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村始於19世紀末,當時原籍廣東省的黃姓客家人於名為「過路廊」的地方設置小店,為村民商旅提供歇息的地方,後來逐漸發展成上窰村。 灰窰2025 上窰村鄰近斬竹灣,村民曾以捕魚、務農,以及利用沿海豐饒的珊瑚量燒製石灰為生。 政府於1981年將上窰村及村前的石灰窰列為法定古蹟,其後於1984年將已修建成上窰民族文物館的村屋開放予市民參觀。 上窰家樂徑的終點處是上窰郊遊徑的起點,若沿此徑而走,則要有更多的時間和力氣。 另一個較佳返回北潭涌的方法,便是逆走北潭涌自然教育徑,藉此亦可以更認識北潭涌一帶的景色。
- 政府的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建議在東涌河河盆內發展住宅,有環團組織擔心此舉會破壞東涌河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 據知此灰窰屬「殼灰窰」,古人用它來將蠔殼及其他貝殼以高溫燃燒成灰,然後將之塗抹竹筲箕以作防漏水處理,也能作塗漆及黏固磚塊等之用。
- 大浪灣,為大嶼山芝麻灣半島上最長的沙灘,位於半島的南端,面向石鼓洲。
- 記者翻查資料,19世紀至20世紀初,灰窰業為香港四大初級產業之一。
- 官方資料需時 4 小時,一般 3 小時應該可以。
- 由於筆者住在九龍區,所以選擇了先坐地鐵到鑽石山,再轉乘96R巴士到上窰站下車,96R為週未行線,平日需先到西貢巴士總站(可在旺角家樂坊乘小巴),再轉乘94號巴士。
- 在這裡可看到東涌纜車一架架的在吊纜上蠕蠕而動,十分整齊,這景觀除了付費去海洋公園外,在香港的其他地方,難得一見。
在每年農曆八月十六至二十日侯王誕,這兒都會有舞龍舞獅,兼有神功戲上演,好不熱鬧。 離開紅樹林沿路折返,可順道到沙咀頭球場旁邊、有二百多年歷史的侯王宮參觀。 這座古廟建於乾隆30年(即1765年),有人說廟內供奉的是南宋時期曾保護宋帝昺逃難到香港的將領楊亮節,亦有傳是南宋忠臣楊守亮。 有 关 海 下 湾 海 岸 公 园 实 施 的 狗 只 管 理 安 灰窰2025 排 , 请 浏 览 海 下 湾 海 岸 公 园 的 狗 只 管 制 措 施。
灰窰: 西貢行山|漫步上窰家樂徑輕鬆短程 訪民俗文物館看昔日農家生活
大灘郊遊徑位於西貢半島北部,是一條接連猴塘溪與海下之間的遠足徑,山徑約有三分之二毗鄰大灘海岸,景色宜人。 另一賣點是幾乎整條山徑都沒有經過人工修葺,縱使有點巖巉和崎嶇,但勝在天然原始,渾然天成。 即使要撐石級,上落坡幅僅100米左右,難度低,不難應付。 灰窰2025 暢遊此徑,有人會選擇於西貢巿中心乘搭7號專線小巴直接在海下出發或至猴塘溪下車作起點,而此行我們則選擇乘坐開往黃石碼頭的94或96R巴士至大灘站下車,經大灘村切入,展開長約6.5公里的忘憂旅程。
袁氏更樓,即是我們現在的瞭望台,位於梅窩袁氏大屋旁,於民國年間由袁氏家族所建,是梅窩少數保留得較完整的更樓。 更樓以麻石築成,可在其中眺望遠方,監視海盜行蹤,居民亦可從窗間伸出槍炮籍以保護自身安全。 它在2009年與袁氏大屋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物。
灰窰: 西貢靚景+文物行山線:【曝罟灣堤圍漫步+上窰文俗文物館!】- 起子灣/曝罟灣/上窰郊遊徑
沿途還可以參觀東涌小炮台、唐代灰窰、東涌炮台、候王廟、及嶼北界碑。 在終點的大澳,更可參觀威尼斯水上村屋、買手信等。 如果從大清早起程,中午便可到達大澳,屆時還有半天時間,應足夠遊覽。 除了東涌居民外,我們去東涌多半是乘坐東涌纜車前往天壇大佛參觀,然後順道乘坐巴士參觀大澳或使用大嶼通、大澳通之類的Day Pass參觀整個大嶼山。
