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來往中國及歐洲各國的貨物及資金開始在香港聚集,進出口貿易開始成為香港經濟的支柱產業。 英國商人不但在香港興建貨倉及碼頭等海港設施,還開辦了洋行及銀行等貿易配套。 不少華人亦從事如搬運及運輸等與貿易相關的業務,而部分華商也來港設立南北行經商,與港口貿易相關的航運及造船業亦迅速壯大。
事務所在四年間承接了9家B股、3家H股業務,獲得業界認同。 劉毓芸日理萬機,習慣晚上到俱樂部與友儕縱談商業,從中接收社會信息。 劉毓芸轉職保險業之後聲譽日隆,香港政府更錦上添花,批准其審計師資格,使劉毓芸成為香港首名華人審計師。 陳乙明是1895年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的華僑,其後居於上海。 他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考獲英國特許會計師資格,亦是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設計組成員之一、香港第二部審定會計師顧問委員會委員之一,以及香港房屋協會義務司庫。 容永道(1927年-2013年),生於香港,祖籍廣東香山南屏(今廣東省珠海市),著名香港會計師,香港容永道會計師行創辦人、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始創人之一、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政協委員。
馬炎璋: 香港聖公會聖馬利亞堂
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自1997年7月1日起實施,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 保良局創立於1878年,一直秉承「保赤安良」的宗旨,盡心竭力與時並進,服務香港140年,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優質社會服務,已成為全港最具規模的慈善公益機構之一。 保良局超過300個屬下單位遍佈全港各區,提供適切的社會福利、教育、康樂及文化服務,屬校學生約 4 萬5千人,每年服務超過60萬人次。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指出,「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是香港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 張心繫社會,曾為行政會議、立法會、市政局及區議會的議會成員;曾是香港機場管理局主席,在第三跑道系統的規劃擔當重要角色;曾擔任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滙豐銀行控股公司和恒生銀行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以及恒生銀行風險委員會首任主席。 1963年,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獲英國國徽章院(College of
- 信永中和香港十多年來快速發展,始終在香港會計師事務所中排名前列。
- 何錫麟為遺腹子,因家道中落,母親帶着他於50年代到香港打工,何錫麟未成年就到工廠工作。
- 劉毓芸原籍廣東新會,自幼聰敏過人,年少時在鄉間就讀蒙學。
- 20世紀80、90年代,國際事務所壟斷使香港本土事務所發展受到掣肘。
商學院的實習計劃為二年級和三年級同學提供一個在現實職場接受培訓和探索未來事業發展方向的寶貴機會。 同學需要在暑假期間到學院的贊助機構進行至少八個星期的全時間實習,期間學院和贊助機構均會委派導師負責督導和評估同學進行實習。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第四十一屆會董選舉開票,會長兼選舉委員會主席李秀恒(中)、行政總裁楊立門(右)與馬炎璋會計師行合夥人陳高慧明(左)在選舉票櫃儀式開啟前合照。 邱氏之第二代及第三代秉承邱在光的創行及創校理念,繼續推動香港會計專業發展。
馬炎璋: 馬炎璋會計師行有限公司
任職牧區助理期間,先後襄助林汝升法政牧師及徐贊生會吏長(日後的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主教)主理堂務及牧養的工作。 中學時代,我出席聖馬利亞堂的主日崇拜,並參加由牧區主任彭榮昌法政牧師(後任聖公會港澳教區會吏長)和牧區助理梁熾靈牧師(後任聖公會聖保羅堂主任牧師)教授的洗禮慕道班。 同期一起洗禮的,還有張樹萱弟兄和陳妙娟姊妹(伍光憲夫人)等。 稍後,我跟從我的中學校牧陳錫輝牧師(時任聖公會北角聖彼得堂主任牧師)轉到聖公會北角聖彼得堂參加主日崇拜,並於翌年(1976年)接受由白約翰會督主持的按手禮。 當前,內地與香港經貿交流合作不斷深化,香港與內地經濟的深度融合,離不開會計服務等高端專業服務對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2022年9月15日,財政部高層次財會人才素質提升工程(中青年人才培養——註冊會計師班)第三批集中培訓班在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開班。
