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東涌綫和機場快綫正式通車,在香港島的總站為香港站。 香港地鐵在香港站和中環站之間興建行人隧道,使上述兩綫能夠和港島綫互通。 港岛径2025 港岛径 1975年初,港英政府屬下的集體運輸臨時管理局宣佈,將早期系統略為縮減至15.6公里,並更改部分技術指標,成為修正早期系統。 同時,將港島綫工程推遲至觀塘綫和荃灣綫建成後才展開,以及先興建上環街市至柴灣段;堅尼地至上環街市段則緊接其後動工。
非基本港口(Non-Base Port)凡基本港口以外的港口都称为非基本港口。 非基本港口一般除按基本港口收费外,还需另外加收转船附加费。 港島綫首班列車於清晨5時55分由柴灣開往堅尼地城,而最後一班列車於凌晨0時50分由堅尼地城開往柴灣。 延綫於2014年12月28日落成啟用,整項工程造價約為154億港元。 記得第一次行走這條山路,站在路旁觀看,那一望無際的維多利亞港,及其兩旁的港島及九龍半島壯麗景色,展現眼前。
港岛径: 列車服務時間
至於建議興建輕軌運輸或者單軌鐵路系統作為接駁,亦需要另外開闢土地用來設置車廠及興建其他維修設施,預期對土地的需求更大,故此可行性會更低,因此政府和劉偉章議員建議港鐵在小西灣興建行人天橋連接柴灣站取代[32][33]。 1990年開始,當時香港地下鐵路公司(現為港鐵公司)計劃將港島綫延至人口頗多的小西灣。 1996年政府因應小西灣人口增長重新研究延線,但最後均以技術和環境不可行為由作罷。 2000年地鐵提議興建輕鐵連接小西灣和杏花邨[29],但因政府拒絕削減區內巴士綫而告吹[30]。 港岛径 時至今日,巴士及專線小巴繼續擔任主要連接當地交通的任務。 1998年,東涌綫和機場快綫正式通車,在香港島的總站為香港站。
1970年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中,顧問公司建議將興建地鐵系統分為九段興建,並先行興建首四期,稱為「早期系統」,包括首四段稱為「早期系統」,包括港九綫海軍船塢至旺角段、觀塘支綫觀塘至旺角段、荃灣支綫茘枝角至旺角段以及港島綫上環街市至海軍船塢段。 隨著將軍澳綫工程展開,政府為了進一步紓緩鰂魚涌站轉乘的擠迫情況,提出了「紓緩鰂魚涌站乘客擠塞工程」,擴建北角站成為觀塘綫第二個接駁港島綫的車站。 港島綫二期工程曾遭永安、渣打、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置地、長實和和黃等大財團和政府新聞處爭議,結果港島綫中區隧道設計改為途經遮打花園,以上環站為終點站,增添中環站為港島綫和荃灣綫的轉車站。 港島綫(Island Line)為地鐵第3條通車的路綫,來往堅尼地城及柴灣之間,沿綫共有17個車站,現由港鐵公司擁有及營運。 港島綫首段(金鐘至柴灣)於1985年通車,因為至今只服務香港島,因而得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港島綫通車初期,由於車隊不足,地鐵曾一度設金鐘至太古的短程特別班次,由1986年10月1日起,所有港島綫列車皆行走上環站至柴灣站。
港岛径: 機場快綫簡介
港島徑共分為八段,全長約50km,是本港路程最短的長途遠足徑。 港島徑(英文:Hong Kong Trail)是位於香港香港島的遠足徑,於1985年4月1日啟用,全長50公里,共分為8段。 每年綠色力量都舉行綠色力量環島行,為香港環境教育工作籌款。 根據港鐵向香港立法會提交的文件披露,港島綫最繁忙時段載客率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別為94%及96%,2018年更升至101%[13],(以車廂每平方米站立4人計算),早上西行最繁忙路段在天后站至銅鑼灣站之間。
