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因天氣寒冷或嚴寒而有出現結霜的可能性時,天文台便會發出霜凍警告。 霜凍警告必定在寒冷天氣警告生效時才會發出。 天文臺前臺長 當香港天文台參照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意見,認為持續大雨極有可能引起山泥傾瀉時,天文台便會發出山泥傾瀉警告。 1667年法國建立了巴黎天文台;1675年英國建立了格林尼治天文台。 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為了觀測天狼星,建立了迄今為止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前2000年,巴比倫也建立了天文台。 相傳中國在大約2500年前,也開始有天文台,當時稱為清台、靈台、觀象台。
天文台台長卡勒士頓獲選國際氣象組織(IMO)海洋氣象及風暴警告委員會會員,香港開始正式參與國際氣象組織的工作。 國際氣象組織為世界氣象組織(WMO)的前身。 天文臺前臺長2025 天文臺前臺長2025 這組同事在香港機場管理局三跑道項目重新指定跑道期間,全心全力確保天文台多個系統順利轉移,並在實施新的程序及系統時,同時維持現有服務。
天文臺前臺長: 警告機制引起的爭議
香港天文台總部設於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4A號,建於1883年,建築物本身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其後於1983年於主樓旁邊加建新大樓,即百週年紀念大樓,以提供更多的工作空間。 每年3月或4月都會在總部舉行開放日來慶祝3月23日的世界氣象日(受COVID-19疫情影響,2020年暫停開放日,2021年改為網上舉行,2022年則順延至11月尾)。 香港天文台台長岑智明(前排左)、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王志清(前排中)和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前排右)簽訂聯合建設「亞洲航空氣象中心」的協議。
這是國際上首個提供官方天氣警告的互聯網網站。 1990 年在國科會(科技部前身)支持下,蔡文祥教授開始進行台灣天文選址計畫,於鹿林前山設置一個臨時觀測站進行選址調查及天文研究教學。 歷經3 年的視寧度(seeing)、氣候、夜天光背景等條件調查後,確定玉山國家公園的鹿林前山為優良的天文台址。 在教育部追求學術卓越發展計畫的挹注下,2002 年建置台灣最大的鹿林1 m 望遠鏡(LOT),同年冬季開始觀測。 天文臺前臺長2025 目前基地內有1 m 望遠鏡(LOT)、0.4 m 望遠鏡(SLT40)、0.4 m廣角巡天望遠鏡(LWT)。 此外還有成功大學極低頻無線電波偵測系統(ELF)、中央大學太空所的大氣輝光全天相機、紅色精靈高速相機及環保署鹿林山空氣品質背景站(LABS)等地科、大氣、太空相關的研究設施。
天文臺前臺長: 我們的工作
在十分空曠的地方,季候風的風速可超過每小時70公里(烈風程度)。 天文臺前臺長2025 強烈季候風信號初時跟熱帶氣旋警告一樣,以懸掛方式發出,由於懸掛信號是一個黑色的球體,因此又稱為「黑球」。 但在2002年起已跟隨熱帶氣旋警告改為「發出信號」。
- 天文台在1996年在互聯網開設網頁,是最早設立網頁的香港政府機構之一。
- 受一股達強風程度的偏東氣流影響,週末至下週初廣東沿岸有驟雨。
- 香港天文台的香港氣象中心每日24小時工作,向公眾發放最新的天氣消息,包括最高及最低氣溫、分區氣溫、相對濕度、降雨量、潮汐資料、紫外線指數、風速、氣壓等資訊。
- 多年來均有都市傳說指「天文台台長因錯估颱風而自殺」,有指是1962年的溫黛襲港,又有說是1906年的「丙午風災」。
香港天文台也是世界氣象組織擔任網頁開發和操作之總負責氣象部門,以及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航空氣象委員,撰寫航空氣象文章之牽頭氣象部門。 天文臺前臺長2025 另外也是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共同主持的颱風委員會成員。 2006年8月3日,颱風派比安影響香港期間,香港境內普遍吹烈風程度的東至東南風,近海及高地的測風站風力更有時達暴風程度。
天文臺前臺長: 工作範圍
天文台從「社區天氣觀測計劃」Facebook群組的活躍會員、空童軍、航空青年團及天文台之友招募「天氣觀測大使」,以協助推廣天氣和氣候方面的公眾教育。 這組同事在「科學為民」15週年慶祝活動期間,積極聯同14個政府部門及香港電台製作電視特輯,介紹多個政府部門如何應用科學及最新科技提升工作效率及服務質素,他們為提升部門形象貢獻良多。 林自1974年5月加入皇家香港天文臺,出任科學主任。 1992年7 月晉升為皇家香港天文臺助理臺長。 2003年12月起出任香港天文臺臺長,2009年退休。 天文臺前臺長 1906年9月18日,早上8時前,香港一片風平浪靜。
