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須長期服用抗血栓藥物與定期超音波追蹤,避免病情惡化。 主動脈瓣狹窄初期都沒有症狀,黃耀廣醫師分析,隨著主動脈瓣狹窄惡化,器官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時,便會出現問題,例如冠狀動脈血流不足,會導致胸悶、胸痛;腦部血流不足,會出現頭暈、昏厥;全身的血流不足,病人就會喘、心衰竭。 主動脈瓣狹窄初期大多沒有症狀,一旦出現症狀,就像啟動了倒數計時器,嘉義長庚心臟外科副教授黃耀廣醫師指出,患者在出現胸痛、昏厥、心衰竭等症狀後的平均存活時間,分別剩下5年、3年、2年〔1〕。 施志遠主任表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主要是由鼠蹊部穿刺,傷口小、恢復快,適合80歲以上高齡患者,已接受過開心手術,或是主動脈鈣化嚴重、曾接受治療等不適合接受外科手術的族群。 不過,以往沒有健保給付時,患者需自費將近一百多萬。 所幸健保在2021年2月開始有條件給付後,希望能讓更多患者受惠。
主動脈狹窄常位於降主動脈峽部,即左鎖骨下動脈和動脈導管韌帶附近處,甚少位於弓部遠端。 狹窄部組織呈纖維環或隔膜,管徑可小至2~5mm甚至針孔大小。 主動脈弓和左鎖骨下動脈常擴張,遠側降主動脈長期承受血流旋渦衝擊而形成狹窄後擴張。 狹窄段以下的肋間動脈由於與鎖骨下動脈分支建立了側支循環往往粗大,以第4~第7對尤為明顯。 部分病兒未氧合血經動脈導管分流入降主動脈,引起下半身. 如果侵犯主動脈瓣和二尖瓣,很快就發生心臟衰竭,須用毛地黃、利尿劑治療,一般預後不好,但也有活存的 病例。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健康雲
一般會依年齡建議患者選擇瓣膜,魏晧智副主任說,根據美國心臟學會針對主動脈瓣狹窄提出的治療指引,50歲以下患者建議使用耐用的機械瓣膜;65歲以上建議使用生物瓣膜;50~65歲則兩者都適用。 魏晧智副主任指出,主動脈瓣膜狹窄是不可逆的情況,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置換主動脈瓣膜,目前瓣膜的選擇分為機械瓣膜與生物瓣膜,各有其優缺點。 機械瓣膜相當耐用,但必須一輩子吃抗凝血劑,每年有超過1%以上的血栓、出血機率;生物瓣膜以豬或牛的組織製成,只需要服用約3個月的抗凝血劑,但長期使用會鈣化,大約10~15年後就會需要再次更換瓣膜。 林老太太因為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年紀大,再考慮手術風險高之後,接受經皮主動脈瓣膜植入術(TAVI),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可以正常走路活動,不再動不動就喘。 致病原因包含先天性雙葉性動脈瓣(英语:bicuspid aortic valve)和風濕熱。 致病原因包含先天性雙葉性動脈瓣(英語:bicuspid aortic valve)和風濕熱。
心絞痛一般使用乙型阻斷劑(β-blocker)及/或鈣離子阻斷劑。 硝酸鹽(Nitrate)由於怕會引起嚴重低血壓,所以是禁忌。 若為無症狀或症狀較輕,醫師可能會建議定時回診檢查即可。 其他症狀較明顯的患者可能需要透過藥物或手術進行治療。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出現昏厥 心外醫:平均壽命剩3年
主動脈瓣膜狹窄爆併發症死亡率高,有什麼治療方式? 醫師指出,以傳統開心手術或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植入新的人工瓣膜,可有效改善未來的存活率。 主動脈瓣膜狹窄是一種退化性疾病,人老了較容易發生,輕度到中度的患者通常無症狀,潛伏期甚至能持續數年,當症狀開始浮現,往往已經非常嚴重,會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千萬不要以為沒症狀就沒關係。
- 陳紹緯醫師說,對於較年輕的患者,一般不太會建議在第一次就做導管瓣膜治療。
- 不過,以往沒有健保給付時,患者需自費將近一百多萬。
- 許榮城強調,此手術主要是利用導絲通電穿刺與切割舊的瓣膜葉片,讓新支架瓣膜張開時不會影響到冠狀動脈的開口及血流,其療效及預後優於傳統的支架保護,而且可以減輕病人額外負擔支架的費用,可作為主動脈狹窄高風險族群新治療選擇之一。
- 主動脈瓣狹窄的原因,最常見是後天老化、退化;有一部分原因是先天性二瓣症;風濕性或感染性心臟病,現在已經很少。
- 開刀時間需5到6小時,術後至少需2星期才能恢復。
- 高血壓引起心功能不全,嚴重者心力衰竭,亦可誘發腦溢血,降主動脈動脈瘤形成,破裂出血。
