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雨揚老師提醒年輕人,普渡要聰明拜,她說明,祭拜時間宜於午時(下午1點之後)過後、黃昏前,否則陽氣太盛,好兄弟無法享用。 下午1點到4點是最好的祭拜時間,因為靈氣高的好兄弟中午12點就出得來,但是靈氣低的要到下午3點多才有能力出來吃東西。 還有,零食盡量大家分食,不要一個人吃太多,以免增加身體過多負擔。
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度遊魂野鬼,稱「中元普度」。 中元普渡 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是俗稱的鬼門開,在東亞文化中,各地都會舉辦普渡的儀式來祭祀及款待好兄弟。 道教文化中視中元節為地官赦罪之日,由道士誦經做法,並以三牲五果普渡十方孤魂野鬼。
中元普渡: 中元普渡禮盒C款式
「盂蘭盆」,本是印度話「烏蘭婆拏」原音的轉變,為「救倒懸」的意思,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苦不堪言,為免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佛家便在廟中誦「盂蘭盆經」,並且佈施食物給孤魂野鬼。 中元普渡2025 小孟老師提醒,供品可以準備即時食品,如餅乾、罐頭,不需要經過烹調,就能直接食用,特別注意不要準備泡麵、料理包,需要經過烹煮才能吃,顯得比較沒有誠意。 命理星座專家小孟老師指出,目前有許多業者及宮廟,提供代客普渡、線上直播團拜等服務,都是中元普渡兼顧防疫不錯的方式,也不用擔心不是親自普渡就沒有誠意,其實只要準備對的供品,就能展現足夠的心意。
「水燈就像一張邀請函,邀請海上的好兄弟接受供祭、聞經懺悔,」杜烽睿表示,房子是讓人休息的地方,而點火燃燒後形成一道光,為先人指路。 三層樓高的意涵代表天、地、人,前頭有華麗裝飾,後頭則是一片樸素,「有前無後」就是傷心的事到此為止。 杜烽睿說,「我製作的水燈比起傳統水燈還要來得華麗,是因為我希望它看起來更歡樂、也更像是藝術品,」他補充,之前還做過中西合併、中日合併的建築方式,也是由於基隆自身的地理位置與歷史發展,因而有許多不同國家的亡魂長眠此地,他希望透過水燈能讓他們得到慰藉。 杜烽睿兒時住在八斗子附近,自小熟悉宮廟文化,摺蓮花、紙船,也跳過陣頭、演過歌仔戲的小生,每到中元祭,有「做熱鬧」人家約了就去,像是宮廟出陣頭、做水燈,放水燈,他全數參與。 他憶起放水燈時場面熱鬧,加上煙火秀,岸邊總是擠滿觀賞這場盛會的民眾。 佛道在此時,兩者目的相似,也符合東亞地區孝道的傳統,除此之外,從宋朝開始的儒家、釋教、道教三教合流,也讓儒家本身的祭祖概念融入,而東亞地區各地的泛靈信仰、日本神道、朝鮮巫教等逐一讓這些元素在地化,最後變成整體東亞以至於東南亞等漢字文化圈的系列祭祀活動。
中元普渡: 中元普渡(中元節)是在國曆幾號?
事後,地方父老認為雙方經常大打出手、死傷無數,因而相約雙方識者協議,將百餘名械鬥亡者的遺骨合埋老大公墓(現稱老大公廟)供奉,象徵雙方和解。 此外,雙方也協定,漳泉兩方會以普度賽會的形式,取代過往動輒的械鬥,這也是中元祭「以賽陣頭取代打破頭」的由來。 1855年開始,11個宗親會(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 何藍韓、賴、許)輪流擔任主普舉辦中元祭,直到1979年,擴大為15個宗親會(增加聯姓會、李、黃、郭),中元祭舉辦迄今已有168年歷史。 此外,由於基隆的港口背景與清法戰爭(1884至1885年)的因素,在基隆死去的多是各國異鄉人,因此,普度桌上還供奉了法國麵包、壽司、三明治、紅酒等異國料理。 流傳百年的基隆中元祭被台灣行政院觀光局列為「無形文化資產」的節慶活動,2008年被文建會(台灣文化部前身)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活動,為台灣史上第一個被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的民俗活動。
- 而後民間信仰便將此「孝道」延伸至每個家庭中,所以除了祭拜好兄弟外,也會祭拜祖先,讓神明、好兄弟、祖先們都能感受到人們的祭拜與招待。
- 農曆七月初一開始至月底之前的任何一日,都可以普渡,但時間上最好是在下午的1點過後至4點之間較為理想 (忌諱太陽下山之後)。
- 最外面會擺放臉盆,裝有半生水(在生水中放蔥、蒜,做為人與好兄弟使用的分別),毛巾掛在臉盆邊緣,讓風塵僕僕而來的好兄弟可以先洗淨顏面。
- 前面拜土地公、三官大帝的時候,香可以多插密集一點,匯聚能量,陶文老師說在公司普渡有發爐是好事,員工氣勢會隨之高漲;要注意的是,輪到拜好兄弟的時候千萬不要求發爐,發爐表示神明有事情要傳達,一般人應該不希望吸引好兄弟特別來關切。
