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師發現民眾有淋巴結異常腫大的問題時,第一時間會先用內視鏡檢查有無明顯的原發部位腫瘤;並搭配頸部超音波,以及細針穿刺來看細胞性質,做初步的鑑別診斷。 如果硬塊出現在淋巴結的位置,例如耳垂後面的兩側頸部、鎖骨上窩、腋下、腹股溝,「硬塊」可能是因為周圍組織的炎症反應而引起的淋巴結腫大。 也有部分機會是脂肪瘤、甲狀腺瘤,這些大多數是良性的腫瘤而不是癌症。 如果硬塊突然出現在乳房、睾丸或四肢就要多加留意,觀察有沒有以下幾點特徵。 身體有硬塊2025 骨與骨之間的間隙一般稱之為關節,除了少部分的不動關節可能以軟骨連接之外,大部分是以韌帶連接起來的。
- 密質骨(compact bone)又稱皮質骨(cortical bone),是形成骨骼的兩種骨組織之一。
- 李柏穎醫師表示,腱鞘巨細胞瘤常見生長於人體韌帶處,包括手指、手腕、膝蓋、腳踝、腳趾等,一般而言初期大多沒有疼痛或其它症狀,倒是因為觸感又硬又無法移動,常被誤認為是骨頭長出東西。
- 主要發源自肱骨遠端內側,並大多由正中神經支配,但有例外。
- 上臂前側的肌肉由肌皮神經(英語:musculocutaneous nerve)支配。
- 豎脊肌長度最長、規模最大,對抗重力並維持直立姿勢的平衡。
李柏穎醫師表示,雖然腱鞘巨細胞瘤大多良性、初期也沒什麼症狀,大多無礙,但它會隨著時間不斷增長,進而壓迫其它部位,造成相關影響及疼痛。 身體有硬塊 身體有硬塊 醫師表示,腱鞘巨細胞瘤大多為良性,以手部來說,是第二常見的良性軟組織腫瘤,第一名為名稱相似的「腱鞘囊腫」,發生原因有所不同,主要與過度使用、使用不當有關,通常質地較軟、可移動。 不過即便腱鞘巨細胞瘤多數為良性,醫師也還是提醒,若有發現硬塊應盡早檢查,除了確實排除惡性可能外,也避免其它問題產生。 身體出現的腫塊,絕大多數都是良性,惡性機率較低,不過一樣還是會有惡性的可能,以脂肪瘤來說也有可能形成惡性的脂肪肉瘤,不過機率非常低,而上述這些還僅是個大方向舉例。 因此建議民眾,若發現身體出現腫塊、硬塊,先不必緊張,先前往醫療院所作個檢查,治療也都是及早治療越有利康復。
身體有硬塊: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是什麼?醫指常見3可能,4情況早就醫!
醫師指出,民眾如發現身上有腫塊,可先至外科先用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確認是否為囊腫或腫瘤,以及良性與惡性。 我們有時候會在身上摸到一些莫明奇怪的硬塊,也不知道它到底是有問題的惡性腫瘤還是無大礙的良性腫瘤,最困擾的是可能只是沒事的腫塊,那到底要不要去看醫生啊? 基隆長庚一般外科副教授江坤俊醫師在《江醫說健康》影片就教大家可以先簡易判斷,他指出先用手去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情況,再依以下五點判斷它是良性或惡性腫瘤。 脂肪瘤在身體的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現其蹤跡,但最常見於頭部、軀幹、手臂、肩膀、臀部、頸部、大腿和腋窩…等表淺處,有時會罕見的在大腿、肩部或小腿等較深的組織中發現,脂肪瘤很少在肌肉和內臟器官中形成。
脂肪瘤是成人中最常見的軟組織腫瘤,由脂肪組織構成的良性(非癌)腫瘤,通常位於皮膚下方(皮下),流行病學顯示約有1%的人口會罹患脂肪瘤,但因為相關數據收集不夠齊全,目前每年收集的數據發現,約每1000人有2.1人罹患脂肪瘤。 身體有硬塊2025 蔡凱喻醫師提醒,民眾只要發現自己出現任何的頸部腫塊,第一時間都應儘速尋求專業耳鼻喉科醫師的協助釐清原因。 耳鼻喉科醫師的專長可不只是看感冒而已,頭頸部的檢查和手術,也是耳鼻喉科醫師的專業。