- 該會第四十一屆會董任期為三年,由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止。
- 2001年6月27日初設立「容永道會計學優異獎計劃」,每年提供獎學金與一位在本港大學完成第一年會計學本科課程而表現最卓越的學生,藉以鼓勵在香港各大學修讀會計課程之人士,以及推動會計專業的發展。
- 此項目有助於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綜合能力強、熟悉內地及港澳政策、精通國際規則的複合型高端會計人才,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灣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 直至1969年,香港商業專科學校共有五所分校,分別設於禮頓道、彌頓道、英皇道、山林道及擺花街。
- 商學院亦與學生事務處合作為同學在香港和國内提供不附帶學分的實習課程,並培訓同學在撰寫履歷和工作面試方面的能力。
- 規則相同的會計作為經濟活動的基礎語言和全球通用的商業語言,資本到哪裏,會計就到哪裏;企業發展到哪裏,會計服務就跟隨到哪裏。
何錫麟為遺腹子,因家道中落,母親帶着他於50年代到香港打工,何錫麟未成年就到工廠工作。 何錫麟堅持上夜校學習,20餘歲遠赴英倫大學求學,經過一番苦讀,成功畢業並考獲會計專業資格。 馬炎璋 在我的記憶中,當年的青少年部職員有:李志強、周勤才、卓少媚、莊思慧、關美貞、譚靜文、謝威裕、謝詠裕等,每個星期六下午,我們皆一起關心和培育主要是來自聖馬利亞堂中學的年青人。
馬炎璋: 馬炎璋會計師行
其後在20世紀70年代兩位合夥人的第二代,陳文裘及黃匡源加入後,事務所更為壯大。 林先生在向香港的中小企及上市公司提供審計及會計服務方面擁有豐富經驗。 他的客戶來自各範疇,包括從事物業投資及發展,廣告,製造,貿易,放債和金融服務。 林先生亦在香港及中國內地的併購,財務盡職調查及內部控制檢討工作方面擁有廣泛的經驗。 何錫麟(1938年-2012年)出生於廣東順德,留英碩士,為香港會計師公會資深會員,於1978年在香港創立何錫麟會計師行。 2005年,何錫麟推動自己創立近30年的會計師行與中國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合併,開創中港兩地會計行業合作新舉。
馬炎璋: 社會公職
1844年,謝利獲委任為港英政府首位核數署(1997年回歸後改稱「審計署」)署長,在香港本土執行工作,並向英國當時的殖民地賬目核數局局長匯報。 主編王賡武教授,20世紀四五十年代在南京中央大學、新加坡馬來亞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受教育。 馬炎璋 曾任馬來亞大學歷史學講座教授、澳洲國立大學遠東歷史講座教授、香港大學校長、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等職位。
馬炎璋: 香港01
劉毓芸原籍廣東新會,自幼聰敏過人,年少時在鄉間就讀蒙學。 他十六歲才轉往香港學習英文,後來考入皇仁書院,自此以知識改變命運。 劉毓芸沒有辜負皇仁給他的機會,一直勤奮向學,每次考試均名列前茅。 中學畢業之後,劉毓芸得到在港英國會計師的青睞,聘請為書記。
馬炎璋: 社會公職
2022年10月9日,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陳茂波司長發布「司長隨筆」專欄文章《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 文章認為:我們全面審視客觀環境和因素,便會明白香港實在是充滿機遇、前景亮麗。 跟其他國際金融中心比較,香港最大、最核心的優勢,在於我們是國家「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並具有難以複製、難以取代的「一國兩制」下超級聯繫人角色,這也是我們籌劃香港長遠發展的根本起點。 與此同時,香港的金融市場現時多項環節仍然表現突出、比較優勢明顯,加上新一屆政府正採取更積極、更主動出擊的發展模式,將為我們創造新的發展優勢和空間。