此綫貫穿港島北岸人流密集之處,故此成為港島居民通勤之重要交通工具,經常出現沙甸魚的現象,情況到港島綫西延通車後更明顯。 港岛径2025 這個概念日後亦沿用於其後通車的將軍澳綫、觀塘綫藍田站和黃埔站、屯馬綫鑽石山站至紅磡站以及東鐵綫各站(馬場站除外),更廣為大陸各地鐵系統所「借鑑」,影響深遠。 港島綫全長16.3公里,共有17個車站,當中4個為轉綫站,由堅尼地城站出發,途經港島北岸中區、灣仔、銅鑼灣等港島北岸商業區,然後沿著北角、鰂魚涌、筲箕灣等住宅區到達東面總站——柴灣站,貫穿港島北岸已發展區域。 第一段路線的初段會沿著太平山(「扯旗山」)的山腹行走,下降至薄扶林水塘;第二與第三段會先經過貝璐道,後繞行奇力山及田灣山的山腰再走至灣仔峽;其後一段繞過金馬倫山約240米的山腹,經過中峽走至黃泥涌峽。 港島徑是本港第三條長途遠足徑,位於香港島,於1985年啟用。
港岛径: 秦皇岛港
如此景色,乘坐飛機固然可以看到,在山上觀看,卻比飛機來得仔細。 第七段由大潭道開始,沿着大潭水塘的引水道向南行進後,途徑爛泥灣、東丫村、土地灣後沿石級上行至石澳道。 第五段由黃泥涌峽出發,沿大潭水塘道到達陽明山莊後攀上渣甸山,再經畢拿山的石礦場、攀上畢拿山後下抵大風坳。 第四段由香港仔水塘道出發,途經金夫人馳馬徑後沿中峽道上山,經中峽觀景台後沿金馬倫山山腰和布力徑直行至黃泥涌峽。 第七段由大潭道开始,沿着大潭水塘的引水道向南行进后,途径烂泥湾、东丫村、土地湾后沿石级上行至石澳道。
- 按基本港口运费率向货方收取运费,不得加收转船附加费或直航附加费,并应签发直达提单。
- 非基本港口(Non-Base Port)凡基本港口以外的港口都称为非基本港口。
- 1980年12月23日,港英政府正式批准耗用95億港元,分期動工興建地鐵港島綫,及否決把香港電車伸延到柴灣的計劃。
- 港島綫(Island Line)為地鐵第3條通車的路綫,來往堅尼地城及柴灣之間,沿綫共有17個車站,現由港鐵公司擁有及營運。
- 其中上環站及灣仔站用作辦公室發展;灣仔站、天后站、炮台山站、太古站至柴灣站各站則用作住宅發展。
- 1990年開始,當時香港地下鐵路公司(現為港鐵公司)計劃將港島綫延至人口頗多的小西灣。
- 星期六的日間行走22列列車,下午一點後增至25列列車,下午五時後增至29列列車行走。
機場快綫全長35.3公里, 旅客由機場前往中環市中心約需24分鐘。 2007年10月,為了使港島綫有足夠列車行駛,再有1列英製列車由觀塘綫抽調至本線行走,使港島綫列車數量增加至29列。 港島綫列車數量在2007年1月加密班次之前,有列車27列,加密班次之後,為了使港島綫有足夠列車行駛,故從荃灣綫削減一列列車給予本線,令港島綫列車數目由27列增加至28列。
港岛径: 特別計劃
乘客使用同一張八達通,即日往返市區與博覽館站,並在博覽館逗留最少1小時 (以博覽館站出閘至回程入閘時間計算)。 秦皇岛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秦皇岛市东部,地处中国华北和东部交界处大秦铁路东端,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输出港、中国“北煤南运”大通道的主枢纽港,以煤炭、石油等能源输出为主,兼营杂货和集装箱运输。 [3]2001年,秦皇岛港吞吐量为1.128亿吨,其中煤炭吞吐量达到1.0006亿吨[4]。 在2001年以前,秦皇岛港曾是中国北方吞吐量第一的港口[5]。
港岛径: 港鐵路綫圖
1980年12月23日,港英政府正式批准耗用95億港元,分期動工興建地鐵港島綫,及否決把香港電車伸延到柴灣的計劃。 基於港島的地質情況,承建商需用隧道鑽挖機建隧道,部分車站[註 1]、通風井及上蓋物業的建造工程[註 2]更動用到烈性炸藥,務求令工程如期完成,又無損路面交通。 直至1985年5月31日,金鐘站至柴灣站一段正式投入服務,而金鐘站就成為港島綫和荃灣綫的轉車站[8],同日中環站英文站名由「Chater」改為「Central」。 杏花邨站則因需要等待杏花邨入伙,通車初期只作員工上下車之用,直至1986年10月16日才全面對外開放。
港岛径: 通車初期