身體有硬塊: 健康雲
如果硬塊更大,可能是一個巨大的脂肪瘤,本身就是一個實體。 這種脂肪瘤需要不同移除的方法,因為它穿透更深的結構,而且不像其他情況那樣容易被移除。 當你觸摸脂肪瘤時,會稍微移動,感覺柔軟,按壓會下沉。 但它不像囊腫那樣是液體,因此它對觸診有一定的阻力。 如果有這樣的併發症,就會出現膿液,若施加壓力就會流膿。 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療癤,如果有感染,建議引流,並用消毒劑清洗傷口。
-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台,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 雖然皮脂腺囊腫幾乎不會受傷,但它們會感染,就像癤一樣。
- 耳鼻喉科醫師提醒,尤其是在民眾排除感冒、病毒感染等發炎病症下,仍出現上述症狀,就要提高警覺,當心這可能是罹患淋巴癌,甚至癌症發生淋巴轉移所發出的警訊。
大腿後側肌肉稱為大腿後肌(Hamstring),起點以坐骨為主,由坐骨神經(英語:sciatic nerve)支配,可以屈膝及後伸大腿。 前臂前側的肌肉為屈肌群,包含屈肘、屈腕、屈指、旋前前臂等功能,共有9塊。 主要發源自肱骨遠端內側,並大多由正中神經支配,但有例外。 上肢的肌肉分為軀幹、肩部、手臂、手掌,軀幹的上肢肌肉分佈於胸部與背部,手臂的肌肉則分為上臂與前臂。
身體有硬塊: 症狀和危險因子
髂部肌群合稱髂腰肌(英語:Iliopsoas)(Iliopsoas),起點位於脊柱或骨盆,跨越髖關節,止於股骨,由髂腰動脈供血。 身體有硬塊2025 髂腰肌(英語:Iliopsoas)可以使腰部、髖部前屈和外旋,並在下肢固定時做仰臥起坐。 腰部肌肉組成腹膜腔的後壁,包含腰方肌、腰大肌、腰小肌與髂肌(或稱胯肌),後三者統稱髂腰肌(英語:Iliopsoas)。
身體有硬塊: 身上摸到奇怪硬塊是癌症嗎?名醫教5招判斷是良性或惡性腫瘤
人類的咀嚼肌分佈於顳顎關節(英語:Temporomandibular joint)周圍,由三叉神經(CN V)支配,收縮時使下頜骨運動,以參與咀嚼。 顏面肌為扁又薄的皮肌,由顏面神經(CN VII)支配,位置表淺,大多起自頭顱不同部位,並止於臉部皮膚。 人類的顏面肌比其他動物發達,這與人類大腦皮質的思維和語言活動有關。 此外,還有主要由動眼神經(CN III)支配的眼外肌肉、主要由迷走神經(CN X)支配的軟顎肌肉、主要由舌下神經(CN XII)支配的舌部肌肉等。 目前醫學研究尚無法確認脂肪瘤的形成成因,僅知道可能與家族遺傳有關係,一般來說脂肪瘤可以在任何年齡層發生,但最常出現在40~60歲之間的成年人身上,並且男性的發生率略高於女性,通常不會僅出現一顆脂肪瘤,可能出現一個以上的脂肪瘤。
身體有硬塊: 健康勝過財富
長骨的大部分由緻密骨組成,中間的骨髓腔有許多海綿骨和骨髓。 身體有硬塊 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這兩種硬骨細胞會不斷的在反覆進行建造和破壞骨骼的工作。 身體有硬塊2025 如果形成的比例較高,比如人類的嬰兒和青少年兩大成長期,骨頭便有可能延長、變粗、變緻密;相對的侵蝕的速率較快的話,可能降低身高(老倒縮)或是形成骨質疏鬆。
身體有硬塊: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是什麼?醫揭4情況:要盡早就醫
手掌肌肉比其他上肢肌肉來得短小,大致可以分為橈側、尺側和掌心三個部分。 身體有硬塊2025 前臂後側的肌肉為伸肌群,包含伸肘、伸腕、伸指、旋後前臂等功能,共有10塊。 主要發源自肱骨遠端外側,由橈神經及其下游骨間後神經(英語:posterior interosseus nerve)支配。
身體有硬塊: 肌肉僵硬有多常見?
