒有變小的腫塊? 中大鼻咽癌測試 性格積極的徐先生即使身體抱恙,仍不斷挑戰自己,上月完成了第六次全馬比賽,他勉勵其他病友要常懷希望,期盼新研究可幫助更多鼻咽癌病人。 另外,由香港入境澳門者今早6時起,須持有24小時內有效病毒陰性核酸檢測證明,而入境後仍須接受14天強制檢疫。 研究又發現,患者在早期(1至5天)、中期(6至10天)和後期(11至15天)採集樣本中,以及不同嚴重程度患者中,深喉唾液樣本測試的表現都遜於其他測試。
中大鼻咽癌測試: 中大招募驗血 及早揪出鼻咽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的數據顯示,香港鼻咽癌發病率是全球平均的5-6倍。 因此,不論什麼年紀、性別,只要你是長時間在香港居住,也有機會患上鼻咽癌。 加上廣東人的飲食習慣例如多吃醃製食品,也是其中一樣引致鼻咽癌的高危因素。 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統計顯示,逾8成鼻咽癌患者年齡普遍低於65歲;更甚,鼻咽癌是20-44歲男士頭號癌症。 有耳鼻喉專科醫生指出,曾經遇過最年輕的患者,是一位只有9歲的小朋友,沒有家族病史,當初因為頸部有腫塊而進行檢查,最後確診患上鼻咽癌第3期。
中大鼻咽癌測試: 進行DNA測試可以了解到甚麼資訊?
(左起)中大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梁承暉教授、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盧煜明教授及教授陳君賜教授介紹中大全港大型「鼻咽癌血液測試研究計劃」,以篩查鼻咽癌早期患者。 中大鼻咽癌測試 三百零九人中,三百人其後接受鼻咽內窺鏡及磁力共振掃描檢查,當中三十四人最終確診鼻咽癌,七成屬第一至二期患者。 另外九名在血漿測試中呈陽性反應;但拒絕接受跟進檢查的參加者中,亦有一名在三十二個月後發現患有末期鼻咽癌,並於兩個月後病逝。 【大紀元7月17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針對本港第五大癌症殺手鼻咽癌,中大醫學院會進行為期2年的研究,本月底將在沙田招募1,000名沒有鼻咽癌病徵的市民,作免費血液測試。 【Now新聞台】中大研究發現可以透過抽血化驗,確診早期鼻咽癌,提高存活率。 中大研究團隊成功破解鼻咽癌全基因組圖譜,為發展個人化治療邁出一大步。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患者提供細胞樣本研究
57歲盧先生兩年前透過是次研究確診患一期鼻咽癌,他無吸煙習慣,事前沒病徵。 中大今年4月6日至10日,向50名年齡介乎16至72歲的新冠病毒患者,透過「深喉唾液」、「痰液」及「鼻咽和咽喉拭子」取得563個樣本,以評估各種測試方式效果。 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說,深喉唾液中的唾液是指痰,如患者沒痰,採樣口水病毒含量會少很多,故研究發現深喉唾液假陰性比率推算為31%,是3種採樣方式中最高,如沒痰,假陰性率或高2至3倍。 相反,通過大規模臨床驗證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對研究報告的評審,是產品在推出市場前應當達到的國際適用標準。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自我檢測
