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五输穴对内脏疾病、五官病等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是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特定穴。 五腧穴位置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五腧穴位置2025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同穴同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出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详见前文(和于大夫从零学中医——针灸篇(第八篇:原穴))。
- 任脉从鸠尾别出散布腹部;督脉从长强别出,散布头部,并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别出散布胸胁,加强了人体前、后、侧的统一联系。
- 荥穴大都位于手足本节,这里的气血已经形成了“溜”水样的运行结构。
- 因此不难看出五脏六腑之背俞穴之所以位于膀胱经内侧线上,是因为这条经在部位上接近督脉,督脉不仅与之有共同的循行通路,更是“阳脉之海”,能“督领经脉之海”,脏腑之气不仅通于督脉,而且还通于足太阳膀胱经。
- (1)根据五输穴的主治作用单独选用或与其他腧穴配合:五输穴在部位分布和脉气流注的深浅上有着明显的规律性。
- 其中表里经原合相配,通常是取阴经原穴配以阳经的合穴或下合穴,此为表里双治之法,』临床极为常用。
- 反之肺之实证,取本经的合穴尺泽,即实则泻其子。
病邪侵人脏腑,相应的俞、募穴会出现特殊反应,可据此诊察疾病。 《内经》中就有许多用俞穴来诊断疾病的记载,如:“按之快然”、“按之热气甚”、“应手如痛”、“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陷”等等,都是诊察脏腑疾病的客观依据。 这种扪察背俞诊断疾病的“经穴触诊法”被历代医家沿用至今。 另可见俞、募穴处皮肤变色、凹陷、突起、按压有异物感等。
五腧穴位置: 作用
病种涉及临床各科30余种,治疗方法除采用单纯针刺与艾灸外,还有穴位注射、电针、指针、埋针、温针、刺血等,具有疗效高、见效快、用穴少的特点。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郄穴是经络、穴位诊断的要穴,又因郄穴几乎都在四肢肘膝以下,操作方便,临床较为常用。 从郄穴的含义而论,是气血出入于较深的部位之意,在经脉循行路线上,气血流注于肘、膝以下,个别在膝上,遇到迂曲部位时,气血汇聚、输注之状,如灌注于孔隙之中,故称为“郄”,将此位置的腧穴称为郄穴。
《针灸甲乙经》:喘逆、鼽衄、肩胛内廉痛、不可俯仰、胗季胁引少腹而痛胀,譩譆主之。 作用为疏木和土、调理脾胃、疏气通经、舒筋利节,主治中州失运、口苦吞酸、翻胃呃逆、腹泻呕吐等症,因三里调气活血,阳陵泉为筋会,又可用于痹证、半身不遂等症。 所谓“输主体重节病”是指经气不足,湿邪留滞引起的倦怠、肿满、咳喘、肢体关节疼痛的一类证候。 肾经有热,出现尿频、溲赤、腰痛等症状时,可取荥穴然谷、输穴太溪治疗。 五腧穴位置 此处取荥输主要是指阴经之荥输,与前述荥输主外经,多系取阳经之荥输有别。
五腧穴位置: 小肠经
有的头痛不能取腧穴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被硬物撞击或从高处跌落之类的外伤,致使瘀血留在体内的,不能取腧穴治疗,因肌肉损伤而疼痛不止的,只能在局部针刺止痛,不能取远处的腧穴。 邪气上逆而引发头痛,表现为项部先痛,随后腰脊相应出现疼痛的,治疗时应先以泻法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然后再取足太阳经的其他相应穴位治疗。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的经脉交叉、会合部位的腧穴,其基本特点就是一穴同会数经,其中主要的一条经,即腧穴所属的一条经脉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称为他经或邻经。 4)穴位组合主治范围概括:临床配穴时多将8穴上下相配,分成4组使用,能够改变单穴使用之偏,发挥协同作用,临床疗效更加显著,更能体现出整体作用的特点。
当然,从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特性来认识,原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是调节脏腑功能,用于治疗脏腑病证,尤其是五脏病多用原穴治疗。 五腧穴位置 五腧穴位置2025 俞募配穴不仅对脏腑病症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对各脏腑络属的器官病症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标幽赋》说:“取胆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瞽士主要指属于肝肾阴虚所引起的青盲、暴盲及其他眼疾患者。
五腧穴位置: 临床意义
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郄穴的穴名和位置,首载于《针灸甲乙经》,共16穴。 五腧穴位置 包括十二经脉各有1个郄穴,都位于本经上;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1个郄穴,分别位于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上。
- 列缺与照海——主要是通过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任脉、阴跷会合于肺、胸膈、喉咙。
