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17歲、來自奈良縣的高中生谷口結衣,在初中時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副作用令她劇烈頭痛,有時更短暫失去視力,現時還要治療。 她哭訴:「我希望過正常的高中生活,但每日都過得十分痛苦,真的需要幫助,情況差得想死。」她希望今次站出來,可以避免將來有更多受害者。 子宮頸癌有99.7%都是HPV病毒造成,女性若感染高致癌型HPV病毒且無法自行清除,罹患機率會大幅增加10倍至百倍,而子宮頸癌是少數可以透過疫苗防範於未然的癌症,尚未有性經驗的少女最能發揮疫苗防預效果。 她偶然一次得知「加衞苗」對不少青少年產生副作用後,認為與自己狀況十分相似,如心臟有問題、左邊臉頰「大幅塌下」如中風、痛楚蔓延至左手臂,甚至整個背部,潰瘍和癱瘓令她被迫放棄跳舞。 子宮頸疫苗副作用 她續說其醫生雖然法律上無法確認疑慮,但不少醫生都點頭(承認),直言「一次注射令我終身殘廢」。
(蛋白過敏,此蛋白指的是蛋白質,並非雞蛋的蛋白)。 HPV經由疫苗接種以達防治效果,當群體免疫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以阻斷或減緩疾病的傳播;惟群體免疫是需要時間累積,接種率達到一定程度才會產生之效益,主要是減緩疾病傳播,並非表示不會被傳染。 接種HPV疫苗期間是不建議懷孕的,雖然至目前為止,尚未發生HPV疫苗對母親或胎兒造成任何妊娠不良事件,但是目前尚不完全清楚HPV疫苗對懷孕會造成何種影響,所以不建議接種疫苗期間懷孕。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針對9-14歲女性接種HPV疫苗較具效益。 目前已知的人類乳突病毒(HPV)型別約有100型,其中會感染人類生殖道的約有40型,其中16、18、31、33、52、58等型別為台灣較常見的高危險型別。 目前市面上有三種自費子宮頸疫苗,二價(預防16、18型HPV感染)、四價(預防6、11、16、 18型HPV感染),以及最新的九價疫苗(預防 6、11、16、18、31、33、45、52、58型HPV感染)。
子宮頸疫苗副作用: 子宮頸癌疫苗接種須知
還沒感染HPV前是最佳的接種期,接種年紀愈輕,抗體的產生效果愈好,建議在專業醫師的評估下,讓女兒接種疫苗。 有時,外部生殖器接觸帶有HPV的物品,也可能造成HPV感染。 不過黃立民認為,如果民眾還是對9價比較有信心、甚至希望保護到生殖器官的濕疣、財力上也許可,還是可以自費接種9價疫苗,但接種前仍可以跟醫師做進一步的諮詢討論。 以臨床試驗來看,2價疫苗對於子宮頸癌其實已經有很好的保護力,也因為交互作用的關係,對於另外5型HPV其實也可以保護高達9成。
- 目前並無證據顯示HPV疫苗對母親或胎兒造成任何妊娠不良事件,若接種HPV疫苗期間意外懷孕,可繼續懷孕,但直至懷孕結束前,應暫緩HPV疫苗的接種。
- Selina與男友小徐愛得大方,日前還帶著男友一起看魚丁糸演唱會,雖然如此,Selina鮮少讓小徐的正臉曝光。
- 感染HPV不會產生明顯的症狀,所以必須通過HPV檢測才能知道是否感染。
- 如未能及早發現,最後會擴散到較遠的器官,例如肝臟、肺和腦。
- 消基會指出,目前施打子宮頸癌疫苗的副作用雖無定論,畢竟科學驗證需要經過許多的時間,才會有實證結果出現,不過,還是呼籲政府,應盡全面進行調查,以深入瞭解注射疫苗後的可能風險,並依調查結果,進行完整的善後措施。
由2019/20學年起,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為合資格的小學女學童提供子宮頸癌疫苗接種,以預防子宮頸癌。 推行這項措施是因應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和愛滋病及性病科學委員會共同提出將子宮頸癌疫苗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的建議。 她們均在接種預防子宮頸癌的疫苗後,出現全身疼痛、麻痺等的徵狀。
子宮頸疫苗副作用: 如何接種 HPV 疫苗?