星期六的日間行走22列列車,下午一點後增至25列列車,下午五時後增至29列列車行走。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八時四十五分後行走19列列車,中午十二時後增至22列列車,下午五時後增至25列列車。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由頭班車起至上午八時四十五分及晚間,則行走14列列車。 港岛径 在2012年3月港鐵加密班次之後[15][16],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早上大約8時45分至晚上大約8時,港島綫會行走14列列車。 由於車隊中的都城嘉慕第2B代列車的控流系統與其他英國製列車不同,為方便管理和維修,這些列車由1985年投入服務至今都只在港島線行走。
港岛径: 通車日期
2005年6月30日,香港政府終於正式批准地鐵公司興建西港島綫,由現時港島綫上環站向西延伸,經西營盤、香港大學兩個車站,以堅尼地城站為終點站,同時走線向南移以服務西半山居民。 港岛径 在2009年6月9日起港島綫逢週一至五上午繁忙時段增設北角站至上環站的短程特別班次疏導北角站大量乘客。 短程特別班次於太古側綫或柴灣車廠試車線開出,中途不停筲箕灣、西灣河、太古站及鰂魚涌站,到北角站才起載往上環站。 短程特別班次在週一至五上午繁忙時段不定期開出,視乎北角站乘客量和車隊供應數目而決定開出短程特別班次數目。 西港島線開通後,特別班次已固定於周一至五繁忙時間,定時由柴灣車廠開出,到達北角站後在行車線上正常提供來回載客服務。
港岛径: 西港島綫通車
最後,港島綫上環至柴灣全綫(杏花邨站除外)於1986年5月23日通車,列車服務正式伸延至中環站及上環站。 政府曾計劃興建支綫伸延到西區的堅尼地城,因成本問題和客量不足而遭擱置。 當時的計劃指出,將來興建南港島綫時,或許需要於西區興建支綫以便完成整個工程。 港島綫是1970年研究興建地鐵時最早計劃的4條路綫之一,早在1967年《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已經提及本綫。 當時,本綫的建議是堅尼地(Kennedy)至柴灣中(Chai Wan Cetral)。 機場快綫是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商業中心區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亦是全球其中一條最優質的機場鐵路。
港岛径: 港岛径
第四段由香港仔水塘道出发,途经金夫人驰马径后沿中峡道上山,经中峡观景台后沿金马伦山山腰和布力径直行至黄泥涌峡。
港岛径: 港島綫
港島綫連接港島北岸之多個核心商業區、住宅區、新興商業區、工業區、著名院校和重要文娛康樂設施,乘客眾多,自通車以來即為港島區的交通大動脈。 加上來往港島區不同地方,乃至往來本綫中環、金鐘、北角和鰂魚涌以外各站的各種過海交通的需求龐大,再者港島區的路面交通要道如東區走廊、軒尼詩道、德輔道、告士打道和英皇道等經常出現擠塞,港島綫的載客量因而一直高企,而繁忙時間的轉綫站月台和車廂更是水泄不通。 新建的北角轉車月台於2001年9月27日正式啟用,證實跨月台轉車站設計非常有效;以往乘客在鰂魚涌站轉乘需時4分鐘,現時在北角站轉車可大幅縮減至少於1分鐘,亦可進一步應付上環至銅鑼灣往返將軍澳之需求。 北角站和鰂魚涌站於2002年8月4日成為將軍澳綫的轉車站,不能再接駁觀塘綫。 該區區議員一直促請政府及地鐵公司(現為港鐵公司)批准落實興建鐵路連接當地。
港岛径: 車站列表
本綫主要使用第1、2A、2B代的港鐵現代化列車,其中2B代列車是配合本綫通車而在1985年投入服務。 有見港島綫各站套色較深沉,加上圓拱形月台,令乘客候車時產生不少壓力,所以在設計月台時,對中國藝術深感興趣的意大利裔總建築師邀請熱愛書法的工程師區傑棠(現已退休)揮毫編寫書法字,並燒在月台焗漆板上,來減低乘客的壓力。 港岛径 1970年,《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中提及的港島綫走綫與1967年《香港集體運輸研究》中提及的大同小異,只是站名有所變更。
港岛径: 政府資訊及服務