黃耀廣醫師說明,更換主動脈瓣目前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利用導管從血管內進行主動脈更換,另一種是打開主動脈,將損壞的主動脈瓣切除,然後縫上人工瓣膜。 如果發生主動脈瓣膜狹窄,左心室需要更用力地收縮才能打出血液,長期下來會造成心臟肥厚、彈性降低,左心室衰竭,而左心室無法有效地把血液打出去到大血管,會造成左心房、肺動脈壓力增加,導致右心衰竭。 主動脈瓣膜狹窄不論是先天缺陷或後天因素,都會隨著年齡漸長提高危險性,疾病初期卻幾乎無症狀,潛伏期可以維持數年,出現症狀通常已經是中度以上的嚴重階段。 若日常走路出現呼吸異常、喘、頭暈胸悶,甚至左胸與肩疼痛感,這些都有可能是瓣膜狹窄的警訊,建議儘早就醫診斷。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瓣膜性心臟病
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而手術治療包括傳統的「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以及「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 不論是傳統開心手術還是小傷口的開心手術都有風險,對於年長者以及先天性心臟缺陷的患者需要專業醫療相對的審慎評估,溝通適合自己的瓣膜置換手術。 在經導管瓣中瓣技術不斷進步下,過去組織性如豬心、牛心瓣膜仍有再退化的可能而需再次開刀。 若為不願意使用抗凝血劑、希望保有正常生活品質,較年輕的病人使用耐久性生物瓣膜如乾式辦膜是另一選擇。 直到趙婆婆87歲時,在台北榮總心臟血管中心結構性心臟科主任陳嬰華醫師檢查及建議下,決定做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簡稱TAVI),不用開胸且風險相對較低。 正常時,心房只有一個點在放電,刺激心臟肌肉收縮。
魏晧智副主任表示,若以二次置換瓣膜比較,採取傳統手術至少需住院2周以上,經導管瓣中瓣手術只需住院3~5天,兩者相差甚多。 台中榮總心臟血管中心副主任魏晧智表示,主動脈瓣膜病變分為退化性、風濕性、感染性、先天性四種,其中退化性佔一半以上,是最常見的瓣膜病變原因,會導致主動脈瓣膜狹窄。 88 歲林老太太飽受主動脈瓣膜狹窄之苦,常自覺呼吸困難、喘不過氣,活動更因此受限,走 3 分鐘要停下來休息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2025 5 分鐘,經醫師建議後,接受經皮主動脈瓣膜植入術(TAVI),才解決胸悶胸喘問題。 台大醫院心血管外科醫師吳毅暉表示,瓣膜是人體心臟控制血流方向的重要關卡。 主動脈瓣膜是4個瓣膜中的一個,它與二尖瓣一起控制心臟血壓最高腔室的血流方向,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間,是心臟把血液打出去到大血管的重要關卡。 年輕人患此病,則主要是因為具有先天性心臟缺陷。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幫劉真集氣》就算等到心臟,也不一定能進行移植…心臟科權威魏崢:關鍵是這2點
發現有兩瓣式主動脈瓣後,即使沒有明顯症狀,患者也要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查。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陳紹緯醫師說,因為病情可能進展較快,而且不只有主動脈瓣,患者的主動脈可能會擴大,有較高的風險出現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剝離。 根據統計,大約 50% 的兩瓣式主動脈瓣患者會需要接受手術治療,而 20~30% 的病人會在 10~20 年間發展成主動脈瘤。 當病情嚴重時,其治療主要採用瓣膜置換術(英語:),若病人難以承受開放手術風險,則一般採用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
陳嬰華醫師表示,趙婆婆在術前的EF值(Ejection Friction)只有23%(正常應超過50%),胸部X光片顯現嚴重的肺積水,瀕臨呼吸衰竭,因此在進行TAVI手術時需使用葉克膜支撐。 術後這8年以來,趙婆婆恢復良好,不僅日常走路運動非常靈活,不會再感到喘,晚上也很好睡,每天會到河堤邊運動、練習拉筋等,重拾良好生活品質。 穿戴裝置愈來愈普及,經常都有民眾因為被偵測到心房顫動而就醫。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主動脈瓣狹窄的治療方法