- 落車點是個有蓋的巴士站,附近設傷殘人士洗手間及雜貨店,輪椅朋友不用擔心。
- 这个只能说见仁见智,每个人对武器的理解,玩法不一样,配卡也不一样,所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把武器的玄骸属性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
- 後來,政府進一步填海,元洲仔與大埔成為相連的陸地,大多數的艇戶也跟隨上樓,成為歷史的一頁。
- 更樓以麻石築成,可在其中眺望遠方,監視海盜行蹤,居民亦可從窗間伸出槍炮籍以保護自身安全。
- 政府於1981年宣佈上窰村及附近的灰窰列為法定古蹟,其後更於1984年將已修建成上窰民族文物館的村屋開放予市民參觀。
- 館內除了有展出有古時村民日常用品外,還有職員細心地講解古村歷史及文化,村民如何驚險地躲避士兵等,十分有趣,可以讓人待上很久呢。
- 文物館旁邊就是昔日村民用以燒製石灰磚瓦的灰窰,當年全盛時期曾僱過百名工人從事此燒灰業。
奇力山行山路線:奇力山位於太平山的東南面,是港島第三高的山峰。 雖然奇力山高478米,但可乘車至加列山道起步,坡幅不足100米,而且奇力山行山路線大部份為水泥路,路況良好,原路折返共不足3公里。 惟此路遊人甚少,中途需穿過細小鐵絲網洞,不宜獨行。
灰窰: > 香港好去處搜尋
兩位向我招手,同時向後退開,「一個人上去好喇」。 湊近看見一個圓形的缺口,才知道腳下踏着空心的建築。 圓形的排氣孔細小,除非把身子伸出去從正上方俯瞰,不然看不出什麼,從旁窺探的我只能看到內裏一片漆黑。
灰窰: 灰窰下村
接下來有少許挑戰:路線全程沒有太多的欄杆,路面闊度只能讓一部輪椅通過,輪椅朋友規劃路線時要多注意。 途中經過上窰民俗文物館,由於入口處是樓梯,所以輪椅朋友只能遠觀不能進入。 電動輪椅使用者Terry:上窰這條路線我是十分推介給大家的。 落車點是個有蓋的巴士站,附近設傷殘人士洗手間及雜貨店,輪椅朋友不用擔心。 踏入初夏,天氣變化莫測,時好時壞,尤其是雷暴最為可怕! 難得遇上好天氣,立刻聯絡好友,促成行山旅遊團一起出發。
灰窰: 香港挪亞方舟
待其他乘客逐一越過Terry上車後,司機卻不願幫忙,Terry只得眼巴巴看著巴士離去。 待下一班巴士開出,同樣情況再次出現,這次幸得另一位車長協助,讓Terry退至站後的路緣離開車站走近巴士,再合力把輪椅推上巴士的上落斜台,才得以順利乘車。 雙鹿石澗位於西貢,為香港九大石澗之一,有指比蚺蛇尖更難走,但水色幽美,就連周柏豪也在此拍MV。 下坡後,沈思領頭,帶我們繞過公廁後的小路,說入口好像就在前方。 腳下有倒下橫臥的海芋攔路,小心翼翼踩在其上,還是舉步維艱。 彭玉文笑說,這就是考驗你對香港的歷史文化夠不夠熱心的時候。
灰窰: 灰窰下(大網仔) 位置地圖
在許多新界的節慶活動中,也能看到麒麟的蹤影,皆因舞麒麟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麒麟是傳說中的靈獸,也是中國神話四靈之一,與龍、鳳、龜並稱,皆為吉祥物。 相傳麒麟未開光之前煞氣很重,因此新生麒麟行走天下以前,先要通過開光儀式,賜予它生命,事前還要通知四方村民迴避。 灰窰下於清朝咸豐初年(約1851年)建村,是沙田圍村的分支,村民以謝氏為多數。 沙田圍自建村後人口增加,部分謝氏於咸豐初年外遷往圓洲角建謝屋村和位於現今博康邨東面部份的灰窰下,因此灰窰下與謝屋村是同宗同源。 東涌還未開發時,四周一片荒涼,當時要前往,只能乘船到東涌碼頭,或乘渡輪往梅窩,再轉乘大嶼山巴士。