人類乳頭瘤病毒HPV ,是一組包括超過100種不同基因型的病毒,其中約40種會感染人類生殖器官(包括男性和女性),更有14種屬高危。 HPV可以透過性接觸傳播,黃天祐醫生更指,部分屬高風險基因型的病毒更有機會引致細胞病變及癌症,例如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及肛門癌等,另外還可引致生殖器官濕疣(俗稱「椰菜花」)。 值不值得「捱」幾針(9至14歲接種兩針、15歲以上接種三針),Jamie首先要對子宮頸癌及疫苗有所認識。 根據醫管局公布數字,2015年子宮頸癌在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中位列第七,而超過九成的子宮頸癌由某些類型的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引起。
- 不少研究報告指出,子宮頸癌若能在早期發現,治癒率極高,但若發現時已發展成侵襲性子宮頸癌,便只有少於20%的患者能存活超過五年。
- 男性並無定期檢測HPV的機制,因此更應該要積極預防HPV。
- 大部分人感染HPV後,若免疫力處於高水平,身體有機會在半年內自行清除病毒,否則有可能潛伏體內,或於5至10年轉為癌前病變,如果本身有吸煙習慣的話,黃天祐醫生形容「影響是一加一等如三」,或會加速惡化。
- 另外,HPV是引致子宮頸癌的一個重要因素,約14種HPV被認為是導致宮頸癌的高風險病毒。
- 周宏學醫師表示,臨床已經有出現不到20歲的病人,因為陰道不明出血,就診發現已經罹患子宮頸癌,顯示提前預防子宮頸癌的重要性。
- 子宮頸癌在日本是常見癌症之一,每年均有約1萬宗新症,約2700人死亡。
-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未有性經驗,未曾接觸HPV病毒時是接種HPV疫苗最有效的黃金時期。
絕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所致,感染後多會自行痊癒,但有部分持續感染者,會於日後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甚至是子宮頸癌。 倘若在子宮頸窺鏡檢查時顯示有低度病損,表示宮頸已發生早期或輕微的變化。 但至少一半的患者會在一、兩年內不藥而癒,因此大部分患者只須接受觀察而不用進行治療。
子宮頸疫苗副作用: 子宮頸癌疫苗保護力遭質疑 醫師有話說
而曾患子宮頸癌/ 癌前病變之婦女則可能需要較頻密檢查,請向你的醫生諮詢。 「高風險病毒類型」的HPV是子宮頸癌的主要成因,有研究指出,超過99%的子宮頸癌個案都是因為病毒引致的。 女士一旦持續感染「高風險病毒類型」的HPV,引致子宮頸癌的機會高出最少30倍。 一旦發現,可能已出現了癌症症狀,甚至到了難以治癒的癌症階段。
子宮頸疫苗副作用: 接受子宮頸癌疫苗注意事項
美國心臟病學會研究發現,婚姻可以讓人更健康、更長壽,尤其是對男性來說差異更是顯著,… 建議接種後先至休息區坐或躺下休息30分,以緩解情緒緊張,同時通知醫護人員(在學校應通知醫護人員及學校老師),如暈針現象持續,應儘快送醫。 若COVID-19確診,待身體康復後,先請醫師評估,再接種HPV疫苗,並且接種後應至少停留於接種地點觀察30分鐘再離開。 依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疫苗仿單,疫苗品項、接種對象不同,可接種2劑或3劑,接種間隔時間不同。
子宮頸疫苗副作用: 台灣癌症基金會-FCF
澳洲政府亦加強成年女性的子宮頸細胞普查,這些年來已見成效,研究人員更預測在未來三四十年內,當地子宮頸癌將由每年千例下降至只有幾例。 子宮頸疫苗副作用 HPV 疫苗獲世界各地的公共衛生和科學組織認可,部分國家如英國、日本等曾有報導指出有少女接種疫苗後出現嚴重負作用,但經當地衞生部門調查後,結論是沒充足科研實證顯示副作用跟接種疫苗有關。 柏氏抹片檢查只可來檢驗子宮頸是否已出現病變細胞,無法預防 子宮頸疫苗副作用2025 HPV 感染,接種疫苗是有效預防 HPV 感染的方法。