除非患者拒絕手術,或是手術風險太高,才會使用導管瓣膜治療。 黃啟宏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好發於 80 歲以上老人,嚴重時恐造成猝死,疾病特點為「血壓越來越正常,但喘的症狀卻越來越明顯」,原因在於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因開口小,血液無法從心臟輸出,反而出現血壓越來越低,很多病人以為自己高血壓越來越正常。 一開始的主動脈瓣狹窄或逆流,都是以藥物控制為主,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使用合適的藥物,黃耀廣副教授指出,如果瓣膜功能變差,心臟收縮率也跟著下降,就要趕快動手術,只有手術治療能夠有效解決主動脈瓣狹窄的問題。 《Hello醫師》帶您了解何謂主動脈瓣狹窄? 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定義是:主動脈瓣開口面積小於1公分見方,或是血流經主動脈瓣開口,其平均壓力差 大於40mmHg,可以經由心臟超音波診斷。 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的主動脈瓣膜,為供應全身血流的源頭幫浦,若狹窄、閉鎖不全(逆流),會產生胸口悶痛、呼吸急促,甚至昏倒,病情惡化時甚至引發心臟衰竭。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症狀體徵
目前市面上的人工瓣膜主要有機械式瓣膜(英語:)與生物性瓣膜(英語:)兩種,兩種各有其優缺點。 另一個侵入性較小的術式——氣球主動脈瓣膜整型術(英語:)(BAV)只能在幾個月之內對病人有一定益處。 手術併發症之一——心臟衰竭可按其他患有輕度至中度主動脈瓣狹窄的患者的方案治療。 病情嚴重患者需避免服用血管張力素I型轉化酶抑制劑、硝酸甘油以及一些β受體阻斷藥[1]。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2025 依照患者血壓、硝普鈉及脫羥腎上腺素(英語:)可用於同時患有失代償型心功能不全(英語:)的患者[1][2]。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主動脈瓣膜狹窄恐猝死 醫建議選擇適合的手術治療續命
主動脈瓣膜變厚但瓣膜口未變狹窄則稱為主動脈瓣硬化[1]。 可能是由主動脈瓣(英语:aortic valve)的結構異常造成,或主動脈瓣的上游或下游解剖結構的異常造成。 可能是由主動脈瓣(英語:aortic valve)的結構異常造成,或主動脈瓣的上游或下游解剖結構的異常造成。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指出,台灣健保目前已經針對部分族群,開放給付經導管瓣膜置換術的高額材料費用。 優先建議使用在高齡族群或高風險病患,如曾經接受過心臟手術或其它重要器官功能不佳的病人。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主動脈瓣狹窄症狀
另外,與外科手術最大的差異除了金額,還有在術後需置放節律器的比率,從研究顯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相對高,約為10%。 主動脈瓣膜狹窄是退化性疾病,病人會出現喘、胸悶、下肢水腫、疲倦、暈倒等症狀,如果不治療死亡風險高。 許榮城呼籲病人應正視疾病,盡快就醫評估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改善症狀及生活品質。 陳嬰華醫師解釋,人的心臟共有4個瓣膜,介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中間的主動脈瓣是1個重要門戶。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疾病病因
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共病、心臟功能等狀況,選擇合適的抗心律不整藥物,以協助患者恢復正常心律,或考慮電燒治療、冷凍消融術。 一般而言,如果沒有出現腦中風,會建議年紀較輕的患者考慮機械瓣膜,年紀較大的患者考慮生物瓣膜,術前都會詳細討論。 陳紹緯醫師說,原則上就是能夠修補二尖瓣就修補二尖瓣,無法修補就置換瓣膜。 因為要處理感染的組織,所以必須使用傳統手術清創,無法透過導管進行。 陳紹緯醫師說,開完刀後,也要持續使用抗生素治療。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症狀非常多樣化,從很輕微到很嚴重都有,所以很難診斷。
但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一旦出現症狀(心絞痛、暈厥、心衰竭),僅使用藥物治療不接受瓣膜置換術的話,1年死亡率高達50%,5年存活率幾乎為0,死亡威脅不輸癌症。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2025 醫療團隊經充分討論之後,決定為黃先生進行技術複雜且困難的BASILICA瓣膜切割術。 許榮城強調,此手術主要是利用導絲通電穿刺與切割舊的瓣膜葉片,讓新支架瓣膜張開時不會影響到冠狀動脈的開口及血流,其療效及預後優於傳統的支架保護,而且可以減輕病人額外負擔支架的費用,可作為主動脈狹窄高風險族群新治療選擇之一。