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根據房委會制定的「重建高樓齡公共租住屋邨的優化政策」下四個基本原則,即樓宇的結構狀況、修葺工程的成本效益、重建屋邨附近是否有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的潛力,考慮是否重建個別高樓齡屋邨。 西環邨重建2025 而房委會每 15 年為公共屋邨進行一次評估,並進行所需的結構工程。 考慮到居民遷後需重新適應新居住環境的問題;故此,研究報告提出的遷置資源,大多數都是位於原區,而”區”是根據區議會的劃界而定。 例子包括九龍西的南山邨(建議撥作安置屋邨的新落成公屋為九龍西的白田邨第十三期公屋)、九龍東的富山邨(建議撥作安置屋邨的新落成公屋為九龍東的美東邨公屋)等。 例子如九龍西的石硤尾邨(建議撥作安置屋邨的新落成公屋為西北九龍填海區 西環邨重建2025 1 號地盤(東)的公營房屋)、港島的西環邨(建議撥作安置屋邨的新落成公屋為中西區的加惠民道公屋)等。 平民屋宇重申,大坑西新邨的重建及回遷建議「合情、合理」,能夠滿足絕大部分合資格租戶的需要;相關的工作亦跟步驟、按程序,提供足夠時間讓租戶考慮。
政府消息人士指,有關項目如果順利落實,重建後的西環邨可以提供約1,100個單位,較現時只得約600個單位多八成,料首批居民於2029年遷出。 根據「平民屋宇」提供的數字顯示,8月2日到期的869個租戶中,822個租戶已遞交《回條》並接受重建方案,佔95%;未有遞交回條的則有47戶,佔5%。 平民屋宇指,已完成全邨 1,236 個租戶中近 98%的回遷資格審核或覆核工作,並分批向租戶發放結果,剩餘租戶為嚴重違反租約,或沒有交回或交回無效的《住戶資料聲明書》。 最新的審核結果為 933 戶(佔租戶總數 77%)完全符合或部分符合回遷資格,比 6 月初公布回遷安排建議時的 676 戶增加近四成,而餘下 23%租戶則因在香港擁有物業、大坑西新邨單位並非其唯一居所等理由而不獲回遷資
西環邨重建: 單位設計
格。 同時,房委會亦會清拆石籬中轉房屋作公營房屋用途,目標在明年12月清空。 如獲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放寬規劃限制,項目預計可提供約1,600個單位。
- 現時西環邨約有600個單位,屬於較細型的公共屋邨,共有5座住宅大廈,約2,000人居住。
- 由於斜坡異常陡峭,最近加多近街的東苑台是要貼近擋土牆而建,所以最低兩層不宜設置居住單位,於是屋建會把這個30,000平方呎的空間闢作出租貨倉之用,而其它大廈則因應斜坡而在每層設置不同數量的單位。
-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日前在社交網頁表示,就大坑西邨重建事宜,公屋申請和輪候有嚴格機制確保公平性,非必要地使用公屋資源安置大坑西邨居民,將對正在輪候公屋的人士做成不公。
- 她解釋,編配公屋給輪候冊上的申請人,除了新建單位外,亦依靠目前每年約8,000個回收的公屋單位。
- 我們在計劃重建樓齡較舊屋邨的同時,亦十分關注公共屋邨的結構安全。
-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指出,房委會會在發展局的配合下爭取把該兩個舊屋邨的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希望令兩幅難得的市區用地能提供更多公營房屋單位,滿足市民訴求。
