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夢幻三昧、如幻三摩地就是至人的境界。 能夠觀自在的菩薩,當然寤寐一如,所以遠離顛倒夢想。 能夠證入上述境界,一切皆無的菩薩,最後一定能證得生命的真實──涅槃。
在家裡老婆跟老公吵架,實際上都沒有 對錯,只是一個緣分罷了。 另一方面,同為該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羅蜜心經》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對大乘佛教的發展影響深遠。 同時《心經》與禪宗的經典有異曲同工之處,而《金剛經》則被禪宗奉為至高無上的經典。 如此轉罣礙爲昇華,才能悟透人生經營之主旨,意即:生命經營之最終目的,即「下輩子不要再來當人」。
心無罣礙: 心無罣礙 – 抱青
接著成家後,夫妻倆又罣礙著如何跳脫無殼蝸牛族,每日冀盼著擁有自已的房子、工作升遷的機會、生兒育女的香火傳承,舉凡這些又變成另一階段的煩惱。 直到經過歲月的洗禮、人老珠黃時,仍解不開罣礙心結,孩子出息長進與否、孫子的健康、退休、婆媳的問題,一切人生循環不已的煩惱,有增無減,造次上演。 如此可想而知,眞正快樂的日子有多少? 假如已活過一甲子歲月,回首一盼這輩子讓你高興愉悅的事情又有幾何? 可能屈指一數,寥寥無幾,而憂心掛慮的事卻一籮筐!
你在夢中都恐怖不已,在那叫救命,全身流汗。 等你醒過來,你自己就啞然一聲:「啊呀,這是做夢,我為什麼那麼恐怖呢?」因為在夢中你不知道在做夢,你在夢中不會以為那個老虎是假的,你認為它很真實。 心無罣礙2025 睜開眼睛你啞然失笑,當下也有老虎過來咬你,你怎麼辦?
心無罣礙: 靜坐不只學功夫,內在涵養很重要 「心無罣礙」「動靜如一」是關鍵
當然是因為我們心中有些事放不下,令我們覺得困擾及掛礙,乃至煩惱。 佛家的智慧,可以幫助我們消除這些掛礙。 筆者前文介紹的「緣起觀」,就是一個例子。
靜坐之時若可以加上一個「忘卻」和「無心」,調整出入息,自自然然一切意念瑣事消散於無形之中。 坐之一字,十二時中於靜中融成一片,才是真坐——時時行去,日日行去,文火可成,萬物兼照。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界,不僅可解釋成範疇、界限或區域,主要是指根、塵相對的作用──六根對六塵所產生的作用:眼對色的感受,耳對聲的感受……這些六根對六塵所發生的一定作用就叫界。 六根、六塵加六個作用,就是十八界,十八種現象。 至於亞丁求偶是否得償所願,還得看伊人芳心。
心無罣礙: 佛教徒可不可以吸煙呢?我們如何打造一個無煙世界,饒益有情?
我們經常聽說一塵不染,什麼東西一塵不染呢? 不是指你的色身,色身在現在這大都市里,每一秒鐘都受到可怕的污染;一塵不染是指你的心。 染:就是被它黏住了、波及了、污染了。 如果你只觀照而不認同,它就不會污染你了。 觀自在菩薩,就經文來說,有兩種解釋:一、是觀察自在,徹底斷惑,法界即我,觸目菩提的大菩薩。 二、是尋聲救苦的聖觀自在──觀世音菩薩。
-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 國王聽了非常高興,立刻請仙人帶他前往。
- 其實自古以來,學識與富貴本就無法劃上等號,諸如孔子的學養,但爲了傳道周遊列國,生活潦倒的寫照卻是事實。
- 反之,放下怨恨和懼怕,放下過去,勇敢的活下去,也許事情的情況,並不如想像中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由人轉境,而不是被外界事物牽著走
- 今年過年前寫揮春,只寫兩句,一句是「高興最好」,一句是「無事便佳」,以現在這種天天Omicron作祟的時勢,雖然新年賀詞千百種,但這兩句,應該已是最大的祝福。
- 按着上述的思路,一個人如能活在當下,他就能專注;能專注便會心無罣礙,少了許多不必要的干擾。
從小我就掛念父母不喜歡自己;結交朋友,掛念朋友看不起自己;經營生意,掛念能否賺錢? 有病時,掛念生死痛苦;老年時掛念無人奉養..... ,一生就在「心有罣礙」中,悄悄的過去了。 心無罣礙2025 菩提薩埵,他要「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他要普度一切眾生,他要積累自己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所以,「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實際上是包含著菩薩的六度,但在六度當中以般若波羅蜜——第六度作為一個代表,那裡面也含攝著前五度的福德,他也在修。
心無罣礙: 人生的四點箴言
人生爲了生存,就必須在士農工商各行業中,尋找落足點,而如何釐清天附責任,與人間名利的分別,罣礙之心,常是經營人生最大的絆腳石。 就如公職人員應認清本身是公僕的角色,是來還前世讓人服務的債,依現在民主的社會,迥異於過去歷代王朝,權勢已不能胡亂行使,公帑更不能予取予求。 既然身爲公職人員,在朝爲官,是否能有「無官一身輕」的悠然自得之情呢?