- 台灣各地飯店推出精彩的跨年企劃,你可以選擇在101絢爛煙火第一排歡度,也可以選擇在高空景觀餐廳俯瞰夜景,還可以選擇遠離塵囂,在傳統日式的文化氛圍中,祈求新年開運。
- 香港人通常稱這節日為盂蘭節,人們會在七月十四在家中祭祖,並且會燒街衣。
台灣的水燈會有一面普渡旗,要在上面寫「慶讚中元」等中元敬語,同時寫下自己的姓名,讓好兄弟知道是哪家施主的供奉。 中元普渡習俗上的三牲鮮果有眉角,小細節多注意避免觸犯禁忌。 最常看見的中元普渡組合為烹煮後的三層帶皮豬肉、全雞(或全鴨)及全魚,要記得不能去頭尾,避免『無後』。
中元普渡: 普渡吉日 (假日 農曆 日沖)
祭拜普渡公與好兄弟的三牲以熟食較常見,但可不是隨便從市場買塊肉來煮熟就可以上桌,要注意的是,雞、豬肉不能去皮;魚要買有鱗片、完整的全魚,雞肉通常也得是一整隻雞,都不能去頭去尾,這樣表示有頭有尾,也意味著幫自己留後,而豬肉僅只需用帶皮的三層肉部位代表即可。 中元普渡2025 唐代的目連變文中,目連的俗名是羅卜,他生性善良,平常樂於佈施,但是他的母親個性吝嗇又愛殺生。 修行數年之後,目連發現母親身陷地獄的折磨之中,為了解救母親,他親自前往地獄,目睹地獄種種可怕的景象。
事實上中元節本身最早最早是源於漢代農民夏末秋初祭田神感謝大地。 在以農立國的時代,東亞、東南亞地區的節慶往往跟季節、農業相關。 例如東南愛亞的送水節(不是潑水節)大約在每年11月,為了感謝上天帶來豐沛雨水讓人們豐收。 而這是因為十一月大約是雨季結束,多數東南亞國家每年只有乾季雨季之分,雨季變成為耕作的好時節。 但為什麼全聯、家樂福每年都會針對中元普渡推出特價折扣、各種宣傳企劃,看起來似乎是件大事呀!
中元普渡: 拜拜時間、推薦供品
因此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民間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同時結合佛教、道教思想和儀式,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中元法會、中元建醮等[5]。 中元普渡 南北朝時,佛教盛行,佛教徒依照《盂蘭盆經》以及結夏安居的傳統,在七月十五日供養眾僧,以功德迴向父母,稱為盂蘭盆法會,後來這天就有了盂蘭盆節的名稱。 道教出現後,加入了道教相關內容,依《玄都大獻經》說七月十五這一天,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會持人鬼錄簿,檢閱善惡,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 因此,這一天,餓鬼囚徒、十方大聖都會齊集起來,道士則會供奉花果、設壇頌經,作法事,祭祖並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有普度之意。 因此,不論佛教或道教,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都有活動普度眾生。 農曆7月被台灣人稱為鬼月,在佛、道教中,農曆7月15日會舉辦普度法會,這個日子在台灣稱為中元節。
中元普渡: 中元普渡也要防疫!命理專家曝代客普渡、直播團拜7大禁忌 這件事沒做等於白拜了
此外,科技業的相關人士分享,只有綠色的乖乖能拜,代表故障訊號的紅色和黃色乖乖可不能出現在園區裡。 即便中元祭隨著時代演進逐漸觀光化,但祭儀的目的未變;潮濕的港都基隆一樣多雨,但有更多年輕人帶著對故鄉的使命回家,他們想讓市民與更多人看見基隆。 在百年傳統的變與不變中,看見他們如何推動改變,與維繫那些不變。 中元普渡2025 多位受訪者告訴我們,在這流傳數百之久的傳統祭典中,亦存在著世代與性別議題。 中元祭係由15個宗親會(同姓氏組成的聯誼會)輪值舉辦,每15年一輪的制度,也面臨到傳承斷裂的議題。 藝術家李奇鴻以自身實際參與的經驗提及,宗親會普遍呈現人口老化與缺乏女性身影的現象。
中元普渡: 中元普渡時間、地點、流程
普渡分成祭拜神明與好兄弟,神明是「天地水」三官中的地官,俗稱「普渡公」,是專司赦罪的神明,大型普渡會另設供桌。 中元普渡2025 民眾自宅門前普渡,供桌前、香爐後的水果或三牲供品是祭拜普渡公,傳統上不插香,祭拜好兄弟的供品才要插香。 中元節普渡拜拜是民間年度大事,別悶著頭亂拜,聽聽專家說法,也許還有你没注意到的細節,搞清楚之後,拜得更安心更放心。 現時民間的盂蘭盆會或中元普渡大都是糅合佛、道、巫覡宗教、民間信仰而成,除了原來的普渡意義外,還增添了娛樂成份,變成廟會形式的祭典,有歌舞、戲劇等娛樂活動。
中元普渡: 台灣保健品市場有望衝破1700億元大關!這5大品牌如何抓住消費者的心?