- (五)“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 包括十二经脉各有1个郄穴,都位于本经上;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1个郄穴,分别位于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上。
- 先病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者为辅,取其经的络穴。
- 《内经》中就有许多用俞穴来诊断疾病的记载,如:“按之快然”、“按之热气甚”、“应手如痛”、“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陷”等等,都是诊察脏腑疾病的客观依据。
例如:刺肺经之经穴经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调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乱的作用,又脾经脉连舌下,刺脾经经穴商丘,能治舌本强痛就是一例。 五腧穴位置 五腧穴位置 经穴能温通经络,疏散风寒,经穴对于病变导致声音失常之症状,皆有疗效。 对于各经病变累及某一器官,功能失调者也适用。
五腧穴位置: 大肠经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联系沟通十二经脉;二是对十二经气血起着溢蓄作用,与十二正经、五脏六腑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以在脏腑经络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因为八脉交会穴与八脉相交会,也就决定了此八穴治疗范围广,作用显著。 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简称五腧。 五腧穴位置2025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用水的源流来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
五腧穴位置: 腧穴相關電子書
系统记载交会穴的当首推《针灸甲乙经》,此书集晋以前针灸之大成,对会穴进行了最早而全面的总结,使会穴成为腧穴中一类具有相对特殊意义的穴位。 其后《外台秘要》、《素问》王冰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类经图翼》等书又有增补,充分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会穴的重视。 (2)郄、募配穴:郄穴治急,募穴治实,两者相配局远呼应,缓急疏通,对脏腑经络之气突然阻滞所发生的病症可获缓急止痛之效。 八会穴是根据人体生理情况和穴位的主治特点命名的,其中髓会、脉会、骨会与奇恒之腑有关。
五腧穴位置: 腧穴
中医学认为:“背为阳”,“头者,诸阳之会也”,说明在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头及脊背起着主导作用,能影响机体及内脏,而内脏疾病又能反应到背部。 从经脉的循行来看,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问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一居脊柱正中,一居脊柱两旁,两者经气相互交会。 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属”,王冰更认为督脉能“督领经脉之海”。 因此不难看出五脏六腑之背俞穴之所以位于膀胱经内侧线上,是因为这条经在部位上接近督脉,督脉不仅与之有共同的循行通路,更是“阳脉之海”,能“督领经脉之海”,脏腑之气不仅通于督脉,而且还通于足太阳膀胱经。
五腧穴位置: 腧穴相关电子书
在病理上,脏腑的疾病可以反应于俞募穴(反应病证)。 在治疗上,通过针、灸俞、募穴可达到治疗脏腑病证的目的(治疗病证)。 五腧穴位置2025 滑伯仁《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说明了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 (1)交会穴具有主治范围广泛的特点——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 由于交会穴是两经或数经相互沟通的联络点,是数条经脉之气共注一处的部位,所以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而且交会的经脉越多,主治范围越广。 如: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肝、肾经又在此交会,所以能治疗足三阴经的病症。
五腧穴位置: 治疗病症
这些穴是气血生化和集中会聚的处所,大多分布在躯干部。 从对络穴理论基础的分析可知,络脉由络穴别出,络脉的作用正是络穴的作用,其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本经补泻法:所谓本经补泻法,即是选择病变经脉上的五输穴进行补泻。 (2)经穴电测定法:近代从皮肤电现象的研究中,发现穴位部的皮肤电阻一般较低。 五腧穴位置 分析各经代表性穴位的导电量高低,可以推断各经气血的盛衰。 其代表性穴位,一般采用原穴,此外也可用于井穴、郄穴、背俞穴以及耳穴探查。
五腧穴位置: 小肠经
”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 五腧穴位置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荥指小水成流,《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 ”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全身腧穴在分經分部的基礎上,還有一些具有特定名稱和特殊作用的穴位。 這些穴位是按照它們位置和功能特點而分為不同類別,在四肢部有五輸穴、原穴、合穴、郄穴、下合穴、八脈交會穴;在軀幹部有背腧和腹募穴。