由於該邨當時位處偏遠,交通只倚靠狹窄的薄扶林道,加上屋邨原址為雞籠灣墳場及日治時期的亂葬崗,如1880年東華醫院已在此設立「遭風義塚」,安葬1874年颶風侵襲的遇難者,到1959年才遷往和合石。 這數十年華富邨鬼故多籮籮,如瀑布灣有水鬼找小孩做替身、升降機有著軍服的屍體、居民協會對上巴士站有副不能移走的棺材等等,信不信由你,反正這令華富邨落成之初未有太多市民申請入住,也想不到後來會愈住愈多人,至今人口老化,真是滄海桑田。 西環邨亦是本港少數不以「樓」作字尾命名的公共屋邨,叫「東苑臺」、「南苑臺」、「西苑臺」、「北苑臺」和「中苑臺」,除「東苑臺」是獨立樓宇外,其餘四座實際屬同一幢成U字形的建築,中間與斜坡合成一個鏤空大天井的樣子,滲出滿滿的空間感,佈局匠心。
西環邨重建: 大坑西邨重建|95%租戶接受重建方案 551戶將回遷 13戶無交聲明
最新審核結果顯示,933戶完全簿合或部份符合回遷資格,佔整體租戶77%,較6月初公布回遷安排建議時的676戶,大增近40%;餘下的23%租戶則因為在香港擁有物業、大坑西新邨單位並非其唯一居所等理由而不獲回遷資格。 為加快重建,政府將用1年研究修訂《強拍條例》降低門檻,邀市建局參考油旺研究,在荃灣及深水埗舊區展開地區規劃研究。 市建局稱,將審視地區內土地用途、道路規劃、休憩空間及社區設施等,提出規劃及重整藍圖。
現時西環邨約有600個單位,屬於較細型的公共屋邨,共有5座住宅大廈,約2,000人居住。 現時,在房委會的重建策略當中,有四個主要考慮重建的原則,包括樓宇的結構狀況、修葺工程成本效益、重建屋邨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的潛力。 除了施政報告提及的西環邨及馬頭圍邨,公屋樓王的華富邨,亦於早前被提及將於2027年伊始進行重建。 現時5幅華富邨附近土地,包括華景街、華富邨以北、華樂徑、雞籠街南和雞籠街北,將會用作安置屋邨之用,合共提供8,900多個公營房屋單位,分期接收華富邨居民,未來政府當局計劃斥資1至2億元,興建兩條橫跨石排灣道的行人天橋,連接五幅用地及現有社區。 華富邨則會分三期重建,第一批拆卸的樓宇,包括華安、華樂、華昌、華泰及華建樓,將配合擬於2026年落成、設於華安樓與華樂樓之間華富道地底的港鐵南港島綫(西段)華富站。
西環邨重建: 施政報告|歡迎中聯辦視察惟解決住屋在於港府 林鄭稱敢推翻前任政策
所以房屋署於2006年12月26日宣佈,耗資1,340萬元進行西環邨改善工程計劃,以改善48年歷史的西環邨的居住環境,提昇居民生活質素。 這個項目主要提供了3款單位設計,分別為5人房、7人房及10人房,人均面積35平方呎,單位內設有私家露台、廚房及淋浴間。 大部分單位採用第三型徙置大廈開始大量興建的標準單位佈局,但於面向走廊的大門兩邊的起居室空間設有獨立廁所及廚房。 另外,西苑臺設有特別設計的7人單位,北苑臺則設有附有獨立睡房空間的大單位,而東苑臺兩翼末端亦設有附有「孭仔房」的特大單位。
- 除了由政府提供土地建屋,房委會亦會在切實可行的情況下,考慮有序地重建個別屋邨,釋放土地潛力,增加長遠供應。
- 林鄭月娥指,房委會一直按既有政策及實際情況,檢視並考慮是否重建個別舊屋邨。
- 若參考美東邨重建項目住宅發展密度,以每公頃平均可建公營房屋單位約 1,300 個計算,重建 14 條舊屋邨,最多可新增單位 3.6 萬個。
- 如獲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放寬規劃限制,項目預計可提供約1,600個單位。
- 西環邨改善計劃着重向住戶推廣健康生活的意識及改善屋邨無障礙通道,以照顧邨內長者的需要。
然而,房委會一直按其政策和四個基本原則,包括樓宇的結構狀況、修葺工程的成本效益、重建屋邨附近是否有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的潛力,就實際情況謹慎考慮是否重建個別屋邨。 西環邨重建 過去十年,房委會已完成12個屋邨和三個工廈重建項目,合共提供超過25,000個房屋單位。 西環邨重建 平民屋宇今日(3日)表示,在限期前共有822名租戶接受重建方案,佔整體95%,當中有551戶選擇重建後回遷,形容反應正面,並呼籲仍未交回重建回條的租戶,盡快補交。
