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本網站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紅花嶺 (Robin’s Nest)山頂的三角測量站,後方可見中國深圳境內的梧桐山。 三角測量站上長期插上紅色旗,為方便地政署人員測量之用,切勿移除。 這次「蓮麻坑古道探奇行」探訪礦山的麥景陶碉堡、蓮麻坑礦場以及蓮麻坑村等地,景點甚多。 儘管全日路程不長,不到9公里,上落幅度亦不大,最高點僅約200米高,但多個路段山路崎嶇陡峭,需要手足並用,而且礦場山路分支多,容易迷路,新手不宜,最好有熟人帶路。
- 蓮麻坑礦洞屬上世紀出產鉛的礦場,荒廢已久,卻一直是探洞勝地,過往有人不惜闖入禁區探洞。
- 葉定仕故居約建於1907年,由泰國華僑葉定仕出資興建。
- 蓮麻坑位於香港新界北區邊境禁區附近,沙頭角與打鼓嶺之間。
- 今次由麻雀嶺出發,登上東北第一高峰紅花嶺,最後下降到蓮麻坑村再依邊境禁區走至蓮麻坑路乘小巴離開。
1943年夏天,三個蓮麻坑村的少年(葉維里、葉盤嬌、葉煌青)企圖炸毀礦山,以摧毀日本在香港的軍備原料產地。 蓮麻坑礦洞2025 然而,他們的爆破行動失敗,被新界沙頭角的日本憲兵逮捕,並遭毆打及折磨,其後獲釋。 葉維里後來參加了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並與沙頭角地區的民兵常備隊再次攻打蓮麻坑礦山,惟日軍的猛烈抵抗,未行成功攻下礦山。 1944年底,當時任東江縱隊偵察員的葉維里再次建議攻打礦山,這次行動有200名游擊隊員及100名民工配合,終於成功把蓮麻坑礦山炸毀。
蓮麻坑礦洞: 紅花嶺蓮麻坑礦洞.沙頭角探險
蓮麻坑村是一座具三百多年歷史的村落,村內有不少歷史建築,包括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的葉定仕故居,以及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蓮麻坑古橋、葉氏宗祠和官氏宗祠等。 位於在蓮麻坑村東面的礦山,曾經是香港規模最大的礦場的所在地。 蓮麻坑礦洞2025 礦場始於19世紀初,在1930年代進入全盛時期。
蓮麻坑位於香港新界北區邊境禁區附近,沙頭角與打鼓嶺之間。 由於蓮麻坑曾經屬禁區範圍,所以蓮麻坑一帶的自然環境沒有受到破壞。 蓮麻坑因為當地盛產山橙(當地人稱之為「蓮麻」檸檬 lemon)而得名。 當地有礦山,主要是鉛,廢棄的鉛礦山[1]上有一個蝙蝠洞[2],為香港重要蝙蝠棲息地之一,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村中絕大部份村民姓葉,有少數姓劉、官、冼的村民。 蓮麻坑盛產山橙(本地原生的木質藤本植物),而原居民稱山橙為「蓮麻」,故該地有「蓮麻坑」之名。
蓮麻坑礦洞: 礦山頂的麥景陶碉堡
由此左行(右方山徑可通往山咀村路),走過一片丘陵地帶,循急斜小徑登上紅花寨(從左方的小徑繞行亦可)。 蓮麻坑礦洞 在接下來的岔路口左走山腹徑(右方山徑亦可通往紅花嶺),及後再右折(左方山徑可通往禾徑山路),跨過小崗至紅花嶺東面的低坳。 先登上紅花嶺山巔,及後回走回低坳左轉,沿山徑下降。 在礦山麥景陶碉堡先前右折往蓮麻坑礦洞,及後沿路折返,經碉堡側的水泥級下走至蓮麻坑村。 未玩夠的話,離開鉛礦洞再前行,會看見一面向下的砂石斜坡和深圳的梧桐山公路在前方,引路絲帶綁在右方,指示沿雜草叢生的碎石路下走,接近禁區和港深邊境。
蓮麻坑河則被視為受污染深圳河餘下的「清泉」,是深圳河中「最具生態價值」的河段,亦是全港淡水魚類物種最富饒的河溪。 蓮麻坑礦洞2025 該河是未經改造的溪流,在深圳河的上游,2007年被劃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這條繞道實際大約1.3公里長,最高點約100米,論腳程實在比上紅花嶺短得多。
蓮麻坑礦洞: [90後本土遊] 再遊蓮麻坑礦洞 禁區繞道離開
雖然整體的路程不長,但所行走的路線跟預訂的略有不同,比預算還是走得慢很多。 蓮麻坑礦洞2025 紅花嶺位於新界北邊陲,鄰近沙頭角邊境,標高492米。 蓮麻坑礦洞 昔日山嶺西北面的部分區域被列為禁區,遊人只能遊覽其東南的地區。 由2012年2月起,當局分三階段開放新界北的邊境禁區。 開放的地區包括沙頭角、米埔,以及得月樓村、料壆村、信義新村、馬草壟村、落馬洲村、下灣村和蓮麻坑村等地。