[9][10]同時,堅尼地至上環街市段基於地鐵嚴重出現虧損及人口老化而押後商議。 最後於1986年5月23日,港島綫的列車服務正式伸延至中環站及上環站。 之前港島綫二期工程曾經遭到永安百貨、渣打、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香港置地、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等大財團和政府新聞處爭議,結果港島綫中區隧道設計改為途經遮打花園,以上環站為終點站,增添中環站為港島綫和荃灣綫的換乘站。
港岛径: 服務時間
隨著觀塘綫的服務於1989年8月9日伸延至香港島,鰂魚涌站成為了港島綫及觀塘綫的轉車站。 後來為了進一步紓緩鰂魚涌站轉乘的擠迫情況,港英政府提出了「紓緩鰂魚涌站乘客擠塞工程」,決定擴建北角站,使之成為當時第二個接駁觀塘綫的港島綫車站,工程於1998年7月正式動工。 新建的北角轉車月台於2001年9月27日正式啟用,以應付上環至炮台山往來九龍東之需求。 港島綫(英語:Island Line)是港鐵系統中營運中的鐵路路線之一,屬於城市軌道交通,路線色為深藍色。
西港島綫2014年12月28日局部投入服務,港島綫服務從當天起西延至港島西區,但西營盤站受出口工程延誤影響,延至2015年3月29日才啟用。 為照顧乘客對列車服務增加的需求,港島綫亦逐步加強星期五和星期六晚間,以及星期日日間大部分時間的列車服務,每星期增加共63班列車。 西港島綫(West Island 港岛径 Line)屬《鐵路發展策略2000》所建議的「港島綫延綫」其中一部分,途經港島西區人口最密集地段,由上環站向西伸延至堅尼地城。 整條鐵路均建於地下,在西營盤、香港大學、堅尼地城設地下車站,全長約3公里,鐵路工程於2009年8月10日動工。 遵從地鐵一向的發展模式,興建鐵路時會在車站附近發展私人住宅,一來以其利潤資助工程費用,二來可增加客源。 其中上環站及灣仔站用作辦公室發展;灣仔站、天后站、炮台山站、太古站至柴灣站各站則用作住宅發展。
港岛径: 車站數目
在這裡,最為搶眼的,莫過於全港最高的國際金融中心,從高處看,它像一條巨型的玻璃柱,筆直地插進中環海傍;站著觀看,我們可花上一頭半個鐘去尋找文化中心、西區隧道、太空館、大會堂、紅磡體育館、獅子山、東區走廊、舊機場跑道等。 如曾特首的藍天行動取得空前成功,空氣污染大幅改善,屆時站在這裡,天天也可清楚看到遠處的獅子山、藍田建築物、五桂山等,所以非常推介港島徑第一段。 機場快綫五個車站設計達世界級水平,為旅客提供一流設施和便捷服務,竭誠為你提供舒適愉快、暢通無阻的乘車體驗。 基本港(Base Port)指班轮公司的船一般要定期挂靠的港口。 大多数为位于中心的较大口岸,港口设备条件比较好,货载多而稳定。
港岛径: 港島徑
但有时也因货量太少,船方决定中途转运,由船方自行安排,承担转船费用。 按基本港口运费率向货方收取运费,不得加收转船附加费或直航附加费,并应签发直达提单。 據《鐵路發展策略2014》[28],北港島綫將採用「交匯」方案,換言之港島綫將不會一分為二,現有路段得以完整保留。 港岛径 除杏花邨站及柴灣站已安裝月台閘門外,其餘車站已安裝月台幕門。 第一段由港島山頂爐峰峽出發,沿盧吉道及夏力道,經過西高山山腳後,沿薄扶林家樂徑,直至薄扶林水塘道為止。 第七段由大潭道开始,沿著大潭水塘的引水道向南行进后,途径烂泥湾、东丫村、土地湾后沿石级上行至石澳道。
港岛径: 車站
沿綫各站之中,柴灣站是架空站,杏花邨站是地面車站,杏花邨站以西皆為地底路線。 當年挖掘鐵路隧道時主要使用隧道鑽挖盾,令大部份地底月台及隧道都呈半圓形。 星期一至五的日間非繁忙時間行走18列列車,下午一點後增至19列列車。
港岛径: 機場快綫
2014年6月及12月,因應西港島綫啟用,再有2列英製列車由觀塘綫抽調至本線行走,使港島綫列車數量增加至36列。 2013年6-9月,因應中國長春製列車數量充裕及西港島綫啟用,再有3列英製列車由觀塘綫抽調至本線行走,使港島綫列車數量增加至34列。 2013年3-4月,因應中國長春製列車數量充裕及西港島綫啟用,再有2列英製列車由觀塘綫抽調至本線行走,使港島綫列車數量增加至31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