除了我們提到的例外,它並不疼痛,並且在達到了平衡點後就停止增長。 身體有硬塊 然而,如果脂肪瘤變大或造成外觀上的困擾,可以經由局部手術將其移除。 脂肪瘤不是惡性的,而且通常會限制在不影響其他身體結構的大小。 然而,巨大的脂肪瘤和內部脂肪瘤會導致無法意料的併發症,甚至干擾其他器官的功能。 換句話說,雖然看起來像脂肪硬塊,但也可能是另一種病狀,例如囊腫或癤。 手掌橈側肌肉包含主要由正中神經支配的大魚際肌(Thenar muscles),和尺神經支配的內收拇肌(英語:Adductor pollicis muscle)。
身體有硬塊: 身體出現莫名硬塊、腫塊是什麼? 醫:四種情況應盡速就醫
耳鼻喉科醫師提醒,尤其是在民眾排除感冒、病毒感染等發炎病症下,仍出現上述症狀,就要提高警覺,當心這可能是罹患淋巴癌,甚至癌症發生淋巴轉移所發出的警訊。 淋巴住在皮膚下層,無論是頸部、腋下或鼠蹊部等,都有淋巴結聚集。 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在《健康2.0》提到,淋巴結可說是身體的防禦哨,在偵測到某些感染時,會出現腫大情況,因此三不五時就會發生。 假設摸到腫塊時,先別慌張,它可能是正常反應,醫師提供4大鑑別方式,讓大家能自我分辨,而不會在第一時間就焦急衝去醫院。 雖然脂肪確實是引起這種症狀的最常見原因,但請就醫檢查,找出問題的真正原因沒有壞處。 身體有硬塊2025 有時候,只做簡單的檢查而不需做進一步的檢驗,就足以確定腫塊的來源。
身體有硬塊: 國人十大死因之首 癌症36連霸
密質骨(compact bone)又稱皮質骨(cortical bone),是形成骨骼的兩種骨組織之一。 皮質骨提供骨骼的一些主要功能,例如支撐身體、保護器官以及釋放以鈣為主的化學成份。 皮質骨形成了大多數骨頭的皮質,同時也比鬆質骨更為緊密堅硬。
身體有硬塊: 骨骼肌分類
以長骨為例,長骨的兩端是呈窩狀的鬆質骨,中部的是緻密堅硬的皮質骨,骨中央是骨髓腔,骨髓腔及鬆質骨的縫隙里容着的是骨髓。 骨膜是覆蓋在骨表面的結締組織膜,裏面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提供骨質營養。 骨質(osseous substance)是骨組織的基本成分,含骨細胞及骨基質(bone matrix)。
身體有硬塊: 身上有不明腫塊該上哪一科?醫:外科
常見變異包含頭骨縫合線上的縫間骨(英語:Wormian bones),以及主要在手腳肌腱內發育的種子骨。 有些人可能有額外的頸肋(英語:cervical rib)或腰肋。 截肢或其他傷害可能使骨骼減少,完全骨折可能將一塊骨骼分成多塊。 其他先天變異還包含多指、連體雙胞胎(骨骼異常多)、少指畸形(英語:Oligodactyly)(骨骼異常少)等。 而癌症轉移多是靠淋巴系統游走,人的身體有6個最容易摸到淋巴結的地方,分別是脖子兩側、腋下兩側及腹股溝兩側,如果有摸到腫大就要注意,但如果只是因細菌感染或感冒病毒感染,一二周後就變小,那就不用擔心。 病菌感染、發炎造成的淋巴結腫大,主要常見於有傷口、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尤其EB病毒,人類皰疹病毒的一種)、施打疫苗過後發生。
身體有硬塊: 人體肌肉列表
此時淋巴結在受到刺激下為了對抗外在細菌、病毒的威脅,便會進一步增生腫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正常狀態下的淋巴增生直徑很少會超過1公分,除非是免疫力尚未成熟的小朋友,淋巴結腫大時往往會比大人來的更加明顯。 增加肌肉僵硬的風險因子很多,例如疼痛、受傷、疲勞、重複使力傷害、神經系統疾病、肌力不足、肌肉骨骼疾患、姿勢不良、挫傷,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其長度遠大於寬度,分為一個骨幹和兩個骨骺,骨骺與其他骨骼形成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