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閱讀投入度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和地區,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大都會的地位和形象不相匹配。 香港閱讀風氣 疫情催生新的生活方式,閱讀作為涵養心靈的方式,愈發呈現其獨特魅力。 「2021年香港閱讀趨勢報告」反映這一年讀者閱讀更多心靈勵志類圖書,更注重健康與運動,亦在享受實體書店體驗感同時,善用網絡書店的便利與高效。 教城邀請了學界資深代表和圖書館主任組成顧問小組,從約七百本於2021/22年度出版的優質讀物中,選出一百三十五本書籍,組成中小學組別的候選書單。
- 事實上,隨著傳播方式的轉變,香港閱讀印刷書的人數逐年下降,18歲以下的讀者更少,情況令人憂心。
- 他指,教城致力宣揚「愛閱讀.樂分享」文化,在網上平台設立的「香港閱讀城」及「教城書櫃」,亦透過互動多元的模式推廣閲讀,讓學生感到閲讀是件愉快的事。
- 近年,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提升,這在國際學生閱讀能力測試中亦有所反映。
- 有意見指出,智能電話越趨普及和網絡平台急速發展,而與印刷媒體比較,該等媒介在傳遞資訊方面具若干優勢(例如即時性、便攜性和互動性),以致公共圖書館服務正面對嚴峻挑戰,而閱讀風氣亦減弱中。
- 每逢書展,例必吸引市民大排長龍入場,不明就裡的人以為香港人「很喜歡閱讀印刷書籍」。
幸而超過六成受訪的學校圖書館主任計劃明年添置更多電子書,進一步推廣電子閱讀。 相比紙本書需要實際購買,部分電子書平台提供訂閱機制,教師可適時檢視書籍閱讀量及因應課程需要而更新書目,能靈活調節的同時,亦更切合師生需求。 學校管理層若希望積極推廣校內閱讀風氣,則應重視圖書館主任專業工作及圖書館課,例如減輕圖書館主任的其他課擔,並為他們提供專業培訓的機會。 香港閱讀風氣2025 此外,學校可考慮增加資源發展多元化閱讀活動,包括校內跨課程閱讀活動及校外跨界合作,例如與公共圖書館或出版社合辦活動等。 近年電子書成為趨勢,電子書可以配備互動功能,增加學生閱讀樂趣,亦能讓全校師生同時閱讀同一電子書籍,推動校園廣泛閱讀。 教師更可於電子閱讀平台掌握學生閱讀進度及興趣,按需要派發書籍,照顧學習多樣性。
香港閱讀風氣: 推廣閱讀文化 香港既富且貴
陳敏儀教路,家長可參考新加坡的建議,轉用大屏幕,以及調整屏幕角度,方便家長在子女閱讀電子書時作出提醒,小朋友亦會傾向自律。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香港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香港閱讀風氣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如何展示更多市民,尤其是年輕讀者喜聞樂見的印刷書籍;布展方式的求新求變;書展期間推出豐富多采的講座、活動等,均值得業界思索。 香港閱讀風氣2025 隨著資訊多元化,以及流動通訊裝置的普及,閱讀習慣趨向精簡化無可厚非,與此同時,人們也要想辦法,令一些具深度意涵的作品「不受冷落」。 香港和鄰近地區閱讀愛好者,近年推展「漂書」活動,讓讀者將自己不再閱讀的書籍,放到公共場所,讓其他讀者免費拾取閱讀,期望香港能夠提升大眾閱讀興趣,營造閱讀新風氣,這種活動值得鼓勵。
香港閱讀風氣: 公共圖書館60周年 推廣閱讀再發現
這些技巧十分重要,無論在家庭、學校、職場以至社會都能廣泛應用得到。 因此,閱讀的影響不僅限於學業,同時還影響就業、競爭力,甚至做人處事。 舉個簡單例子,向小孩讀故事書的時候,每隔一陣子便停下來,讓他們想像一下故事的發展,甚至問問他們能否想像其他的結局等,都能夠讓他們在同一個故事框框底下,發展出不一樣的故事,幫助他們發揮創意。 今年香港圖書市場整體穩健,既受益於留港消費的整體零售局面,也得益於出版業界的共同努力。 受惠於疫情經濟增速顯著,本地網絡書店穩健發展,但從銷售規模上暫未對實體書店產生衝擊。 在顧客落單偏好方面,讀者更習慣利用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選購圖書,因不受地域或時間所限,使用時更爲便利。
香港書展「墟冚」,除了香港仍有一批喜愛閱讀人士例必捧場外,抱著趁熱鬧「唔好執輸」心理,希望可以在書展淘到便宜圖書的市民也有不少;當然,書展也會吸引喜歡看旅遊飲食消閒類、文學小說、兒童讀物、漫畫、理財、勵志和其他類別書籍人士入場。 每逢書展,例必吸引市民大排長龍入場,不明就裡的人以為香港人「很喜歡閱讀印刷書籍」。 事實上,隨著傳播方式的轉變,香港閱讀印刷書的人數逐年下降,18歲以下的讀者更少,情況令人憂心。 在校園推廣閱讀,首要是增加學生接觸文字的機會,教師不妨在課堂滲入閱讀元素,如一起閱讀詩歌、戲劇等體裁,細味當中詞彙和寫作手法。
香港閱讀風氣: 小學生年讀250本書 愛上閱讀竟與父親陪同到蘭桂坊有關?