據《盂蘭盆經》的記載,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眾生離餓鬼苦,生人天中[6]。 在供桌的擺設方面,除了基本的燭台、酒杯與插香的米桶外,還要準備裝滿水的臉盆及毛巾、牙膏、香皂、鏡子等,讓好兄弟可以梳洗梳洗一下。 除了上述食物以外,講究一點的還可以再加上飯、粿或糕點,甚至是茶、酒等,為的就是讓好兄弟們能夠吃個過癮。
中元普渡: 中元節禁忌 2:勿嬉鬧和放鞭炮
供桌前需放矮桌,擺放臉盆加水與乾淨的毛巾,毛巾從寬邊對折一次成細長條後,橫跨放在裝有清水的臉盆中,讓好兄弟可以洗手臉。 中元普渡 剛剛上面提到的食物,在擺設上也有幾點需要注意,依般建議由內往外的順序是:乾料、蔬果類、三牲或五牲、插香的米桶、酒杯和燭台,最外頭或桌底下則是盛好水的洗臉盆跟毛巾。 鬼月祭祀無主的孤魂野鬼稱為「拜門口」,因此一定要選在室外,一般以門口外面空地最常見,忌諱在室內或家中陽台,除了不希望讓好兄弟進到家門之外,再則,好兄弟會被門神阻擋進不了室內,無法接受供奉。 由於農曆七月氣溫普遍較高,普渡供品放室外容易腐壞,吃了普渡供品,對運勢不會造成特別影響,所以不用特別去忌諱。
中元普渡: 中元普渡的拜拜禁忌3:供品插柱香
這有兩種說法,一是觀音菩薩有許多化身,大士便是稱祂化身的意思,大士爺屬於觀音的其中一個化身。 有另一說是大士爺是觀音所收服的鬼王,為鎮壓祂因此頭上會有觀音菩薩。 普渡拜拜供桌上也少不了零食,雨揚老師也提到,可以準備「紅龜粿」,有長壽、吉祥、富貴的涵義,而「米果」則有拜米旺財,大人小孩都愛,還有拜「花生罐頭」,象徵好事會發生。 一般而言,普渡時間大多落在下午2點到晚上6點前最佳,擺放五牲素果最好,象徵五福臨門,切記要全熟食物,水果挑選少子大顆的會讓你家運大旺。 冥界其實和陽界一樣,人要休假,鬼也要放假,農曆七月普渡不僅僅是傳承也是渡化自己的好時機,渡化冤親債主也適渡化自己,在這個天地人靈齊聚的日子裡,我們用莊重誠心的心態去看待。
中元普渡: 公寓大廈管理,案例分享,社區標識實用圖檔分享,
三牲:三牲包含雞肉、豬肉、魚肉,以熟食較為常見,且傳統來說一定要選用全雞、全豬與全魚,都不能去頭去尾,這樣表示有頭有尾,也意味著幫自己留後,而豬肉僅只需用帶皮的三層肉部位代表即可。 不過隨著現在儀式越來越簡化後,祭拜時可以使用素雞、素豬與素魚來取代,也有那種形狀相似的果凍可以參考看看。 也不可用芭樂、番茄等多籽且籽可食的水果,據說這類水果籽因為可吃又不太消化,容易隨排泄物一起排出,被視為不潔,所以不能拿來拜,另外普度時更忌用諧音為「旺來」的鳳梨。 普度分成祭拜神明與好兄弟,神明是「天地水」三官中的地官,俗稱「普度公」,是專司赦罪的神明,大型普度會另設供桌。 民眾自宅門前普度,供桌前、香爐後的水果或三牲供品是祭拜普度公,傳統上不插香,祭拜好兄弟的供品才要插香。 2023年中元節普渡時間是在2023年8月30日(國曆),也是農曆七月十五日多數人公認的中元普渡日。
由上方網路祝禱文範例可以得知,其實普渡拜拜祭文沒有制式、固定的說法,只要心存尊敬邀請好兄弟前來享用供品即可,當然中元普渡拜拜也有不少需要留意的流程與禁忌,我們也已經幫大家整理好相關資訊,都可以點選下方文章圖片,直接前往閱讀。 而根據傳統習俗,中元普渡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不論是供品的種類、拜拜的方式、甚至是時間地點等,都要特別小心,複雜的規定常讓人頭昏眼花,深怕一不小心犯了禁忌。 中元普渡2025 到了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供品、點香燒紙錢來祭祀亡魂,除了表達敬畏之意外,也希望藉此和鬼魂和平共處。