西環邨重建: 樓齡達約60年 居民指太舊撐重建
葵青區現有27個公共屋邨,主要在荃灣新市鎮中的葵涌和青衣島,其中有4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元朗區現有18個公共屋邨,主要在元朗新市鎮和天水圍新市鎮,其中有1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北區現有14個公共屋邨,除沙頭角邨位於沙頭角之外,其餘屋邨全部位於粉嶺/上水新市鎮,其中有4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西貢區現有13個公共屋邨,除對面海邨和翠塘花園位於西貢市外,其餘均在將軍澳新市鎮,其中有3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西環邨重建: 重建舊邨刻不容緩
初步估計重建後兩個屋邨可合共提供共約5,000個單位,現時西環邨約有600個住戶,馬頭圍邨則有2,000多戶,兩條屋邨重建後的供應都接近倍增。 大坑西邨居民權益關注組主席歐陽潔珍表示,平民屋宇有責任在獲得居民共識下妥善安置受重建計畫影響的現有租戶。 她指,平民屋宇所提供的「先遷出,後回遷」安排並沒有獲得居民共識。 根據大坑西邨居民權益關注組於6月28日至7月5日進行的調查,在317名受訪居民中,有超過9成的受訪居民認為,平民屋宇提供的回遷方案未能做到「妥善安置」。 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及,有見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有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有潛力供應更多單位,會邀請房委會研究在合適條件下重建這兩個樓齡約60年的舊屋邨,並在發展局的配合下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興建更多公營房屋單位。 按照政府的公屋計劃,西環邨附近的加惠民道最快2029年會有新屋邨落成,房委會屆時可以將受清拆影響的西環邨居民調遷到該屋邨,以騰空西環邨展開重建計劃。
西環邨重建: 大坑西新邨重建|平民屋宇:95%租戶已遞交回遷回條
此列表以地區劃分,排名不分先後(「一邨」、「二邨」等有細分的屋邨視作不同屋邨,以及由原址分拆而成的,表中放在一起方便比較)。 新報人財經(TYFP)為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財經專業的實驗平台,由學生自主編採,為社會大眾提供中港相關的金融財經消息。 而後五年或較後,以及待定時間,建議重建模範邨、葵盛西邨、彩雲 ( 二 ) 邨、坪石邨、梨木樹 ( 二 ) 邨及象山邨等。
西環邨重建: 施政報告|未計過北部都會區造價 林鄭:依盤生意係一定賺錢