子宮頸疫苗副作用: 子宮頸癌疫苗的副作用與疑慮
病徵輕微者,可考慮口服藥物,止血藥可減低經量,而止痛藥,例如撲熱息痛或非類固醇消炎藥,可緩解子宮腺肌症所引致的痛症。 荷爾蒙藥物,如避孕藥或藥用子宮環,是有效舒緩病徵的方法。 使用荷爾蒙藥物,或會出現輕微反應,包括乳房脹痛、頭痛、反胃等,這些反應大部分在數個月後便會消失,而藥用子宮環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陰道不規則流血,但在上環後3-6個月亦會消失。 使用荷爾蒙藥物不會影響將來受孕的機會,只要停用避孕藥或移除藥用子宮環,便可計劃懷孕。
子宮頸疫苗副作用: 最新文章
緩慢扭動關節 ,Sharon說國一下學期打子宮頸疫苗,5天後開始出現關節痛,直到去年被確診是兒童特發性關節炎,病情時好時壞,每1到3個禮拜得去醫院抽血、打針,備受折磨。 語帶哽咽 ,在爸爸陪同下面對鏡頭,她是Sharon,今年高二。 以前還能參加舞林大賽,在台上跳著最喜愛的熱舞,但她說直到接種子宮頸疫苗人生變了調。 若錯過接種機會的婦女,可把握第一胎生產後,配合寶寶疫苗施打時程,坐完月子可施打第一劑;2個月後,寶寶回診施打五合一疫苗時,施打第2劑;再4個月後施打第3劑。 A:HPV疫苗不會像流感疫苗一樣有全國統一開打日,在校內施打或自行至診所接種,都交由地方衛生局與校方商討,因地制宜,有意願接種者可於當地衛生局公布施打日期後洽詢。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子宮頸疫苗副作用: HPV疫苗接種 | 預防感染HPV 的方法
綜觀疫苗副作用風險,以及相關錯誤迷思,後者恐怕才是真正會害人的元兇,建議女性在施打疫苗前,勿盲目跟隨接種潮流,切記先做抹片檢查,還有確認是否已遭病毒感染,才能確保疫苗真正的效益。 有性經驗的女性究竟可否先檢驗一下自己的感染情況才決定是否注射,以確保能有保護作用呢? 亦即是說,若你未完全感染上述各型號的HPV,保護效力依然是有的。 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簡稱 HPV 疫苗,又稱子宮頸癌疫苗)是一種預防性疫苗,能預防子宮頸癌及其他因感染 HPV 而引致的癌症和疾病。 在香港,約九成的子宮頸癌是由 HPV-16, 18, 31, 33, 45, 52, 58 型病毒感染而引起。 九價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能覆蓋以上七種 HPV 基因型。
子宮頸疫苗副作用: ‧ 秦剛警告「台灣是陸一部分」 外交部:民主、威權無法共存
14歲及以下的人士只需接種兩劑,即是在完成第一劑後,六個月後打第二劑。 政府將在2019/20學年開始為小五、小六女童,提供免費子宮頸癌疫苗(HPV)接種。 HPV疫苗的效力最少可維持5年,目前不建議接種加强針,但日後是否需要注射加強針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數據。
子宮頸疫苗副作用: 香港婦健
HPV第16、18型是最常見的高危險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前病變、子宮頸癌以及男女外生殖器癌的發生有關,HPV疫苗的中文名稱為「人類乳突病毒疫苗」。 關於子宮頸癌疫苗的效用,周宏學醫師表示,子宮頸癌疫苗包括2價、4價以及9價疫苗,三種疫苗都能夠達到良好的保護作用,其中9價疫苗,防護力可達9成。 周醫師也強調,民眾若欲施打疫苗,一定要先諮詢醫師建議,並遵照醫師指示,將三劑疫苗完整施打完畢,才能讓疫苗發揮最大效用。