七月十五日亦是佛教僧團結夏安居的最後一日,也是僧人自省懺悔的自恣(英语:Pavarana)日以及得戒臘(受具足戒後之年數)的受臘日(又稱新歲日)。 盂蘭盆會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作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8][9]。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並引用《盂蘭盆經》目連救母的故事,《顏氏家訓》亦載「七月半盂蘭盆」,可見得在南北朝時因佛教盛行,盂蘭盆節已經成為民間百姓和士人追思、感念父母、先祖的的節日,並為历代帝王和人民沿襲下來[10]。 有一部分的說法是拜過祖先及鬼神的三牲蔬果不能吃,已經被好兄弟用過餐的普渡供品會變得索然無味囉! 中元普渡2025 而且中元普渡拜過的供品可千萬不要再拿去拜祖先或是神明! 關於拜過的供品是否能吃,也有另一派的說法是,普渡的供品盡量不要吃,是因為長期暴露在戶外的三牲已經被細菌污染且經曝曬,非常容易變質。
中元普渡: 台灣僅0.1%乳源!全家便利商店開賣「鮮乳坊A2β酪蛋白鮮乳」 還有會員App「Fami週期購」
民間則上行下效,結合儒家孝親觀念,藉以迴向功德以報先人之恩。 之後民間將佛、道教信仰結合,集中普渡於中元節的習慣,從宋代大為流行,這跟明太祖一點關係都沒有,況且明太祖信的是道教,對於佛教並不重視,只是民俗流行中元節的宗教活動,既隨順民意又避免動亂,沒有壓抑或是助長的必要。 呂子平悉心提供今年2024年農曆七月中元普渡拜拜之用事節日,中元節(Ghost Festival)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又稱中元地官赦罪會),在中國習俗上農曆七月被稱為鬼月,此月臺閔地區民間習俗禁忌入宅、嫁娶、喪葬等等重大儀式。
中元普渡: 中元普渡流程 2.祭拜祖先
「中元節」源自於道教對天官「堯」、地官「舜」、水官「禹」的三官大帝信仰,其中地官「舜」的生日就是「中元節」。 但「中元節」在兩漢以前並無明確的節日概念,而是在佛教傳入後,道教受佛教影響,將「中元節」也賦予了地官大帝生日的說法。 到了現代,葬禮越來越精緻外,紙紮技術也越來越厲害,紙紮越來越精製,可以完成往生者在世時所有的夢想替祂圓夢。 在此仍是提醒民眾不必過度解讀,誠心祭拜較為重要。
中元普渡,除了佛、道所說的目連救母,在七月十五普渡亡魂外,後來民間又繪聲繪影的增添了七月一日鬼門關開門的傳說。 據說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一,地府會打開鬼門關,讓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一個月內,左鄰右舍輪流祭拜,有人拜初一,有人拜初二,直到七月的最後一天,才會關上鬼門關,這批孤魂野鬼才又回到陰間,所以農曆七月又叫做「鬼月」。 閩南與臺灣等地民間,相傳整個農曆七月是「鬼月」[16],是地府大門開放的月份,無主孤魂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率領,從陰間到陽間接受供養。
中元普渡: 週末低溫下探12度!3地區轉雨,下週「這天」入冬最強冷氣團報到
古時候會選在這天以剛收成的新殼祭拜祖先,連同地府的中元地官也是在這天生日,道教就稱之為「中元節」。 中元普渡2025 從歷史來看,基隆先民多為中國福建漳州泉州移民,漳人於雍正年間便於基隆地區拓墾居住,而泉人則較晚於嘉慶年間才來到基隆,因平原地區已由漳人開墾,泉人遂往山邊墾殖。 而兩族群間語言與信仰皆不相似,在拓墾的過程中因利益問題分類械鬥情事不斷。 中元普渡 1851年(咸豐元年),雙方衝突不斷,並於1853年,漳泉間爆發大規模械鬥事件,死傷一百餘名,甚為慘重。