林超英現年五十九歲,他於一九七四年五月加入政府任職科學主任,一九八○年十月晉升為高級科學主任,並於一九九二年七月晉升為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長。 ”在香港,當八號或以上“風球”懸挂,整個城市將如同被按下暫停鍵,大多數公共交通工具停止服務、商場店舖停止營業、停課停工。 岑智明記得,有次颱風到來前,全港網路阻塞,因為很多人同時間在確認天文臺何時發出“八號風球”。 基於此,岑智明堅信,天文臺必須即時回應不實傳聞,避免引起公眾恐慌。
天文臺前臺長: 天文台電腦運算系統
這個計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研究古柏帶天體,利用掩星觀測法來估計這些小型天體的數量,TAOS監測遠方恆星的亮度,當恆星被古柏帶天體遮掩的時候,恆星的亮度便會有所變化。 而之所以需要四座望遠鏡,是為了同時觀測以減少誤判的機率。 TAOS從2005年開始進行觀測,由於臺灣氣候多雲霧、望遠鏡不夠靈敏等因素,觀測結果不如預期。 因此新一代TAOS-2計畫改到墨西哥興建三座1.3米的望遠鏡,而中央大學天文所也持續參與這項計畫。 李本瀅博士現年五十八歲,他於一九七九年八月加入政府任職科學主任,一九八八年一月晉升為高級科學主任,並於二○○○年十一月晉升為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長。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表示,陳栢緯能幹而敬業,在氣象和科學研究的實力非凡。
天文臺前臺長: 香港放大招吸引旅客訪港 面向全球派發50萬張免費機票
2006年開始進行的鹿林巡天計畫(LUSS)搜尋太陽系小天體,3年期間共發現800多顆小行星。 其中已有400多顆軌道確認獲得永久編號,小行星發現數排名世界前50。 鹿林天文台發現的小行星目前已有101顆得到永久命名,小行星名遍佈全台灣,涵蓋台灣的自然科學及人文地理。
天文臺前臺長: 天文台
1999年颱風利奧(Typhoon Leo)吹襲香港,香港普遍風勢不大,只有部分離岸及高地風力達強風程度。 當日天文台卻懸掛了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而風勢在信號懸掛期間持續減弱,令市民質疑香港天文台的做法是否正確。 類似的情況在2001年颱風玉兔(Typhoon Yutu)襲港時再次出現。
天文臺前臺長: 發展歷程
現代人往往輕視颱風帶來的傷亡,天文文台長岑智明說,只因他們未見識過香港於二十世紀最大的自然災害—「丙午風災」,造成過萬人死亡,並促使政府加建避風港以抵擋颱風。 為了避免引起公眾之混淆,由1973年1月1日開始,5號至8號信號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及八號東南4個信號代替。 20世紀,天體物理學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天文台的發展,許多天文台裝備了大口徑的反射望遠鏡。 15-16世紀,歐洲的一些天文學家開始建立自己的天文台,其中很著名的就是丹麥天文學家第谷1576年在哥本哈根建立的天文台,它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天文儀器。
天文臺前臺長: 氣象專家
其中2號至5號分別表示烈風將會由北、南、東或西四個方向吹襲香港。 另外還有一些教學天文台以及大眾天文台,教學天文台一般設置在一些大學學院,用於教學研究,而大眾型天文台主要起到普及天文的作用,對大眾開放。 天文臺前臺長 天文臺前臺長 古代許多國家的天文台常常不但是天文觀測的場所,也是運用占星學的場所,也因此天文台一般都為統治者所控制。 颱風「山竹」襲港,讓我們想起上次天鴿十號風球:杏花邨水浸、小西灣運動場跑道被淹沒,我們為之驚訝,原來颱風可以有這樣大的威力。
天文臺前臺長: 香港天文台
天文台參加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一工作組第十二次會議,是次會議批准了第五份評估報告的決策者摘要。 天文台添置一部超級電腦,用作運行一套高分辨率天氣預報數值模式﹝業務區域譜模式﹞,以加強預測暴雨的能力。 這組同事在香港天文台百年紀念大樓進行緊急翻新工程期間,盡心盡力策劃辦公室搬遷。 他們在溝通、合作和效率方面表現卓越,殊堪嘉許。 10 到 15 公里/小時 的 北北東 風 。
天文臺前臺長: 科學目標
玩著玩著便玩到了大學,中原大學那時候有一個天文臺,晚上天文社大夥常在裡面觀測聊天。 大二那年,正好是1986年哈雷彗星回歸,全世界都在追彗星,臺灣也掀起哈雷風潮。 大學畢業後考上中大天文所,玩當時全國最大的60公分望遠鏡,畢業後在竹科工作了一年半。
1992年,香港天文台建立以綠色 ,黃色 ,紅色及黑色為主的四個級別暴雨警告系統。 1998年暴雨警告系統修訂為黃、紅、黑色三個級別。 天文台開發的世界上首個激光風切變預警系統在香港國際機場正式業務運作,為升降的航機提供風切變警報服務。
天文臺前臺長: 警告信號