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有意將唯一出租屋邨大坑西邨分3期重建,首兩期仍會作為租住房屋,第三期則會作為住宅出售,以抵銷興建廉租屋的虧蝕[401]。 重建後將有5,000個單位[402],較重建前的1,600伙大幅增加,首兩期重建會讓所有居民原邨重置,第三期則撥作青年自置居所,預計每個單位面積約300平方呎,售價約100多萬港元[403]。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指出,房委會會在發展局的配合下爭取把該兩個舊屋邨的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希望令兩幅難得的市區用地能提供更多公營房屋單位,滿足市民訴求。 政府消息人士指,政府將不會再推出新的租置屋邨,認為將會影響公屋輪候冊的編配進度。 而於現有的租置屋邨「貨尾單位」,房委會將於下期綠置居再推單位銷售,其後會檢討計劃。
西環邨重建: 建議分多期進行重建彩虹邨
施政報告預告長策公營房屋建屋量再達標,未來10年可建約33萬伙,政府消息人士指,當中三分一,即約10萬伙於首5年落成,而有關項目已完成部份工程,難再加快;至於後5年的供應需要視乎收地,清拆及土地平整等程序進展。 政府消息人士指,未來10年覓得的350公頃土地,約四成為新發展區土地,三成多來自改劃土地,其餘則為房委會工廈重建,粉嶺高球場及重建項目等。 雖然現時的分區大綱圖未有限制地積比率,不過地皮發展規模受制於規限薄扶林區發展的行政措施,故仍有待落實重建細節。
西環邨重建: 興建、重建、待建或建議中
若銷售情況理想,房委會將考慮加快銷售,研究方向包括加密銷售次數,或要求租戶於限期內決定會否購買單位,並調遷無意購買的租戶。 西環邨重建2025 我們在計劃重建樓齡較舊屋邨的同時,亦十分關注公共屋邨的結構安全。 房委會自2005年開始,透過全面結構勘察計劃為樓齡接近或超過40年的公共屋邨進行詳細勘察,以確定樓宇結構安全,並評估持續保存該些樓宇所需的修葺方案和其成本效益。
西環邨重建: 重建公共屋邨 增加房屋供應
聯席指,目前公屋輪候情況嚴峻,大規模的重建在短中期內難免會影響輪候情況,但長遠而言,透過重建舊邨,既可改善居住環境,也可進一步增加出租或資助出售房屋的單位供應。 西環邨(英語:Sai Wan Estate)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香港島中西區堅尼地城,加惠民道和加多近街之間,於1958年正式入伙,由T.S.C.Feltham建築師設計,嘉民建築工程公司承建,由前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所興建。 港島西區租約事務管理處負責租約事務,雅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及停車場管理。 西環邨亦是房委會唯一於中西區的公共屋邨,佔地逾2.45公頃[2]。 居於西環邨30多年得趙女士亦表示,重建「係好嘅現象」,認為現時邨內不少設施,例如休憩設施等都比較殘舊,一直亦希望搬走。
西環邨重建: 重建後單位多一倍
林鄭月娥亦提出,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是合適遷置資源,具潛力提供更多房屋單位,正研究重建該兩個樓齡約60年的舊屋邨,並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範圍,以興建更多公營房屋單位。 至於房委會將採用新的採購模式方面,政府消息人士指,現時公營房屋從基本布局至詳細設計均由房委會負責,只會將建造工序外判給承建商;而擬採用的新採購模式,房委會將只負責基本設計,包括單位面積,不同大小單位的數量,座數及設施等,而詳細設計及建造工序則由承建商負責。 政府消息人士指,新安排可方便房委會安排人手,可以進行更多項目;同時會容許更高的創新度,令承建商更靈活,包括建築物外形上或會有所不同。 政府消息人士指,房委會正物色合適項目作試點,偏向選擇複雜性較低的項目。 中西上環都好,都是寸金尺土,故全區公共屋邨只得一座,就是施政報告提出要重建的西環邨! 西環邨重建 施政報告提出會邀請房委會,在合適條件下研究重建,預計西環邨在重建後,單位數量由600伙增至1,100伙,現有居民可調遷至附近的加惠民道公營房屋項目,屆時西環邨將會重建。