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是道教大神,最流行的說法即帝舜,是黃帝的八代孫,母死後父再娶,繼母生了兒子象,舜常遭繼母及象所害,唯舜仍事奉父母、相待幼弟恭敬友愛如一。 舜後來在歷山耕作,在雷澤網魚,在河濱製陶,人民相攜來聚追隨他,兩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歲時以孝舉聞名天下,三十歲時堯帝以二女賜為妻並禪讓帝位,而後成為大神。 因舜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民間在這天都會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
中元普渡: 中元普渡祭拜Q&A
各行各業無不慎重設宴款待好兄弟們,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小孟老師提醒你,中元普渡祭品不要亂拜,拜錯小心惹禍上身:. 即日起至7/31前預購「白沙屯媽x愛買中元平安箱」,可將宮廟祈福過的拜拜箱直接帶回家。 一般祭拜神明時要說出自己的姓名及住址,但祭拜好兄弟千萬不能說姓名,必要時叫綽號,這是避免讓好兄弟找上門,以尊敬的心祭拜即可。
另外須注意不可在家中祭拜,通常在馬路旁或大門前,除了防止好兄弟進到家中外,也避免好兄弟受門神阻擋而無法接受供奉。 古代官方與民間對於「中元節」的重視,不僅是祭祀先祖,普度遊魂與軍殤,還有慶祝秋收的意思;因此節慶的熱鬧氣氛便由七夕一直延續,直到「中元節」當天才結束。 後人將鬼節逐漸演變成三天、七天、十五天,時至今日的整個月規模,這也是可以想見的發展。 宋代《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的中元節盛況,農曆七月稱作「鬼月」的正向影響,在於救渡鬼道眾生的慈悲心,並且懂得慎終追遠的感恩之情,及諸惡莫作的因果概念,有其深遠的教化意義。 七月十五日是所謂的「盂蘭盆會」,這個日子的由來與道教的中元普渡不太相同。
中元普渡: 中元普渡 最佳時間
一般來說,中元節當天從下午四時起,在自己的屋前,供上普渡用的三牲鮮果,焚香拜祭後,燒經衣、銀紙,超度好兄弟孤魂野鬼,切記中元普渡紙錢必須使用小銀,不可用祭拜神明的金紙或拜祖先的刈金。 中元普渡2025 中元普渡習俗上可以分成家戶舉辦的家普或單一商家的私普,聯合舉辦則稱為公普或聯普。 由寺廟舉辦的普渡稱為廟普,行業公會舉辦的稱為行業普,由七月初一至七月底關鬼門止,中元節期間往往每日皆有普渡。 中元普渡 日期:以往民俗習慣要在中元節當天,也就是農曆7月15日來拜,但現代社會大家都忙,自家或公司拜拜時間可以變通,改在之前或之後週末假日是沒問題的。 有些企業或做生意的店家比較講究,則是初一、中元當天都會祭拜,農曆7月30日鬼門關的時間亦會再拜一次。
注意不要拜香蕉、李子、梨子與鳳梨四樣,因為台語念成「招、你、來」與「旺來」,相傳會把好兄弟招到家中。 芭樂、番茄、釋迦也不常拿來做為拜拜的水果,因為芭樂、番茄等此類水果多子,吃了之後會隨人體排泄,隱含有「不潔」之意。 中元普渡 其實普渡拜拜祭文沒有制式、固定的說法,通常會向普渡公說明拜拜目的,像是:今天中元普渡,特此準備供品還請享用,謝謝。 每年農曆 中元普渡2025 7 月 15 中元普渡 日是中元節,大部分民眾中元普渡時間會選在這天,但其實整個農曆七月的任意一天公司都可以進行中元普渡,現在以公司行號與民眾方便為主。
中元普渡: 中元普渡要說什麼?普渡拜拜祭文參考
另外,像芭樂、釋迦、番茄等等水果不要拜,有籽無法消化,象徵不夠純淨。 此外,楊登嵙認為沒有補財庫就如同「口袋破漏沒有補」,建議民眾拜財神求財前要先補財庫。 一年補財庫的最佳時機分別為:上元(農正月十五)、中元(農七月十五)、下元(農十月十五),以及農曆正月初五迎財神、正月初九天公生,和三月十五武財神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