另外,天文台亦推出網站的無線應用系統規約(WAP)及個人數碼助理版本,供流動電話用戶使用。 2010年,推出我的天文台服務,提供網頁及智能手機版本,方便市民隨時按需要查詢天氣情況。 天文臺前臺長 香港天文台的香港氣象中心每日24小時工作,向公眾發放最新的天氣消息,包括最高及最低氣溫、分區氣溫、相對濕度、降雨量、潮汐資料、紫外線指數、風速、氣壓等資訊。 而每當惡劣天氣出現時,天文台便會因應情況而發出不同的天氣警告信號,提醒市民做好相應措施。 天文臺前臺長2025 世界氣象組織「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也是由香港天文台也負責運作及發展。
天文臺前臺長: 香港疫後首辦“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為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貢獻獨特力量
香港─東京﹝1969﹞ 天文臺前臺長 香港─曼谷﹝1970﹞ 香港─北京﹝1975﹞開始發展首個天氣預報數值模式。 這位同事雖已被派往另一個團隊為其他系統提供全天候支援,但仍以強烈的責任感和承擔精神繼續支援“MyObservatory”流動應用程式的運作。 他的貢獻提升了部門的形象和效率,表現殊堪讚賞。 10 到 15 公里/小時 的 東北 風 。 10 到 15 公里/小時 的 北 風 。
天文臺前臺長: 香港氣溫
香港天文台最初的職責包括天文、地磁、氣象及水文觀察,並參照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做法,每天降下時間球提供授時服務。 杜伯克博士自稱政府天文司,並出版了香港首冊恆星目錄。 1912年,英皇佐治五世對香港天文台頒賜皇家香港天文台(英語:Royal Observatory Hong Kong)的稱號,直至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為止。 天文台、機管局及中電合作的節能項目「香港國際機場能源管理大數據分析」獲能源工程師協會頒發「亞太地區能源項目獎」。 在香港設立一個天文台的構想,最初是由量地官約翰•派斯於1877年向港府提出,主要目的是為航海界提供準確的授時服務。
天文臺前臺長: 香港天文台的歷史
1997年進入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夢想成真,在天文館工作的五年裡,參與了45公分望遠鏡的建置及館內資訊網路的建設。 天文臺前臺長 2002年鹿林天文臺落成,因臺北光害嚴重,觀測效果很差,於是離開臺北去鹿林玩一米望遠鏡直到現在。 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鹿林天文台」位於台灣中部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地區的鹿林前山,海拔2862 m ,是台灣最重要的光學天文基地。 天文臺前臺長2025 此台址較不受冬季東北季風、夏季西南氣流和颱風的影響;加上位處高山,空氣污染很少,大氣透明度高,幾乎沒有光害,天光背景暗,大氣寧靜度較好。
天文臺前臺長: 輻射監測及評估
東北 風轉 15 到 25 公里/小時 的 天文臺前臺長 西北 。 對於這個問題,臺長笑了笑說,如果他有這個機會,他想要去看一下外星人長甚麼樣子。 當然,這些目前都只是紙上談兵,以現在的航太科技,連我們自己的太陽系都還出不去,是不可能達成的。 臺長補充說,雖然現在到不了,但我們可以在天文觀測方面有所斬獲,現在已經發現了許多系外行星,假以時日有機會可以飛出我們的太陽系,去到更遙遠的星球,現在這些觀測可以說是在為未來鋪路。
天文臺前臺長: 香港天文台架構表
每年平均可觀測約180 夜,較好的觀測季節是每年的秋季與冬季。 LOT是蓋賽格林反射式光學望遠鏡,口徑一公尺,焦長八公尺,是臺灣最大的望遠鏡。 LOT設有自動導入系統,利用天文軟體便能輕易讓望遠鏡對到我們想要觀測的目標。
天文臺前臺長: 事業@香港天文台 – 科學主任
香港天文台在1948年加入國際氣象組織(世界氣象組織前身),開始進一步使用高技術的儀器進行氣象預測,天文台於1949年開始利用無線電探空儀及雷達探空系統預測氣象資料,並於1959年引入第一座天氣雷達。 於1964年後接收極軌衛星的自動圖像傳送信號。 1964年1月1日,天文台用攝氏報告氣溫,與華氏同用兩年,至1966年1月1日不再使用華氏。 天文臺前臺長 1973年,天文台首台電腦系統啟用,在兩年後的1975年,天文台使用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電信系統交換氣象資料,包括香港至東京(1969年)、香港至曼谷(1970年)及香港至北京(1975年)。
任天文臺臺長期間他亦為 世界氣象組織 天文臺前臺長 中國香港常任代表,2003年至2008年兼任世界氣象組織第二區域(亞洲)協會副主席,并多次獲邀主持世界氣象組織的專家及顧問任務。 印象最深是山竹,岑智明至今想來猶有餘悸。 如果正面吹襲香港,可能無法保證沒有人員傷亡。 ”根據天文台資料顯示,山竹造成香港至少458人受傷,另有超過6萬宗的塌樹報告,數目為有記錄以來最多。
中二時做 童軍 ,為了超越學長,刻意揀選考取天文章,初次接觸真正觀星知識。 后來天文臺舉行就業講座,少年林超英跑去問如何入行,對方跟他說,只要中學畢業,就可以投考天文臺助理,不過那人語重心長勸道:“多讀點書,大學畢業可以投考科學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