生活在香港,一班來自各行各業的港漂同樣受忙碌的工作和急促的社會節奏困擾,但他們對閱讀的渴求反而增加了,還組織了一個名為《趁早》的讀書會,定期舉行活動。 這多少證明了工作忙碌或許只是個藉口,問題可能是從來沒有重視過閱讀,也沒有真正建立習慣。 林偉業指出報告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就是香港家長閱讀興趣全球最低,而且問題已存在十多年。 他直言:「家長是否喜歡閱讀、是否常閱讀等因素,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子女閱讀成績,也是家庭能否建立閱讀風氣的原因。」數據上亦很清晰地反映出因果關係。 閱讀能夠增長知識,同時也是對大腦的日常訓練,透過閱讀文字可以增進理解能力、發展語言的技巧,甚至是學習聆聽別人的意見。
- 二○一五年使用量已超過2 300萬次,相比二○一四年增幅達百分之十四。
- 陳敏儀教路,家長可參考新加坡的建議,轉用大屏幕,以及調整屏幕角度,方便家長在子女閱讀電子書時作出提醒,小朋友亦會傾向自律。
- 「審議式民主」又稱為「協商民主」,是透過因應某項政策或議題進行理性、深思熟慮的溝通,在過程中有望糾正與會者的盲點或錯誤,從而放下成見、找出共識。
- 【橙訊】香港書展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亦將夏季的閲讀氣氛推到高峰。
- 香港公共圖書館會繼續透過「指尖上的圖書館」宣傳活動,推廣電子服務。
- 教城的「教城書櫃」自2014年推出以來,廣受讀者歡迎,9月更會推出優化版,升級功能包括提供中、英文介面;連結平板電腦的多語言「字典」功能;支援智能電話;更可透過平板電腦瀏覽器閱讀電子書,方便不同用戶共用同一流動裝置。
二○一五年使用量已超過2 300萬次,相比二○一四年增幅達百分之十四。 * 因應讀者的要求,香港公共圖書館近年也增加整體報章雜誌的訂閱,可見圖書館內提供的報章雜誌閱讀服務大受歡迎。 此外,康文署會定期就公共圖書館提供的設施和服務進行意見調查,以蒐集市民對現有服務及未來需求的意見,調查對象涵蓋使用者和非使用者。
香港閱讀風氣: 學生年看250本圖書
成人書籍方面,其中有關世界史地及傳記類別的中文書籍錄得約有百分之九的升幅。 * 隨著智能電話及平版電腦日漸普及,市民的閱讀模式亦有所轉變,香港公共圖書館會致力發展一個既均衡而又涵蓋紙本書刊及電子資源的「混合型」館藏以切合市民的需要。 圖書館網上「無牆圖書館」服務的網上搜覽(時段)數目,包括網上電子資源的使用率,在過往三年持續上升。
香港閱讀風氣: 圖書館借閱排行榜意義不大 鼓勵閱讀風氣方為本任
以下為今日(四月十三日)在立法會會議上田北辰議員的提問和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的書面答覆:問題: 有一項於去年進行的調查的結果顯示,僅有百分之五點七的香港兒童每月閱讀十本或以上的書籍,而該數字遠低於日本的百分之三十八點三和台灣的百分之三十點三。 此外,立法會秘書處於本年初發表的《研究簡報》指出,公共圖書館服務於過去十年的使用量下跌,例如借書量下跌了百分之十一。 有意見指出,智能電話越趨普及和網絡平台急速發展,而與印刷媒體比較,該等媒介在傳遞資訊方面具若干優勢(例如即時性、便攜性和互動性),以致公共圖書館服務正面對嚴峻挑戰,而閱讀風氣亦減弱中。 例如,新加坡大幅增加電子館藏、三藩市和日本的圖書館開闢專為青少年而設的閱讀空間,而台灣則在公眾地方廣設漂書點,讓市民捐出書籍「放漂」及隨意免費取閱圖書,以及在捷運站設立無人服務圖書館,方便上班族和學生自助借還書籍。