中大首創的鼻咽癌基因血液測試,乃透過檢驗血液內是否有鼻咽癌腫瘤基因而將患者分辨出來,準確度高達95%以上,是現時最準確的癌症血液測試之一。 為進一 步驗證此技術能否作為早期鼻咽癌的篩查工具,中大於2008年起展開鼻咽癌篩查研究,抽取超過1,300名無鼻咽癌病徵、年齡介乎40至62歲市民的血液 進行腫瘤基因測試。 69位測試結果呈陽性反應的參加者進一步接受鼻咽鏡等檢查,最後共三人確診為鼻咽癌患者。 為進一步驗證此技術能否作為早期鼻咽癌的篩查工具,中大於2008年起展開鼻咽癌篩查研究,抽取超過1,300名無鼻咽癌病徵、年齡介乎40至60歲市民的血液進行腫瘤基因測試。 測試結果呈陽性反應的參加者,將會被轉介至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接受鼻咽內視鏡檢查,以確定是否患上鼻咽癌,並希望及早診斷,有助提高痊癒的機會。 4周後再次檢驗,當中有309人接受複檢後均對EB病毒呈陽性反應,有關人士進一步接受鼻咽內窺鏡及磁力共振掃描檢查,結果診斷出34人罹患鼻咽癌。
中大鼻咽癌測試: 資訊查詢專區
左起: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羅國煒教授、中大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講座教授陳德章教授、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系主任杜家輝教授,以及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許斌醫生。 創新診斷科技中心利用最前沿的分子診斷學技術,開發基於血液與其他體液中的母細胞核酸診斷,特別是產前檢測和癌症相關的嶄新診斷技術,加快液體活檢的應用。 中心負責人、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盧煜明有「無創產前檢測之父」之稱,現時無創產前檢測技術已被全球數十個國家採用,本港現時有80%孕婦做過相關檢測。 醫生:第一﹑病人有家庭成員中有鼻敏感,這類病人是我最強烈建議需要做這個檢查的,因為鼻咽癌初起的時候是沒有病徵的,亦不希望病人發現病徵出現時才求診。
中大鼻咽癌測試: 及早確診增治愈機會
陳鍵明醫生,耳鼻喉科專科醫生,專科業務為睡眠呼吸管理、睡眠窒息症及打鼾過度、鼻竇炎微創手術。 在此之前,陳醫生曾是瑪麗醫院的副顧問醫生及香港大學醫院的榮譽臨床助理教授,擁有有超過十年的耳鼻喉科專科經驗。 於2016年2月加入楷和醫療集團,作為集團的創始耳鼻喉科醫生。 臨床所見,過半數患者直到第三、第四期才確診,屬較遲發現的個案。 及早檢查,亦可免卻病人心理上憂慮與不安,不必受似是而非的症狀影響,食不知味,坐立不安。
中大鼻咽癌測試: 中大推新抽血測試 及早發現早期鼻咽癌
中大醫學院研究於2013至2016年,招募20,174名40至62歲、沒鼻咽癌徵狀的男性,透過抽血進行血漿EB病毒DNA測試。 鼻咽癌是本港十大癌症殺手之一,由於早期鼻咽癌無明顯病徵,逾7成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令5年內存活率低於7成。 中大一項研究發現,透過血漿分析可有效將鼻咽癌發現期數推前,大幅增加患者康復機會。 中大鼻咽癌測試 (右起)中大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盧煜明教授、化學病理學系教授陳君賜教授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梁承暉教授介紹「鼻咽癌血液測試研究計劃」,計劃將招募本港二萬名市民接受基因血液測試,以偵測早期鼻咽癌患者。
中大鼻咽癌測試: 香港中文大學採用Microsoft Azure 虛擬雲端實驗室 為3,500名一年級學生提供數碼技能訓練