灰窰: 西貢好去處:【白沙灣4層高沖繩琉球風按摩館!限定67折抵玩套票!按摩+水療+ Cafe!】- BAKU八古
除了水塘的林道,一直想試走較窄小的村徑,因我相信鄉郊地區的村落間仍有很多道路資源可供發掘,同時也更容易親近自然。 途中雖未能進入上窰民族文物館內參觀,但仍可在外觀賞古蹟,一探石灰窰。 今次的路線頗有難度,部分路段較狹窄,而且不設欄杆,輪椅朋友在規劃路線時必須考慮自身情況,並且結伴同遊。 繼續前進,大家會見到供童軍宿營的白普理營,再前行就來到與大海連接的碼頭,大家可感受到大海與山林的清幽啊! 這裡擺放著很多水上活動的設施,原來是教授獨木舟課程的地點呢。
灰窰: 灰窰下(大網仔)
公路的後段,提醒注意修路的路牌都移到了行人路上,行人被迫走到馬路上,在左右壆轉換的迷亂中,差點就錯過進入木湖瓦窰村的入口。 下坡直走,右方兩支大紅旗直插在小小的兒童遊樂場門外,公園外圍拉起了一串鮮艷的國旗,門外停泊的共享單車也被繫上繩索,參與鋪展這一場具有象徵意味的國民教育。 該村之前有一座名為「圓洲角」的小丘,據說該村風水之好就在於這座「風水山」,因為村民相信此山可阻擋該村之金錢和財富外流,因而可使財富得以積聚,況且又可於颱風季節阻擋東北風對該村之侵襲。
灰窰: 搖斗坪 河瀝背 大埔滘
其實香港境內發現大量燒製殼灰的窯遺址,一些如東涌灰窰建在地面上,也有一些窩藏在地下未被發現。 芝麻灣澄碧村前的二浪灣海灘上也有兩座唐代灰窰,香港後期有不少灰窰,坪洲石灰灰窰廠曾經旺盛 ,沙田灰窰下(即現時沙角村),西貢北潭涌上窰民俗文物館也就見證了灰窰業的歷史。 灰窰 上窰家樂徑起點位於北潭涌附近的萬宜路,終點在上窰,與上窰郊遊徑和北潭涌自然教育徑相接。 這條看似最平凡的家樂徑,其實告訴大家很多不平凡的歷史故事。 荔枝莊位於西貢北面,除了是條寧靜的小村,還是世界地質公園之一,具觀賞及學習價值。 灰窰2025 雖然前往荔枝莊全程完全沒有樓梯級,惟部份斜度不淺,因此又稱不上無障礙路綫,但對健全人士來講算是輕鬆易走,而且幾乎全程遊走於林中,如校準時間可於荔枝莊碼頭乘船離開,否則亦可原路折返。
灰窰: 大埔区邮编:
19世紀初,政府因興建官員的辦公室及宿舍,以基堤將小島與陸地連接。 不過,直至70年代,該處仍住滿水上人家,片中就展現了艇戶的刻苦生活。 後來,政府進一步填海,元洲仔與大埔成為相連的陸地,大多數的艇戶也跟隨上樓,成為歷史的一頁。
灰窰: 路線:
蕭天王日前曾獨闖這條村徑,十分回味,提議再多走一回。 難得有人建議路線,而且這條村徑很久也沒到過了。 我建議先上大枕蓋,再落上窰郊遊徑,順道一遊曝罟灣便較理想。 八點半在西貢集合,乘加班車去北潭涌,在巴士站與另外兩位隊友會合。
灰窰: 灰窰下
然而它卻「五臟俱全」,既有居住的樓房、遊玩休憩的沙灘、有學校等,到舊村繞一圈只不足3公里,路甚平坦最高只有19米,再到沙灘嬉水,夏日炎炎正好吹吹海風眠一眠,適合一家大細輕鬆出遊。 昔日西貢不少舊村名字均以其當地生產活動或物產有關,除以上提到上窰外,曝罟灣則因漁民需常曝曬捕魚,「罟」即漁網,而該村位處海灣中,因而得名。 文物館旁邊就是昔日村民用以燒製石灰磚瓦的灰窰,當年全盛時期曾僱過百名工人從事此燒灰業。 由於村子沿海,能提供大量珊瑚石、蠔殼等用以燒成磚瓦,因而賴以運到香港島出售。 看夠便繼續往南走,途中經過起子灣的荒廢村屋,走於叢林中越見茂密,即代表快到曝罟灣了。 跟著指示牌,沿著右手邊的分差路走,會走入北潭涌自然教育徑,走不遠便會見到灰窰這個法定古蹟,是以前上窰村的居民用來燒一些灰再拿出去賣時用的。
灰窰: 沙田区邮编:
學院的老師都是知名的學者和政治家,吸引了大量有共同志向的青年報讀,但學院只維持了兩年多,1949年便告結束。 位於沙頭角上禾坑客家村的鏡蓉書屋,是當地李姓族人為區內子弟提供教育而興建的私塾。 在清朝年間,子弟完成學業後便會到縣府考取功名。 不過,此處現在已經荒廢,只能憑想像去感受當年一大群年輕人為功名而苦讀的情景。 1860年,傳教士開始到鹽田梓傳教,短短二十年間鹽田梓已成為一條全村皆教友的公教村。
石 灰 窰 遗 址 是 海 下 湾 的 著 名 古 迹 。 在 该 处 可 找 到 的 四 个 石 灰 窰 。 其 中 , 只 有 两 个 是 较 为 完 整 的 , 坐 落 在 海 下 内 湾 东 岸 。 海 下 湾 一 带 曾 一 度 篷 勃 发 展 的 石 灰 工 业 , 印 证 了 这 海 岸 公 园 内 的 珊 瑚 群 落 悠 久 的 历 史 。 魔鬼山防禦工事是由魔鬼山碉堡、歌賦炮台及砵甸乍炮台組成,在殖民地時期負責保衛維港東面入口。
王屋村內很多古老建築被荒廢及拆卸,現時剩下的這座古屋,1989年被政府列為法定古蹟。 荃灣的三棟屋是香港最早期的客家圍村,於1786年由陳姓客家人建立。 陳氏家族於十八世紀中期從廣東移居本港,並填平沿海的土地作耕種之用。 三棟屋於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1987年全面復修後成為三棟屋博物館,開放予市民參觀。 端午節香港多處都會舉辦龍舟競賽,但大澳的龍舟游涌你又有沒有看過呢? 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於農曆五月初四早上划著龍舟、拖著神艇,到大澳四間廟宇「接神」,請出代表楊侯、天后、關帝、洪聖的小神像,接返各行會供奉祭祀,並於翌日端午節進行遊神活動。
溫提大家,沿途不設洗手間,下車後先到訪附近的高塘下洋公廁,然後出發較佳。 由北潭涌巴士站下車後,可以先到遊客中心,了解西貢郊野公園的生態及地理特色,然後在大網仔路閘口斜行至傷健樂園避車處,經無障礙斜道返回行人道。 沿著大網仔路往上窰方向行走,在士多前右轉橫過復興橋,循北潭涌自然教育徑前進,經過石灰窰,再一段升降路段後走至上窰民俗文物館。 上窰民俗文物館:上窰民俗文物館位於西貢郊野公園內,佔地約500平方米,建於十九世紀末的客家村舍。 上窰村和鄰近的一座灰窰於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重修後於1984年開放為博物館。 現在雖然已人去樓空,文物館的房舍中、有古老的灰窯和一件件農具及家具擺設,可以感受到昔日農家生活的簡樸情懷。
港人對香港諸窰沒認識,缺興趣,不投入,諸窰欠資源護理,結局全部走向衰敗。 當大家注意到一九八○年代《追龍》中東方城市魂飛魄散走向衰敗的故事原來是預言,而心有戚戚然,重讀一九八○年代《木炭》中兒子為了拯救父輩魂魄,冒險犯難終得超脫,會獲得救贖。 香樂思記錄由灰窰下(今沙角村)通至沙田坳山徑途中地下有一窰,因為不近海濱而斷定為炭窰,該地樹林早已消失,香氏暗示那是極古遠遺蹟。 大抵香港寒冷日子少,農村對炭需求低,有柴薪便足,所以炭窰罕見,以致出現以灰窰下代替炭窰下地名。
由萬宜凹迴旋處沿右面車路(萬宜路)走至萬宜主抽水站的路口。 灰窰2025 由此右走(左往白普理營),經上窰民族文物館後,續走水泥路到北潭路。 此村隣近西貢海,當時村民以漁農及利用沿海豐饒的珊瑚量燒製石灰為生。 政府於1981年宣佈上窰村及附近的灰窰列為法定古蹟,其後更於1984年將已修建成上窰民族文物館的村屋開放予市民參觀。 現時遊客仍可在文物館內參觀當時村民常用的傢俱器皿和屋外不遠處的灰窰。 雖然有三數個上斜落斜,但不太高,最高點只有海拔8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