香港閱讀風氣: 公共圖書館60周年 推廣閱讀再發現
《橙新聞》專訪香港教育城董事會主席李漢祥,分享香港教育城(下文簡稱「教城」)在推動學界閲讀風氣上的舉措及成效。 在香港,互聯網及電腦設備已相當成熟,市民每天都閱讀大量資訊,對於實體書的需求也有影響。 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文件顯示,2017年公共圖書館的書本總借閱量為4,830萬次,比2012 年下跌12%。 同時,到訪本地圖書館的總人次已是連續五個年度下跌,比2013 下跌至少300 萬人次。
香港閱讀風氣: 圖書館借閱排行榜意義不大 鼓勵閱讀風氣方為本任
台版及英文版部分書籍仍受到疫情下全球物流掣肘,影響新品到港及個別書籍銷量。 而內地版書籍的到貨情況則明顯改善,顯示內地的日常貨運逐漸從疫情中恢復。 香港閱讀風氣2025 香港閱讀風氣2025 頒獎禮完畢後,將緊接舉行「學生閱讀習慣研討會」,届時將有顧問小組成員上台分享,讓圖書館主任更了解學生的閱讀習慣,及閱讀喜好的最新趨勢,有助選書及於校內籌辦切合學生志趣的閱讀活動。
香港閱讀風氣: 小學生年讀250本書 愛上閱讀竟與父親陪同到蘭桂坊有關?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認為,上述做法可實質地改善中、小學圖書館,加上津貼影響範圍大,希望同時可刺激到出版商提供更豐富的圖書。 康文署也趁着4月23日世界閱讀日,與教育局在中央圖書館合辦同樂日,並計劃今年7月1日起在港島、九龍、新界揀選三間圖書館進行三個月試驗,逢星期日及公眾假期延長服務時間至晚上8時。 香港公共圖書館提供豐富的電子資源,例如HyRead電子書庫收錄13,000本香港及台灣出版的電子書及雜誌。 此外,教城的「e悅讀學校計劃」亦涵蓋多個題材和程度的中英文電子書,系統亦提供每本書籍的閱讀量及個別學生的累積閱讀時間等數據,有助教師了解不同學生的閱讀表現,以設計適切的閱讀策略,以豐富學生的閱讀面。 特首林鄭月娥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指出要提升圖書館的設施和服務質素,推廣全城閱讀文化,又為全港公營中、小學提供閱讀津貼計劃「共享喜閱新時代」,推廣閱讀。 但相比起廣州圖書館到訪次數的急升,台北於高流量地區設全自動借書站,香港在這方面還要急起直追。
香港閱讀風氣: 推廣閱讀文化 香港既富且貴
乍看起來是個嚴重問題,但他認為事情並不一定一面倒的壞,「今天如果我們是在問電影業、電競業人士,他們或許會告訴你這是件好事。」因為不閱讀的同時,香港人其實是將時間花在其他同等重要或感興趣的地方,甚至因此而參與和投身各方面發展。 香港早已進入經濟發達、社會富裕的行列,需要努力提升市民的品味和城市的魅力。 應由特區政府牽頭,民間積極響應,學校擔當推手,推動全民閱讀,舉辦多元化的導讀會、討論會、作家講座、寫作比賽、親子閱讀獎勵計劃,令閱讀文化深入民心,啟發民風民智,打造優雅社會。 對於政府將將明年4月23日定為「香港全民閱讀日」,李漢祥表示香港教育城對此全力支持。 他指,教城致力宣揚「愛閱讀.樂分享」文化,在網上平台設立的「香港閱讀城」及「教城書櫃」,亦透過互動多元的模式推廣閲讀,讓學生感到閲讀是件愉快的事。 在政府的帶動下,教城亦會就「香港全民閱讀日」策劃相關活動,令老師及同學甚至家長有更多的投入感,從而推廣閲讀風氣。
香港閱讀風氣: 學生年看250本圖書