當地有礦山,主要是鉛,廢棄的鉛礦山上有一個蝙蝠洞,為香港重要蝙蝠棲息地之一,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蓮麻坑過往一直是邊境禁區,人跡罕至。 於2012年2月開始,政府分三階段開放新界北邊境禁區,於禁區解禁後,許多過去的禁區範圍漸漸有各種行山路線,政府更有計劃將紅花嶺納入郊野公園範圍。
蓮麻坑礦洞: 白虎山
在50年代的偷渡潮,如果打鼓嶺警署不夠空間收容從內地偷渡南下的「人蛇」,警方便會將偷渡客扣押於摩囉樓。
蓮麻坑礦洞: 紅花嶺◈蓮麻坑礦洞◈禾徑山墩台`
落到平緩處,便見礦洞在右方,礦道不長,不一會兒便從另一邊洞口出來,但都需要帶照明工具入內。 摩囉樓地下的走廊及廳堂尚算完整,但上二樓的樓梯已經損毀,遊人不宜冒險上去。 摩囉樓建於上世紀30年代,當年由印籍英軍駐守,故而得名,二戰期間曾被日軍佔用;戰後,英軍仍派啹喀兵駐守,監察邊境。
蓮麻坑礦洞: 紅花嶺
小弟之前已經寫過一篇蓮麻坑的遊記 (詳情按此),此路線主要依沙頭角邊境而行。 今次由麻雀嶺出發,登上東北第一高峰紅花嶺,最後下降到蓮麻坑村再依邊境禁區走至蓮麻坑路乘小巴離開。 景色方面,蓮麻坑礦洞當然是大熱景點,而麻雀嶺往蓮麻坑路線沿途都非常開揚,與沙頭角路線各有千秋,都是景觀一流的路線。 難度方面,蓮麻坑暫時都沒有官方路線,還好蓮麻坑人氣鼎盛,路徑都鋪設不俗,但沿路支路不少,需注意方向以免走錯迷路,而麻雀嶺及紅花嶺斜度頗高,體力消耗不少,整體而言屬高難度路線。 於2012年2月開始,政府分三階段開放新界北邊境禁區,之後各過往的禁區便漸漸有各種行山路線,政府更有計劃將紅花嶺納入郊野公園範圍。
蓮麻坑礦洞: 紅花嶺 蓮麻坑礦洞
由於礦山碉堡無法使用遙控設備,每晚有一名警員駐守。 過了閘口,沿路上見到有吊鐘花,但很多已凋謝了,可能天氣太暖。 蓮麻坑礦洞2025 我們繼續往北走便來到礦山,對面就是深圳,大家找個地方坐下吃點東西及小休,然後再去礦洞。
蓮麻坑礦洞: 蓮麻坑礦洞探秘
經過一些小礦洞,現已有封條圍住不可行近,因為這些洞已荒廢了50多年,隨時有倒塌的危險。 再往前走來到礦洞的大廳6號礦洞,也是最吸引的一處。 大廳內還有幾個大大小小的礦洞,很黑,也很殘缺。 這些洞外的地上巳有封洞的寄號,似乎已準備快將封洞,而洞已變成了蝙蝠棲息的地方。 香港境內總共有七座麥景陶碉堡,由東至西分別位於伯公坳、礦山、白虎山、瓦窰、南坑、馬草壟及白鶴洲。 碉堡建於 1949至1953年,當時大量難民由中國來港。
蓮麻坑礦洞: 蚺蛇尖.「香港第一尖」
沿禾徑山路走至萬屋邊村,未到達長山古寺前,右邊應有石屎車路上山。 沿此山路向前一直行,最終抵達禾徑山上的直昇機坪,旁邊為紅花嶺高清電視發射塔。 不過,二戰令到蓮麻坑礦場由盛轉衰,據《蓮麻坑村志》內容,一來礦石無法運往中國銷售,二來香港政府徵用設施挖防空洞。 日軍佔領香港期間,佔用礦場,採鉛礦製造武器,令到礦場成為抗日遊擊隊的攻擊對象。 在二戰時,蓮麻坑礦場受到嚴重破壞,戰後生產大不如前,香港政府又將蓮麻坑劃入禁區,影響發展及開採,加上國際鉛價下跌,礦場難以經營。
蓮麻坑礦洞: 香港山澗足印 GoHikingHK
由於外型特別,故碉堡又曾被稱作麥景陶教堂(MacIntosh Cathedrals);另有說在礦山的碉堡建成之時,蓮麻坑村的客家人因不懂英文「post」,將其叫作波士樓。 2009年,碉堡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二級建築物。 現時碉堡已改為自動操作作監察用途,其外圍亦架起鐵絲網,禁止遊人內進。
蓮麻坑礦洞: 麻雀嶺 紅花嶺 蓮麻坑礦洞
怎料到憑著影靚相的拼勁,數年之間就這樣走遍了香港的山頭。 夏季酷熱、冬季煙霞,香港風景攝影就是如此的矛盾。 不過亦因要追上他們,這次一小時左右便到達亞公角的暸望台。 蓮麻坑礦洞2025 要是獨自行走的話,相信兩邊路徑需時應該相差不大。 然而,他們憑google map的指示,本打算直接行走蓮麻坑路一直走到紅花嶺,我指出該路段會極為沉悶且錯過所有景點,最終成功慫恿他們行走主徑。 早上三人行於粉嶺站56K小巴站集合,太多人等車,遂搭的士到鹽灶下巴士站下車,入立和村村路,沿路旁村墳路、陡徑登上麻雀嶺小休片刻。
為了以監視中國軍隊及深圳河對岸形勢,香港政府於1948年在邊境禁區興建了的6幢麥景陶碉堡,以當時的警務處長麥景陶命名,其中一幢建於蓮麻坑附近的礦山。 該碉堡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現轉作監視偷渡客之用。 礦山的支路甚多,之後的路難以用文字一一解釋,可參看文章底的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