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主動脈瓣狹窄: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主動脈瓣膜狹窄(Aortic stenosis)是老年人常見的退化性瓣膜疾病,隨著主動脈瓣膜狹窄的程度越來越嚴重,還可能損害患者的認知功能。 台大醫院近期發表研究證實,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R)」,可顯著增加心臟血流的輸出量,提升腦部血流量,改善神經認知功能。 由於年紀較長的長者、共病多,或是傳統外科手術風險較高的病人,醫療團隊會建議用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 病人或家屬也可藉由醫院提供的醫病決策共享(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來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健康生活
醫生會在腿部或胸部插入一根導管,伸入主動脈瓣的位置,植入人工瓣膜。 根據統計顯示,有症狀的主動脈瓣膜狹窄,兩年內死亡率高達50%,台南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志遠醫師表示,若以症狀區分,有胸悶症狀的病人,平均存活約5年;有昏厥症狀的病人,平均存活則下降至3年;已有活動性喘、水腫等心衰竭症狀,平均存活只剩2年。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無論使用哪種方式,若決定置換人工瓣膜,根據患者的體況與要求,醫師會選擇生物瓣膜或機械瓣膜,取代患者已狹窄的主動脈瓣。 感染性心內膜炎是因為細菌從皮膚、口腔、消化道、泌尿道進入體內,隨著血液循環全身,並附著於心臟瓣膜,導致感染。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2025 初期可能出現疲倦、發燒、皮疹、關節痠痛等非特異性症狀,而容易被忽略。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目前市面上的人工瓣膜主要有機械式瓣膜(英語:mechanical heart valve)與生物性瓣膜(英語:bioprosthetic heart valve)兩種,兩種各有其優缺點。 另一個侵入性較小的術式——氣球主動脈瓣膜整型術(英語:balloon aortic valvuloplasty)(BAV)只能在幾個月之內對病人有一定益處。 依照患者血壓、硝普鈉及脫羥腎上腺素(英語:phenylephrine)可用於同時患有失代償型心功能不全(英語: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的患者[1][2]。 但是,不一定要很高齡,有時候特別的個人狀況,還是可能符合健保給付使用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
病兒生長後可有頭痛、頭暈、耳鳴、眼花、氣促、心悸、面部潮紅等高血壓症状,而下肢則易有麻木、發冷或間歇跛行等缺血症状。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但是,病情超過中等程度以上時,隨病情出現呼吸困難或失神。 胸部X光可發現心臟擴大,心電圖顯示左心室或左心房肥大,T波倒轉,病理切片可看到心內膜下彈力纖維組織增加。 目前在台灣,TAVI手術已開放有條件健保給付,經醫療團隊詳細評估後,符合特定條件者,可申請健保給付,以減輕患者醫療負擔。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台,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陳紹緯醫師說,如果有以下三個狀況,便需考慮進行瓣膜手術。 瓣膜上的贅生物相當不穩固,容易脫落並隨著血液流向身體各處。 陳紹緯醫師說,贅生物可能塞住血管,造成腦中風、器官肢體急性缺血。
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廖英傑醫師解釋,我們的心臟有心房跟心室,心房顫動是心房出現很多不正常的放電,使心房無法正常收縮,並影響到心室收縮的速率。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必要時得開刀清創、修補或置換瓣膜。 陳紹緯醫師提醒,由於治療過程較複雜,患者、家屬要與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共同討論,才能達到較好的預後。 針對感染性心內膜炎,抗生素是相當重要的治療,醫師會根據細菌培養的結果調整合適的抗生素。