跟馬頭圍邨一樣,華富邨同樣是屋建會的傑作,由廖本懷設計,1968年9月更邀請時任港督戴麟趾主持華富邨的開幕典禮。 據悉「平民屋宇」將採取寬鬆呎度批出津貼,3人家庭可獲70萬元現金,相當於約5年市值租金,足以暫遷往美孚新邨租住,最快2027年可回遷。 西環邨建造工程預算約為兩年,原定於1957年秋季竣工,由於土質較預期不穩定及地形複雜,故首座大廈要推遲1年至1958年10月才落成入伙。
她解釋,編配公屋給輪候冊上的申請人,除了新建單位外,亦依靠目前每年約8,000個回收的公屋單位。 若把住戶租用的單位變為可承繼或出售的資產,亦難以大量重建舊屋邨。 當時的馬頭圍,位置卻在現時聖德肋撒醫院旁露明道公園對面,原名「古瑾圍」,是因九龍寨城附近的龍津碼頭而得名「碼頭圍」,後來才簡化為「馬頭圍」。 二皇殿村,二皇指的就是宋帝昰和宋帝昺,相傳他們與忠臣陸秀夫逃難至官富場(今九龍城一帶),半年後元軍追至,兩帝被逼移至荃灣及大嶼山一帶,不過部分臣子選擇留守定居,他們落地生根的村落,就是「二皇殿村」,以紀念兩位宋帝。 後來避諱,甚至數百年後清嘉慶年間的《新安縣志》及1863年香港政府的九龍規劃地圖,村名也曾改成「二黃店村」。
消息指,西環邨附近的加惠民道地盤準備興建公屋,重建戶預計在29年搬遷至該處。 聯席表示,在1991年以前,規劃的公屋的發展密度是以每公頃土地的居住人數計算,介乎每公頃土地可居住2,500至3,000人,並不採用發展比率。 自2000年中開始,房委會已採用地積比率規劃租住公屋的發展密度。 若參考美東邨重建項目住宅發展密度,以每公頃平均可建公營房屋單位約 1,300 個計算,重建 14 條舊屋邨,最多可新增單位 3.6 萬個。 莫健榮表示,由於彩虹邨的規模相當大,建議分多期進行重建,並以宏照道公屋發展計劃第二期作首期重建的接收屋邨,當居民搬遷後,在原址興建新公屋,接收第二期重建影響的住戶,以「螞蟻搬家」的方式逐步清拆彩虹邨。 西環邨重建2025 早年原構思方案,是以新建的前大磡邨公營房屋項目,即現時的啟鑽苑作遷置資源,但房委會把其中的單位轉為綠表置居計劃,並已於2021年5月推出,錯失了彩虹邨重建的黃金機會,令不少居民感到失望。
西環邨重建: 施政報告|未來10年建33萬伙公營房屋 重建西環邨、馬頭圍邨
她坦言,政府於重建項目上無視租戶利益,形容為「犧牲大坑西居民的需要,去滿足政府的首置盤」,直指政府做法不人道。 民泰樓互委前主席黃汝華表示,平民屋宇早前要求居民遞交「住戶資料證明書」,一般用作核實單位住戶資料,但平民屋宇卻將已遞交聲明書的租戶視作接受重建後回遷安排。 西環邨改善計劃着重向住戶推廣健康生活的意識及改善屋邨無障礙通道,以照顧邨內長者的需要。 建議的改善工程包括加設健康徑,設置適合長者使用的健體及康樂設施、美化園藝、加裝扶手欄杆及長座椅、改善保安設施、重鋪部份屋邨通道防滑地台及在加多近街入口加設接駁升降機。 房屋署會保留現有綠化設施,並會美化園藝;並會於邨內的南苑臺一角設立蝴蝶區。 西環邨重建2025 西環邨重建 改善工程還包括在加多近街通往東苑臺1樓的入口加設接駁升降機,進一步改善邨內無障礙通道,亦切合居民對改善升降機服務的需求。
西環邨重建: 施政報告|醫管局稱有助提升醫療質素
西環邨發展包括了5座多層大廈,毎座高度不一,由10至14層不等,全部皆是露台相連式大廈。 其中東苑台為獨立一座,其餘四座各座走廊相通,但東苑臺於9樓亦設有通道連接中苑臺4樓。 西環邨重建 除北苑臺外每座大廈均安裝了兩部升降機,一共設有8部升降機,每隔3層一停站,所以各層住戶最多只需上落1層便可到家。 全邨共有638個3款不同大小的單位,計劃中可容納超過4,500人。 另外,私營房屋方面,林鄭稱爭取在未來10年準備約170公頃土地,透過售地或鐵路物業招標,興建約10萬個單位用地,並言有信心維持穩定私營房屋土地供應。 為了加快公屋供應,房委會和香港房屋協會(簡稱:房協)將會更廣泛使用「組裝合成」建築法,而房委會亦會在合適項目採用新的採購模式,引入承建商一併負責進行房屋設計及建造,以壓縮建屋程序。