以管理電子書的應用程式「教城書櫃」EdBookShelf為例,應用程式混合了電子閱讀及學習平台功能,包括發音功能 (Text-to-Speech),利用螢光筆畫重點、書籤、註明筆記、字典等。 當遇到不認識的字詞時,學生可以即時獲得解釋,順暢地讀下去,閲讀的信心隨之增強。 電子書在港未算普遍,不少家長擔心子女拿着電子器材會「打機」,而非閱讀。
香港閱讀風氣: 公共圖書館60周年 推廣閱讀再發現
香港公共圖書館會繼續積極在不同範疇加強和改善圖書館的服務及設施,務求向市民提倡閱讀風氣,推動讀者廣泛使用圖書館設施和養成終身閱讀習慣。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宣佈,新學年開始在全港公營中學及小學,推出推廣閱讀計劃,涉及每年4800萬元經常性開支。 香港目前閱讀風氣淡薄,在中小學推廣閱讀,幫助學生從小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提升閱讀能力,增長見識和智慧,學校、家長、社會應善用資源,積極引導孩子喜愛閱讀,享受閱讀,形成濃厚的閱讀風氣,提升青少年乃至整體社會的文化素質和精神氣質,令香港市民既富且貴。 政府着力推動全民閱讀,特首林鄭月娥上周二(4 月17 日)便宣布重推校園閱讀資助,撥款每年大約4,800萬港元,為全港公營中、小學提供津貼,推動學童閱讀。
香港閱讀風氣: 圖書館借閱排行榜意義不大 鼓勵閱讀風氣方為本任
尖沙咀商務印書館圖書中心作為新形態實體書店,除了售賣圖書和非書產品外,也舉辦藝文市集、「小店長」活動和各式分享會等,為讀者提供豐富優質的文化服務和體驗。 從年度暢銷圖書總榜可見,位居頭十的暢銷書有七位皆是兒童書,而頭三十位則佔約一半,顯示本港家長仍十分重視子女的閱讀習慣。 香港閱讀風氣 金融財經類明顯下滑,心靈勵志類反而領先,顯示心靈勵志類在本年度更受到讀者關注,越來越多人渴望認識自己,直面困難,不斷尋找前行動力。 香港閱讀風氣2025 此外,香港教育城的網上閲讀平台「香港閲讀城」提供各種有趣、生活化的題目的主題書單,以及名人推薦書單,有助學生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書籍,開拓更多元化的視野。
香港閱讀風氣: 學生年看250本圖書
以台灣為例,台灣國家圖書館每年都會發表圖書出版現況及其趨勢分析,當中細分一般出版社、政府機關、個人出版,又會依哲學、宗教、自然科學、電腦與資訊科學、應用科學、社會科學、史地、文學、藝術等,以及使用語文及外語翻譯再加以分類,並鉅細無遺地分析其發展趨勢。 雖然圖書出版跟圖書借閱不盡相同,但其對圖書研究的認真及細緻,值得本港借鑑。 其實在21世紀的網絡時代,市民要取得資訊或滿足閱讀的興趣,在手機或電腦上伸手可及,根本無須到訪圖書館借書多此一舉,圖書館的整體使用率因此在近年不斷下跌。 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文件顯示,2018年公共圖書館的書本總借閱量為4,620萬次,比2017年的4,830萬次下跌逾200萬次。 出自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圖片,是緣於立法會議員馬逢國每年就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提問。 其排行榜分別有成人英文書籍、兒童英文書籍、成人中文書籍、兒童中文書籍四大分類,當中每個分類又細分小說類以及非小說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