主動脈瓣狹窄在已開發國家是最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英語:valvular heart disease)[3],約影響65歲以上人口中的2%[1]。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主動脈瓣鈣沉積(鈣化)、先天性心臟缺陷(二葉式主動脈瓣)、感染(風溼熱)是主動脈瓣狹窄的主要病因。 此外,容易引發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也可能造成病變。 生物瓣膜會逐漸退化,可能需要再次更換;如果植入機械瓣膜,則需要終生服用抗凝藥物,防止出現血栓。 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最合適的瓣膜以及手術方式。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吳南鈞主任解釋,65歲至80歲的患者,如果曾接受心臟相關手術,因為主動脈瓣膜問題需要進行第二次手術,這類患者屬於高風險族群,有機會可以通過健保給付。 吳主任曾收治一名蔡女士,因為二尖瓣問題接受二尖瓣置換手術,由於體質特殊,手術時間長達九小時,且術後心臟、心包腔沾黏嚴重,需要再接受第二次手術。 主動脈瓣膜狹窄治療會根據瓣膜狹窄程度、症狀,給予不同的治療策略。 吳南鈞主任說明,目前針對主動脈瓣膜硬化、狹窄,會以外科手術置換人工瓣膜,不過,部分患者因為年齡、共病問題無法接受治療,可以與醫師討論使用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一般治療是以傳統開心手術進行瓣膜修補/置換,但有超過百分之三十之病人,因年紀太大或合併其他疾病無法接受傳統手術。
亞東醫院引進世界最新的「BASILICA瓣膜切割術」應用於瓣中瓣主動脈瓣膜治療,可以大幅地降低併發症及死亡率。 兩瓣式主動脈瓣患者在初期通常沒有症狀,直到主動脈瓣狹窄惡化才會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等狀況。 陳紹緯醫師說,患者在平躺時會比較喘,所以需要端坐呼吸;有時會昏厥、中風,甚至猝死。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謝宜璋也提到,病人常見症狀為昏倒、胸痛、呼吸困難,而一旦發生症狀,平均壽命則在2年到5年不等,甚至於有猝死可能。 因此瓣膜狹窄程度只要達到重度,即主動脈瓣膜開口小於1.0平方公分,且曾出現胸悶、呼吸喘、暈厥等症狀,便應該及早治療,才能降低死亡風險。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醫師提醒,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的病友的治療,須經心臟內外科團隊,以及一系列詳細檢查來評估,另外還須安排瓣膜電腦斷層影像,分析瓣膜與周邊血管的構造是否適合導管手術。
開刀時間需5到6小時,術後至少需2星期才能恢復。 嬰幼兒尚可高位結紮左鎖骨下動脈,切斷後將其翻下,與遠側降主動脈端側吻合。 這是簡便易行的左鎖骨下動脈降主動脈吻合術,又稱Clagett手術。 術後併發症有再狹窄、假性動脈瘤、術後高血壓等。
人工瓣膜可分成機械瓣膜與生物瓣膜,黃耀廣醫師分析,機械瓣膜的優點是很耐用,不太容易損壞,至於機械瓣膜的缺點是必須終身服用抗凝血劑,而且使用機械瓣膜的患者中風的機率會比生物瓣膜還要高一些。 TAVI的傷口小,僅約0.6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公分,術後相對恢復快,約術後第2天至第7天出院。 風險因病人解剖構造不同而略有不同,可能的風險有傷口穿刺部位出血2%,缺血性中風1%,節律器置放的風險約5-10%,因手術而導致死亡的風險小於2%。
主動脈瓣狹窄初期可能無症狀,潛伏期甚至能持續數年;即使是輕度到中度的主動脈狹窄,一般也可能沒有症狀,所以主動脈狹窄患者千萬不要以為沒症狀就沒關係;特別是當出現症狀時,病症常已到了嚴重的地步,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所謂「鈣化」,指的就是鈣質的堆積,人體的骨頭和血液中都含有鈣質,因此血液在體內流動的過程中,也會將鈣質帶到各個器官和血管。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2025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 一般來說,年紀愈大,除了血管內的沉積鈣質變多,堆積瓣膜上的鈣質也會增加,這也是為什麼主動脈瓣鈣化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堆積在主動脈瓣的鈣質愈多,會讓瓣膜變硬,最終變得狹窄。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是治療冠狀動脈狹窄、阻塞的侵入性療法,可有效控制冠心病、延長病人壽命,但許多患者聽到要做「開膛」手術,都會嚇得說不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