五腧穴位置: 治疗病症
其臨床應用,《難經.六十八難》曰:「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說明五腧穴在主治上各有特點。 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五腧穴位置 合:肺合尺泽,大肠合曲池,胃合足三里,脾合阴陵泉,心合少海,小肠合小海,三焦合天井,心包合曲泽,肾合阴谷,膀胱合委中,胆合阳陵泉,肝合曲泉。 经:肺经经渠,大肠经阳溪,胃经解溪,脾经商丘,心经灵道,小肠经阳谷,三焦经支沟,心包经间使,肾经复溜,膀胱经昆仑,胆经阳辅,肝经中封。 俞:肺俞太渊,大肠俞三间,胃俞陷谷,脾俞太白,心俞神门,小肠俞后溪,三焦俞中渚,心包俞大陵,肾俞太溪,膀胱俞束骨,胆俞临泣,肝俞太冲。 荣:肺荣鱼际,大肠荣二间,胃荣内庭,脾荣大都,心荣少府,小肠荣前谷,三焦荣液门,心包荣劳宫,肾荣然谷,膀胱荣通谷,胆荣侠溪,肝荣行间。
(3)子午流注针法:将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天干地支配合,结合脏腑气血流注时间,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理论形成了独特的时间治疗医学一子午流注针法。 应用时,首先要辨明病在何经何脏何腑,病性属虚属实,然后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法则取穴。 2)古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点,将五输穴气血流注的特点,结合四时气候变化对五脏生理功能的影响作为五输穴分类主治的准则。 作用为协调胃肠气机、通达上下,二者相配可用于表邪袭卫所至之寒热头痛等症,及外邪直中肠胃所至之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五腧穴位置2025 凡因脏腑失调出现胀满、逆气、结滞、泄泻等症,使用合穴大多有一定效果。
此外,《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曾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意思是说荥穴、输穴适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合穴则适于治疗体内各自所属六腑的疾病。 Adobe Premiere是一款领先的非线性视频编辑软件,广泛应用于电影制作、电视节目制作和在线视频创作中。 它提供了一系列强大的工具和功能,使用户能够创建专业水平的影片和视频作品。 此外,因为交会穴是诸经气交会的地方,经气聚汇使针刺后易于得气和调气,所以交会穴比一般腧穴针感强、效果好,因此广泛应用和深入探讨交会穴,将是研究腧穴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外,络脉还有输送营卫气血以渗灌濡养周身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孙络来完成的。 可见,十五络穴作为经脉之气与络脉之气交会的部位和络脉的起始部位,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井穴是阴阳交会、转换的部位,是气血运行的终点或起点(阴血是终点,阳气是生发之处),可直接影响本经气血的转化、流通。 因此刺激该穴具有宣通阴阳、促进行气化血的作用。 临床上,遇到某经气血的壅盛或闭结都可以通过刺激该经的井穴达到泻实祛瘀、宣痹开结的作用。 偏头痛,而且伴有头部一侧发凉的,治疗时可以先取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再取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腧穴进行针刺治疗。
所以,背俞穴作为脏腑之气输转出入之处,不仅能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而且可用于治疗各类脏腑疾患。 (1)十二经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不仅可以治疗本经病,也能治疗其相表里的经脉的病症。 因“一络通两经”,针刺一经络穴可以疏通阴阳表里二经的气血阻滞,从而使经脉通调,病痛自去。 因此,络穴也治本经及表里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及其归属脏腑的疾患。 如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既可治疗肺经的咳嗽、喘息,又可治疗大肠经的头齿痛、面瘫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既可治疗胃经的喉痹、胃痛、呕吐,又可以治疗胸闷、心悸、四肢肿等脾经病。 俞、募穴均位于躯干部,在生理上,是脏腑之气输注或结聚的部位,均与某一脏腑有密切关系。
以下内容是《内经》中关于五腧穴的应用,对于初学的小白来说,不要犯难,可以当做字典来用,哪里有问题了对照病症和五腧穴的表去查阅。 不能仅用针刺的方法治疗的头痛,是由严重的痹症造成的,如果是每天都发作,针刺之后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是不能根治。 邪气上逆而引发头痛,表现为头痛得很厉害,耳朵前后的脉络都怒胀发热的,治疗时应先刺破脉络以放出血,然后取足少阳经的腧穴调治。 邪气上逆而引发头痛,如果表现为头部血络胀痛,心情悲伤,常常哭泣,诊察其头部络脉而感觉搏动明显,络脉充盛,应当针刺放血,然后调治足厥阴肝经的腧穴。 五腧穴位置 下合穴在辅助诊断方面临床应用颇广,如肠痈患者按压上巨虚穴处常有压痛,胆道疾患则在阳陵泉有明显的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