心無罣礙: 聖嚴師父法語 心無罣礙
從自利角度是有情覺,有情眾生的覺悟者;從利他的角度來說,這個覺是動詞,令一切眾生也覺悟,覺悟什麼? 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鷲山中部,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 心無罣礙 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蜜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
心無罣礙: 淨空法師:【 不要等到自己環境好了,才去做好事 】
心平氣和之中是靜坐者進階前之前行, 心無罣礙2025 在此境界中心中自可遠離一切恐怖和顛倒夢想,久久不輟,則此生修行上無一切障難。 放得了心,便是真心誠意,真正放捨得了,即便高臥窮林之巔,心無廟野之念,即便身處亂世,亦不會夢想盛唐,心若真放,遊子難以思故鄉。 身為菩薩行正見、正思惟等八正道,沒了貪嗔癡三毒所引發(集)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苦(苦),就不用為了消滅(滅)這些苦去學佛求解脫滅苦之道(道)。 不花時間只求消滅自身痛苦的知識,也不會心存冀望自我有任何所得(拋棄我執)。
心無罣礙: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這裏雖沒有明確的標示,但兩種意義都有;而在此所謂觀自在菩薩,是泛指一切自觀自在,觀察自在的大菩薩。 我們如能洞悉甲、乙、丙、丁四人背後的因緣,我們可能就不會為最終結果感到奇怪或意外,就會較坦然地面對這些結果,因此不會有太多的掛礙。 佛家智慧如何能幫助我們消除這些掛礙呢?
心無罣礙: 佛教的十法界觀
當一個人處於絕望的時候,若能展現積極樂觀的一面,承擔眼前的一刻,不必擔心以後的事情,就不必怕哪一天銅鑼會響,也不必特別去聽那一聲銅鑼的聲音。 絕望將不再是絕望,卻反而可能是另一個轉機呢! 當手中只一顆酸檸檬時,你也要設法將它做成一杯可口的檸檬汁。
心無罣礙: 人生在世誰最可靠
每個人都有不想讓人所知的不幸事,用什麼方式去面對,又怎麼去面對未來以及週邊的人事物,都是自己的選擇。 經常聽人抱怨說:生活的擔子壓迫得讓人透不過氣來! 也經常有人說:心裡的壓力讓我快要受不了了!
心無罣礙: 心經功效
一會兒就忘記了,該燒飯就燒飯,該吃東西就吃東西, 就像沒有吵過一樣,因為你沒有把事情往深的地方想下 去,你就不會爭吵下去。 這故事告訴我們,對一件不幸的事,你可以怨天尤人,痛罵社會,責怪他人,甚至自責無窮,但事情卻不會因這些而改變,這一切只改變了你和你日後的生活,只會擔負著疤痕,痛苦的生活下去。 反之,放下怨恨和懼怕,放下過去,勇敢的活下去,也許事情的情況,並不如想像中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由人轉境,而不是被外界事物牽著走 。 反之,放下怨恨和懼怕,放下過去,勇敢的活下去,也許事情的情況,並不如想像中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由人轉境,而不是被外界事物牽著走 。 在夢中一隻老虎要咬你的時候,你在夢中認為這是個真實的老虎要害我的命。
心無罣礙: 成語詞典/心無掛礙
其次,唸誦「心經」還可以幫助人們緩解內心的煩躁和焦慮。 心無罣礙2025 現代社會中,人們面對著種種壓力和挑戰,往往會感到焦慮和不安。 唸誦「心經」可以讓人們暫時放下這些煩惱,進入一種平靜的狀態。 經文中也提到了「心無罣礙」,這個狀態是非常珍貴和難得的,可以帶給人們一種平和的心境。 要知道追求成為菩薩的智慧,這就是成為最高神位的秘訣、是讓自己智慧清明的秘訣、是至高無上、無以倫比的秘訣、是不能說等一等、等老了有空再來做的秘訣。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什麼狀況下色即是空? 用般若觀照,有、沒有,都不分別,只是一心。 在大圓鏡智之下一心圓滿,有、沒有的問題根本不會發生。
心無罣礙: 不要只講「空」,還要把「有」建立好
既然當體即空,所以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塵都沒有。 心無罣礙2025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十八界也沒有。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般若經》的重點精髓, 心無罣礙 「般若波羅蜜多」的意思為,由文字聞修而親證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輪迴,到達不生不滅的解脫境界。 在日常生活裏,我們如要經常地做到「心無罣礙」,關鍵還是自己需要有點智慧。
也許你的煩惱,就像你手上的東西,是自己舉起來的,自己招惹來的。 執著的人生會讓自己承擔莫須有的重擔。 所以學習放下執著,也就在學習人生自在。 最後一個最真實的利益——「究竟涅槃」。 能夠行般若波羅蜜,你能夠得到究竟涅槃。 這個究竟涅槃實際上就是可以成佛,成就佛果。