馬炎璋: 香港01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經過亞洲金融風暴及SARS、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香港經濟進入較長時間的結構調整過程,CEPA的簽訂及港澳個人游開放,使香港經濟與中國內地市場進一步融合。 馬炎璋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被英國佔領。 馬炎璋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馬炎璋: 馬炎璋會計師行有限公司
香港會計師公會是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和亞太會計師聯合會(CAPA)的會員。 香港會計師公會並於2002年11月成功地在香港主辦了IFAC的第16屆世界會計師大會。 馬炎璋2025 馬炎璋 香港會計師公會從1999年開始實行新的考試制度:CPA專業資格課程,並與外國9個執業會計師組織簽訂了資格互認協議。 1913年,在香港第1批考獲會計專業資格的華人核數師凝聚業界,創立了香港華人核數研究會,後發展為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
馬炎璋: 香港聖公會聖馬利亞堂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這樣比喻:過去30多年,如果把內地的改革開放比作是香港發展的一隻翅膀的話,香港現在又插上了另外一隻翅膀,那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他表示,香港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城市,金融服務、貿易服務和專業服務等都是香港的強項,香港和整個大灣區發展互補性強。 20世紀80、90年代,國際事務所壟斷使香港本土事務所發展受到掣肘。 馬炎璋 何錫麟當時認為須進軍中國內地才能突圍,他於2000年在深圳設立事務所代表處,後以深圳代表處為依據地,向國內B股進軍,將業務重心轉移至內地。
馬炎璋: 馬炎璋會計師行
劉毓芸加盟康年保險之後事業一帆風順,由經理晉升為董事;十年後行有餘力,開始回饋社會。 劉毓芸首先加入東華醫院,並且參與東華東院的籌建;後來再任東華醫院募捐賑濟水災值理,奔走本地各界並電告外埠華僑,為1931年內地水災籌款。 其後劉毓芸陸續加入保良局、鐘聲慈善社、華商總會、四邑商工總局、僑港新會商會、商業通濟公會、孔聖會、華人會計師公會等組織,分別出任會長、主席等職位。 其中主持鐘聲慈善社、僑港新會商會、華人會計師公會三家會務多年,無論在慈善、僑務、專業方面都有重大的貢獻。 香港自開埠之後,華人從社會的低層往上攀升,在不同的領域嶄露頭角,到十九世紀後期逐漸形成一股堪與洋人相比的社會力量。
馬炎璋: 社會公職
該會的成立,標誌着在港的華人會計師,團結一致為華人為業界,為香港,爭取權益、貢獻社會的開始,同時見證香港百多年經濟社會和會計科技發展的變遷。 國家《「十四五」規劃》既把香港定位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亦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香港金融科技發展蓬勃,有着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目前已有逾600家金融科技公司,其中有約三分之一來自海外,它們的業務涵蓋流動支付、跨境理財、機械理財顧問、財富及投資管理、合規科技、虛擬資產交易等範疇。 金融科技塑造了創新的商業模式,以更切合個人化需要且安全便捷的服務,提高金融業競爭力和更良好的消費者體驗。 2022年10月16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布題為《香港的創科發展》的「司長隨筆」表示,香港過去五年共投放了逾1500億港元,在推動科研、培育人才及發展基建等多方面支持創科發展。 馬炎璋 20世紀70年代,由於西方國家的「石油危機」及對進口貨品配額制,導致香港製造業產品需求萎縮,出口受阻,台灣、新加坡及韓國等地相繼開始工業化,對香港出口的商品構成直接競爭,再加上本地高地價、高通脹的成本急升,香港傳統出口工業品的優勢受到嚴重挑戰。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商貿中心,對很多資本家及企業高管而言,是充滿機遇的市場。 隨着我們逐步邁向復常,香港機會處處、充滿活力、生活豐富的特質,將會繼續吸引世界各地的頂尖金融、其他領域的人才和企業落戶這裏,擁抱機遇。 馬炎璋多年來出任由港英政府主辦的第二部審定會計師考試的考官,作為三人小組之一負責考評中文水平。 馬炎璋積極參與國際會計行業事務,代表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英國ACCA香港辦公室及香港會計界赴澳洲、美國、日本及印度等參加國際會計師會議、亞洲及太平洋區會計師會議等世界會計師會議,提升了香港會計師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