子宮頸疫苗副作用: 資料來源與諮詢/衛福部國健署、國健署癌症防治簡技蕭淑純、感染科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
HPV疫苗是不活化疫苗,接種後不會造成HPV感染。 子宮頸疫苗副作用2025 接種48小時後仍然持續發燒時,應立即就診,考慮是否另有其他感染或引起發燒的原因。 子宮頸疫苗副作用 本專案補助之疫苗使用基因工程培養抗原,製程過程不會使用雞蛋,因此雞蛋過敏基本上可以接種,但若屬於比較易過敏的體質,建議可在評估單上特別註明請醫生評估,或請較熟悉個案病史的醫生協助評估。
男性並無定期檢測HPV的機制,因此更應該要積極預防HPV。 因此建議男性與女性伴侶共同預防,減少把病毒傳給另一半的風險。 子宮頸疫苗副作用 由於日、英、美等國施打子宮頸疫苗都出現副作用案例,像是注射部位出現紅疹,或有腫脹疼痛以及過敏反應,有人還出現發燒、作嘔、眩暈、肌肉無力及麻醉等情況,甚至較為嚴重者還有出現痙攣、抽搐、癲癇、臉部神經麻痺的貝爾氏麻痺症狀等。 本港每年大約有四百宗子宮頸癌新症,當中一半人死亡。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9~14歲女性接種HPV疫苗,較具保護效益。
而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是引致子宮頸癌的一個重要因素。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黃天祐呼籲家長盡早安排子女接種HPV疫苗,9至14歲兒童因產生抗體量較高。 有些人類乳頭瘤病毒被列為「高風險病毒類型」,因其可以引致子宮頸癌。 其他被稱為「低風險病毒類型」的人類乳頭瘤病毒,可引致性病―疣。 研究顯示,大約七成半有性行為的人士在一生中都會受到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大部分受感染的患者並沒有任何病徵,感染亦通常會自然消退。
子宮頸疫苗副作用: 子宮頸癌疫苗易副作用 消基會籲全面檢查
根據台灣衞福部2011年的統計,在1673位子宮頸癌患者中,30歲以下達200位,更有未滿20歲者,在10大死因統計當中,2013年內即有702人死於子宮頸癌,因此台灣已有部分縣市主動提供女中學生的免費施打。 對此,消基會今日表示,在日本、英國及美國等3個國家都有傳出大規模的副作用通報,日本甚至已啟動大規模的調查,呼籲政府要全面進行調查,以深入瞭解注射疫苗後的可能風險,並進行完整的善後措施。 子宮頸癌為婦女常見的癌症之一,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及死亡的前十名,可以說是婦女健康的隱形殺手。 它本身是一個可以透過預防而減少發生率的癌症,因此早期才有「6分鐘護一生」口號的產生。 研究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90%子宮頸癌發生率和死亡率,國人近年來透過定期每年的抹片檢查,的確明顯下降了子宮頸癌的發生率。
子宮頸癌的元凶HPV病毒,是透過性接觸傳染,長期持續感染,就有可能導致子宮頸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 子宮頸疫苗副作用 子宮頸疫苗副作用 而國內初次性行為的年齡提早,子宮頸癌前病變的發生年齡也有提前的趨勢。 周宏學醫師表示,臨床已經有出現不到20歲的病人,因為陰道不明出血,就診發現已經罹患子宮頸癌,顯示提前預防子宮頸癌的重要性。 醫師強調,要完整預防子宮頸癌,應該要依照醫師建議,施打子宮頸癌疫苗預防感染,並定期做抹片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