三人家庭可獲70萬元津貼,四人家庭獲81萬元,五人家庭獲90萬至100萬元。 西環邨位於加多近街山坡之上,與域多利道有250呎距離,地盤呈正方形,包括多個山坡,面積只有3.7英畝,為屋建會佔地最少的屋邨。 可是地盤內的斜坡異常陡峭,整個地盤受幾條引水道分開數份,最低點為離加多近街有30呎高,最高點則離加多近街285呎高,彼此相距達255呎,斜坡基本上是由西南至東北往下伸延,最斜的斜度達45度。
西環邨重建: 【2021施政報告】未來十年建33萬公屋 研究重建西環邨及馬頭圍邨
為方便車輛及垃圾車進出該邨,屋建會興建了一條連接道路由西環邨中央連貫至125呎之下的域多利道,即今日的加惠民道,並在末端提供掉頭的地方。 另外,屋建會考慮到西環邨樓宇坐落於不同高度平台之上,所以把主要的人行入口設於加多近街,並以升降機,台階及走廊把人行通道貫通西環邨各座樓宇。 聯會認為,房委會及房協可透過「換地」,將原屬房協的屋邨重建後,用作接收房委會舊屋邨的居民,例如於土瓜灣樂民新村重建完成後,可用作接收馬頭圍邨的住戶,以便加快馬頭圍邨重建;而位於港島、分別屬房協及房委會轄下的健康村及模範邨,亦可採用類似模式加快重建。
西環邨重建: 施政報告|西環邨街坊指樓齡舊支持重建 憂新層不能再騎樓種花
政府消息人士指,額外增加的5000伙過渡屋單位,涉及屯門,元朗及古洞的5至6幅土地,涉及鄉村發展用地,低密度房屋發展用地及綠化地等;當中3至4幅為私人地,非全由大發展商提供。 政府消息人士透露,當中有2至3幅地規模較大,類似江廈圍項目,各提供約1000伙單位。 政府消息人士指,當局傾向以組裝合成建造過渡屋,因其可方便搬遷再用,如於宋皇臺的過渡屋項目將於2023年搬遷,以騰出用地發展。 林鄭月娥表示,有見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有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有潛力供應更多單位,故會邀請房委會研究重建西環邨、馬頭圍邨,並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使相關市區用可多建公營房屋。 當時發展華富邨,是希望邨內居民可以自給自足,故此整個屋邨以市鎮的形式出現,更破天荒設立商場,街市、停車場、學校、圖書館等設施應有盡有,圖書館更是大會堂之外港島的第二間。
西環邨重建: 未來10年擬建33萬伙公營屋 重建西環邨馬頭圍邨 新居屋延至明年推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以書面回覆稱,現時落實重建的白田邨未用盡地積比率,而美東邨及華富邨的重建方案仍有待落實,故未能肯定相關地積比率。 而政府暫未有計劃重建已屆60年樓齡的西環邨,不過於加惠民道公營房屋發展項目中,將考慮配合西環邨重建的需要。 大坑西邨重建有超過1200戶受影響,消息人士表示,平民屋宇公司準備斥資接近10億元安置居民,即使是「有樓揸手」的住戶,也有可能獲派租金津貼,作為五年重建工程期間另覓居所租住之用,三人戶可獲70萬元,相當於月租1.2萬元,四人戶81萬元等。 除了住宅設施外,亦會有非住宅設施,包括泊車位、綠化休憩用地、康樂及社會福利設施,與及零售設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