測試更可發現極早期的鼻咽癌,即使腫瘤小至內窺鏡未能發現,亦可透過檢測血漿內的EB病毒確診。 本港每年有超過八百宗鼻咽癌新症,但由於早期鼻咽癌沒有明顯病徵,八成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需接受較大範圍的放射治療和同步化療,五年存活率低於七成。 中大鼻咽癌測試 由於鼻咽癌大多與感染EB病毒有關,中大研究透過檢測癌細胞於血漿內釋放的EB病毒DNA,診斷鼻咽癌患者。 鼻咽癌大多與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有關,而檢測癌細胞於血漿內釋放的EB病毒DNA,有助篩查出鼻咽癌患者。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在2013年至2016年期間,為本港20174名40至62歲的男性進行「血漿EB病毒DNA測試」,他們均無任何鼻咽癌徵狀。
中大鼻咽癌測試: 相關文章:
DNA測試通過檢測血液、體液或細胞中的DNA分子,從而獲得基因資訊。 檢測人員會從檢測者的口腔黏液或其他組織細胞中,抽取樣本並透過檢測儀器進行檢驗。 從DNA序列或變異中,可得知檢測者的體質、疾病和遺傳資訊,常用於診斷遺傳性疾病。 註一:楷和醫療集團致力提供頂尖醫療服務和醫療管理,視人與人性化為服務宗旨,堅守「為世作楷,政清人和」理念。 集團專科醫生會講解各種都市病症,介紹最新預防措施、治療方法、醫療技術。 楷和的醫療網絡匯集醫學界内各專科位醫生,均是備受尊重的知名專科醫生。
如果鼻咽癌到了很後期,出現顱底侵蝕,可能會出現嚴重頭痛,甚至乎影響視力。 在鼻咽癌、鼻敏感、鼻竇炎之中,只有鼻咽癌會引起此症狀,也代表敲響了鼻咽癌的紅色警號,腫瘤可能已經生長至接近腦的底部,影響負責控制眼睛活動的神經線,令視力受損,亦有可能出現臉部麻痺、頭顱骨頂部疼痛。 陳君賜教授展示研究計劃所使用的「即時定量聚合酶鏈連鎖反應偵測系統」,可同時間處理近百個血液樣本,測試結果最快在兩小時內得出。 另外,亦發現有三成病人的人類白細胞抗原基因變異,令癌細胞成功逃避患者自身免疫反應,使病人存活率相對較差。 中大將在右列日期的下午一時,在沙田區舉行招募會,以及舉辦有關鼻咽癌血液測試的健康講座。 講座完畢後將即場抽簽選出一百名合資格人士參與研究,並於同日下午安排抽血。
俗稱鼻敏感的過敏性鼻炎,是由過敏原引起的鼻腔內部炎症,常見的過敏原包括花粉、灰塵、黴菌等等。 鼻敏感的症狀與感冒相似,例如打噴嚏、發癢、鼻塞和流鼻涕,嚴重者會同時出現眼癢、流眼水及眼紅的症狀。 根據香港防癌會的資料,鼻咽癌發病高峰期介乎 40 至 50 歲。 除了在內地引起關注之餘,更有外媒形容為「以生產iPhone的方式養豬」,震驚中外。 綜合媒體報道,首幢「養豬大樓」已於去年10月投產,採用自動化管理,料每年可飼養120萬頭活豬,生產豬肉10萬噸以上;但有業內人士認為,一旦豬隻染上疾病,擴散風險會相當高。 除此以外,亦有不同目的的DNA測試,如親子鑑證、產前胎兒DNA篩檢、食物或藥物敏感、體格及營養管理、性格及行為管理等。
56歲徐先生於2007年確診第4期的鼻咽癌,接受化療和放射治療後病情一度受控,但於2010年復發更擴散至雙肺。 中大鼻咽癌測試 徐先生7年來接受了多次化療,並多次參與中大標靶藥和免疫治療的臨床實驗,又為上述的研究提供細胞樣本,現時病情受控。 羅國煒又指,基於有關結果,中大正夥拍一間英國大學,研究針對「NF-κB」訊號通道不正常地啟動的藥物,重啟原有的調節功能對抗癌細胞,預料1、2年完成動物實驗,如順利可以開展臨床的實驗,發展個人化的治療增加治癒機會。
中大鼻咽癌測試: 篩查技術成本價240元 望3年內推出
有見及此,中大決定將測試進一步擴大研究,邀2萬名年齡介乎40至60歲男性參與。 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教授陳君賜表示,以血漿EB病毒基因測試鼻咽癌的準確度高達95%,對比鼻咽內視鏡檢查,抽血方式較少不適。 他認為,測試能篩選出無明顯病徵的患者,協助市民及早偵測鼻咽癌,盡快得到有效的治療以減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